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眼-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星决定自己试着寻找医治的办法。
王泰然的病情现代医学已经无能为力,找到治疗方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果要延长王泰然的寿命,恐怕需要超出眼前这个时代的医学技术。
这种医学技术不可能从现实世界中找到,但是却可能从小说中找到。
如果能够入神医学小说,刘星就能获得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医术,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够找到符合要求的医学小说。
……
之后几天,孙江总经理开始大量收集医学小说。
至于刘星,则潜心阅读《书墓笔记03》。
由于有入神《书墓笔记01》的经历,现在入神《书墓笔记03》变得顺理成章。
第一天,小说的匹配度从50%直接飙升到95%!
第二天,匹配度再进一步,达到99%,距离入神只有一步之遥。
《书墓笔记03》和《书墓笔记01》的主角是一样的,因此,“人书合一”完全没有在障碍。
在第三天清晨,刘星跑到御风山的树林中。
当夜幕降临时,他便突破了阅读术最后的关卡,成功入神,《书墓笔记03》的信息开始大量涌入脑海之中。
在入神后,刘星终于在脑海里找到他需要的画面:只见《书墓书墓》的主角找来一支挖井队,在天书寺北面的居民区挖了一口20多米深的井,然后将第三个书棺埋到井底……
“第三座书棺在天书寺北面的古井里?”
刘星稍稍松口气,折腾了三天,总算找到书棺的准确位置。
“天书寺北面?这个地方似乎……是天海市精神病医院的位置?”
800多年前,天书寺北面是居民区。但是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天书寺北面已经变成精神病医院。
对于这座精神病医院,刘星并不陌生,因为他刚穿越到这里时,就是在精神病医院里。
“书棺就埋在天海市精神病医院里!”
确定完这些信息,刘星便离开御风山,准备立即展开搜查。
……
深夜,天海市精神病医院。
2米多高的围墙上,一道黑影划过,轻轻落到围墙内的一棵树上。
站在树枝上,刘星游目四周,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寻找着埋着书棺的古井的位置。
古井是800多年前挖的,现在应该已经不复存在,只能根据记忆推算出大致的方位。
“是不是这里?”
身子一闪,刘星跳下树,来到围墙下一片草丛里,然后取出一根书棺探测棍,开始朝地底下进行探测。
半分钟后,探测棍没有任何动静。
在附近的位置又尝试了几次,还是一无所获。
“看来不是这里。”
目光一飘,刘星继续在四周测算着书棺的位置。
此时已经是深夜一点多,精神病医院格外安静,门诊大楼一片漆黑,只有实验大楼的灯还亮着。
沙沙沙!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
只见医院实验大楼里走出来两名男医生,他们都穿着白色医生制服,脸上戴着白色的口罩,完全看不清外貌。
两名男医生一起抬着一个担架,担架上躺着一个人,整个身体用白布盖住,应该是一具尸-体。
“最近怎么回事,这么多精神病人无缘无故死亡?”
“谁知道啊,这个月已经是第16个,今晚一下子就死了4个,死相一模一样,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同时感染什么怪病。”
“这些精神病人真够可怜的,一个亲人都没有,死了也没人知道。”
……
两名男医生一边抬着担架,一边小声闲聊着。之后,他们把精神病人尸-体抬到一辆白色面包车,然后转身返回实验大楼。
“一个月死了16名精神病人?”
听到这里,刘星便觉得这件事似乎有些蹊跷。
“精神病人的尸-体是从实验大楼抬出来的,难道实验大楼里有猫腻?”
刘星查看了实验大楼附近的地形,估算了一下,发现实验大楼同样有可能是埋藏书棺的位置。
“到实验大楼看一看。”
做完决定,刘星悄悄尾随在两名男医生身后,进入医院的实验大楼里……
……
第148章 实验()
两名男医生一起走进医院的实验大楼,来到大厅时,姓赵的男医生说道:“李医生,我先去一趟卫生间。”
“你快点,还有三具尸-体要处理,处理完我们早点下班,都凌晨一点多了。”
“五分钟就好。”
说完,赵医生快步走进一间卫生间,来到洗手盆前,正准备洗手。
嗖!
这时,一道黑影从他身后闪过,只觉得后背一阵酸麻,眼前一黑,赵医生随即晕倒了过去。
刘星把赵医生拖到卫生间的一个角落里,然后脱下对方身上的白色医生制服,并穿到自己身上,最后又戴上白色的口罩和卫生帽,遮住自己的脸和头。
医院大楼里灯光明亮,而且有监控摄像头,如果直接以黑影人的身份现身,必然会被发现。
刘星只能乔装打扮一番,暂时冒充医院的医生。
“赵医生,好了没有,都快十分钟了。”这时,卫生间外传来李医生的催促声。
“马上来。”
换完装扮,刘星走了卫生间。
“走吧,赶紧把另外三具遗体也处-理掉,我已经困得不行了。”
“哦。”
李医生似乎急着下班,注意力完全没在刘星身上,根本没有察觉到刘星的异常。
之后,刘星和李医生一起来到一间急救室,然后把其余的三具精神病人的遗-体抬了出去,送到实验大楼外的车上。
完事后,李医生便匆匆下班,至于刘星,他继续呆在实验大楼里搜寻书棺的消息。
大楼里的人并不多,只有四名保安和七八名医护人员。
刘星用一张白布包裹着书棺探测器,然后开始用它探测实验大楼地底的情况。
从大厅探测到楼道,从卫生间又探测到化验室。
可惜,一无所获。
之后,刘星又来到实验大楼的急救室外的走廊,继续探测的工作。
咔!
一声脆响,急救室的门突然打开,刘星躲藏到一边,仔细一看,只见六名医师从急救室里走了出来。
六名医师都是老医师,年纪均在50岁以上,其中最年长的一名医师叫伊景德,今年已经78岁,是天海市知名的脑科专家,同时,也是天海市精神病医院的副院长。
看到伊景德院长时,刘星便觉得对方十分眼熟。
原来,伊景德是伊景恩的哥哥,而伊景恩则是刘星在精神病医院的主治大夫。
六名医师一边朝外走着,一边聊着。
“从尸-检报告看,这些精神病人都出现大面积的脑神经坏死,导致身体生理机能严重失调,最终走向死亡。伊院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精神病人的脑域本身就不同于常人,出现脑神经坏死的情况并不奇怪。”伊景德院长分析道,“有些病人就是因为脑神经出现问题才精神失常的。”
“可是,一般的精神病人脑神经只会坏死一部分,而最近这些病人脑神经几乎全部坏死,情况实在太反常。我行医30多年,还从来没有遇见过类似的情形,我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对这些病人动了什么手脚?”
伊景德院长笑了笑,说道:“你多虑了,这些病人都住在医院里,每天都有护士看护着,不大可能出问题。我觉得这或许是新型的精神疾病……”
……
离开急救室后,六名资深医师便陆续离开了实验大楼,只有一名医师还留下来——伊景德副院长。
当所有人都走光时,伊景德院长独自来到一楼的走廊,找到位于走廊尽头的一间医学图书室,掏出钥匙,打开了图书室的门。
“三更半夜的,伊景德院长难道还要在图书室查阅资料?真够敬业的!”
角落里,刘星暗暗寻思着,他最近正好在寻找有关医学的小说,现在正好有一间医学图书室摆在眼前,自然想进去看一看。
右手中指一扣,砰的一声,刘星施展出一记《弹指神通》,击碎了走廊里的一扇玻璃窗户。
“什么声音?”
听到异常动静,伊景德下意识地转身走出几步,看了看。
就在伊景德不注意时,刘星身子闪电般掠出,化为一道黑影穿过图书室的门,成功潜入。
“哪来的风?”
伊景德只觉得有一阵细细的风声从身后袭过,并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一个人。
刘星进入图书室后,不多时,伊景德院长也走进了图书室。
锁门,开灯,漆黑的图书室里顿时一片通明。
“想不到精神病医院的图书室这么大!”
刘星蜷缩在一排书架后方的角落里,暗暗发出一声惊叹,眼前的图书室有近400平方,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书架。
书架上的图书全部有医学有关,而且多数的精神疾病、脑科有关。
刘星往书架上扫了两眼,映入眼帘的书名有:《妄想症病人思维特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域研究报告》《发育神经生物学》《脑组织结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
一个个书名扫过去,刘星眉头微微一紧,这些书都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应该只有精神病医院的资深专家才看得懂吧?
收回思绪,刘星施展着壁虎游墙之功,悄悄落到图书室的天花板上,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图书室的状况。
很快地,他便看到了伊景德院长身影。
刘星本以为伊景德院长是来图书室查阅医学资料的,结果,情况却出人意料。
只见伊景德院长走到图书室角落里,推开一个白色的书架,拿着一串钥匙,然后地书架后方打开了一扇隐蔽的防盗门。
在防盗门打开的瞬间,有白色的灯光从门内照射了出来,透过白光,可以清晰地看见门后有一间宽敞的科研室。
图书室隔壁居然有一间科研室!
科研室开启后,隐隐有一些痛吟之声从科研室里传出,刘星悄悄掠至科研室大门上方,朝室内瞄了瞄,顿时有点傻眼了。
只见科研室里摆放着一系列先进的医学设备,除此之外,还有六名穿着病服的精神病人。
此时,六名精神病人被绑在一台医学仪器上,每名病人的头部都扎着十几条绿色的管子,几名穿着白衣的医师站在周围,正忙碌着,似乎是在对病人进行治疗,又似乎是在进行什么实验,病人们脸上则露出痛苦的表情,发声细微的痛吟声。
“情况怎么样了?”
“伊院长,还是不行,神经传导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加大传输功率后,病人的脑神经根本承受不住,直接坏死。”
“你们以后做实验时小心一点。”伊景德院长叮嘱道,“这个月已经死了16名精神病人,今晚一下子就死了4名,数量太多了,容易引人怀疑。”
“明白。”
……
听到这里,刘星胸口不由一震:这名伊景德院长似乎在用精神病人做什么实验,16名精神病人就是在实验中丧生的!
伊景德院长到底想干什么?
……
第149章 书棺的位置()
伊景德院长居然在用精神病人做实验,他究竟做的是什么实验?
带着疑问,刘星躲藏在科研室的门口,密切监视着室里的情况。
科研室里总共有六名精神病人,被分成三组,分别绑在三台医学设备上。每一组的两个精神病人脑袋都戴着一个类似贴膜的白色头罩,头罩上连接着十几条绿色的管子,将两个精神病人的脑袋连接在一起。
绿色管子直径约1厘米,它似乎是用于连接两个精神病人大脑的一种传输设备。
管子中间有一个红色的信号监测器,几名医师正通过它监视着两个大脑信息的传输状况。
“伊院长,从数据上看,两个大脑的信息传输率不到亿亿分之一。很显然,这种类神经纳米管精度太低,根本不可能让两个人脑进行通讯。”一名老医师汇报道。
伊景德院长看了看监测屏上的信息传输数据,沉吟片刻后,说道:“换上2号类神经纳米管试一试。”
“好的。”
说完,几名医师忙碌起来,先是拆掉连接两名精神病人大脑的绿色管子,然后又取来一条蓝色的管子,再次连接到精神病人的脑袋上,开始新一轮的实验测试。
“伊院长,还是不行,信息传输率依然不到亿亿分之一。”
“加大神经的传输功率试试。”
“这可能会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