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青青麦穗-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屋里声音太大,所以堂屋来了人也没听见,后来还是程义领着程南进来了,他们才看见。
程义带着程南都来好几次了,嘴里没问,不过意图很明显,就是想知道西远还教不教几个孩子识字?他家程南很聪明,学的东西尽管西远快四个多月没管,孩子还每天都拿出来复习一下,没事还像模像样地教两个弟弟,他家最小的儿子还不会说话呢,看哥哥读书,也跟着“啊,啊”的喊,夫妻两个看着既欣慰又着急,西家小远怎么还躺在炕头上望房顶啊。
程南一来,秋阳就把自己的跳棋让给他了,他比这几个大,所以不能跟小的抢东西玩。程义也没去堂屋,自己拽了个凳子坐在几个小家伙身后看他们下。
这边程义还没走呢,那边院子里又来了人,李大夫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进来了。不来不行啊,西远有小半年没去跟他学东西了,原来李大夫以为是他家里盖房忙碌,没时间,可现在都盖完房好多天了,怎么他等啊等,这西远还没动静啊?
西远从窗户看见李大夫进了院子,急忙迎了出去。李大夫站在院子里,看西远走进,二话没说拿着拐棍照着西远就给了两下,他刚才来的时候碰着解明理,解明理说西远这些天啥也没忙,光躺在炕头上望房顶,把李大夫气得胡子都撅起来了。
西远忙拽着李大夫的胳膊陪笑脸,一边往里让李大夫,屋里卫成和西韦正迈腿往炕下下呢,他们从屋里看见李大夫拿拐棍打哥哥,想跑出去帮他。至于怎么帮,嗯,还没想好,不过,两个的小眼神都盯着李大夫的拐棍,没有拐棍看你用啥打?
好吧,休息一下就可以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忙碌中实现自身价值——西运觉得自己深刻了一把。
留李大夫还有程义在家里吃了晚饭,西远又给李大夫拿了一些好吃食,亲自送李大夫回家,不送不行啊,李大夫腿脚不好不说,关键他还有个坏毛病,沾酒必醉,你不让他喝好了,他拿拐棍就打你,甭管你谁。
程义帮着,把李大夫送回了家。
李大夫家,只有他闺女守着家等他爹,他家大小子又不知道跑哪溜达去了,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心疼他爹和妹子,一天都不着家,和村里几个二流子还走的近,李大夫有时候气急眼了拿拐棍抽他,可是他腿脚不好,人家撒开腿一跑就追不上了。
第二天,当然是第二天,以西远的懒劲儿不可能当天开工,所以第二天,西家院子里又响起朗朗读书声,这次屋子宽敞,所以都一起上,一个人一个小桌子小凳子,谁也别影响谁。
西远就在自己的屋里教几个孩子,上完课小萝卜头们自己把桌子凳子归拢好,然后该玩玩,该回家回家。
几家大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很怕西远不给教了,另外几家不好意思来催,毕竟他们可是没给人家西家束脩什么的,虽然也会时常给拿点东西,可是跟给私塾先生的比起来差远了。
所以他们就眼巴巴地瞅着王顺家和程义家,这两家和西家关系比他们近,有什么话也好说。
现在终于可以继续识字了,大人送完自家孩子没走,都留在堂屋里,一边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一边帮西明文做活计,西明文也没做别的,他去年冬天编了几领炕席,结果今年家里房子盖好,他一看,觉得同屋子不般配,编的花纹有些大,看着做工粗糙,所以想趁着冬天比较闲再编几领细纹的席子。
如今他正用刀把精挑细选的高粱秸秆劈成细批儿,这些活村里男人都会干,不用说啥就能上手,所以都在旁边帮忙。
厢房里,西远娘和老太太老爷子正在喂鸡,家里今年养的鸡多,西明文早早地做好了鸡笼子,像去年似的弄成一格一格,每格里面多少只鸡都是固定的,鸡也好喂,把食撒在笼子前边的食槽里就可以,槽子旁边有个瓦罐,用来给鸡添水。
爷爷正在打扫鸡舍,地上事先都垫着草木灰,所以用木锨一收,用笤帚一扫就干净了。然后再撒上草木灰,即干净又不祸害屋子。家里的鸡一共占用两间厢房,小远说以后不够用了就专门建个大鸡舍。听着家里的鸡咯咯哒哒地叫,那是下蛋了,老太太笑眯眯地拿着篮子去鸡窝里捡,每个鸡笼子里都有两个麦秸编的鸡窝,专门给母鸡下蛋用。
课上完了,可是几个孩子都不肯走,他们在路上就听程南说了,西远哥哥又弄了个好玩的东西,他们也想玩玩,西韦和卫成也不藏私,马上咋咋呼呼地把棋盘和跳棋拿出来,别的还好说,昨天的萝卜块早都蔫吧了,还是秋阳心细,知道萝卜块用不久,就从家里拿了几个玉米粒,西远看见了偷着笑,他昨天也想用玉米粒黄豆粒当棋子了,结果怕被爷爷奶奶看见骂他糟践粮食没敢用!
这下好了,屋里比刚刚上课还热闹,几个孩子手心手背排先后,玩上的不愿下来,没玩上的急的直跳脚。
程义几个帮西明文把高粱秸秆劈好,也过来看热闹,琢磨回家照样子做一个。西远觉得这么多人嚷的他头疼,就让他们在这里玩,自己跑爷爷奶奶套间里继续躺炕头。
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几个大人才强行把自家孩子领走,并许诺回去也给他们做一个,家里这才安静下来。
吃过饭,日头还没偏西呢,西明武两口子就回来了,同来的还有李家大舅。
李家大舅听西明武一提马上就同意了,家里婆娘还唧唧歪歪让他在自己家做,然后把小舅子叫来帮忙,笑话,他小舅子一身懒骨头,能帮他忙?那不是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嘛。
媳妇拗不过他,昨天晚上还哭闹了一场,气的他差点没有动手,哪有自己堵自家来钱道的,这没见识的婆娘。
李家大舅细问妹夫两口子都做啥卖了,那些什么腐竹啊、卤豆干啊,他这成年做豆腐的豆腐匠都没听说过,而且还是专门往城里的大酒楼送,哪能不剩钱?人家西家老大就是往城里饭庄送吃食,才两年就盖起亮堂堂大瓦房。
妹子两口子刚回去就买了一头驴,看来这日子是要过好了,他自家做豆腐用的驴,还是当初老爷子老太太给拿的钱,加上妹子的彩礼钱才凑够买的呢,这也是当初他叫西明武跟他一起做豆腐卖的一个因素。
西明武几个在大哥家吃过饭,连忙回到自己家,屋里面大哥大嫂早已经把炕烧得热乎乎的,他们只需要把明天做豆腐用的豆子泡上就可以先睡觉。还是在自己家好,有爹娘和哥哥嫂子照看,知冷知热,互相有个照应,也不用看人家脸色行事。
还有,小远说,让他们牟足了劲儿干一两年,然后也盖新房,他家没有老人,不用起像大哥家那么费钱的房子,只要像一般人家那样的砖房就行。一边想着以后的好日子,两口子一边往缸里倒豆子,旁边李大舅也在帮忙。
做豆腐是一个辛苦活,要赶上后天大哥送吃食的车,明天一早就得起来做豆腐。
西远家,小勇正在老太太的炕上,从兜里掏出几颗大红枣,一个一个地往奶奶、爷爷还有大伯、大娘嘴里塞,大人们看他这样郑重其事的,都喜欢的不行,虚应着咬一小口,然后再轮到下一个,这是孩子姥姥临走前给他俩装到兜里的,俩孩子没舍得吃,留着回来给家里人。
西远屋里,西阳也是,把兜里的枣子拿出来,按个儿数了一遍,然后分成四堆,结果有一堆少了一颗,他犹豫了一下,留给自己,把另外的分给西韦卫成和大哥。
西远看他的小样,心里很感叹,孔融让梨什么的,在普通人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家里的老大,从小父母没时间,小的大都由哥哥姐姐照看,所以有什么吃的喝的,都知道礼让。
西远从自己那堆里拿出了一颗,放到嘴里,剩下的又给西阳装到兜里,西阳摸摸自己的衣兜笑了,嗯,又鼓起来了。
他和弟弟坐在车上,把枣子拿出来看了又看都没舍得吃,母亲也告诉说留着回来给哥哥和弟弟吃,现在都分好了,他就可以吃了,大哥说他不爱吃枣子,就吃一个尝尝,大哥吃东西可真挑剔,连这么好吃的枣子都不爱吃。
如豆的灯光下,西远看着几个孩子嘴里一鼓一鼓的吃着红枣,所谓的生活就是如此吧,不必什么大富大贵,也不必什么高官厚禄,只要一家人心里装着彼此,能够好好的相守在一起,能够共同为生活而努力,这就足够了,西远想。
第50章 打架()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寒冷,接着又下了两场大雪,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西北风裹着雪粒呼啸着,像刀子般撕扯一切。
这种天儿,只适合坐在家里,喝着茶水,烤着炉火,一起聊天。
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所以,人们还是要为生计奔波。
本来,西远觉得这么寒冷的天气就不想让老爹出去送货了,西明文不同意,他虽然不懂生意经,可是做人要守诚信却是清楚的。
“咱这儿一年有五个多月都是大冷天,要是怕冷就不去送货了,一冬天不知道得少去多少回。”
“可是,外面大雪都封路了,驴车根本走不了!”西远急道。路上的雪有一尺厚,刚下过的雪未经过碾压还很松软,车一上去,雪就把车轮糊住了,寸步难行。
“爹知道,我明儿背着东西去,我估计过了万德镇往彦绥城去的路一定有车,到时我搭个脚,给他点车钱不就是了。”老实人有事固执起来反而很难改变他的心意。
“能行吗?大雪地人走都不好走,还得背这么沉的东西。”西远还是觉得不行。
“没事儿,秋天一麻袋玉米我不该扛也扛了。”西明文坚持道。
“……”西远真心觉得少去送个一两次也没什么,毕竟大家都清楚冬天雪大有时候道路不通,人车都不能行走。
“要不,把驴牵着,把东西放驴背上。”爷爷虽然心疼驴,不过怎么也比不上心疼自己儿子。
“今年的雪比往年的大啊。”奶奶在旁边道。
“可不嘛!往年没啥事,冬天也不用出门,下多大的雪都跟咱们关系不大,现在就不行了。”西远娘也一边纳鞋底一边接话道。
“那行,我明天就牵着驴去,路上有车坐就把驴拴车后头。”西明文最后拍板道。
好吧,老爹难得有这么固执的时候,西远也没再坚持。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白雪映着太阳,明晃晃地刺人的眼睛。西明文怕路不好走,天一亮就出发了,不过不是他自己去的,西明武不放心兄长,也跟着一起去了。
白天没有啥事,给几个孩子上完课,西远任由他们自己出去玩,然后起身打开自己衣柜门,从中把大棉袄拿了出来,穿罢棉袄,西远晃出了家门。
村里的路还好,家家都赶着下雪赶着把雪扫了起来,堆成一个个雪堆,所以,路上只是偶然有的地方雪被太阳一照有些融化,晚上再一冻,就变得很光滑,大部分都很好。
西远先去了李大夫家,现在他几乎每天都要过来待一会儿,有时候不忙,还会待上一小天儿,李大夫就把看病治伤的方法慢慢地传授给西远,虽然还没有行过拜师礼,但事实上两个人已经如师徒一般了。
西远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正式的认一下师父,可是,他也听说了,李大夫家的偏方看病的法子什么的是要家传的,李大夫又不是没儿子,其实按理应该不用收徒弟。
当初西远也不是奔着人家的家传手艺来的,他只是想找个识字借口,不想装睁眼瞎罢了,没想到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李大夫家坐了一会儿,天还早,西远就接着往村子东头走。秋阳两天没来了,别的孩子稍话说生病了,西远昨天晚上就寻思去他家看看。
走了不到一刻钟,西远就到了早就问好的秋阳家门前,他还是第一次来。
秋阳家跟村里条件不好的人家一样,两间旧的土坯房,可能有些年头多了,东侧的墙有些往里斜歪,不过看着还算整齐,应该是秋天用新的黄泥抹过,院子里的墙也是泥墙,有些地方还有缺口。在院墙中间有个小木柴门。
推开柴门,西远直接进了院子,屋里的人估计听到动静了,不大会儿,秋阳的爹王老蔫就出来了。
“王伯伯,我来看看秋阳。”
“在屋里炕上呢。”王老蔫话不多,这意思是说秋阳在屋里炕上呢。
“哎,我知道了。”西远回应着秋阳爹,迈步进了屋。
秋阳家的两间草房,一进来的外间是灶台,再往里才是睡觉休息的屋子。
“小远,你来啦。”秋阳正盖着被子在炕头躺着呢,说话时有很重要的鼻音,不过听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