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唐朝小闲人 >

第772章

唐朝小闲人-第772章

小说: 唐朝小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了,行了!”

    李治摇摇头,道:“朕今日之所以想跟你们开诚布公,就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将过去的一切都给忘记,就让那些事不愉快的事都过去吧,今后咱们君臣再同心协力我大唐变得更加强盛。”

    韩瑗来济一听,心中不禁又是大喜不已,这是出什么事,皇帝又要重用我们了。来济感动道:“陛下能够宽恕微臣,微臣感激涕零,微臣愿为我大唐鞠躬尽瘁。”

    “好!”

    李治激动道:“二位爱卿不亏为朕的左膀右臂,坐,坐。”

    三人又再入座,李治道:“不瞒二位爱卿,朕最近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满朝文武,唯有二位爱卿能够为朕解决这桩难事。”

    韩瑗来济倍感欣喜,身为臣子,就怕君主用不到。

    。。。。。。

    这韩艺在偏殿是起起坐坐,暗想,不是说稍候片刻么,可这一个时辰都过去了,怎么还没有完,唉。。。。。中国文字果真是博大精深呀。

    又过去了一个时辰眼都要黑了,韩艺心想还明天再来吧,便起身往门外走去,可刚一来到殿外,忽然面色一惊,脱口道:“怎么会是他们。”

    但见来济韩瑗二人从两仪殿走出来。

    韩艺急忙侧身闪到廊柱后面,偏望去,又见二人站在两仪殿前的空地上,环目四顾,随后又仰面长叹,才离开了两仪殿。

    这是什么情况?

    韩艺微微皱眉,如果牵扯到韩瑗来济,没有道理他事先竟不得而知,除非李治在这事上面,已经对他有了怀疑。

    这越想真是越恐怖啊!

    韩艺开始有些冒汗了,伴君如伴虎啊。

    “韩侍郎,韩侍郎!”

    正当韩艺胡思乱想时,忽闻有人喊他,他吓得一怔,只见张德胜站在他面前。

    “韩侍郎,你没事吧?”

    “没事!”

    韩艺微微擦了下额头上的汗。

    张德胜道:“陛下让你过去了。”

    “是!”

    韩艺突然有一种自投罗网的感觉,战战兢兢的跟着张德胜来到两仪殿内。

    “微臣参见陛下!”

    韩艺行礼时,偷偷瞥了眼李治,心想,我究竟该不该询问一下了?

    “免礼!”

    李治笑道:“让你久候了,坐吧!”

    “多谢陛下!”

    正当韩艺思考是不是试探一下,没曾想到李治主动说道:“你可知朕方才所见何人?”

    这时候,韩艺真不敢有隐瞒,如实道:“方才微臣不小心侍中和来中书二人从殿内走出来。”

    “,还不小心。”李治笑了一声,又道:“朕之所以让你在偏殿等候,就是因为这事跟你也有关,就算你不来,朕这时候也会派人去召见你。”

    “跟微臣有关?”

    韩艺愣了愣,他跟韩瑗和来济有一个屁的关系。

    李治点点头道:“在对于吐蕃和吐谷浑的政策上,你不是建议朕贬几个将军去那边,做两手准备么。”

    韩艺试探道:“难道陛下打算派韩侍中和来中书前去?”

    李治点点头。

    韩艺惊讶道:“可是他们二人皆是文官,并非是武将。”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请: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因地适种() 
“你认为打仗只是武将的事吗?”

    李治叹了口气,道:“这牵一发而动全身,武文皆不可少,在最初稳定西北地区,朕一直是让武将统兵驻扎当地,以此来震慑当地的胡人,可是文官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西北地区不被敌人有可乘之机,首先要治理当地,这也是避免战争的一个办法。韩、来二人皆有着宰相之才,足以治理好当地。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朕打算名义上将来济贬为安西大都护府的副都护,将韩瑗贬为庭州副都护,携以密旨,一方面治理当地,另一方面让苏定方、裴行俭动员起来,做好与吐蕃对抗的准备。”

    韩艺听得迷迷糊糊,问道:“那不知陛下是否打算采纳臣的建议?”

    李治犹豫半响,叹道:“朕实在是不想在这时候兴师动众,但你说得也不能不防,因此打与不打,在于吐蕃,而不是在于我大唐。”

    韩艺愣了下,道:“请恕微臣愚钝,不知陛下此话是何意?”

    李治将武媚娘那一番话,跟韩艺说了一遍,又道:“如果吐蕃是针对我们大唐的,那么我大唐也不会让吐蕃得逞,反正有备无患,因此朕才事先先将韩瑗、来济安排去西北边。”

    韩艺忙道:“陛下圣明!”

    这四个字,韩艺说得是心悦诚服,既将韩瑗、来济调离长安,又能够借用二人的才干治理西北地区,还能为吐谷浑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一举三得。

    最为关键的是,这东西别人还不好说什么,李治是不是真的贬韩瑗、来济,还真说不清楚,毕竟李治对于二人是委以重任。

    韩艺非常无语,他曾用尽办法来保住韩瑗、来济,可是没有想到,到头来竟因为自己的建议,给了李治这么一个借口,不过韩艺怀疑,这可能跟武媚娘有关系,因为这是武媚娘最希望见到的,韩瑗和来济在长安,对李治构成不了威胁,对武媚娘才有威胁。

    李治只是淡淡一笑。

    这一笑,更让韩艺肯定是武媚娘的建议,因为李治的笑意没有骄傲,显然就不是他想出来的,又听李治说道:“你可知道朕为什么要跟你说这些?”

    韩艺摇摇头。

    李治道:“朕打算让你跟你的老丈人负责接待禄东赞和河源郡王。”

    韩艺啊了一声,“微臣和微臣的老丈人?陛下,微臣从未做过这事啊!”

    李治正色道:“首先,援助吐谷浑是你建议的,你也是最清楚朕意思的大臣。其次,朕不妨跟你说句实话,朕是真的不想在这时候大动干戈,与吐蕃交战,会让朕这些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你要尽量平息这一场争斗,至于你的建议那是到了最后不得已而为之,朕不想走这一步,你的口才不错,朕相信你可以做到的。最后,你的经验虽不足,但是你老丈人以前也接待过外宾,而且通佛教,跟那禄东赞也有话可说,接待事宜就交给你老丈人,具体谈判,由你来全权做主。”

    韩艺当然也不想打,但是从吐蕃的举动来看,他对此完全抱有悲观的心态,而李治的抉择,令他更是担忧,显然李治也不太敢跟吐蕃撕破脸,因为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两国的军事力量都这么强盛,而且这也不是非得出兵不可,行礼道:“微臣领命。”

    其实韩艺跟萧锐是绝配,萧锐信仰佛教,以和为贵,韩艺年轻气盛,好争斗,可谓是一软一硬。

    谈完这事之后,李治突然道:“对了!你是为何事而来?”

    韩艺突然想起此番来的目的,忙道:“回禀陛下,微臣其实也是吐蕃和吐谷浑一事而来。”

    李治哦了一声,道:“说。”

    韩艺沉默少许,才道:“如果,微臣是说如果真的要援助吐谷浑,那必定会增加财政上的负担,微臣在户部上任之后,不但没有为财政上做出贡献,反而加大了财政的支出………。”

    李治摆摆手道:“朕还不了解你么,你又不是自己,那几笔支出,都还是大唐。”

    “微臣多谢陛下谅解。”韩艺道:“但是微臣兀自心有愧疚,因此微臣想到一个可以减少财政负担的办法。”

    李治忙道:“什么办法?”

    “其实这个办法,微臣曾跟陛下提到过。”韩艺道:“就是全国经济化。”

    李治听得皱了皱眉,全国经济化,那么均田制肯定就拜拜了,这是动摇国之根本。

    韩艺忙道:“陛下不要误会,微臣此番建议,不是真的要搞什么全国经济化,我大唐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微臣只是打算针对一些特殊的地区。”

    李治道:“特殊的地区?”

    韩艺点点头道:“因为均田制的关系,因此我大唐百姓不管是在土地上面,都得进行耕种,否则的话,就不能交纳税收,但是据臣所知,其实在河陇地区有着不少贫瘠的土地,在这些土地上耕种,产量非常少,因此这些地方是地广人稀,不是百姓不愿意迁往,而是当地承受不了这么多人口,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因此微臣建议在因地适种,倘若土地不适合耕种,那么就不要种粮食,该种一些可以适合这土地的种植物。微臣出于农家,对于桑树并不陌生,桑树非常适宜在贫瘠之地生长,因此微臣是打算在整个河陇地区的贫瘠之地,大规模种植桑树,将耕地改为桑树林。”

    李治道:“农桑皆是国之根本,种桑树本也是朝廷的政策,可这桑树不能够当饭吃,百姓都种桑树去了,那百姓吃什么?”

    因为小农经济,百姓都是要自给自足,是离不开耕地的。

    韩艺道:“陛下忘记微臣刚刚说得全国经济化了么?”

    李治微微皱眉道:“你有办法让商人将粮食运送到当地?”

    韩艺道:“若无办法,微臣怎敢来见陛下。微臣之所以建议种桑树,不仅仅是财政,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跟吐蕃、吐谷浑有关。”

    李治一愣,道:“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

    “陛下请稍等!”

    韩艺从很多资料中,找出一份来,递给李治道:“这一份资料是长安粮价和绢布在西北计划前后的价格变化,还请陛下过目。”

    李治拿来一看,略显惊讶道:“在这短短两月内,粮价涨了四文钱,一匹绢也涨了十文钱,不对呀,如今秋收刚刚结束,粮价应该下降才是,怎又会上涨了。”

    韩艺笑道:“全因西北计划,西北计划虽然没有耗费我关中的人力,但是粮食是避免不了的,商人和朝廷都得运送粮食去西北,因此粮价才会上涨,不过这个价格才算是真正的粮价,最初的粮价太低了,伤害了农民的利益,这其实是对于国家有利的。至于绢的话,同样的道理,绢是胡人所爱,胜于我大唐铜钱,商人将绢作为货币带去西北,绢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李治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韩艺道:“如果真的发生了战争,而陛下也采纳了微臣的建议,那么我大唐必须要加大对于西北地区的投入。然而,雇当地胡人是需要钱的,微臣建议以绢为主,将绢作为西北主要的货币,如果要彻底统治西北,货币必须要统一,铜钱的话,以目前的情况,我们大唐发行的货币根本不能满足西北地区,能够供中原所用都已经是万幸了。如果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施行了,那么绢的价格必定还会再涨,绢的好处在于只要用桑树便能织布,而且是无限的,因此大规模种植桑树,其实就是在我大唐制作货币,统一西北货币打下基础。

    不仅如此,多半绢都会被胡人中的一些商人给掌控,他们会拿着绢去西域贸易,换来我大唐需要的货物,再倒卖给我大唐,但是他们不能生产绢,这会让他们更加依附我大唐,到最后彻底融为一体。”

    李治沉吟半响,道:“可是这还是没有解决粮食的问题,没有粮食,就必须需要有耕地,哪怕是在贫瘠之地上。”

    韩艺道:“陛下,有利可图,商人比较趋之如骛,而西北计划,商人在其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将来商人对于绢布的需求会与日俱增的,朝廷可以给予政策保护百姓将土地承包给商人,由商人来雇佣当地百姓种植桑树,那么商人当然要将粮食运送到当地。

    而且,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地兼并,承包只在于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权,土地还是当地百姓的,百姓手中的土地多半都是口分田,等于土地权还是朝廷的,土地的本质关系,是朝廷与百姓,使用权是百姓与商人,采取承包制度,朝廷可以介入,又防止了商人兼并土地,并且朝廷可以以此来管控商人。

    另外,大规模的桑树林必定会吸引商人前去开织布坊,商人过去了,必须又要雇佣人力前去,等于就是减少了狭乡的压力,将人口迁往宽乡,这不是我大唐一直以来的政策么。不但如此,这对于国家财政也是受益无穷。原本的贫瘠之地,地广人稀,而我朝税收是按人算的,因此税收少,而且国家到时也需要的绢布,桑树林种植成功的话,根据臣的估计,贫瘠之地生产的财富会至少增加二十到三十倍,税收会增加十倍倍。”

    李治震惊道:“这么多?”

    韩艺将资料呈上,道:“微臣在陛下面前绝不敢妄言,这些关于微臣前面根据详细具体的资料,保守计算出来的结果,唯一一点不敢确定的,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贫瘠之地可以种植桑树,一旦确定之后,这个数可能还能增长。”

第一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