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 >

第69章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第69章

小说: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懿幌膊蛔允ぃ空镂伊酵洌萁慕艏蔽氖椋ā凹弊唷保┦沟迷菔薄巴嗜胂懵扌洹薄J切∩仍菔笔掌穑故钦庵皱幸O惺实男那樵菔笔掌穑筒坏枚恕!扒崆帷倍职颜媲榫」邸�
  这首小词。玲珑剔透。词体号小而蕴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只可惜,这般大手笔之词所存甚少,另有《生查子。软金杯》一首,均见《归潜志》。让人为之一叹。 


 

                                                        


辛愿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辛愿(生卒年不详)字敬之,号女几野人、溪南诗老。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务农,年二十五,始知读书,杜诗韩文未尝一日去手。高延玉任河南府治中,延为上客,后廷玉得罪,愿亦被讯掠,几不得免。“为人质古,不闲世事”(刘祁《归潜志》,“雅负高气,不能从俗俯仰”,“其枯槁憔悴,流离顿踣,往往见之于诗”)元好问《中州集》卷一(与元好问、李献能交善。卒于正大末。)《金史》卷一二七有传。
 
  词存《临江仙》一首。元光元年(1222)作于孟津(今河南孟县)。《中州集》卷一○记其本事云:“元光初,予与李钦叔在孟津,敬之自女几(山)来,为之留数日。其行也,钦叔为设馔,备极丰腆。敬之放筋而叹日:‘平生饮食有数,每见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抗,去矣!会有一日,辛老子僵仆柳泉、韩城之间,以天为棺椁,日月为含摇暌嗫桑饕弦嗫啥!瓒宋弧!�
          ●临江仙·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辛愿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无路到公卿。
 
  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
 
  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辛愿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辛愿青春年少时,即有仕途功名的愿望。据史载,辛愿才高学博,精于《春秋》三传,而谙熟杜诗韩文。然他“雅负高兰,不能从俗俯仰”(见《金史。隐逸传》),以至于与当局者格格不入。尤其老年,穷困潦倒,甚是凄凉。河山亭临别前,元好问、李献能二人曾设宴为辛愿饯行,辛愿当时无限叹喟:“平生饱食有数,每见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抗去矣,会有一日,辛老夫子僵卧柳泉、韩城之间,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含王遂,狐狸亦可,蝼蚁亦可”。(元好问《中川华》)。李献能、元好问即词中钦叔、裕之,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写此词时,元好问三十三岁,已于前一年中进士,但未选;李献能三十一岁,已于贞祐三年(1215)登第。词人在河南孟津(今为孟县)的河山亭道别二友,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留别词。
 
  “谁识”三句,凌空飞来,劈头发问,直泻胸中隐痛。“虎头峰下客”为词人自居。(虎头峰位于河南巩县)以“谁识”反问,郁怒之中隐含一缕少年豪气,撼人肺腑。“清朝无路到公卿”,道出了他不得进仕的真谛,也是对“清朝”的极力讽刺。“萧萧”两句则把笔墨拉回到暮年凄凉的现实中,“茅尾”前转以加之“萧萧”一词,更见环境的凄寒。“白发老书生”以枯槁憔悴,就仿佛站在眼前了。
 
  词下片笔峰陡转,写挚友重逢的喜悦和对二人的深挚祝愿。“邂逅”二句写出了挚友相逢后的喜悦。“对休”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友谊,“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词中“二妙”自然是指李献能、元好问二人。“挥豪落笔”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他年”三句,转入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意为: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灯”为御前所用蜡烛。取典于《新唐书。令狐冲出传》“绹为翰林院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莲花烛送还院。”
 
  这首词题为“留别”,但全词不着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转写期望。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笔法。 


 

                                                        


王渥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王渥(1186…1232)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使南宋议和。宋人重之,有“中州豪士”之目。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天兴元年(1232)汴京被围,随内族思烈引兵入援,自汝州过密县,遇蒙古军,殁于阵。《金史》卷一一附见《内族思烈传》,《金史》卷一二三附见《完颜陈和尚传》。《中州集》卷六载。元好问谓其“博通经史,有文采,善谈论,工书法,妙于琴事”(《中州集》卷六)。词存《水龙吟》一首,见《中州乐府》。
 
                ●水龙吟
 
                 王渥
 
  短衣匹马清秋,惯曾射虎南山下。
 
  西风白水,石鲸鳞甲,山川图画。
 
  千古神州,一时胜事,宾僚儒雅。
 
  快长堤万弩,平冈千骑,波涛卷,鱼龙夜。
 
  落日孤城鼓角,笑归来、长围初罢。
 
  风云惨淡,貔貅得意,旌旗闲暇。
 
  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
 
  看鞬橐呜咽,咸阳道左,拜西还驾。
 
               王渥词作鉴赏
 
  王渥(1106…1232),字仲泽,山西太原人。少游太学,以词赋著名。兴定二年进士。时师爱其才,故居军中十年。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
 
  词题下原注有:“从商帅国器猎,同裕之赋”由此可知,这是一首描写射猎的词,商帅国器,据《金史。完颜斜烈传》载:“名鼎,字国器,年二十以善战知名,自寿泗元帅转安平都尉、镇商州。”裕之,即无好问。他亦参与同猎,有《水龙吟。从商师国器猎于南阳国仲泽鼎玉赋比》一词。
 
  这首词描写了打猎场面的壮观和气势,盛赞金朝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开端两句以李广射虎赞高帅。《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李广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一个“惯”字,写出商帅的勇武。下面的六个四字句,写出围猎场面的恢宏。“西风白水”两句写环境。《三辅黄图》:“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尾皆动。”杜甫《秋兴》诗也有“石鲸鳞甲动秋风”句。“千古”两句写气氛。“千古”“一时”对举,力赞此时胜举的规模。
 
  “宾僚儒稚”写人物上面着意铺陈猎队声势浩大。接着则具体描绘围猎情形。势如怒潮,如万马千军,如惊涛骇浪。“长堤万弩”指吴越王饯射潮事,“平冈千骑”化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句。这两句都写壮阔的气象。
 
  下片写归途,打猎归来,正是黄昏,鼓角声声,回荡在苍茫的大地上。“貔貅”指威武的队伍,围猎队伍的冲天豪气,和“旌旗闲暇”所表现出的轻松舒适,在古朴苍劲的背景上,交织成一幅壮丽的景观。
 
  正是这种满载而归的得意和自信,使词人发出了“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的豪言壮语。这里借武王之典抒发自己的远大理想。(刘向《说苑》:“武王伐纣,风霁而乘以大雨,散宜生谏曰,此非妖欤?王曰:非也,天洗兵也。”)末三句赞颂商帅鞬橐(jiānlāo),指古代马上盛弓矢器。咸阳,秦朝都城所在地,此代指金都。
 
  纵观全词,以豪迈奔放的激情一气贯通,有一种雄阔壮美之感,表现了一个春风得意的词人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给人以激情荡漾的美的享受。 


 

                                                        


张中孚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张中孚(生卒年不详)字信甫,号长谷老人。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县),后徙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父张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宋徽宗朝,以父荫补承节郎。天会九年(1131)入金,为镇洮军节度使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诸路节制使。天德二年(1150),拜参知政事。贞元初,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1155)以疾告老。移南京留守,进封崇王。年五十九卒。《金史》卷七九有传。词存《蓦山溪》一首,见《中州乐府》。况周颐谓其:“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昔人评诗有云:”刚健含婀娜。‘余于此词亦云。“(《蕙风词话》卷三)
 
                ●蓦山溪
 
                 张中孚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
 
               张中孚词作鉴赏
 
  张中孚,字信甫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被世士大夫讥讽。然而从词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作者对往事也不见得甘心情愿,字里行间也浸透一种辛酸。
 
  词人在词中追述自己人生旅途,对一生一世的不如意也哀叹不已。少壮时节也曾挥刀立马,建功立业,绣帽貂裘,春风得意。可谁料想,时移事改,往日功名已成土,仿佛成了浮萍断梗任水吹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虽是轻歌曼舞,可谁知往昔不堪回首呢?流落异乡几十年,只在暮年白发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令他牵肠挂肚,可此番回家情难言。老马虽识途,但故乡的惨淡,也让作者心怀不安。终南山色依旧在,可怜长安已换几朝臣。句词朴实,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后半生的遗憾悔恨,以及充满对人事变化的复杂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
 
  作者用词用典功夫很深。一句“萍梗落江湖”,又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而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借用白居易《长安道》中“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借用他人之词,说出自己的心情,真是“于我心戚戚焉。”
 
  本词构思也十分巧妙,曲折多变,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且作者笔锋刚健与阴柔并济,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故况周颐评曰:“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昔人评诗,有云刚健含婀娜,余于此词拟亦”(《蕙风词话》)。 


 

                                                        


李俊民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号鹤鸣老人,家泽州(今山西晋城)。承安五年(1200)进士,应奉翰林文字。卒諡庄靖先生,年约八十余。著有《庄靖集》。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
 
  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