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之农妇难为 >

第62章

穿越之农妇难为-第62章

小说: 穿越之农妇难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云初见她态度软化了,便不再多提这个话题,“娘,既然来了,就在这住一晚吧,我把东侧间收拾一下给你住。”

“嗯。”罗母应下了。

晚点儿的时候,井挖好了,挖出一块大大的石头后,水就汩汩而出,没一会便从腰际渐渐没过肩膀,把二郎喜得什么似的。当下抓了绳子,让大郎把他拉了上去。

罗云初给二郎备了干净的衣服让他在屋里换。

“汤圆呢?”二郎看了一眼屋里,小床上饭团在呼呼大睡,没见着小儿子。

“我娘把他抱到东侧间了。”

“岳母来是?”

罗云初趁着给他换衣服的空档,把她娘来的因由细说了一遍。

“哎,现在大家都难,不过咱们这地方还好,至少还没有人饿死。”二郎皱着眉头道。

如今举国上下不少地方闹了粮荒饥荒,时不时有人饿死,特别是俞阍附近的,灾情真是太严重了。

“也不知道官府什么时候开仓放粮?”以前电视上不是说了吗,通常这种时候都会开仓放粮施粥的。

“早着呢,大牛哥说了,现在官府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从闹粮荒开始,里正就组织了人,每天轮流派两人到镇上去,官府一有动静就回来报。

“也不知老三考得怎么样了?现在都三月中旬了,人没回来,消息也没有。”

“是啊。”说起这个他也忧虑,他娘都和他叨念了好几回了,希望不要出什么事吧。

情势越来越严重了,当初她以为最多就三五个月的饥荒而已,现在这种天持续下去,恐怕上半年农民都将棵粒无收。而令她更忧心的是,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朝廷的粮仓,储备够吗?

罗云初庆幸自己当初还算狠得下心,买了十八两银子的东西,除了米面最大宗外,糖和药她也各准备了百来斤。应该能够了吧?她心里也不是很确定。

在这种大前提下,虽然饭团的零嘴罗云初不会短了。但如今为了避嫌,总让他呆在家里吃完再出去。

宋铭承将马车上的帏幔慢慢放了下来,脑中的挥之不去的是一群老人带着孩子进城沿街乞讨的惨景。金榜提名衣锦还乡的喜悦顿时荡然无存,此刻,他只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春闱后,他不出意料地中了进士。再经殿试,得幸被当今点为三甲中的榜眼。其实他心里明白,他这个正八品的青河县县丞,背后离不开他们的暗中使力,这个他们便是林曾庆和余成之等人,可以说他是沾了他们林家和余家的光了。

春闱后,他不出意料地中了进士。再经殿试,得幸被当今点为一甲的榜眼。其实他心里明白,他这个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背后离不开他们的暗中使力,这个他们便是林曾庆和余成之等人,可以说他是沾了他们林家和余家的光了。   若不然凭一介布衣的家境,顶多就得一个外放的官,从七品正八品的都有可能。没见今届的探花只得了个按察司知事的官职吗,这固然离不开他性格孤高的原因,但他出身寒门也是原因之一。   此次,当今格外恩准他们回乡一趟,再回京走马上任。也不知当地官府是否接到了京城的喜报,已到家中报喜了?

85。来去匆匆

“老夫人,韩某向你道喜了,贵府三公子被当今圣上点为榜眼,大喜啊。”今早一接到京城带来的好消息,韩先志就领着人率先到宋家报喜了。

说起来,他和宋家大郎还有一段渊源,如今宋家又出了一个前途无量的榜眼,他自然得好好结交才是。可不是前途无量么?能以一介布衣之身挤进了翰林,若非惊才绝艳之辈便是有可能攀上了贵人得到提携,后者的可能性很大。现在全国的形势这般危急,人人自危,据说好些官员因办事不力被革职了。宋铭承在翰林当真是一个很好的避风处,至少安全平稳不是?

今天一早,他先去了周家报喜。毕竟周墩迟如今可是正八品的县丞,日后需要和他共事的。报喜后,又和他说了一会子话。无意中提起宋家时,周墩迟对宋铭承褒贬有之。说他重情义,又说他四处逢迎拍马,靠着拍马屁上位。这话他韩先志是不信的,只当是他周墩迟见不得别人好说的酸话罢了。

即便是又如何?他不像周墩迟一样迂腐,认为巴结权贵是一件可耻之事,在他看来,人脉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宋铭承能结交权贵又能让他们把他当朋友,非常人之能啊。其实他上司张有仁就是欠缺人脉,本来以张有仁的年纪,再干上一任也是可以的,奈何他上头的人借使不上力,这届就被默默干掉提前退休了。

当今圣上如今正为举国大范围的灾情头疼着,灾情从去年就开始了,一直都没有得到太妥善的解决。遂当今对应届的科举更是关心,希望能从中挑出一些对朝廷社稷有用的人才。宋铭承周墩迟就在此列,不过在他看来,周墩迟还是太迂腐了,日后处理县务,必有一番苦头吃。

“你是说铭承他中了榜眼?”宋母瞪大了眼,呼吸急促地问。

罗云初忙扶住她,她满眼期待地看着韩先志。这消息也算是和她切身相关了,宋铭承真能当上官的话,对她以后的孩子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不管怎么样,她都希望孩子的将来能好一些,不说能领先别人一大截,至少别输在起点上就好。

其他人都紧张地摒住呼吸,大郎二郎更夸张,粗气已经喘上了。

“是的,老朽绝无虚言。”韩先志笑道。

“太好了,老三终于考上了。”大郎二郎兄弟俩抱住彼此,狠狠地在对方身上捶了一拳。

分开时,大郎情不自禁地擦了擦眼角。

老太太更是高兴得哭上了,罗云初忙扯出一条帕子递给她。

许氏摸了摸凸出的肚子,微微一笑。

饭团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也跟着乐呵呵地笑着。

唯独宋大嫂,喜悦间带了丝悔意,早知道当初分家时不管如何都得扒拉住这个小叔啊。现在白白给二房捡了这么个大便宜!都是娘家毁了她啊。她一想起娘家气就不打一处来,前头不是说不认她这个女儿了么,现在咋还眼巴巴地来和她借粮食?

这种场面韩先志见多了,微微一笑,待他们平静一些他便提出告辞,他知道他走了后宋家还要给亲戚们报喜的。

见韩先志要走,宋母站起来想送,但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腿有点软,竟站不起来。吓得罗云初等人忙让她又坐下,罗云初忙转移话题,怕再提小叔高中的事会让老人兴奋过头,万一中风便不好了。

“二郎,大哥,你们送送韩师爷吧。”错手间,罗云初将刚才拿在手里的荷包塞给二郎,朝他使了个眼色,又看了韩师爷一眼。

二郎摸着那个荷包,里面沉甸甸的,他一怔,顺着他媳妇的眼睛看了过去,便明白了,朝她点点头,示意她放心。

许氏注意到两人的互动,也明白过来了。她想进屋里拿钱,可是韩先志已经往外走去了。大郎又傻呼呼的跟了出去,她不禁跺了跺脚。看着无动于衷的方氏,心里对她更不屑了,一点人情事故都不懂。

“韩师爷,这几个钱你拿去和几位差大哥买酒吃。”二郎将荷包塞到他手里,笑道。

韩先志闻言笑意更深了,手里的荷包里面少说也有三四百钱,其实钱多钱少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态度,“成,我就不和你推辞了,正好让咱们也沾沾榜眼郎的喜气。”

没两天,古沙村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子都传遍了这一好消息,宋家不少亲戚都上门道喜,询问哪天请喜酒,好让他们准备了礼物来贺。宋母发话了,老三还未回来,待他回来了再确定日子,到时会给他们发贺帖的。宋家这才恢复了安静。

官府报喜后没几天,宋铭承便回来了。此时离他上任还有两个月,除去上京所需的日子,也没剩下几天了。挑了个好日子,请了亲朋好友来热闹了一翻。这两年年景不好,若不然,宋母还真想大摆流水席呢。

请客的时候,罗云初提醒宋母,为了不打眼,他们的席面上用了许多粗粮,并且每桌的食物份量并不足,除了一两碗肉之外,其他的均以汤水野菜为主。

这时候大伙的日子都不好过,亲戚间也能体谅,并且打心底里说,宋家此次宴会的伙食还是不错的,至少能让大伙吃个饱,不是吗?

不过他们带来的许多礼物,宋母听从罗云初的意见,只收了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让他们带回去了。大家都不容易,他们宋家也不能明目张胆地救济别人,他们也不缺这点东西,便让他们各自拿回去罢。

罗云初娘家也来人了,趁入席前,罗云初把阿德带到一旁,问他和阿宁沟通的情况。上回她娘家来借粮的事,死阿德没和她说清楚阿宁一出手就是几十斤粮食这事,害她误会了她那便宜老娘。说实话,阿宁的做法太打眼了,幸亏她还知道让她爹晚上才扛着粮食回去。罗云初能体谅曾老实夫妇年老了,儿子又还小,对女儿有点依赖的情况,但一回就借那么多粮食,容易让她娘家那边的人产生依赖性。而且她那两个姐姐罗云初也不了解,万一她们见着娘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粮食,问出了是和三妹借的,到时来向他们借粮,那他们是借还是不借好?

“姐,你放心吧,我和阿宁说好了。其实她就是心疼她爹娘,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给了。我说过她了,她说了以后做事会多点考虑的。”阿德安抚。

“那样便好了,其实大家都难,你别以为家里囤了点粮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日子还有得过呢。”他们夫妻间的事,罗云初也不好插手太多,点到为止,省得惹人厌。

阿德好奇地问,“上半年收成不好,下半年应该会好点了吧?”

“谁知道呢,做好最坏的准备准没错。”罗云初不甚乐观地摇了摇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谁也不敢肯定。

宋铭承很忙,忙着谢师,忙着四处应酬,毕竟要走仕途了,多认识点人没错。没听说过吗,多认识个人就多条路。因为吃不准什么时候就要求到别人头上,与其临时抱佛脚,还不如平时多烧香。

小半个月后,带着不舍和安心,他踏上了回京之路,怀里揣着之前他还剩下的三十两外加二哥二嫂又给了一百两,这回他没有推辞,毕竟回京之后上下都得打点一翻,处处都得花钱。家里的事,大哥二哥已和他交了个底。听了后,他对二嫂很是佩服,对家里也更放心了。

而且这半个月,他认识了不少青河县的官员,料想他们也不敢刻意为难他的家人的。可以直白地说,他们宋家在县里寻常人是敢招惹的。办完这一切后,他才算是略略放了心。

本来他想请他娘和大哥二哥一大家子一起进京的,但想到他在京城还没有自己的宅邸他便歇了这个心思,待日后吧。

宋铭承走后,宋家又恢复了平静。

时间不紧不慢地又过了一个月,不知不觉间,汤圆六七个月大了,已经会爬了。把他放在地上时,稍不注意,就给你跑个没影。通常这时候都是饭团把他找到的,有时候是在床底下揪出来的,有时候是有树下扯出来的,有时是在桌子下拖出来的。罗云初就不明白了,汤圆这小混蛋咋那么爱躲起来呢?而且饭团也像装了雷达似的,一找一个准,她这做娘的都搞不懂这哥儿俩了。

小汤圆像小兔子一样,长出了四颗门牙,可能是牙根痒吧,老爱往小嘴里塞东西。饭团舍不得他把小嘴弄脏,常会把小胖手伸过去,忍着痛痛让他咬。

罗云初每次给他的伤口擦药时都要说他一回,每回他都是傻笑般应了,下回还继续。久而久之,罗云初也懒得管他们兄弟俩的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我一定要写小饭团!!!

86饭团淋雨

“今天会有雨。”早上,老农看着东边天边的彩霞,满脸欢喜。

另一个老汉瞥了他一眼,死气沉沉地回答,“有雨又能如何,地里的庄稼早死绝了,现在种也赶不及了。”都四月了,初夏了,早过了春节播种时节。

“你懂啥?种不了稻子麦子,也可以种点红薯玉米之类的,吃红薯叶玉米杆子总比吃饿羊菜强!”

饿羊菜,这种平时羊饿急了才肯吃的植物。嫩绿的枝叶看上去非常可口,但需要用水泡六七天,才能除掉菜里的涩味。

老汉点点头,也是,这饿羊菜真的好难吃。

接下来的日子,连续下了几场雨,河里也有水了,山里长满了蘑菇,村子里许多人都出发去采蘑菇了。罗云初并赵大嫂顾氏等也去采过一两回。有雨,屋后的树下的木薯头上也长了一些木耳,罗云初时不时地把大个的木耳采下来,或晒干或用新鲜的来炒肉。

饭团跟着大胖两人到村边玩儿,注意对成堆的木薯头上长上许多木耳,两人很惊喜。饭团知道他娘很喜欢这种黑乎乎的东西,如果他把它们都摘回去,送给娘,他想,娘一定会很高兴的。

两个孩子摘了一会儿,兜里都装不下了,看着一大堆的木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