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2004年第04期 >

第47章

2004年第04期-第47章

小说: 2004年第0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很快就将野菜放满了草筐。在庄稼地的深处,传来了小伙伴们的呼唤。我开始寻找他们,并把草筐放在一条田间小路的旁边,以便回来时能够找到。那一天,我们玩得非常尽兴,在草丛中抓住几只蚂蚱,又用草茎制作了微缩的马车,我们将之套在车辕上。几个小伙伴在田间的空地上展开了一场车赛,蚂蚱们的长长的后腿挣扎着向前移动,失去了跳跃的能力。它们的尴尬引发了我们的笑声。我们用一个小小的马车复制品,就将那些本来自由生活的蚂蚱引到了另一条不属于它们的道路。
  大人们有他们的马车,是因为他们必须面对生活和劳动,必须在其中释放一个奴役者的本性。我们在游戏中模拟着一个未来,一个缺乏童话的未来。并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贯穿其中。在傍晚来临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家。那时远处的屋顶上已经升起了炊烟,锄地的人们正在收拾地头的衣服和箩筐,并把这些东西一齐挑在弯弯的锄头上。我忽然想起了自己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想到了自己放在小路旁的草筐。
  我折了回去,试图找到那条田间的小路。天色已经变得昏暗,我在一片玉米地里寻找。这时才发现,刚才的田间小路已经被人们用锄头锄过,它已经消失于无形。田垄里是一片松软的新土经常可以看到农夫们小心翼翼踩过的脚印。那只箩筐究竟放在了哪里?已经是一个用新土遮盖住的谜语。我在越来越暗的,庄稼地里感到一阵阵恐惧,我吓得哭出声来。最后,我哭着跑回家中。那一只箩筐可能是永远丢了。
  事实上,结局并没有那么坏。记不起多少天之后,我带着一只新箩筐又到地里割草,在阳光的热力渐渐减小,夏风将太阳刮到西边,我来到一棵树下休息,抹掉额头上的汗水。几片树叶在轻轻的风声里掉了下来,我抬头看去,发现以前丢失的箩筐竟然被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一阵狂喜。它是怎样从庄稼地里上升到树上的?
  最有可能是某一个人看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为了让丢失者一眼看到,就将这只箩筐用手中的锄头挑到了树枝上,它像一只灯笼那样高高地悬挂,指引我来到’这里。我甚至相信它的非现实的部分,那就是,它的每一根柳条里都居住着无微不至的精灵,它们具有超凡的能力,它们隐藏的翅膀在暗夜里飞翔,将一只失去主人的箩筐带向天庭,但是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它伸出一根树枝温柔地将之挂在上面。
  它还是被一棵树挽留在田野的斜上方。我想着它是怎样悬挂在那里的,至少有几种可供参考的答案,每一种都有可疑之处。但是,它在高高的树枝上随风飘动,并不对我的疑问作出回答,其秘密深藏不露,成为其编织纹络之间的一个个不易察觉的暗影。我开始想着如何爬到树上,把自己失去的重新拿回来。实际上,对于我来说,这很简单。我双手攀树,双脚用力,很快就像鸟儿一样登上了摇动不安的树枝。在这样的高度上,远近的庄稼地在俯视中成为一个充满波动的平面,倾斜着一直翻卷至天际。
  我一点点接近那一悬挂着的箩筐,树枝越来越细,我越来越小心翼翼,折下一根树枝,试图以手中的树枝作为自己手臂的延伸,直到够到箩筐。这时我看到,箩筐里以前的草已经干枯,好像还又增加了不少细小的树枝。它里面已经被装上了另外的东西,时间中是没有杂质的,一定在其中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秘密越来越接近了,一切将会昭然若揭。我用手中的树枝轻轻地拨开覆盖在箩筐上的细碎枝叶,一些鸟蛋浮了上来。一两个雏鸟已经从混沌的蛋壳里爬出,它们发出很小的、只有它们自己才能听见的吱吱声。原来,鸟儿们已经在这里作了精心的安排,它们已经在一个箩筐里开始了危险的生活。它们不知道自己是利用了别人丢失了的东西,也不知它们所借用的,必将归还。它们竟然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婴儿放在了别人的摇篮里。
  我把箩筐轻轻地拿下来,放到了地面上。那几个雏鸟还看不出鸟儿的适于飞翔的形体轮廓,它们看上去还只是一个个红红的、毛绒绒的肉团,它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发生了什么。它们的妈妈现在在哪儿?也许在回家的路上。它长长的喙,像一双木筷一样夹着用以哺育幼雏的食物,匆匆地赶路。它嘴角的细纹聚集了一个母亲的一切信息,准备让自己的孩子辨认。
  我找到一个地头的草丛,这一片被春天的耕犁不留心疏漏的地方,正好可以安放这些小鸟。我细心地把箩筐里的鸟巢几乎是原样搬迁到这里,我想,它们的父母从空中一定可以看到的,这不需要耗费它们太多的视力。要知道,它们在飞翔中可以看清一粒种子、一条爬行的草虫,它们可以将地上的细小食物放大几倍,又怎能看不到自己亲生的孩子?
  我提着箩筐躲进了庄稼地,我等待着一场母子相会的戏剧,我要看看事情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一直到黄昏临近,鸟儿们才归来,它们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窝巢已经丢失,也许是被一场大风刮到了哪里?很快地,它们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它们觉得,孩子们并没有走远,一定就在附近。它们还没到会飞的年龄。
  它们的判断得到了证实,紧张地环视一周,就在一个经常散步的草丛里发现了雏鸟们,看起来好像安然无恙。鸟儿们在树上一直叫着,却不是很快落到地上,采取营救措施。我发现,鸟儿们一会儿就聚集了很多,它们的体重压弯了一根根树枝,就像是树上本来就有的果实一样。它们站在一个我们不能够到的地方,向着地面发出不同的叫声。它们在说什么?也许是对着它们的孩子呼唤?告诉它们不要怕,这没有什么,很快就会转危为安。还是发现了庄稼地里那个可怕的潜伏者?它们试探着,看看人们是否以这几个雏鸟作为诱饵,布下了更大的陷阱?
  黄昏来了,鸟儿们的双眼越来越暗淡,他们将要经受黑暗的考验。我没有等到结果,就要匆匆回家。我从庄稼地里站起来,鸟儿们如一些树叶被突来的风暴驱散,飞到了半空。我知道,它们不会远去,但不知它们将怎样度过这一个长夜,它们不会整整一个夜晚都叫个不停吧?我拿回了自己的箩筐,也夺取了鸟儿们的巢。它们变得无家可归,它们的孩子仍然被丢弃在田野上。
  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得而知。不知道一个箩筐引出的故事究竟如何收场。反正,我在那一年的秋天偶然来到树下,忽然想到了曾经发生的,我在那棵树下寻找着关于一个结局的可能的证明材料,但是这里只是一片渐渐枯黄的野草,侦探们希望存在的所有蛛丝马迹,都消失于忽强忽弱的秋风里。
  一个箩筐演绎了一个中国的传统剧目,以一个惊险的悬念开篇,也许又以我们习惯的大团圆结局收场。或者是以另一个悬念结束?多少年后,我看到书页里的一个古代哲人,他曾在一个岔路前不知如何选择,只好大哭而返。一个箩筐不就是一个岔路吗?
  一个箩筐起源的童话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实中的箩筐,它脱离了编织者的手,空空地放在那里。它在装满它物之前,已经放上了漫长的等待。从一根发芽的柳条开始,一直到在一个箩筐里生出新叶。植物有着非凡的活力,我还记得,我们在小学校里,老师带着我们到野地里植树,我们将一些失去了根茎的柳条插到土壤里,这些脱离了母体的枝条竟然能够单独成活……几年之后,苗圃出现了密集的小树,我想,它们的身体里一定居住着一些隐形的精灵。或者,在它们脱离大树的时刻,已经从砍柴刀的节奏里捕捉了魔法师的密咒。


国肖赋
■  红 孩
  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人的脊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弥漫在天地万物间,横贯在历史长河中,熔铸在人的人格性格里,呈现在人的信念操守上。当然,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也深蕴在与人相伴终身的生肖上。作为一个凝视华夏悠久文明、探寻中华文化奥秘的文化人、艺术家,就不能不重视生肖这个精神的图腾,道德的载体,同时着力用充满新意和个性的艺术形式去引导人们走进各自的内心世界,去探究民族精神的底蕴,发掘民族自信心的源泉,进而展现中华魂灵的当代形态,弘扬今天中国人民走向21世纪不可或缺的民族气节和人格精神——生肖魂。
    ——摘自陈冠英、张维萍《关于生肖印的自白》
   序篇  中国结连着中国印
    今年是羊年。我的本命年。民间关于羊年的说法很多。在春节前最后一期我所编辑的报纸副刊上,我选用了一幅三羊开泰的剪纸做了刊头。我的心情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都期盼着来年有个好兆头。
  或许是因为关于羊年有诸多的不吉祥,我母亲在春节前就叮嘱我买一根红色的腰带系在身上。我非常理解老人的心愿,她的母亲——我的姥姥就是属羊,她很年轻时就守了寡。姥姥的不幸,一直成为我母亲的心病。我的大脑里也并非完全没有这个阴影。如果不是有这个东西作怪,我可能在十八九岁就会同一个长得十分俊俏的女同学确定恋爱关系。现在,这个女同学已经离婚三次,日子过得异常艰苦。我常想,假如当初我冲破世俗和自己的阴影,真的把那个女同学娶了,也许她的命运就不会这样糟糕。
  我很感谢报社的一位女同事,在迎接新年的聚会上,她没有送我一只白色的羔羊,而是给了我一个红彤彤的中国结。我说,我的笔名叫红孩,眼下又有了这个吉祥的中国结,我就不需要系红腰带了。
  在美丽的白羊年份,我祈祷着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红色的希望。
  然而,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继我国广东发生大范围的非典疫情后,很快在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地蔓延。一时间,所有的国人都笼罩在白色的恐怖之中。
  2003年,中国的羊年,难道你真的是人类的灾难之年?
  我不相信!这不仅是一个诗人曾经说过的话,它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发出的誓言。很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战胜非典的信心。很快,无数的白衣天使投入了与非典病魔抗击的最前线,他们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很快,无数的工人、农民以及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向非典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民战争。很快,无数的中国结挂满了隔离医院、隔离学校、隔离宿舍以及长长的隔离屏障——人们坚信,无数善的愿望结合起来的中国结一定能战胜恶的魔杖。
  于是,在五月的攻坚战中,非典被遏制,ARS落荒而逃。
  于是,在五月的北京,笑容开始多起来,健康的体魄开始舞起来。
  于是,在无数的国人心里,中国结成了团结、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同样是在三月,或许是因为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召开,人们把目光全都关注在这里,尤其是关心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由谁当选,从而,忽视了一个有关2008北京奥运会徽设计的消息。会徽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祈年殿揭晓的“中国印”。
  电讯称:中国印——2008年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在中国的文化词典和社会生活里,有中国字、中国画、中国结——而今,又一个称谓将在全球广为流传并永久载人奥林匹克史册,那就是:中国印!
  关于这枚中国印的诞生,官方阐释的理念是“舞动的北京”,是“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张开的双臂,是“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
  无疑,上面的解释足以令人信服、接受。但是,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如果要叫所有的人都说好,那是非常不现实的。就在第一个冠以“中国印”的奥运会徽闪亮登场的几个小时之后,有不少网民纷纷在网上发表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一条说:“第一感觉——难受;第二感觉——特难受;第三感觉——太难受。”甚至有一个网民还发出了“难道北京的形象代表就是甲骨文吗”的质问。
  对此,央视和许多纸媒体对中国印的设计者之一、始创企划公司董事长张武进行面对面采访。关于中国印的设计构想,张武说: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是透过一个“京”字符号来原创的。如果通过一个简单的没有更多含义的“京”字,把中国五千年文化浓缩在这个图案里,我们想,中国的文化除了语言以外还有什么最能代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