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毒医-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最后终于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当然,那些诗词其实也都算不错,只是无法与素问借鉴来的这一首相比。毕竟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又岂是几个青年才俊就可以轻易战胜的。
在听的过程中,素问重点留心了一下韩冰清的诗作。真不愧是京城头号才女,她写出来的诗词绝对算得上是佳作。她从微小处着手,把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描绘的入木三分,令人忍不住出言称赞。
听了韩冰清的诗作后,台下围观群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他们纷纷交头接耳,眉飞色舞的与身边的人谈论着诗作里的用词与立意。
见到这样的反应,韩冰清眼中不由闪过一抹得意。对于自己写出来的这首诗,她充满了信心,相信定能在这一局比拼中大放异彩。她看素问不顺眼很久了,现在终于等到了将素问彻底踩在脚下的机会。
素问不是擅长写诗吗,那又怎么样?在她韩冰清面前,素问的才华一定会被比下去。
在韩冰清看来,素问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有洪迁和陈德全的缘故。如果没有那两位鸿儒做靠山,她无论如何不可能在青年才俊中拥有那般高的人气。
读过素问写的四首诗以后,韩冰清越发坚定了这一念头。她自觉自己写出来的诗词并不比素问的逊色,差的不过是一个被鸿儒肯定的机会。
对于韩冰清来说,这一次的状元擂就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有陈德全在,又有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她的诗词一定能得到最公平的评价。凭借她的才华,想要在诗词上打败素问,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起码她是这么认为的。
不得不说,韩冰清的自信并非毫无道理。如果真的是比较诗词的原创水平,素问肯定会一败涂地,可惜这样的假设并不存在。
读完了北方举子的诗词,五位名士纷纷起身进行点评。对几首佳作,他们丝毫都不吝惜溢美之词。在这个过程中,韩冰清作为唯一的女孩子,自然受到了评判们的更多关注,收到的赞美堪称最多。
面对评判们的称赞,韩冰清露出了矜持而又得体的笑容。她可不会跟素问那样失礼,直接向台下众人伸手打招呼。
当然,既然是评判,就不可能只说溢美之词。在称赞各种优点的同时,名士们还没忘指出这几首佳作里存在的瑕疵。面对前辈的指点,台上几个北方举子都表示了虚心接受的态度,其中自然也包括韩冰清。
尽管自觉自己的作品无可挑剔,但韩冰清还是把批评的意见听进了耳朵里。她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明白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从批评意见里寻出不足。
点评完了北方举子的诗作,司仪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南方举子的诗作上。听说南方代表里有几个颇擅长写诗,他早就想一睹为快了,可惜条件不允许。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又怎么能继续耽搁下去?
酝酿了一下情绪,司仪就开始宣读南方举子的诗作。他先从一个有些诗名的举子的作品开始读起,希望能借此开一个好头,接下来多碰见几首好诗。
听完这一首诗,在场众人忍不住纷纷出言称赞。平心而论,这一首诗词绝对属于佳品,综合水平还在韩冰清那一首之上。尽管事实如此,在场众人却还是觉得韩冰清那一首更好,说白了都是性别惹的祸。
在众人眼里,韩冰清是个女子,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如今好不容易写出一首佳作,自然要大夸特夸。
相比之下,这一位南方举子的诗作虽然综合水平在韩冰清之上,但给众人的感觉却并不如韩冰清那一首印象深刻。综合水平虽然高,但也没有高出太多,并不是那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差距。
两者相差不大的时候,众人自然会把更多的溢美之词送给一个女孩子。能与一个靠写诗出名的才子堪堪打成平手,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念完这一首,司仪马上就开始读下一首。他接连读了两手之后,终于读到了素问写的那一首原曲。他先匆匆的看了一遍,随即便顿觉眼前一亮。酝酿了一下情绪后,他这才开口将纸上的文字缓缓念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听着他一字一句的朗诵,在场所有人都被带入了字里行间描绘的意境中。他们变成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时而漂泊在烟雨江南,时而却又沦落茫茫沙漠。
☆、第370章 考论语
听完了短短二十八个字的小令,在场众人好半天都没能回过神来。必须承认,这一首小令虽短,但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过了一会儿,陈德全首先反应过来,轻咳一声道:“素问,你这首小令尽管短小,却令人回味无穷。我这辈子读过的词不算少了,但如这一首小令一般动人心魄的却并不多见。虽只有寥寥二十余字,却让我们唏嘘不已。”
见他出言称赞,旁边一位名士马上接过话头,笑呵呵的称赞道:“华小姐,你这一首小令匠心独运,游子凄苦的心情描绘的入木三分。”
听了两人的称赞,素问立刻就露出一脸不好意思的神色。说实话,她这可不是害羞的表现,反而是羞愧引起的正常反应。她借鉴了前人的诗作,结果因此获得了别人的称赞。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了,但心里仍然有一道坎。
与素问反应不一样,台下众人马上就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这首词浅显易懂,即便没念过书的人,听起来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台下的围观群众里大部分是识字的,但不识字的却也并非一个都没有。这一首用词简单的小令,恰恰获得了他们的由衷喜爱。哪怕只听了一遍,他们却也能将那二十余字牢牢的记在心里,并反复不断的咀嚼其中蕴含的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除了一些不识字的围观群众外,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感触明显更为深刻,尤其是台上台下背井离乡进京赶考的举子。
见台下围观群众表现的异常激动,担任司仪的名士急忙咳嗽了一声,这才出言打断道:“这首小令的确直击人心,老朽也爱的不得了。问题是南方举子这边还有几首诗词未读完,且容在下继续为诸位把剩余的几首诗词念完。”
听到司仪发话,台下围观群众立即就安静了下来。不管心情多么激动,他们却还是要遵守擂台观战的规则,必须保持足够的安静。
趁着司仪朗读剩余几首诗词的时间,皇帝忽然转头一脸羡慕的对洪迁说道:“洪爱卿,能拥有如此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朕对你实在是羡慕不已。如果朕的公主能有华小姐一半优秀的话,估计朕睡觉都会笑醒。”
看见皇帝眼中的羡慕嫉妒恨,洪迁心中颇为得意,但表面却还是故作严肃的谦虚道:“陛下,您的公主各个风采卓然,又岂是素问丫头能比你的?”
嘴里虽然这么说,但洪迁心里的想法却恰恰相反。在他看来,素问可是这世上最聪明灵秀的女孩子了,绝没有第二个女孩子能比得上。莫说是公主,就算是全天下所有的女孩子加载一起,都休想能及得上素问的万分之一。
对于皇家的公主,洪迁并不陌生。由于教导过太子读书的缘故,他没少与皇家公主打交道,心中自然了解那几位公主的才貌品行。
平心而论,皇帝的五个女儿只能用参差不齐四个字来形容。最悲哀的是,参差不齐还是低水平的参差不齐,竟然连一个风采卓然的都没有。大概是皇家教导公主的手段比较失败,这五个公主竟然没一个能如太子妃那般出挑,就更不要提与素问一较高下了。
在洪迁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五位公主全都是庶出造成的。她们的母亲没一个是正宫皇后,因此生来便少了一份嫡长女的气韵。
听了洪迁的谦虚之言,皇帝虽然明知说的不过是客套话,心中却还是颇为受用。作为一个父亲,哪怕他女儿的确没素问这般优秀,却还是喜欢听别人夸奖。被臣子奉承了一番,他之前忧郁的心情一扫而光,立马又重新变得阳光灿烂起来。
引了一口茶,皇帝便笑着开口说道:“洪爱卿,你这番话虽然言不由衷,但朕却十分爱听。能成为朕的女儿已经够幸运了,有没有才学并不重要。”
听他这么说,洪迁只是配合的笑了笑,并没有开口回应。身为臣子,对上这样的话题,他实在是不适合出言表态。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这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好在皇帝本来就没打算得到洪迁的回应,倒是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下去。他放下手中的茶杯,便又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对面擂台上进行的比试中。
此时此刻,司仪已经把剩余几位才子的诗作都读完了。遗憾的是,尽管有一两首水平远在韩冰清的诗作之上,却无一首能比得上素问那一首小令。面对这样的结果,几位南方举子倒也能看得开,并没觉得自己被落了脸面。
不得不说,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主要还多亏了素问是个女孩子。要是换成了另外一个举子,他们肯定不可能如现在一般平静。
与举子们的平静相比,韩冰清就没这么淡定了。她好不容易迎来了一次出风头的机会,却被素问硬生生压了一头。她一向是个性子高傲的,怎么可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在听闻了素问那一首小令后,她就想出言挑刺,但最终还是被仅剩的最后一丝理智拦了下来。
在众目睽睽之下,韩冰清还没有毒舌全开的胆量。她自觉与素问这样的乡下丫头不一样,贵女的矜持与优雅还是要顾及到的。
在第一局的诗词比拼中,素问毫无争议的成为最后的赢家。只可惜这一局算的是团队成绩,她的这一首小令是不可能被评为第一了。好在她也不是很在意,能不能获得第一并不重要。对她来说,只要能让南方举子这一边获胜,这一局的比拼就算是圆满落幕。
经过五位评判的讨论,南方举子被判定在第一局中获胜。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自然认可了评判们作出的这个裁决。
在三局两胜的赛制中,南方举子首先赢下了第一局。如果能再赢得第二局的比拼,他们今日就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当然,作为另外一方的参与者,北方举子自然不会将第二局的胜利拱手让出,料想定然还会发起猛烈的反攻。
在众人期待的心情中,第二局的比拼终于开始了。这一局比的不是诗词,而是评判对举子们的考校,题目的难易程度直接由评判决定。
当然,面对场下黑压压一片围观群众,评判们提问时还是会拿捏好分寸的。如果问的太难或者太容易,他们定然会招致争议。对于他们这些名士来说,有学术上的争议可以接受,但一不小心转化成人品的争议,那可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按照抽签的顺序,素问被安排在第五个回答问题。她面对的是两名北方评判中的一人,具体是哪一位就要看评判之间协调的结果了。
对于第二局的比拼,素问心中其实是有些忐忑的。这一局面对的是评判的随机提问,范围则被限定在四书五经里。正是因为范围被限定为四书五经,她的心情才会如此紧张。她虽然跟着洪迁把四书五经都通学了一遍,却并未进行深刻的研究。
当初学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女孩子无法参加科举,洪迁对她的教导便没有刻意强调破题,反而教了许多与科举无关的知识。
抱着紧张的心情,素问决定观摩一下前四位回答的情形,好作为一个参考。她看了一会儿,见四人答的都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心中便不自觉的放松下来。按照这样的趋势进行下去,她要回答的估计也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没过多长时间,就轮到了素问来回答问题。她深吸了一口气,便面带微笑的走到了擂台前方,等待着两位北方评判中的一位发问。
等了片刻,评判席上便有一个高瘦的中年人站起身来,一脸玩味的开口问道:“华小姐,你肯定读过《论语》。众所周知,《论语》里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请问华小姐,你对这句话怎么看?”
听闻此言,素问心中瞬间奔过成千上万匹草泥马。她百分之百确定,这个高瘦的名士绝对是有意为之,估计是抱了刁难她的心思来的。
心中暗暗不爽,但素问表面却是一派云淡风轻,口中则不慌不忙的答道:“对于《论语》里这句话,素问觉得后人有诸多误解。若是细读《论语》中这句话的上下文,便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听她这么说,高瘦名士立刻就一脸好奇的开口问道:“什么问题,还请华小姐明示。《论语》我等平日没少读,貌似却并未发现有何不妥之处。”
见她摆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素问心中暗暗冷哼一声,表面却一脸严肃的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