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234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34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政暗自冷笑。

宝鼎刚才还在说旧贵族和新贵族之争,宗室、军功和外戚都属于旧贵族,这三大贵族一旦在朝堂上联手,秦王政的变革强国、统一中土的大策略势必遇到空前阻力。宝鼎这句话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

宝鼎对权力博弈的分析很透彻,但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这帮助秦王政更加坚定了中央集权的信念。在他看来。王国要强大,要世代延续。君王理所当然要拥有对王国的绝对控制权,而新兴贵族更应该取代腐朽保守和贪得无厌的旧贵族。宗室和楚系外戚对权力和财富的索取无度甲以武安君为首的军功贵族的骄横跋扈,直接阻碍了王国的强大。甚至直接决定了王国的存亡,所以这些贵族必须被打倒。

不过宝鼎这番慷慨直言。足以表明他对大秦的忠诚,对大一统的渴望,对未来帝国兴衰的担忧。他不愿意与秦王政为敌,但也不愿意看到秦王政和旧贵族血腥厮杀,因此他现在以闲聊家事为名,不顾死活地劝谏秦王政立后立储,劝谏秦王政放慢中央集权的步伐,这其实犯了秦王政的大忌,好在秦王政看清了宝鼎的本心。知道他有一颗忠心,正好又是个天才要物尽其用,升”咒说把一腔怒火放在了心里。任由他说个痛快   …

兄弟两人聊了一夜的家事,最后以秦王政的“顽固”而结束。

宝鼎没想到秦王政心如磐石。顽固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自己努力了一夜,不但没有在秦王政的心里种下“仁政”的种子,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以“中央集权”来强盛王国的理念。宝鼎当真是欲哭无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而且砸得“鲜血淋漓”

天亮之后,宝鼎告辞秦王政。秦王政亲自送到了书苑之外,兄弟两人拱手而别。

院清担心了一夜,辊车横猜起动后,她想问但又不知如何开口。宝鼎是叫她姐姐,但身份地个悬殊太大,事关国事,她哪敢随意开口。

“婴跟我去南阳。”宝鼎很疲惫,身心俱疲,说话声音很低沉,“但他的身份是隶臣,大王坚决不同意赦免。”

院清微微一笑。“这个结局很好了,最起码大王还能念及亲情,让你带走婴。”

“扶苏的事…”宝鼎欲言又止。

院清脸色顿时紧张起来,“你说了立储的事?”

宝鼎点点头,“很难。”停了一下,他又补了一句,“太难了。”

“武烈侯,你胆子太大了。这个时侯你还敢劝谏大王立储?”院清心跳剧烈,感觉窒息,她无法想像宝鼎坐在秦王政对面大谈立后立储的时侯是一副怎样的神态。他是个疯子,一个不知死活的疯子。

“这是家事,我当然可以劝劝他了。”宝鼎苦笑道,“你见到太后,代我说一声,还是早作准备吧,免得措手不及。”

院清自然明白宝鼎的意思。如果秦王政决意打击楚系,那么老太后薨亡之后,楚系外戚肯定难逃噩运,当然要做好万全准备。

“你告诉大兄。请他也做好准备。”宝鼎说道,“不出意外的话,太后的寿命也只有两年左右了。”

院清目露惊色,“你怎么知道?”

宝鼎摇摇手,懒得回答这个问题,“你替我带句话给他,我走了,十年内回不了咸阳。老秦人一时半会也进不了朝堂,如果昌平君、昌文君等一帮楚系外戚全部被赶出了中枢,那朝堂上就剩下他了,请他好自为之吧。”

“十年?”院清失声惊呼,不敢置信地望着宝鼎。十年回不了咸阳,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宝鼎对咸阳基本上失去了影响力。

“很惊讶?”宝鼎笑道,“我说过我要带你们去掳掠六国的财富,从现在开始,十年。那要抢多少钱?”

院清心神震颤,对宝鼎这句笑话没有任何反应。

上午秦王政返回咸阳宫,召集近侍大臣,商议临时设置护军中尉一职并拟定护军中尉的职权。郎中令冯劫、国尉尉缭和国尉承蒙嘉很快依照秦王政的要求草拟了令书。

“大王。此职接予何人?”蒙嘉一边把令书递呈秦王政。一边心翼翼地问道。

尉缭和冯劫也十分关注。这个护军中尉的职权事实上就是区域军政长官。至少需要上卿以上的大员才有资格出任,放眼朝堂,除了几位资历很老的爵至少上造耸上的上将军、将军外,就是三公左右承相和御史大夫和九卿。以及六位位列上卿中尉、将作少府、詹事、典属国、内史和主爵中尉的中央大员了。

秦王政没有说话,直到把令书看完了,这才抬头说道,“再拟一书,由武烈侯公子宝鼎出任护军中尉。”

“武烈侯?”蒙嘉吃了一惊小和冯劫、尉缭互相看看,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凝重之色。

大王这是何意?怎么又要重用武烈侯?

“大王,昨夜武烈侯去了行宫?”蒙嘉低声问道。出现这种变故只有一种可能,武烈侯见到了秦王政,并且鼓动如簧之舌说服了秦王政。

秦王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案几上的一卷文书推到了蒙嘉面前,“你们看看。”

三个人凑到一起,迅速看了一遍。这就是昨夜秦王政亲自记录的与宝鼎谈话的内容。三人看完之后。暗自称赞,俯身再读。

“武烈侯果然是天纵之才。”蒙嘉叹了口气,把文卷放到了案几上。    “这是你教授的弟子?”秦王政问的劫道。

“惭愧。”冯劫摇头苦笑,“臣早说过,武烈侯是天才中的天才。”

“大王有何见解?”尉缭问道。

“武烈侯分析得非常透彻了。”秦王政的语气异常坚定,“不管是谁。只要阻碍了我大秦强大之路,那就是寡人的敌人,对付敌人的办小法只有一个,杀!”

尉缭躬身致礼,对秦王政坚定不移的变革态度非常钦佩。冯劫和蒙嘉急忙恭维了两句。

“武烈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看得一清二楚。”尉缭说道,“正因为看得太清楚,所以他非常矛盾。找不到一条正确的路,打算走个中庸之道,岂不知中庸之道正是亡国之道。”说到这里,他抚须笑道,“如果臣没有猜测的话,这个护军中尉是他开口要的吧?”

“你们本想算计他,结果他把寡人都算计进去了。”秦王政心情很不错,指着三个人笑道,“这样也好,你们帮他击败关东的合纵军,他则帮你们拿军功,这样只要中原战场连战连捷,蒙氏和冯氏就可以再统大军。”

“的确,武烈侯到了中原,老秦人和楚系肯定要全力协助,再加上蒙氏和冯氏的帮助,必定战无不克。”蒙嘉乐呵呵地说道,“本来我还担心单打独斗胜算不大,谁知大王改主意,形势就此而变,大家都可以跟着武烈侯沾沾光。”

“如果他败了呢?”秦王政笑道,“你们对他这么有信心?”

三个人都不说话。一起望着秦王政。

秦王政摇摇手。”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武烈侯说。中土不能一统,他就绝不返回咸阳。寡人没有选择,只有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三人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第207章 两位老将军

二烈侯公子宝鼎离京就国,庞大车队横穿咸阳城,满城曰划公

年前武烈侯从塞外载誉归来,悄无声息。年后武烈侯自请就国,却声势浩大,似乎唯恐天下人不知。

咸阳的权贵公卿们并不知道武烈侯就国的具体时间,突然听说他要走,很多人不禁大为踌躇,送还是不送?

封君就国,事实上就是放逐,就是被赶出咸阳驱离权力中枢,权势受到严重打击,这时候即使关系不错也不宜送行,免得遭受无妄之灾,但现在朝堂上因为国策变革等一系列原因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新旧贵族已经形成对抗,而武烈侯正是旧贵族中扛大旗的鼎柱人物,两大对立阵营的明朗化就是因为他针对咸阳宫的国策变革提出了“仁政。理念,其实也就是对咸阳宫国策变革的变相否定。旧贵族若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必须给武烈侯以支持。让武烈侯继续扛大旗,让他在前面冲锋陷阵,所以。此刻出城送行对旧贵族来说非常必要。它向咸阳宫表明了一种态度,即使武烈侯被放逐了,我们也不会任由大王只手遮天为所欲为。

右承相昌平君熊启没有犹豫。马上驱车出城,于长亭相送。御史大夫昌文君熊炽随后而至。接着楚系的卿、大夫们纷纷出城,为武烈侯送行。

左承相魂状犹豫了很久,正当他打算出城的时侯,魄清的书信到了。魂状再不犹豫,当即打消了送行的念头。

老秦人王陵、王绾等文武公卿也在同一时间赶到了长亭。

宗室公子豹、公子腾等人也先后驱车而至。

宝鼎神采奕奕,喜笑颜开,与众人一一道别,就在欢声笑语之时,郎中令冯劫到了。他先代表秦王政给武烈侯送行,接着宣读了大王令,任命公子宝鼎为护军中尉。负责协调督导中原军政,并赐镇秦王剑。授便宜行事之权。

众皆惊愣。

公卿大臣们都知道护军都尉这个武官职,虽然不常设,但毕竟是高级武官职,一般由文官出任小有监军的意思。现在秦王政把这个高级武官职更名为护军中尉,并且投予其协调督导区域军政大权,那权力就比过去的护军都尉大多了。

协调督导的权力事实上很有限,协调监督指导嘛,既没有军队的统兵权,也没有地方行政权,更无权干涉军队和地方行政事务,只不过因为是中央委派下来的,直接对君王和中央负责,军队和地方官长得罪不起。必须小心伺侯着,以免给弹劾一下惹来麻烦。

护军中尉的职权能否实现,全看这个做护军中尉的人是谁,假如是一般官员,肯定是摆设;假如由上卿以上大员兼领,那协调督导的效果应该不错;现在秦王政让武烈侯这个实力强悍的一等封君来专职行使协调都督大权,那效果就不是明显,而是事实上让武烈侯全面督统中原军政大权。是中原军政大员的官长统率了。但不管宝鼎因此建了多大功业。他的功劳都是最小的,因为仗打赢了是军队统率的功劳,地方郡县成绩斐然是地方官长的功劳。他的功劳就是协调督导,再大也大不过军队统率和地方官长,反之,假如打了败仗,地方郡县搞得一塌糊涂,那军队统率和地方官长就可以把主要责任推给宝鼎,因为他就是事实上的中原地区最高官长嘛。

这是放逐还是重用?阴谋还是阳谋?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秦王政既,想压制他,又想物尽其用压榨他的才智?

宝鼎接了令书,告辞咸阳公卿,上车而去。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众人措手不及,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 但很快谜底就揭开了。

临行前,宝鼎再上奏章,向秦王政承诺。三年拿下赵国,十年内统一中土。公卿大臣们相视无语,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秦王政给了宝鼎一把铁锹,宝鼎挖了一个坑。承诺假如没有兑现,那就自掘坟墓,兑现了,秦王政就必须向宝鼎做出让步。宝鼎建下如此功业。秦王政在国政上肯定要做出让步。    兄弟两人不愿手足相残,竟然以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一决雌雄。咸阳上下顿时陷入沉默。知道内情的公卿大臣非常有默契地闭紧了嘴巴。而秦王政则把宝鼎的这份奏章郑重收好。

武烈侯的武官职让暴园人惊喜万分。

武烈侯昨夜没有回暴园,一夜过后秦王政就予以重用,不难推测昨夜武烈侯肯定与秦王政在一起。没有人探究武烈侯以何策重新赢得了秦王政的信任,蔡园人只知道此去南阳的危险性大大减孰不知他们的猜测大错特错,此去南阳的危险性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

宝鼎隐瞒了他与秦王政的约定。这个约定不能说。说出来会让蔡园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秦王政都不相信大秦三年内可以灭赵十年内可以一统中土,更不要说蔡园这些人了,他们对中土形势了解甚少,假如他们知道了宝鼎的承诺,对未来的信心势必大打折扣。谁愿意打一场根本不会赢的战斗?

离京的第二天下午,武烈侯的车队抵达蓝田。

蓝田大营是大秦军队的老营寨了,有数百年的四逢大战前,将十们赶赴踌田大营集事结束函回蓝田大营,将士们各返故里。自昭襄王开始,大秦军队开疆拓土的步伐大大加快,先是巴蜀尽数纳入版图,其后义渠人归顺,有了陇西、北地两郡。接着向东攻打赵韩魏楚四国,占据了大量土地,大秦的疆域因此扩展数倍,驻扎边郡大营的军队越来越多,而蓝田大营也就变成了京畿军队的驻扎地。

大秦的京畿就是内史,内史就是关中。中土以函谷关为界,关中又叫关西。关西之地都是老秦人,所以现在蓝田大营里的将士都是老秦人。他们是大秦军队的绝对主力。每有战事,必上前线。不打仗的时侯,将士们每逢农忙就归乡耕种,农闲时则轮流到大营集。正常情况下。蓝田大营都有两万常备军,假如关西子弟全部集结,则至少有八万人马。如果加上京城的卫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