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密码 >

第8章

历史密码-第8章

小说: 历史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
  反对者认为,历史上宣传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指的是从武帝元年开始到武帝六年截止的几次大的思想斗争或学术斗争。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和后来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初期有儒家学者两次大的思想斗争:一是罢“申商韩苏张”之言,其中心人物是丞相卫绾;二是“议立明堂”,其参加者有赵绾、王臧、申公、窦婴、田汀炊哉呤邱继侍蟆5谝淮谓械媒纤忱诙卧蛟馐芰瞬抑氐氖О堋M酢⒄员簧保辍Ⅰ肌⑻锩夤佟2还夥狭浚逖Х锤钊肴诵牧恕!妒芳牵咳辶至写吩兀骸凹榜继蟊溃浒埠钐锿‘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晚于田汀扮┗评稀⑿堂偌抑浴保腋揪兔徊斡胛涞哿暌郧暗乃凶鹑寤疃R虼耍皇恰昂何涞鄄赡啥偈娴慕ㄒ椤征戆偌叶雷鹑迨酢保翘锿‘“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后才出的董仲舒,董仲舒只是“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时所延的一个儒者。
  既然汉武帝从未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这一说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绝口未提此事,他自始自终认为是田汀扮┗评稀⑿堂偌抑裕游难逭呤偃恕薄!鞍征戆偌遥雷鹑迨酢闭庖凰捣ǖ氖甲髻刚呤嵌菏费Ъ野喙蹋凇逗菏椋慷偈娲返慕嵛泊τ姓庋欢位埃骸白晕涞鄢趿ⅲ浩洹⑽浒埠钗喽∪逡印<爸偈娑圆幔泼骺资希主戆偌摇A⒀V伲菘ぞ倜男⒘宰灾偈娣⒅!�
  班固这段话既背离了《史记》,也背离了其《汉书》的《武帝纪》和《儒林传》。到底是否可信?唐代韩愈写《原道》时,根本未将董仲舒列为汉代重要的儒学传人。到了宋朝,班固的说法被司马光借鉴,他在其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之《汉纪》这样写道:武帝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同时,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解释:“今举孝廉在元光年十一月,对策在下五月,则不得云自仲舒发之,盖《武纪》误也。”司马光在这里把董仲舒在元光元年贤良对策的时间提到了建元元年。
  南宋人洪迈不同意司马光的说法,他认为应该是元光元年,“对策者百余人,帝独善庄助对、摧为中大夫。后六年,当元光元年(五月),复诏举贤良,于是准仲舒出焉。”清人王先谦也赞同此说,并作补充说:董仲舒对策中有“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之语,据《 汉书? 西南夷传》 记载,夜郎之通,在建元六年发生,次年,也就是元光元年董仲舒对策时才可能说出夜郎归德的话。
  千百年来,对于建元元年和元光元年五月两说对峙,直至今日。施丁先生同意并证明了元光元年之说,因为董仲舒对策中有“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之语,汉自建立至建元元年并没有七十年,而到元光元年,正好有七十二年,这一论断与《董仲舒传》中的“皆自仲舒发之”不矛盾,这里的“发”可以理解为“发挥”、“发表议论”。况且,设置《五经》博士,也并非从建元元年开始,在文景之时就有了。
  孙景坛先生则坚持建元元年之说。他认为,元光元年的诏贤良与建元元年的举贤良不同,前者对策的内容为《五经》,后者为百家。《五经》对策,必须以五种经学内容为理论根据来回答皇帝的提问,用其他理论回答均不对。《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五年才“置《五经》博士”,如果没设置《五经》博士,是不可能用《五经》策问的,所以不可能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张大可先生也同意孙景坛的说法,并作了补充。他认为,从史实上看,武帝一朝举贤良名系列传的有董仲舒、冯唐、袁故生、严助、公孙弘等五人,据《史记》、《汉书》记载,这五个人都是建元元年举贤良,没有一个人为元光元年举贤良。由此这两人认为,把董仲舒对策的时间提到建元元年是站不住脚的。董仲舒对策不是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的起因,而是其结果。司马迁与董仲舒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司马光不仅跟董仲舒的时代相隔久远。《资治通鉴》的基本原则是“谨名分”,董仲舒是宋明理学的思想先驱,司马光有可能给董仲舒“谨名分”,所以伪造“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之,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作于何时关系到他是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古代史书对这一时间的记述出现了偏差,所以导致了现在对董仲舒是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疑问。至于这一争议何时休止,除非出现确凿史料证明,否则将会永无休止的继续下去。
  
  《左传》作者是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于世,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此书西汉时已经定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司马迁撰写《史记》,多采《左传》材料,王莽时刘歆大力推崇,“教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诵读”,《左传》才得以广为流传。两千多年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说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一说法自两汉至隋的学者都奉之为权威,但是从唐以来,就有学者产生了质疑。但《左传》的作者毕竟是千古之谜,到底是谁呢?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 左丘明所作
  《左传》称鲁国为“我”,对鲁国国君单称“公”,记述鲁国的事情非常详尽,并且都站在鲁国立场上叙事评论。所以有人认为作者为鲁国人无疑。再观《左传》的行文,其中叙述孔子之言时多称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学生在《论语》中都是尊称其师为“子”,从未称字,所以“仲尼”之称应为孔子的好友对他的称谓。孔子的好友是谁呢?就是左丘明。《左传》深得《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公羊》、《榖梁》为胜,其人必亲与夫子论史,而深明夫子之理。至于《左传》中某些预言要到战国时才应验,而且又记载了些战国时的历史,这应该是后人增添,而全书之绝大部分还是写成于春秋晚期。而孔颖达引前人语曰:“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然而,在这同一看法中,尚有许多分歧。对于作者的名字,有人认为“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刘师培《左传答问》这样解释“以丘明为鲁太史,左史即太史,左其官,丘其姓,明其名。其不称《丘氏传》,而称左氏传者,以孔门弟子讳言丘也。”也有人认为“左丘”是复姓,刘宝楠《正义》说:“史记自序:‘左丘失明,厥有论语。’史公以左丘连文,则左氏是两字氏,明其名也。左丘亦单称左,故旧文皆言左传,不言左丘传。”按这个说法,司马迁所记国语的作者复姓“左丘”,而写左氏春秋者姓左名丘明。另外,这一观点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说《左传》为左丘明所作,那么里边有许多不能解释之处。《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进一步说成书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之间。而根据《史记》、《论语》等一些资料记述,左丘明生活在鲁国的襄、昭、定、哀公时期,年龄大约与孔子仿佛。由此计算,即使左丘明年龄小于孔子二三十岁并且高寿,也活不到公元前403年。
  (二) 战国时人所作
  这一派学者认为《左传》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辑录而成。宋代就有人如此主张,例如王应麟在《困学记闻?六》说:“王介甫疑左氏春秋为六国十人者十一事。”叶梦得在《春秋考?卷三》也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郑樵在《六经奥论?卷四》、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八》也都认为左氏是六国时楚人。到了现代,以钱穆、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赞同《左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并且进一步指出其作者为吴起而非左丘明。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中,从《左传》的预言是否应验来看其成书的年代,进而判定《左传》一书出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没有关系。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而非左丘明。他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认为:“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必已早通其国史;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当亦读鲁之《春秋》;为卫人而久仕于魏,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然则所谓《左氏春秋》或《左氏国语》者,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还有人指出,《左传》尊奉季孙氏,而《韩非子》记载,“季孙新弑君,吴起仕焉。”吴起对季孙感恩戴德。《左传》中之晋史尊魏氏,而魏文侯正是重用吴起。《左传》之楚史尊王而贬臣,吴起在楚国受到楚王重用,而大臣反对他,阻挠其变法。吴起是大军事家,而《左传》正是长于描写战争。吴起为“卫左氏人”。所以吴起应该为《左传》之作者,但某些预言的应验又是吴起不能看到的,某些内容可能为其门人所添加。
  (三) 刘歆伪作
  此说源自于清代经学家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而强烈认为此书为伪书的,则是康有为。他在其所著的《新学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中大张其说,断言《左传》是西汉末年的刘歆的伪作,梁启超总结了康有为的观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逢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崔适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在《史记探源》中进一步阐述《左传》是刘歆根据《国语》编造而成的伪书这—主张。他说:“刘歆破散《国语》,并自造诞妄之辞,与释经之语,编人《春秋》逐年之下,托之出自中秘书,命曰《春秋古文》,亦曰《春秋左氏传》。”钱玄同也曾多次著文,力证《左传》是刘歆将原本《国语》二书瓜分为二的。此论一出,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辩。
  钱穆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他认为:第一,刘歆没有作伪的时间。刘向死于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刘歆复领校五经在绥和二年(前7年),刘向死离刘歆领校五经才几个月,刘歆“何得遍伪群经”?“在数月之间,欲伪撰《左氏传》、《毛诗》、《古文尚书》、《逸礼》诸经,固为不可能。”第二,从刘歆个人的精力及同时代人的言论上判断,古代的书籍由繁重的竹简制成,以刘歆一人之力难以伪造出群经。如果说是众人所为,那么与刘歆同时代的学者,有的还与刘歆共同参加整理五经的工作,为什么没有一人泄露其秘密说刘歆伪造诸经?第三,刘歆没有必要伪造群经以助莽篡汉。钱穆考证,刘歆为古文诸经争立博士时,王莽刚刚退职,刘歆没有必要为一个失势的外戚大臣造假献媚。当时流行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轮换、五行转移、汉运将终的观念早已流行于世间,刘歆不可能凭一己之力逆转风气。再者,他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王莽篡汉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