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 >

第3章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第3章

小说: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也终于能安居乐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汉武帝旨意两次出击陇西,一次翻越焉支山,一次翻越祁连山,共斩获匈奴将士10万余人,从而促使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数万人向汉朝归降。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兵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仅此一战,斩获匈奴后众9万余人,再次重创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兵一见卫青、霍去病的旗帜就会四散而逃,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了。

    卫青、霍去病的三次北伐,既制止了匈奴对边境的『骚』『乱』,安定了内地的生产建设,又加强了民族融合,利于边疆的开发。在霍去病北征,深邪王归降之后,汉武帝把归降的匈奴人安置在陇西、北地、朔方、上郡、云中等五郡的塞外,号称〃五属国〃,这一措施,既使各族人民获得了一个固定的地区发展生产安置乐业,也使得富庶的中原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汉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繁荣的朝代,边疆稳定是个重要的原因,而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名将卫青、霍去病两人,又是征伐成功,稳定边疆的直接原因。

    2曹『操』惟才是举四下求贤令

    从公元203年至217年这14年中,曹『操』曾连续颁发了四道〃求贤令〃。他极力提倡〃惟才是举〃。不管出身如何,不管品格怎样,只要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就能投入他的部下量才而用。

    曹『操』最先发出的求贤令,是借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主张:〃让有才能的人做官获得俸禄,君主就有权威;对士兵们论功行赏,他们作战就不怕死。这两个原则在全国实行,国家就会兴旺。〃他认为评判军吏们最重要的因素是军事才能及谋略,道德品行只在其次罢了,如果仅因为某人道德品行不佳就不重用他,无异于管中窥豹。这种求全责备的用人做法,势必埋没许多可用人才。正是本着这种观点,他多方收用了各种人才,对他早期立业,颇多收益。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而归,但他对一匡天下统一中国仍是充满信心。为追求统一大业,他不但从物质、军事力量上积极准备南征,从组织上也采取有效措施。公元208年,他再次颁布〃求贤令〃,重申了他选人用人的标准,表达他广求贤才的深切愿望。他在这个求贤令中说:〃自古以来,各朝的开国皇帝与中兴的君主,都是得到贤才的帮助才治理好国家。而他们所得到的贤才,却往往出现乡野里巷,这绝非侥幸之遇,而是广为求索的结果。〃他认为,现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并且他再一次十分郑重地强调了他的选才标准……惟才是举,绝不求全责备。他指出,当年齐桓公如果用人苛刻,就不可以称霸于世!辅佐他建立霸业的名相管仲,就是当年曾要『射』杀他的仇人。他向众官部属发出了号召:现在天下难道就没有身穿布衣,胸怀大志,而在渭水之滨钓鱼的姜太公吗?又难道没有身负污名却很有才能,而未被魏无知发现的陈平吗?进而直接要求众官:〃在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人才,所以你们要将我择才的标准准确地传达下去,不要丧失了民间的人才。〃其求贤若渴之情,跃然纸上。

    到公元214年,曹『操』又颁布了《取士毋废偏短令》,更加明确地指出:良好品德并不是衡量人是否能有所作为的标准。陈平、苏秦都有他们的不足,但陈平能辅佐汉高祖建立汉业,苏秦能救援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有不足,也不能偏废不用。因此他要求各级官吏都得懂得择才的标准,不要让任何有才的人失去被录用和提拔的机会。

    曹『操』的另一道《举贤勿拘品行令》,颁布于公元217年。再次重申选才要不计其出身,要不计微小过错。为了说服下属官员,他再次引鉴古代明主存拔贤才的大量事例。同时,他还指出:民间中必定还有不少人才未被发现,各地各级官吏务必要把知道的人才一一推举上来。

    3吕蒙正用人不偏私

    吕蒙正(946…1011)字圣功,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一,从此名声大噪,平步青云,宋太宗、真宗时曾三度为相。

    吕蒙正之所以三朝元老稳坐钓鱼台,是因为他公正无私,因此他深得人心,极有威望。特别是在选拔贤能,推举人才方面,不徇私情,一心为公。宋代选官,父贵子荫是很平常的事,卢多逊当宰相时,他的儿子被授为员外郎(指设于名额之外的郎官)。吕蒙正当宰相后,朝延也要拔擢他的儿子为员外郎,吕蒙正不但一口拒绝,反而为此事专门上了一道奏章说:〃臣科甲及第,才授九品官,何况天下有很多有才之人,老死在岩『穴』,不能为国效力。臣的儿子刚刚出自襁褓,就授此恩荫,实在是不公道,最多像我当年那样,授以九品〃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官便成了〃定制〃。

    一次,宋太宗命令吕蒙正从中书省中选一人到北方(指西夏、今宁夏一带)出使,吕蒙正考察了许久,发现中书省中并没有人能够胜任,因此就从其他部门选了一个合适的官员推荐给了皇上。皇帝见他没有按照自己的旨意选拔人才,就命令他重新物『色』。过了几天皇上又问及此事,他仍坚持推荐那个人。皇上急了,愤愤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呢?〃吕蒙正说:〃并不是臣固执己见,是陛下不能知人罢了。〃吕蒙正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此人才能出众,而且也擅长于出使这项重任,一定能圆满完成陛下您赋予的任务。臣不想把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推荐给陛下,以免这些人误了国家大事。〃吕蒙正在皇旁面前力荐贤士,毫不退让,弄得皇帝十分难堪。同僚们见此情景,都吓得默不作声。事后宋太宗想起了这件事,这才感到吕蒙正的忠心为国,公正无私,不由得感叹道:〃蒙正有如此大的气量,我实在比不上他呀!〃过了不久,皇帝终于任用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北方,那人果然不负使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宋真宗即位,仍委任吕蒙正为宰相。太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之后,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即太宗陵墓),封禅泰山,路过洛阳,两次驾幸吕蒙正府第并赏赐很多东西。为了进一步表示对吕蒙正的敬重,宋真宗对吕蒙正说:〃爱卿的儿子现都已长大成人,不知朕可以任用哪几个呢?〃吕蒙正回答说:〃愚臣之子都不可用,倒是有个侄子叫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是个将相之材。〃于是宋真宗还朝后便召见了吕夷简,发现他果然是才智出众,于是破格提拔,吕夷简后来也终成宋代名臣。景德二年(1005年)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宋真宗再次想把吕蒙正两个儿子召到朝廷当官,吕蒙正还是不答应,说:〃多谢陛下关照,息兵少财,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愿陛下以天下百姓为重,不要因为我的地位显贵,就召他们到朝廷做官。〃宋真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

    吕蒙正不仅有知己之明,且有知人之智。有一个人千里迢迢赶来说要送给他一面神镜,据称可照二百里,想求个一官半职。他比着说:〃我脸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呢?〃

    吕蒙正有个朋友叫富言,因家境贫穷,所以想请他将自己的儿子富弼送到皇家书院读书,吕蒙正答应了,事后,富言领着他的儿子向吕蒙正拜谢。吕蒙正见富言的儿子彬彬有礼谈吐不凡,高兴地对富言说:〃此子日后与我的官位相似,而功业远在我之上。〃于是,他不嫌富弼出身贫寒,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供给他全部费用,照顾得十分周全。后来,富弼果然在宋神宗时期当了丞相。

    4元世祖重用郭守敬。

    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中书左丞张文谦,商议兴修水利。这必然关系到任用水利人才的问题,张文谦纳谏说:〃要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一定要找到熟知地理,擅长于水利建设的人。〃接着他谈到巡视河南、河北一带,发现了一位名叫郭守敬的年轻人,此人知识渊博,熟知地理,他对所到之处的地形、水系都做详细勘察,提出的水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元世祖说:〃我也听说郭荣的这个孙子,才学出众,你将他带来,让我同他谈谈水利之事。〃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台人。他家中世代都擅长天文水利,因此,从小耳濡目染,又加上勤奋聪明,年轻时就已学识渊博了。张文谦领着二十九岁的郭守敬晋见元世祖,世祖让这位年轻人畅所欲言。郭守敬说他近年来考察过北方水系,同时研究过它们的历史,有六件事需要兴办:第一,从大都到通州开凿一条运河,使中都(今北京)直接与大运河相通。第二,可以考虑把顺德地区的达泉通过支渠引入大都,以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第三,疏浚旧沣河河道,将沣河引入滹沱河进而并入大运河,可通船运。第四,从磁州东北引入沣,流经滏阳、邯郸等地,既可灌溉,又可分洪。第五,引怀河、孟沁河余水和丹河余水汇合,可浇灌武陟县两千多顷土地。第六,将黄河从孟州西南引出一渠,至温县南再流入大河,可浇灌二千多顷土地。郭守敬的这些计划,都是他经过实地考证细心计算出来,因此无一不是真知灼见。世祖听后连连点头,高兴地说道:〃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立即任命郭守敬为统管河渠事务的提举。第二年,又加封为副河渠使。后又加封多种头衔。

    郭守敬在任职期间,除了主持完成了上述六项工程之外,还修整了宁夏一带沿黄的八十多条古渠,勘察了黄淮平原的地势与通航水路,最早以海平面为测定陆地高度的标尺,即最早运用了〃海拔〃一这科学概念。

    郭守敬一生都致力于兴修水利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令后人赞叹不已的成就。七十岁时已到致仕(即退休)的年龄,但是,由于他所处位置的重要,元成宗不批他致仕,开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的先例,并由此形成定制。足见元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特殊政策。郭守敬八十六岁去世,为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厚的科学遗产,留下了科技人才发挥才干的一段佳话。

    汉武帝善用人才,不论其出身,任人惟才是标准。通过不计微贱,重用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安定北部边疆,充分体现一代明主之雄才大略。因此,谋略大事的领导人,应从中领悟其中奥秘。

    曹『操』广招贤能,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魏国力量。

    吕蒙正作为北宋名臣,其智识谋略是很杰出的,而其知人善任,尤其是用人不偏私的见识,胸襟,堪称一代典范。

    元世祖忽必烈重用郭守教制定历法,兴修水利,历来为人所称道。这说明忽必烈不仅善于〃马上打天下〃,也善于〃下马治天下〃,注重国计民生,重用人才致力于经济建设。这是很可贵的。

    □ 纵横捭阖的统帅能力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的这番话,正是说的成大事者的统帅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

    古今中外杰出领导者大凡都是战略家,都是成大事者,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开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能力,成大事者,只有具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才能从客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姿势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历史上来看,凡是成大事者,都非常重视战略问题。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亮出山为相,与他共图大业,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将军岂有意乎?〃

    随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制定了夺取荆州地盘,巩固势力,再联吴攻魏的战略计划,这是诸葛亮根据天下的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和制定的正确计划,充分显示诸葛亮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正是由于他的战略头脑,才使他能从客观上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最终帮助刘备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国外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很有战略眼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严峻的军事威胁,首相张伯伦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谎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