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第6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暗骑士崛起》将以三部曲的形式走向有如史诗般宏大的最终篇章,在《黑暗骑士》快要结束的时候。‘蝙蝠侠’是拯救了哥谭市的真正的英雄,可是现在,他却成了多余的存在,被人弃之如履。
这是一个充满阴谋却又命中注定的结局,最终使得蝙蝠侠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谋杀犯,他需要为哈维?丹特的不幸惨死负责——只不过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哈维不但没有死,还成为了复仇心切的“双面人”,作为一个嫉恶如仇的改革运动的先锋。他为城市的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可以说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哥谭市实施了高压且强硬的新法律,把所有的罪犯都关进了大牢,要不就是彻底的驱除出这座城市……
新一集的故事将开始于8年后,看上去‘蝙蝠侠’和吉姆?戈登似乎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而整座城市也进入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看起来真的不再需要‘黑暗骑士’了——也许观众会认为是‘蝙蝠侠’的真身布鲁斯?韦恩赢得了这场战斗,可是他却因为发生的一切深受折磨。全然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再以蝙蝠侠的面貌示人——所以到了第3部影片当中。杜克基本上需要做的就是处理以前发生的事件的连带结果,包括‘蝙蝠侠’本身和其他出现过的人物。
作为《蝙蝠侠》三部曲的终结篇,杜克决定讲述的是一个不会再得到任何延伸的故事,而这些内容早在2005年他制作《蝙蝠侠:开战时刻》的时候,就已经把剧本大纲和人物设定提交给了华纳兄弟。
这部影片的尺度要小于《黑暗骑士》,作为投资2亿5000万美元的超级巨制。影片必然是PG…13的级别。
从实质上来说,《蝙蝠侠》三部曲都没有脱离PG…13的全家欢的范畴,也正是PG…13的分级,才保证影片能够大卖。
在好莱坞,电影运作想要得到足够的市场回报。必需要考虑使能够被不同族群、不同的媒介平台共同理解和接受,在家庭娱乐的多样化发展平台中——影院、电视、家庭影院、游戏、玩具或其他形式的衍生品,PG和PG…13级电影这一类型最容易被接受并获取商业上的成功。
这类电影指的是一系列在各媒介平台上能够覆盖17岁以下观众的电影,这些电影能够跨越人口和文化的障碍,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
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基本都能划分到这一行列当中。
以通俗性、奇观、情感线、正能量来塑造故事和形象,并且在商业盈利的需求下,取悦尽可能多的观众,得罪尽可能少的、文青化的观众,是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
尽管好莱坞合家欢电影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有声时代,但它如今的市场霸主地位,则是在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现象。
后好莱坞时代合家欢电影的中心地位往往被严重忽视,很多人将合家欢电影定义为针对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的电影,但这种对合家欢电影的定义其实已经过时。
80年代中期之后,这类电影就不仅仅只是针对家长和孩子的消遣电影,而是将目标扩大到了全球媒体市场,尽可能的以通俗性跨越区域,跨文化传播给更多的观众。
合家欢电影也不再只是单一的电影语境,大部分的合家欢电影是多种媒体知识产权的集合,许多是建立在已有的品牌之上的。
比如,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超人》系列以及《蝙蝠侠》系列。
这些电影的核心品牌形象已经被观众接受,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能以电影、电视、电脑游戏、漫画作品、玩具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好莱坞合家欢电影因此得以跨越电影的界限,触及更广阔的天空。
在好莱坞,包括杜克在内的从业者都有一个共识——得家庭市场者得天下!
检视全球100部票房最成功的电影名单,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被标记或被广泛认为是合家欢电影,并且大部分电影是90年代后期上映的。
此外,这100部电影都是由好莱坞6大电影公司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索尼哥伦比亚和环球影业制作或发行的,它们也共同组成了美国电影协会——MPAA。
这些电影公司尽管只制作好莱坞每年不到百分之三十的电影,但占据了全球票房市场和主要电影专营权的绝大部分,这些美国电影协会成员公司在全球电影发行市场上几乎占据了霸主地位。
这些大公司如今的票房大片,无论是形式还是目标观众,都明显开始呈现标准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分级被定为“须有家长指导观看”(PG)或“13岁以下儿童宜在家长指导下才能观看”(PG…13),这说明了这些电影都在逐渐瞄准全球性的家庭市场。
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曾经是电影公司中流砥柱,儿童和青少年在没有家长陪同下不得观看的限制级(R)电影,在数量和吸引力上逐渐式微。
而到目前为止,全球市场上总票房前30的电影,没有一部是限制级的。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好莱坞电影公司一个明显试图扩大合家欢电影观众群的做法就是开创了PG…13等级(特别辅导级,建议13岁后儿童观看),起源是1984年的美国电影《夺宝奇兵》。
PG…13是PG和R级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允许13岁以下儿童在成人陪同下观看,PG或PG…13评级已经成为了票房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可以进影院观影的人群范围足够广泛。
虽然合家欢电影现在演变成的各种各样,但最受欢迎的还是奇幻和科幻的类型,最为典型的就是超级英雄电影,而《蝙蝠侠》三部曲无论怎么变,都改变不了超级英雄电影的事实,而奇幻和科幻的类型,才是真正能冲出北美、横行世界的电影。
电影产业的多种合作以及衍生市场的整合直接影响到了电影题材本身。
最明显的,就是能看到接环和奇幻主题成批的增长,千禧年后这类主题成为合家欢大片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这类影片成为好莱坞的主流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奇幻题材拥有高度视觉化的形式感,能满足国际消费者对视觉震撼的需求。
第二,因为这种题材的领域一般都脱离了地球实际,这样避免了因社会文化因素而疏远了非西方观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丰富的虚构世界能够为电影周边商品和其他商业搭配开发提供无限的机会。比如华纳兄弟通过《蝙蝠侠》《哈利波特》和《魔戒》系列,用电影将一个已经闻名的、有着根深蒂固粉丝的、叙述性的世界变为现实,建立在这之上的系列电影、副产品和电影风格让华纳在千禧年之后成为了“世界建筑”里的领路人。
观众们通过口耳相传、社交网络和粉丝俱乐部对电影进行积极地描述,并购买相关产品,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一部作品的生命,这类跨媒体的相互作用维系着后好莱坞时代的电影发展,也为电影工业的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毫无疑问,《黑暗骑士崛起》必然要遵循这些。(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八百四十三章 贝尔爆粗事件()
“雅虎娱乐讯,华纳兄弟日前正式宣布,杜克?罗森伯格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完结篇将于明年五月份第一个周末上映,影片分为普通2D、3D和IMAX3D三个不同版本,目前影片仍未最终确定片名,开机时间也没有明确。”
剧组才刚刚成立,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处于最初级的阶段,具体的工作暂时由查尔斯?罗文和安娜?普林茨负责,杜克还在对剧本进行必要的修改。
这个剧本的大纲和设定是他十年前完成的,公爵工作室的编审组也早早依照大纲完成了剧本的编写,由于三部曲一脉相承,基本保持了原本的面貌。
但时间在变,环境在变,杜克的目光和审美也在随着改变。
十年前的这个剧本,在他看来已经不能满足于这部终章的需要了。
《蝙蝠侠》三部曲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电影,却远远没有脱离超级英雄影片的范畴,此类电影无非打来打去,杜克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
所有电影的做法,都是制造个矛盾,丢给观众,让观众不由自主的站在矛的一边或盾的一边,自然而然被影片牵着鼻子走,导演给他看什么都乐意。
制造矛盾的水平,决定着电影吸引观众的水平。
世间矛盾,有三大层次:最高层次,理念的矛盾;中间层次,人的矛盾;最低层次,物的矛盾。
比如说前两部中,蝙蝠侠与小丑、双面人、影武者联盟的矛盾,就是理念的矛盾。
而在这个完成的剧本中,蝙蝠侠与贝恩的矛盾,是人的矛盾;蝙蝠侠与核弹的矛盾。是物的矛盾。
纵观超级英雄电影,如何摆平这三者的矛盾,耗尽编导们的脑汁。
最常见的模式,是在不断处理物的矛盾的同时,英雄与坏人之间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和消解,最后靠理念的矛盾进行主题的升华。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基本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放在《阿凡达》,就是先阻止强拆,再杀了上校,最后选择做个纳威人。
放在《终结者2》,就是先炸了研究中心,再搞定T1000,最后T800自我牺牲。
《黑暗骑士》的卓尔不群,就是因为通篇打破了矛盾设计的常见手法,在所有尽可能的矛盾点上都套上理念矛盾。最后的双船博弈大**,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不是因为有人在尝试拆炸弹,而是因为随时会有一方按按钮。
而且这部电影里有五大阵营,“蝙蝠侠,哈维?丹特,小丑,黑帮。市民”,每个阵营都很有立场、有观点、有作为。
如今这个剧本里根本没有堪称阵营的东西存在。黑帮被消灭了,市民只是单纯的围观和尾随,警方全程是摆设,半路杀出来个美**方在打酱油……
为什么没有市民质疑贝恩的统治?《复仇者联盟》里都有人选择在洛基面前不跪,吉姆?戈登的信念一下就完了吗?为什么没有市民猜测谁手中有核弹按钮?蝙蝠侠的“不杀”大旗到底为结局贡献了多大作用?
这些都是杜克需要考虑的。
当然,这些都是为影片的趣味性和惊险刺激服务的。只是增加这方面的必要元素,而不是影片本身真正要实现的目的。
否则,《黑暗骑士崛起》就不是一部暑期档商业片,而是一部彻底小众化的黑帮文艺片了。
从一开始,杜克就下定决心让《黑暗骑士崛起》具备所有必要的惊险刺激和趣味性。这些都是一部暑期档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
动作场面宏大,故事情节饱满,人物性格都很鲜明,所有构成一部精彩大戏的要素都掌控得非常到位,缺一不可。
在《开战时刻》中,观众可以看到年轻的布鲁斯?韦恩身上的悲剧色彩和他的痛苦,并由此产生的愤怒,他觉得无助、无奈,他在寻找一条出路,想找到他自己,想知道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就是《黑暗骑士》,他找到了那条出路,他变得自信成熟,他做着自己想象中最有意义的人生大事,并因此坚定不移。
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他生命中唯一让他觉得有意义的事突然不存在了,直到他被迫再次迎接新的挑战,无论是哥谭市和自己面临的又一次致命威胁。”
构成这次威胁的人,就是毁灭者贝恩,他终日带着面具,肆意妄为的毁灭着蝙蝠侠守护的哥谭市,被蝙蝠侠打败了的稻草人是个疯子,小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
“而贝恩无论从心智还是他的行为来看,都是个极端的恐怖分子,”
华纳制片厂的试镜室里,身材魁梧的道恩?强森脱掉面具,对杜克说着自己的理解,“他外表看上去就很吓人,而且他绝顶聪明,高智商的敌人是最危险的。”
在决定塑造蝙蝠侠的下一个宿敌时,杜克就清楚的知道这个人物必须和小丑彻底区分开,必须是个强劲的对手。
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的体貌特征,在故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两部影片中,从没有人就此挑战过蝙蝠侠。
这次,杜克很想给蝙蝠侠一个从体态上就势均力敌甚至具备压倒性优势的对手,心智上更是难分胜负,贝恩是个生猛的人物,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有了这么一个体态和气势上的结合,可以让他成为一个更难以抵御的敌人。
论及演技,道恩?强森就是个渣渣,但整部影片中贝恩都带着面具,即便饰演他的演员演技再出色,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