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三兄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他们第二天走出城外的时候,长沙也响起了枪声。那枪声如炒豆子一般,由远及近。起义军沿着铁路线向前推进,先在长沙城外打了一个大仗,这时城里也爆发了起义。城门被轰开,一群中国工人冲进城里,接下来占领街道、直冲衙门府,把旗帜插在衙门府……毛泽东和他的要去武汉的同学站在一座小山上观察了这次战斗经过。
起义胜利后,建立了新政府,遗憾的是新政府的执政时间并不长,几天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看见新任都督和副都督横尸街头,他们都成了保守派复辟的牺牲品。皇帝仍未退位,因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决定就地参加共和军,为完成这场未竟的革命而尽力。
在长沙,毛泽东所在连的连部设在法院里。在军队里他接受了正规的训练,当然也承担了一些额外的义务,如军队转移时,为长官挑床铺、被褥和衣箱。一些士兵,每天都得到城外的白沙井去为连队、军官挑水。毛泽东回忆说:“我的军饷是每月7元……。每月伙食用去2元。我还得花钱买水。士兵用水必须到城外去挑,但我是一个学生,不屑挑水,只好向挑夫买水。”
毛泽东视政治为自己的生命,他把剩下的饷银主要用在订阅报纸上。
军营生活平淡无奇,令人灰心丧气。这时,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毛泽东曾回忆说:我“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上去。当时已很清楚,无论他们怎么动摇君主制,新的共和军队也无法战胜顽固保守的中国地方军阀”。
彷徨的日子
离开军队后,偌大的长沙一下子使他陌生起来,不过这已不像初来长沙那样,这里还有他的同学和老师,有他的朋友和战友。同学们不断给他介绍新的学校,都难合其意。借这个机会,他很想回家看看,但他给父亲的那首《壮志》诗又在耳边回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想一想自己大业未成,无颜见爹娘。这时他口袋中暂不缺钱,便开始留意报纸上的招生广告。
其中有四所学校的招生广告词吸引了他的眼球,一则是警察学校,一则是技工学校,一则是政法学校,一则是高级商业学校。他都交了报名费,其中有三所学校愿意录取他。他写信征得家中的意见,精明过人的父亲认为“无商不富”,那个商业学校更符合他对儿子的设计,于是便给儿子推荐商业学校,并给毛泽东捎来了不少的钱,表示支持。
毛泽东怀着雄心来校报到的时候,他傻了,这是一所新式学校,里面上课的教师一律用英语讲授。对于毛泽东来说,他不会英语。他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不到一个月就索性退学了。
然而他把这件不愉快的事向父亲隐瞒了下来,而是马不停蹄地报考了省立第一中学。他花了一元报名费,接着是竞争考试,结果是金榜题名。他以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这个学校。足可看出血气方刚毛泽东的才华横溢。
这所学校很大,学科偏重历史。因为他的成绩列第一,入学那天校长破例接见了他。但毛泽东听完校长的介绍,并不感到愉快。
也许有些自满,也许他个性太强,毛泽东对这所学校作了两点批评:“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
一位教员借给毛泽东一本很有趣的官方史书———《御批通鉴辑览》。这本书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了跳板。和课堂上讲的东西相比,他更喜欢这些谕旨、法令以及皇帝的御批等等。于是他决定退学自学一段时间,这样更能得到知识。
于是,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隐居下来,一学就是半年。
每天他总是早上开馆第一个进去,下午闭馆最后一个出来。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阅览桌旁埋头苦读。只是中午出去买个烧饼或几个包子当午饭。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了扩大知识面,他又转涉小说、中国诗词和希腊神话,还有改良派严复新近译成汉语的西方名著,以及西方两位思想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
他凝视着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坤舆图》。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地图:中国只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排列在一起,模糊的边境线把中国与外国分开,然而中国在这上面不是一个“中央帝国”?
他笑着对萧三说,在省立图书馆,他说自己“像头牛闯进了菜园子”。他后来认为,这半年的书海生涯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决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毛泽东每晚都回到“湘乡会馆”住宿,这里住满了退役兵、学生、过路客和一些虚度时光的闲荡汉。
那是一天晚上,毛泽东刚回到会馆,正要洗脸,这里发生了一场武斗。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喊叫着从他的身边追过去,枪响了,一位房客倒在了血泊中。接着,他们又袭击了几个能言善说的学生。据说枪声让他们变成了哑口无言。毛泽东此时似乎仍带着点道家的气质,而不像一位挺身而出的公民。他回忆那个血腥的夜晚时说:“我(吓得)躲到厕所里去,直到殴斗结束以后才出来。”①
由于环境有变,想想也后怕,于是他不得不早早结束这种放荡的自学生涯。
第三部分 风华正茂三兄弟团圆的日子
这种自学方式不觉半年过去,毛泽东摸索了一下口袋,所剩余的银票不多,他认真计算一下,到不了寒假,就要饿肚子啦,于是他决定在寒假来临之前,要提前回家。在他动身之前,他与好友萧三打了招呼。本来他要步行回家,萧三却慷慨解囊,给了他路费。毛泽东不胜感激,坐船回到了韶山。
月是故乡圆,情是故乡真。一家人亲亲热热,兄弟们也都围了上来。可是父亲却有些诧异地问:“这寒假不到啊,怎么你就提前回家来了?”
毛泽东实话实说:“我没有在学校学习,而是自学。”
父亲不解地问:“那你没有在商校学习吗?”
毛泽东不紧不慢地说:“是的,原来说好的到商校学习,可是我进了商校以后,那里不是我学习的地方。全校老师都用英语上课,我不懂英语,所以我不得不退学。”
“退了学怎么办?”母亲也插话问。
毛泽东回答:“后来,我就考省立第一中学。”
毛泽民自信地说:“哥哥聪明,考第一中学没问题!”
小弟泽覃歪头问:“考上了吗?”
毛泽东回答:“不但考上了,而且是第一名。”
毛泽民显得春风满面,“我说没问题就没问题!”
毛泽东道:“可是我又没去上!”
“为什么?”父亲有些着急。
“因为这个学校规矩太多,我不喜欢。”毛泽东回答。
父亲有点生气:“是你太自满了吧!没学校你可以不上,有了学校你还不上,这不是你的问题是谁的问题?”
“当然是我的问题了。”毛泽东道,“我想自学,这样我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这半年我是自学过来的。”
父亲一听就急了眼:“都去自学,那还要办学校干啥?早知你这样,我不会给你出学费的!”其实,父亲对毛泽东自学还有另一层的担心,他是怕儿子不能自制而走上邪路。
母亲打圆场道:“孩子不是刚回来吗,有啥话慢慢讲。再说不能自学,回去咱就找学校读。你爹啊,好话也是说,孬话也是说,可你怎么不找好话说呢?”
母亲的一番话压着了父亲的“冲天大火”。
毛泽东趁热打铁地说:“爹,按理说,现在我还没有发言权,但是这半年来,我比在校学习更充实。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一顿饭一个烧饼,半个图书馆的书都让我看完了。看来现在还没有用,等到有用的时候,我会送全家一个惊奇!”
儿子的话落地有声。不高兴的事情已被儿子的铮铮誓言击得烟消云散。父亲也一反常态,由嗔转喜:“行,我们全家等着听你的惊奇!”
毛泽东回家度假,是三兄弟的团聚日。最高兴的莫过于在家里的两兄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
早在毛泽东还没回来的时候,泽覃便问泽民:“大哥什么时候能回来呢?”现在大哥回来了,他们更是形影不离。泽东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他们又是泽东讲故事的受益者。在毛泽东度假的日子里,他们尽情享受着手足之情。毛泽东也尽量把自己知道的新闻时事、大千世界告诉他们。于是上屋场成了毛泽东讲故事的场合。每到晚上吃过饭,泽民、泽覃自动围了上来,生起火炉。开始两兄弟听,渐渐地变成了全家人听。全家人围坐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话家常、讲故事。
毛泽东先是从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枪讲起,讲到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与袁世凯的政府分庭对抗;然后从湖南革命军上台夺取长沙又讲到大军阀谭延辏Ц幢伲ど辰滞费鞒珊印T俅又泄裰诘姆捶饨ǚ淳樾魈傅礁锩奈侍狻 �
毛泽民说:“搞革命要杀头的。”
毛泽东说:“搞革命,杀头也要干!”
听了毛泽东的话,毛泽民、毛泽覃深受启发。
这些炉前夜话,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全家的思想,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后来走向了革命道路。
第四章 青年时代“二十八画生”的幽默
湖南第四师范坐落在湘江旁,是一所新式学校。和中国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第一师范的校牌高高地挂在有尊严的校门一旁。通过校门,可以看到校园内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二层楼房,一栋栋,一排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那圆柱、拱顶、塔尖透着18世纪欧式建筑的风格。
毛泽东考进这所学校,纯属偶然。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这所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即不收学费,书费也不高。同时,膳宿费低廉。这是何等的好事啊!毛泽东决定报考这所学校。
他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两个要好的朋友后,他们也想报考这所学校,觉得这个学校要求高了点,他们想请毛泽东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为人义气的毛泽东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事后毛泽东回忆说:“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结果3个人同被录取。事后毛泽东曾向三兄弟无不幽默地说,他等于被录取了三次。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创办的,毛泽东入学第一个学期后就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合并。门前换成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牌子。
在学校,毛泽东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方面进行救国救难的行动。当时的“一师”,和全国一样,一场革命的风暴在孕育着,只待火种点燃。当时整个中国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它甚至成了一触即燃的“火药桶”。如果一年多前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以一张大字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的话,那么毛泽东在“一师”则是用了一张征友启事,广泛张贴于“一师”和省城的学校,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且看这则启事如何写道、何以引人?
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不难看出,这则启事的要求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有意思的是这则启事的署名落款是:“二十八画生。”搞得很多人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猜测什么的都有,甚至闹出了笑话。
不少学校的校长看到这则启事后,以为“二十八画生”大概是个神经有毛病的怪人,不怀好意,便将传单没收烧掉了。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看到启事后,给她的第一反应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