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学霸的星辰大海 >

第14章

学霸的星辰大海-第14章

小说: 学霸的星辰大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浩,顾帆,也差不都都是这样,毕竟游戏可比读书好玩多了。

    如今吴斌浪子回头,让他们仨也备受鼓舞,最沉迷网吧的那个都能做到静下心学习,我们为什么就不行?

    吃完饭回到教室,吴斌将几本已经不会用到的练习册和书都给了徐浩,并告诉了他这些书的正确使用方法。

    “谢谢大佬,下次考试我会追上来的。”

    “行啊,我在王者段位等着你。”

    而就在徐浩还想说两句什么的时候,蔡国平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喊道:“吴斌,过来一下,有事找你。”

    “哎,来了!”

    “那我先去老师那了,你好好看。”

    说完吴斌拍了拍徐浩的肩膀走出了教室。

    “我带你去见个老师,负责这次竞赛的。”

    吴斌一出教室,蔡国平就拉着他往楼梯道走。

    “是哪位老师?”

    “物理组的毕万青,他带过好几届物理竞赛了,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你可要多听他的话。”

    “哦哦,知道了。”

    对于这位老师吴斌还真没怎么听过,大概是因为以前次元不同,接触不到吧。

    跟着蔡国平一路来到五楼的办公室,蔡国平推开办公室门说道:“毕老师,人我给你带来了。”

    “哎哟,来啦,让我看看,这突然出现的好苗子长什么样。”

    走过来的是一位大概有六十岁左右的老教师,有着物理老师的统一特征,那就是头发虽然还挺黑,但已经相当稀疏了,稀疏到地方支援中央都很难做到。

    “毕老师好。”观察完这位老师后吴斌礼貌的喊道。

    “哎,你好,小伙子看起来很精神嘛,不错不错。”毕万青拍了拍吴斌的后背夸奖道。

    ‘睡了八小时,能不精神嘛。’

    一旁的蔡国平引荐完毕,边说:“那毕老师,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你们聊,我下去还有点事。”

    “好好,你去吧,我来跟他说就好。”

    “那就麻烦您了。”蔡国平说完转身认真的对吴斌说:“加油,既然选择了参加比赛,那就好好拿个名次回来,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是!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十七章 增长见识() 
“听蔡老师说,你是第一次参加物理竞赛是吗?”

    在稍微了解了吴斌一下之后,毕万青笑呵呵的抛出了今天的核心问题。

    “是的。”吴斌点点头。

    “该看该知道的东西相信蔡老师都跟你说过了,我这就不多说了,我今天呢,就和你讲点物理竞赛里比较有趣的东西,你跟我来。”

    说完毕万青就带着吴斌到了一间没人的教室,示意吴斌随便找个位置坐之后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三个字。

    【大杂烩】

    写完后拍了拍手开始说。

    “高中物理呢,怎么考基本也不会跳出力和电,学习或者复习起来范围都很容易锁定,所以并不是很费力。”

    听到这吴斌心里不禁吐槽了一句,‘这句话被那些物理渣听到怕是要吐血。’

    “但是物理竞赛就完全不一样,它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有些人专精一项可以,但如果研究方向变多了,脑子就会开始乱,而物理竞赛就是那些不会乱的人才能玩的游戏。”

    毕万青说完又转身在黑板上边写边说了起来。

    “现代物理的研究范围实在太大了,之间互通的点也越来越少,比如搞凝聚态的不懂等离子,搞等离子的不懂黑洞,搞黑洞的不会修收音机,修收音机的不会造房子,造房子的不会放卫星,但他们学的都是物理。”

    说到这毕万青用粉笔敲了敲黑板。

    “而竞赛呢,就是要求你们什么都会一点。”

    “目的是让我们做个会修收音机的黑洞研究专家?”吴斌听到这忍不住皮了一下。

    毕万青听完哈哈一笑,“其实差不多就这么点意思,可以不精通,但你必须要有了解。”

    笑完毕万青问吴斌:“说说看,你为什么想参加物理竞赛?”

    “因为很有意思啊。”

    “哈哈哈,有意思吗,倒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

    毕万青笑着走下了讲台,看着吴斌,“很多人觉得竞赛给他们最大的帮助就是升学和保送,其实不然,我觉得物理竞赛对于你们这些学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们有框架,有体系的见识一遍整个当代物理学,包括工学等等。

    毕万青说完又走回了讲台上继续拿起粉笔边写边说。

    “如果你能表现出色,进入复赛,甚至国赛,那你将能见识一遍物理的科研是怎么样的,论文是怎么样的,对了,你英语成绩怎么样?”

    “还……还行吧。”

    面对毕万青的突然发问,吴斌硬着头皮回答了句。

    “有一个叫arxiv的文档收录网站,你可以去逛逛,那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有许多国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及科学家等都习惯将他们的论文先上传到arxiv,然后再交予专业的学术期刊。”

    “为什么啊?这个文档收录网站很权威吗?”吴斌发问。

    “这过程就比较有意思啦。”

    毕万青说着在黑板上写了个人名。

    【保罗·金斯巴格】

    写完毕万青敲了敲黑板,“arxiv就是由这位物理学家在1991年建立的,网站的本意是收集物理学的论文预印本,但在后来,数学,天文等其他领域也慢慢的被扩及了进去。”

    “哦~”吴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毕万青微微一笑:“你知道这个网站后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吗?”

    “不知道。”吴斌果断摇头。

    “arxiv的存在是造就科学出版业中所谓开放获取运动的因素之一,现在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们习惯将其论文先上传至arxiv,再提交于专业学术期刊,这个趋势对于传统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客观的冲击。”

    “有点像……高配版百度百科?”

    “你这么理解……也行吧,但这个高,大概有姚明这么高。”毕万青有些幽默的说道。

    “后来保罗·金斯巴格靠着这个网站在2002年获得了麦克阿瑟奖,这可是美国俗称的天才奖,被视为跨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表彰的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创造性人才。”

    “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不明觉厉的吴斌点了点头。

    毕万青点点头,继续说。

    “现在那些科学家将论文上到arxiv,一是为了防止他们的idea在论文被收录前被人剽窃,上传到上面做个预收录,最后根据上传时间戳来证明它是他的原创。”

    “二是为了上面的‘认可’系统,大白话就是同行评审,就是在你投递的论文通过管理者严格审核后,再让论坛上另一外具有认可资格的人来帮你背书,不过有意思的是,曾经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住布赖恩·约瑟夫森的部分文章被管理者退回过,是因为他的文章抵触了弦理论的正统观点。”

    “那这位大佬后来得奖算是打脸吗?”

    “不然我为什么说是有意思的事情呢?”

    吴斌听完哈哈一笑,越发觉得这位老师很有意思。

    “总之我要告诉你的就是,arxiv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网站,你能在里面学到非常多学校中根本无法接触到的知识,比如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就一直保持着预印本的形式在上面。”

    “哦哦……”虽然吴斌对这些大佬都不是很熟,但对这个网站已经燃起巨大的好奇心了。

    “所以又要转回我开始问你的那个问题,你英语好吗?”

    听毕万青又问自己一次,吴斌就明白这位老师肯定是看过自己其他科目的成绩了,于是只好摸着鼻子说:“不怎么好……”

    “哈哈哈,我这么问你不是为了糗你,而是想让你明白,英语就现在来说,对于你学任何科学都有着巨大作用,所以偏科要不得啊。”

    “英语也对物理有帮助?”

    这还真是无知限制了他的想象,数学他还能理解对物理很有帮助,但英语竟然也能扯上去?

    毕万青笑了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

    【知识库】

    “因为现在世界的知识库,是以英文为主的,比如教材,比如网络知识库,以及你刚刚说的百度百科,和国外的维基百科,这些都是世界共享的知识库。”

    “俄……”吴斌挠了挠头,还是有点懵。

    “不懂吗,听我给你举个例子。”毕万青说着拿起了粉笔。

第二十八章 燃烧的火苗() 
【statistial phsis】

    “统计物理学”

    毕万青习惯性敲了敲黑板。

    “它的作用是用来研究大量粒子、原子、分子集合的宏观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分支。”

    “老师你就是学这个的吗?”吴斌发问道。

    “恩,算是学过一点。”毕万青随口答道。

    ‘总觉得这个一点里……包含着宇宙啊。’

    吴斌挠了挠头,畅想着以后自己也能以这么自然的语气装出如此完美的比。

    回答完吴斌的问题,毕万青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名字。

    【l。d。landau】

    “兰道,统计物理学里我最推荐的就是他所撰写的教科书,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名凝聚态的大师,后来还陆续出版过力学,经典场论,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经典教材。”

    说到这毕万青露出了些许回忆的神色。

    “他的教材覆盖面非常广,而且描述非常清晰,并且到现在都一直再继续修改出版,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本著作。”

    说到这毕万青话锋一转,“在看完这本之后,再来看中文版的物理统计教材,漏洞就相当多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总是没法描述到重点,就是那种,挠不到你最痒那个部分,甚至有些会给你一种他是倒过来写的感觉,让学生学起来完全摸不着头脑。”

    “你说我让你数学一上来就看微积分,再学函数,你能明白吗?”

    “肯定不行。”吴斌一个劲摇头。

    “而有些教材就会给人这种感觉,另外还有一点,你去图书馆,能找到许多翻译过来的科学著作,比如维纳的《控制论》,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费马的《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等等等等,但它们的原著都是英文,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吗?”

    “俄……”吴斌思考了一下,回答道:“这代表着它们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会有偏差?”

    毕万青听完给了一个赞赏的目光,“差不多对了,但这个偏差并不是你理解的那种翻译错了的偏差,要翻译这样的科学著作,对翻译者要求非常高,翻译者不仅要精通英语,了解各种生僻词,还同时要深刻理解他所翻译的这本书岁描述的专业性。”

    毕万青转身又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

    【理解】

    “一本小说,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科学著作也是一样,许多翻译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但他们依旧有可能表达的不是原作者的意思。”

    “哦~”

    听到这,吴斌算是彻底明白了,英语在科学界占着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看到吴斌明白之后,毕万青放下粉笔,叹了口气,“你知道曾经民国时期,中文差点被废除的事情吗?”

    “当然知道。”吴斌点点头。

    “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英文比中文能更好的表达科学体系,但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再来看,那纯属病急乱投医,要说中文输在了哪,只输在了起步晚啊。”

    “当时,或者说现在也一样,世界上所有顶尖学者写出自己的论文之后,都要翻译成英文去发表,才能进行交流,就是因为英语是科学界最普及的语言,这就导致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好的中文教材非常少,越往上学,就越需要去看国外教材。”

    毕万青说完苦笑了一下,“我是不是……扯的有点远了。”

    “不,老师您说的话非常深刻,对我帮助很大。”吴斌认真的回答道。

    毕万青听完笑了笑,“你能这么想就好,我听蔡老师详细的说过你,一个月的时间就从物理0分冲到了满分,这其中,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所以我觉得你一定是一个可教之才,才想对你说点什么。”

    “谢谢老师的教导。”吴斌恭敬的说道。

    “我听蔡老师说,你的学习心得就是一天学20小时,你知道我听到之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吗?”

    “俄……不知道。”吴斌摇摇头,心里想的是大概觉得我在吹牛逼。

    “是怀念。”毕万青慢慢走下讲台,“以前拼命读书的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