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幽明水云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盏口大足小,形如斗笠,黑褐色,造型敦厚,胎骨厚实,给人以拙朴之感,可能是茶盏已经使用很久的时间,外表早已拂去光气,古朴得如同瓦陶,李面还有一层土垢一样的东西。茶盏的外表没有完全被釉色覆盖,盏壁的底部挂着釉滴,底足处露出胎底,露出紫褐色的胎质,可以看到里面颗颗粗粝而坚硬的砂砾。
随着茶水注入,杜玉清惊奇地发现,茶盏变得温润莹亮,盏壁在阳光下亮起星星点点,闪现金色、银色碎晶似的光华,如星光在天鹅绒的夜空中莹莹璀璨。
杜玉清再低头合十谢过,捧起茶盏,轻呷了一口,咦?茶水初时入口感觉微凉,入喉后又感觉有淳厚的温暖,圆润甘甜。再品尝一口,清香柔滑,温和厚重,对于刚才出过一身汗的杜玉清来说,这不啻是甘霖雨露,杜玉清毫不客气地把茶盏中的茶水全部饮下,又拿起竹勺给老和尚面前的满满茶盏象征性地续了一下水,然后给自己续满了杯。又是一饮而尽。
第三十章 莲池大师上()
老和尚拿起竹勺在旁边的泉水眼上又舀了一勺水直接倒进了钵子里去。
杜玉清有些不解,难道这茶就是这泉水直接泡出来的?听说开水泡茶,没有听说冷水也能泡茶啊。杜玉清拿起竹勺去泉水口舀了水,倒进自己的茶盏品尝起来。
老和尚一言不发,微笑地注视着她的举动,杜玉清心里一动想起了刚才寺里师傅的话来,赶忙双手跪坐直起上身,合十再施一礼,问道:“敢问您是莲池大师吗?”
老和尚继续温和的微笑,摇摇头说:“这里没有大师,都是喝茶人。”
杜玉清有些紧张,不知如何面对这样明显德高谦和的老和尚,和尚在梵文里的含义就是“师”,不拘男女。以后慢慢才变成男性出家人的统称。莲池大师笑得更温和了,说:“这位小檀越别紧张,我给你说个公案吧。
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人:‘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赵州和尚云:‘吃茶去!’
院主奇怪地问赵州和尚:‘为什么和尚来过的叫他吃茶去,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吃茶去呢?’
赵州和尚叫道:‘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
赵州和尚就对他说道:‘吃茶去!’
请问小檀越,赵州和尚是什么意思?”
杜玉清灵机一动,回答道:“知道了,吃茶去!”莲池大师会心微笑点头。
不过,杜玉清心里充满了疑惑,她平时并不是一个机敏、有急智的人,相反,常常还反应迟钝,往往要过了好一会才会回过味来。刚才的那句回答:“吃茶去!”并不是她想出来的,是答案自己突然冒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杜玉清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仿佛有了两条途径。杜玉清摇摇头,眼下想不明白就不管了,自己这么愚笨,还是走自己老老实实修行的路吧。
莲池大师见杜玉清一副沉思的模样,慈祥地问道:“莫非女檀越还有什么想法?”
杜玉清坦诚地把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然后说道:“请大师见谅!玉清读的书不多,再加上天资愚钝,很多佛理都无法理解,世人皆说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比神秀师父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高明,但对玉清来说神秀师父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却是更有现实意义。”
莲池大师温和地笑了,似乎在宽容一个稚童的无知。他问道:“何出此言?”
杜玉清认真地说:“也许在讲空性上,慧能师父说的‘本来无一物’更高妙,但认识以后呢?我们有了这个身体,就脱离不了这个尘世,如果没有‘时时勤拂拭’如何能在实世界明心见性,进行觉知和修行?”
莲池大师颔首道:“这里面的含义要复杂些。禅宗的主要讲的是‘菩提’即真实本心如来藏。核心是‘菩提’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物可供人‘勤拂试’。但佛法又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断灭空,是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
莲池大师看着杜玉清一边听,一边皱着眉头没有完全理解的样子,挥了挥手笑着说:“玉清檀越不用想这么多。你只要明白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真实就好。禅心不过是借用语言文字相,来唤醒人迷失的心性。你只要记得‘饥来吃饭倦时眠’就好。不论高妙也好,愚笨也会,最终的修行还在于了悟。有的人天生悟性高,即能会通宇宙之道,明心见性,活得明明白白;有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道,但笃实诚恳,每天坚持学习和修行,一点一点的进步,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突然豁然贯通,通达得道。这就是《中庸》所说的:‘明着诚矣,诚则明矣。’的两条不同的证悟之道。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是要靠日积月累的笃实修行才能获得证道。”
杜玉清不由自主地点头,莲池大师又接着说:“可惜现在世人痴迷表象,把禅宗的智慧看得太简单了。迷信机锋棒喝,公案了悟,不肯下苦功夫。以为辨论个机锋,听个故事,就能穷通天理,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古人棒喝是施者本身明具慧眼,为了启发弟子执念才引发禅机,如赵州和尚以一杯茶把人救回来,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让他们去做本分之事。而现在的所谓禅师们自己还没有悟道,却乱用机锋棒喝,实乃误人子弟。”
杜玉清问道:“可是如何证悟呢?或者说如何辨别是真证悟还是假证悟呢?”
莲池大师呵呵笑道:“这是个好问题。那就是:看得破,放得下。而真正的看破和放下不是要你一定脱离了俗世的生活。就如你前面所说,我们肉身既在尘世,就应该在尘世中修行。说实在话,俗世生活里修行才是最难的。它是要你在心里的看破和放下,所谓缘来不拒,境去不留。你的心性就像一面镜子,灵光独照,任何外界的物象来临,你看着它来不会拒绝;物象离去,你的心性看着它走,如如不动不留余相。
禅悟也许是般若智慧,也许是一时性觉,很难说达到真正的涅槃境界。一念觉,便入佛性,一念迷便入众生性。若要明心见性,当靠苦修觉知自悟,哪有外法可求。真正要学佛理证得无上正道,当断恶修善,依教旨律行。莫走捷径,因无捷径可走。老实念佛参禅。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二门兼具深入,方可登阿弥陀佛本愿海,证得阿惟越至菩萨果位。”
杜玉清听了,如醍醐灌顶,这不又是在说道的修行吗?虽然途径不同,但殊途同归啊。
第三十一章 莲池大师 下()
这时听见身后传来一个的声音,“好一个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的真觉悟也。”
杜玉清赶忙站起来,原来父亲和姚先生已经站在身后好久了,一直在听他们的交谈。他们身边还站着一个人,就是刚才给他们指路的那位长相俊秀的师父。杜玉清让出了位置。
双方作揖的作揖,合掌的合掌,相互见礼介绍。杜渊之说:“久仰久仰!刚才就听这位夕照小师父说大师今天在山上。可是我们刚才在这里找了一圈,就是没有找到。正遗憾要失之交臂呢,恰好听到家人报信说大师在这里喝茶,便不请自来了。”
莲池大师摇摇头,笑着说:“檀越客气,在两位先生面前可不敢称大师,今天借着玉清檀越的缘分在此相识,愿意的话就叫我一声老和尚吧。”然后请他们坐下。夕照师父要俯身伺候,莲池大师摆摆手,夕照师父退后两步恭敬地侍立在旁。
杜玉清有些疑惑,为什么大师刚才说他们的见面是自己的缘分?
莲池大师用泉水洗了茶盏,又给他们倒上茶。杜渊之合十道声谢,便端起茶盏徐徐呷饮入口,动作优雅潇洒。那温润柔和,甘苦相济的茶汤让杜渊之和姚先生都有些惊异了,问过了这冷泉茶的来历,姚先生不禁赞叹道:“昔日读卢仝的七碗茶歌,今日才知其妙。”说罢高声吟唱: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姚先生的声音浑厚,带着直抒胸臆的豁达和洒脱。杜玉清被深深地感动了。茶,原来可以这样品评。原来事物是否珍贵而有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也在于是否有识货的人,有没有知音。没有钟子期,俞伯牙是寂寞的,所以他摔琴祭知音;有了鲍叔的相知和举荐,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唯有同是抛却名利,隐居乡野的共同志向和经历,才能让姚先生对卢仝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吧。
杜渊之点点头,说:“好一个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大师的一杯茶让我们看到了道的境界。”说着又给莲池大师合掌致谢说:“感谢大师,今儿让我们喝到这么好的茶。”
姚先生说:“哈,渊之,你就是这副呆样。好茶喝了就是喝了,你身体知道,你心里知道就好,一切不过是因缘际会。他一个老和尚平时不知多寂寞,今天遇到我们几个知音高兴都高兴的来不及,你偏偏这也谢那也谢的,不仅破坏了气氛,还把我们的因缘都生分了。我知道,你就是想用你的多礼来衬托我们的鄙薄无状,有话直说,我就看不惯你这惺惺作态的呆样。”大家哄笑。杜渊之指了指他,无可奈何地笑了。
莲池大师也笑了,说:“这位无辰先生着实潇洒。”
姚先生也兴奋起来,正要摇着蒲扇摆开一副要和莲池大师大谈佛理的姿势,猛然低头看见面前的茶盏,一下愣了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再拿起来低头仔细地端详,脱口而出:“这……这可是建盏的油滴吗?”
莲池大师点头道:“无辰先生果然是见多识广。正是建盏油滴。”
姚先生说:“这可是宋代的油滴建盏!大师竟然拿来做寻常的喝茶器具,那些文人士大夫听说还不得把眼珠子给瞪出来啊。当年先父就有这样一对茶盏,爱若珍宝,走到哪带到哪,最后他老人家不幸故去,那茶盏也不知所踪了。”大家听了唏嘘不已。
杜玉清没有想到这么朴素的茶盏却是大名鼎鼎的建盏,它在宋朝即为皇室御用茶具,到现在更是成为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如果不是刚才见证了它在阳光下星星点点的光亮,也许自己就会认为摆在面前的就是普通的土钵子。如同道就存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而我们日用而不知。所以孔子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想到这里杜玉清突然明白了寺庙门口辕门上刻着的那副对联的含义,“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它的意思是说:香茶有限,只能留着款待懂得的人;佛法高妙,有缘人才能深刻觉悟。杜玉清由此意识到这世界是不公平的,因为有的人可以被恭请至上座,奉上好茶,有的只有被寻常对待。但世界又是公平的,因为人人都有被恭请至上座的机会,关键是你是否有这个价值。别人对你如何,完全是你自己的返照,半点怨不得别人。想到这里,杜玉清不由地苦笑,再不能怨说自己天生不懂人情世故,还是自己不用心。一切终归还是要回到觉知和修行啊。
莲池大师笑着说:“我这四只也是早年间一位故友所赠,适逢他家遭遇大难,看破红尘,便四散家财,遁入了空门。知我爱茶,便以此相赠,我老和尚一生看破红尘,戒除习性,唯有这嗜茶的习性却是无论如何也戒除不掉的,只好一边喝茶一边时时检讨反省。”
夕照师父插嘴道:“师父说一件好东西的最大价值就是拿来常用,不过师父在这里摆了十年的茶,一般人却很难有缘喝到,师父常说这茶是来渡有缘人的。”
莲池大师呵呵笑了,说:“是啊,不过今天老衲就有幸遇到各位檀越,也结识了一位有缘人。”他抬头对杜玉清说:“玉清檀越,坚持你所想的,坚持你说做的,终有一天能成大器。”
“是!”杜玉清双手合十,躬身庄重地应道。
杜渊之和姚先生两人对视一眼,若有所思。杜渊之不由地叹了口气,心里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