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帝国攻略 >

第474章

帝国攻略-第474章

小说: 帝国攻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御再好又能如何?这些土蛮子们有韩城马吗?再说了,就算是这些异国全都装备了这种铠甲也没关系,我华夏帝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组建起全火器部队。

不论是火炮、火枪、手雷、地雷,这些威力强大,穿透力强悍的火药武器,都将会成为冷兵器使用者的梦魇。

大量的出售武器装备,其附加值绝对不亚于奢侈品贸易。一开始,只是售卖老旧武器给中原诸雄,现如今,更多的是售卖给周边诸国,今岁,光是武器贸易,已经收获了近三百万贯的利润。

未来,预计今年一年,光是武器贸易的收益应该在五百万贯出头,若是华夏帝国的出口武器打响了名头,相信未来每年武器贸易所获得的利润,都不会小于这个数。

要知道,华夏帝国周边的藩国实在是太多了点,每个国家虽然贡献不多,但是积少成多下来,就必将会形成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

我已经派出了商人,带着华夏帝国的铠甲和武器样品,前往波斯大食之地。相信,等那些人看到了这种武器的锋锐,还有铠甲的防护性之后,一定会来进行采购。

而到了那个时候,不论是陆路贸易还是海上贸易,都可以远行至中亚又或者是亚非交界之地。

嗯,现在已经有探险船队的船只在二月初就已经穿过了马六甲海峡,正在向着西方进发,不过,由于担心夏秋季的台风,再加上需要绘制航海图,所以只能且停且走。预计要到今年年末时,方能够返航。

他们的目标是天竺半岛西部,那些波斯人口中红色的海洋,也就是红海,位于后世的阿拉伯半岛与非洲的交界。当然是我让他们去的,红海的北端,距离地中海仅仅有一百七十多公里。

这一片土地,将会在未来,成为华夏帝国的飞地,在这之前,自然以航海贸易的名义前来探路。

历史上,这里就是苏伊士运河这条运河的所在,当苏伊士运河出现后,使得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

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一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一千六百九十八英里,节约86%的距离。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但是这样仍旧太过费力,所以在一八五九年开始修建,直到一八七零年开始使用,一共花了十年的时间,而光是倒在这项工程路途上的阿拉伯人就达到了十二万之数。

现如今,只是去查探,最主要还是为了开展与阿拉伯和大食的贸易,毕竟,海运的运输量,远远比陆路运输高得多,至少在开没有开通铁路运输以前是这样的。

我一面畅想着未来,一面听着冶炼厂的负责人带着我们参观正在修建的工地。“……我们现如今有两个日产五十吨的平炉已经开工了,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完工。”

“也就是说等到了明年年初的时候,加上老式的冶炼炉,我们这个冶炼厂的日产能将超过两百五十吨。年产量可达九万一千二百五十吨钢材。”

“我们现如今的钢材,除了用以打造各种武器和铠甲之外,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产量用以生产民用生产资料,例如建筑需要的钢筋,还有车船、机械之用……”

“这种平炉还能不能增大?”我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着这名负责人问道。

“回陛下,这自然是可以的,我们最早修建的平炉日产不过千斤,这之后经过了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才有了如此的规模。便是日产百吨的平炉如今也已经开始设计,最迟也就是后年可以开工建设。”这位负责人一副大跃进要超英赶美的嘴脸,不过话倒是听得很让人提气。

“嗯,不错,不过,也别太过冒进了,先造一座七十吨的平炉来试试,如果没有问题,再增建百吨平炉。”我想了想之后又道。“交趾之地的铁矿质量更好,你们等这里的二期工程完毕之后,要派遣足够的人手和技术员前往交趾,帮忙交趾钢铁厂建这种巨型炉。”

“陛下,现如今,我华夏帝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差不多足够满足需求了,陛下何必再兴建那么多的冶炼设施?”房玄龄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解。

“兴建这么多,自然是有朕的道理,你们别看现如今我华夏帝国境内的交通已经很发达,可问题是,马车终究是有限制的,并且会消耗大量的人物和物力,才能够使得我华夏帝国的交通得以维持……”

这是真话,马车需要用马匹,需要车夫,每辆马车所载人口与货物,与火车相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一辆火车最少也能够乘载数十吨的货物又或者是数百人。相当于十数辆六轮或者是八轮马车。

而且,只需要数名操作员就足够,所需要消耗的,就是煤碳和水。另外一个就是速度,火车的速度和耐力,都远远地超过了马。铁路能延伸到哪,它就能够可以毫不停歇地走到哪。

日行千里不是梦,日行两千里都是轻轻松松。本公子说了一大堆,听得这票家伙如同云里雾里。甚至还有好几个一脸你丫就吹吧的表情,最终把本公子激怒了。我决定带他们去见识见识蒸汽机车,让他们看到实物,才能够更加形象地说明。

在这冶炼厂里绕了一大圈之后,出了厂,坐上了马车,朝着机械制造研究所赶了过去。差不多一个半时辰才来到这地处偏僻的所在。

大片大片浓密的森林之间,一条灰白色的整洁水泥路直通而去。时不时会有士兵站在路中央拦停车辆检查证件。在这些大臣们的啧啧称奇声中,终于赶到了这地处隐蔽的机械制造研究所。

这里的不少技术员,都是过去研究和制造马车出身的,现如今,却已经进入到了这间高新科技研究所,在这里继续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进了机械制造研究所,很快,就在研究所负责人的带领之下,来到了一座巨大的车间外面,就在外面,就已经能够听到一声声轰隆隆的巨响,令诸人都不由得纷纷侧目不已。

第七百二十八章 让他们见识见识火车的威力

“陛下,这是什么玩意?”马周很是好奇地指着铺设在地面上,从这巨型车间内延伸出来的钢铁制成的,然后绕出了一个漂亮而又标准的椭圆形的钢轨问道。

从车间伸出来的钢轨在这片空地上,构成了一个总长度为五里的环形圈,这是试验性的车场。

在这些钢轨下,是用水泥制作的枕木,将钢轨支撑住,而在枕木之下,是无数碎石堆起的路碴,就像是在后世所看到的铁路一般,借由枕木和这些碎石来减少火车的震动。

“这叫铁轨,呃,不对,应该叫钢轨,这是冶炼研究所去年年初弄出来的产物,长度在十米左右,每一根钢轨,重量每米五十公斤,一根钢轨,重要也就是五百公斤。这种钢轨所铺设的是试验蒸汽机车的试车道,未来将会用来行驶蒸汽机车。”

“就是陛下您说的那种不需要马,也不需要人力来拉动,只需要靠水和煤炭的怪机械?”韩世谔拍了拍那结实的钢轨,然后拍了拍手问道。

“不错,不过不叫怪机械,而是叫蒸汽机车。”

“陛下,这里就是蒸汽机的研制地点。陛下、诸位请……”研究所负责人一马当先步入了里边,在这空旷的车间里,只有数十名技术员还有工人在忙碌着,而他们围着转悠的,是三台样式古怪的机械。而旁边,还有好几台机械,只不过都只是摆放在那里。

而三根高高耸立的烟管,从机械的上方伸出来,正在冒着腾腾的烟气还有水蒸汽。而一根根粗如儿臂的钢臂,正在随着喷吐的雾汽正在作往复运动。

蒸汽的鸣叫声,机械的运动声,还有人们的交谈与呼喝声不绝于耳。而我们这一行人,都被这些机械所震撼。

其中最高大的机械,高约超过了三米五,长度超过了二十米,正停在那从车间外铺设进来的钢轨之上,只见那车头上时不时地冒出一团团的蒸汽,在空中形成了一团团浓密的白雾,然后渐渐地散去。

“乖乖,居然这么巨大……”李玄霸也不由得瞪圆了两眼,一脸难以置信地道。“陛下,这就是你说的蒸汽机?”

“这是蒸汽机中的一种,朕将其命名为蒸汽机车。”我很是骄傲地看着这个与后世的火车头极为相似的蒸汽机车,再过上几年,相信这玩意就能够肆意地奔跑在华夏大地之上。

那些忙碌的技术员和工人此刻已然全数集中过来参拜,一番抚慰之后,我亲自走到了近前去欣赏。

“这是最早型号的蒸汽机,这是华夏蒸汽机一号,这是华夏蒸汽机二号和三号,这是华夏蒸汽机车试验一号,因为是试验性机车,所以造得比较小……”研究所的负责人站在了我们的跟前,向着我还有大臣们介绍起这些摆放在一旁,没有动力的机械说道。

“而这边正在试验的这三台,这是立式蒸汽机第三号,其动力极为惊人,据我们的测算,其动力足可以抵十台水力纺纱机。而这个是四号,通过了改良,加装了一些隔音的装置之后,噪音比起三号要小了近三分之一,另外,其动力也提高了近三分之二……”

“至于这边的蒸汽机车,是试验四号。采用的是卧式锅炉,传热面积更大,生成的蒸汽也更快……其动力相比起同等重量的二号和三号机车而言,极为强大,而且稳定性更好。今年春末的第十九次实车轨道试验,曾经拉动二十五吨的物货,在外面的试验车道上跑了半个时辰,总共绕行了八十里。”

“等下,你的意思是说,这玩意就在这种铁棍子上半个时辰跑了八十里?”罗士信一把扯住了那名负责人,十分惊讶地大声问道。

“对啊……”这名负责人先是一呆,然后用力地点了点头。“这自然是真的,我们之后又进行了四次试车,每次的速度都在半个时辰八十里到八十五里之间。最长的一次试车,时间达到了三个时辰,足计跑出了四百九十二里。”

嘶……一帮子朝庭重臣,国之柱臣,全都在这呲牙咧嘴没个正形,而韦云起这位儒将的眼角都已经瞪得有些歪斜起来,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在斜着脑袋在欣赏刚刚泼了路人水正在慌张关窗的潘金莲的西门庆。

“老天爷,三个时辰就是四百九十多里路,那这么说来,一个时辰就是一百六十里路,十二个时辰这就是……一千九百二十里路?这,这老夫我没算错吧?”老舅的声音陡然高了八度。

“不错,舅父您的确没有算错,一日可行一千九百二十里路。”我很骄傲,也很自豪,蒸汽机是我设计的,是我告诉了这些研究人员蒸汽机的原理,是我告诉了他们哪该怎么做。至少在指导性和原创性方面,本公子至少可以占到百分之七十的功劳,当然其他的功劳就是这些技术员和工人的,咱是宽仁善良的帝王,自然不会去抹煞手下的功劳。

“你刚刚说可以载货二十五吨?”杨恭仁那本原本也很斯文的嘴脸此刻也变了形状,很扭典,就像是山寨头子看到了路过的镖车。

“是啊,二十五吨也就合五万斤重的货物。”负责人很是干净利落地答道,嗯,表情很有优越感,就像在给一群刚刚从农村里边爬出来没见过世面,就连电视都没看过的乡下老农解说智能电脑这样的高科技。

“需要几个人操作?”杜如晦撑着脖子问道。

“三个人就足够了,至少可以坚持四个时辰,当然,四个时辰之后还是需要人来换班的。”负责人笑着并骄傲地答道。

“一千九百二十里路,对了陛下,咱们的马车最快是多少?”因为太过激动,心算向来良好的魏征扳了半天的手指头之后朝着我问道。

“十二个时辰疾行,每个小时换一次良马的话,最高可达到七百里出头。”我略一回忆,便给出了答案。

那边,武士彟也瞪圆了眼睛。“乖乖,那就是说,这玩意可是比最快的马车,快出了一千两百里。也就是说,从长安到延安郡治不过六百来里路,马车差不多需要一天的光景,而这火车,只需要不到四个时辰,提高了足足三倍。”

“重要的是,二十五吨,这个数字,是咱们长途马车所能载货数量的十数倍之数。实在是,实在是厉害。”另外一位大臣也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叹声。

“陛下,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也试一试,感觉一番?”李玄霸跟罗士信这两个家伙对视了一眼之后,窜到了我跟前来说道。

“对对,陛下,且让臣等来试一试,看看这玩意是不是如他所言一般快捷。”韩世谔也凑热闹的窜了过来大声叫道。看到这些文武大臣就像是看到了新奇玩具的孩子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