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帝国苍穹 >

第363章

帝国苍穹-第363章

小说: 帝国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士。

“别傻呆在这里当靶子,快到机枪位置上去!”

士官的声音把发愣中的亚尔曼惊醒,他毫不犹豫地爬起来冲向石质结构的房屋,自己的机枪连同弹药都留在了朝河那面的房间里——宁丢武器不失人,这是自由兵团作战最主要的准则之一。

又一声冷枪响起,亚尔曼已经离开了将自己置于死亡边缘的危险地带,架起机枪的同时,他隐约瞧见几具苏军尸体前有淡到几乎难以辨别的硝烟飘散,猛然间,连串的子弹伴伴随着清脆的咯咯声从村庄这边直奔而去,亚尔曼盯住的区域霎时间白的、黑色、红的横飞乱溅……

早先的时候,亚尔曼曾因自己没被选为狙击手而感到懊恼,然而目睹这一场面,他忽然庆幸自己还有阵地可以依赖,虽然这种依赖在老兵们看来简直幼稚至极。

在接下来的一刻钟时间里,退守河岸的苏军伞兵们没再对这个村庄发动攻击,但周围的激烈枪声说明他们并没有放弃对战场主动权的争夺。亚尔曼很小心地抽了一支烟,刚才用提醒帮他摆脱险境的士官又出现了,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凯斯猎手”的代号,而这些不露真名的家伙一直是亚尔曼这些自由团成员非常好奇的对象,他们拥有出色的战斗素质,在恰当时候做出恰当判断的战场能力更是让人惊讶,语态、气质还有各种表现都显示出他们有过的不凡经历,然而不论心情有多么愉悦,或是在安全的情况下饮酒放松,他们也不愿意透露和真实身份有关的一切信息。即便如此,与这些只有代号的家伙混编之后,自由团部队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些人也用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充分的自信赢得了身边同伴的信赖与尊敬。

“亚尔曼、费特,带上机枪弹药跟我来!”“凯斯猎手”心平气和地发出召唤。

亚尔曼连忙打上保险、打开枪机,将原本处于待发状态的弹链卸下,他的搭档迅速将弹链塞回铁皮弹盒里,并从一旁拎起另一个备用的弹盒,两人匆匆追着“凯斯猎手”的身影离开阵地,留下两名突击步枪手继续坚守这处依托厚墙构筑的防御阵地。

拐过屋角,亚尔曼听到一阵轰鸣声,两辆吉普车、一辆轮式钢板战车以及数十名步兵刚刚从北面进入村庄,防守村庄的部队也抽出近一半的兵力加入其中,一场小规模的战术反击已成雏形。这些装配无后坐力炮的重型吉普车司空见惯,它们拥有出色的机动力,能够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关键时刻还能用来对付敌方坦克,而钢板战车则是自由兵团利用缴获的苏军车辆改装而成的“土装甲车”,外形丑陋别扭,简陋的防御结构不足以抵御任何口径的火炮直射,很难想象在1949年的战场上还会出现这样的武器装备,然而当它们需要面对的不是苏军坦克而是仅有轻型武器的苏军伞兵时,成为英雄的机会跃然眼前!

趁着苏军空袭间隙,只有代号的士官们忙碌地清点人员、传达命令,而一脸胡渣的“凯斯猎手”也向自己所属的机枪兵和步枪手叮嘱道:“跟着大部队前进,遇上空袭要迅速隐蔽,但千万别睡着了,跟进大部队!”

这里的战斗,节奏转换速度远远超出了亚尔曼的预计,他还来不及细细消化长官的指令,以重型吉普车和钢板战车为核心的反击部队就出发了,这支部队几乎是以钢板战车的最高速度为限,很快从村庄右侧突入河畔区域。恰当的位置、恰当的时机,他们恰好将试图避开村庄向北推进的苏军伞兵部队一分为二——两百多人的先遣部队后路被截,大约相同数量的后续官兵及更多正在集结中的苏军伞兵被阻挡在了河岸上流区域,激烈的战斗旋即爆发!

※※※

咻咻飞来的子弹迫使柳德米拉以一个饿狼扑食的姿势趴倒在地,迅速调整状态之后,他连续扣动扳机,SKS半自动步枪发出嗒嗒嗒脆响,然而狡猾的敌人可没有站着挨打,视线中除了那辆丑陋的铁皮车很是突兀地在雪地里移动,参战的敌方士兵们都选择了稳健的战斗姿态,他们利用地形架起该死的MG42机枪,这种使用弹链供弹的自动化武器在火力的持续性方面至今仍是无可匹敌。两辆装有无后坐力炮的吉普车呆在机枪射程之外频频开火,还有不明数量的迫击炮在隐蔽位置抛射弹药……

“坚持战斗,决不后退!”

战场的对决往往是意志的对撞,军官的呼喊连同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嘶吼孜孜不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伞兵们的处境正在恶化。按照预定计划,第二批空降伞兵最快也要在两个小时之后抵达,而眼前敌人又是如此难缠。柳德米拉环顾四周,辨不清同伴之中已有几人阵亡、几人受伤。就在这时,“咚”的一声闷响从雪丘后方传来,一枚迫击炮弹就呼啸而下,准确地落在了这群苏军伞兵的战斗位置。近距离的爆炸令柳德米拉耳朵发鸣,抬头之时,只那辆铁皮战车又逼近了数十米,由于苏军制式反坦克火箭筒的有效射程过短,它得以有恃无恐地喷吐着致命的火舌。

几秒之后,第二枚迫击炮弹落在灌木丛中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耳朵发懵的柳德米拉已经无法通过声音来判断形势,眨眼间的迟疑差点要了他的命:一串机枪子弹从身旁扫过,肩押骨位置顿时火辣辣的疼!

“撤退!撤退!该死的!撤退!”

有人疯了一般狂喊起来,而这个场面再一次向人们证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军人,在极端境况下依然可能失去理智!

在机枪子弹的追逐下,柳德米拉只得跟着同伴们往南撤退,他们途经一架滑翔机,虽然主体完好、双翼健在,取空弹药后已经不能对空降士兵们提供任何助力。

“这一脚踢到钉子了!”柳德米拉心中苦叹。

第11章 看家本领

在以一敌十的数量劣势下作战,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又无突出优势,林恩的自由兵团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无减。为了让这五千部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用,林恩和他的幕僚团队已经在战术方面做出了尽可能精巧的部署,以至于当最后一支预备队也顶上去之后,他们的战线绷紧到了一个临界点,一旦帕登山麓、博登湖畔以及抗空降战场任何一处突然出现恶化,他们将无计可施,只能做出撤退的痛苦决定。

还好,凭着帝国近卫军官兵出众的战斗技巧,加上德意志自由团和外部志愿者的顽强意志,守军战线熬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冬日的夜幕早早到来,林恩迅速从战斗召回那些分散作战的夜战兵,让他们抓紧时间进餐休整、补充体能,为接下来的夜间反击做最后的准备。

一切部署妥当,林恩离开指挥所,下山来到位于布雷根茨东面的林地。这里是夜战兵的预定集结点,配备夜视仪的武器及相应的弹药早在战斗开始前就已存放于此。经过了大战末期的炼狱级考验,战后三年亦参加了多次作战行动,夜战兵在帝国近卫军部队里属于精锐中的精锐,一直是林恩非常器重和信任的作战力量,所以他直到午后才舍得将这支部队派往前线增援。鏖战可几个小时,官兵们看起来不免灰头土脸,但一个个都精神抖擞,一些受了轻伤的经过包扎处理也回到了战斗队列。

“长官!夜战突击队现已集结329人、夜战装具84套,请您检阅!”

站在林恩面前正声报告的是一位老“吸血鬼”,霍斯特·布克中校,比林恩早两期进入“吸血鬼”夜战突击队训练班,很早就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嘉奖,后来因伤修养了两个月,重新归队时柏林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最终跟随部队到了北欧的“避难所”基地,逐渐成为了帝国夜战部队的骨干力量。

面对苏军的轮番猛攻,前线战斗的激烈程度毋庸置疑,出击时的371人撤下来时仍余近九成兵力,考虑到还有部分人员没能及时返回,这样的损失算是非常轻的。林恩扫视一圈,昔日的战斗经历使他对这里的每一个夜战兵都有特殊的亲切感。他很清楚,帝国大本营的精兵路线打造出了一支非常精锐的近卫军,而夜战部队的训练又比普通近卫军更为严格,面前的每一个战士都堪称精锐中的精锐,他们有着改变战局的能力,代价是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和以往的自己一样,这些年轻的夜战兵们的眼神是坚定的,看不到分毫的畏惧和怯懦,这种坚定而绝然的神态让林恩既踏实又感慨。在盟军的秘密协助下,帝国大本营重返欧洲大陆的节奏正在加速,超过四千名军人和大量情报人员通过法国和意大利进入德国奥地利区域,这其中大部分的战斗人员都归入林恩麾下,而林恩并没有一股脑将这些精锐力量集中在上莱茵河谷与苏联人正面交手,而是广泛利用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复杂地形袭扰、牵制苏军兵力。利用苏军重兵南下之机,林恩把超过三分之一的军力化整为零潜入德国本土,配合当地情报人员和各编遣战队为大部队的后续行动打下坚实基础。当年,这些国防军和党卫军官兵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前往寒冷偏僻的北欧,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单调辛劳的训练;今日,他们是战场上最犀利的突击武器,用鲜血和生命为帝国的重生铺垫基石。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憧憬许诺,在布克中校的陪同下,林恩与这些即将深入敌方战线的勇士们一一握手,并把简单而诚挚的祝福赠予这些将士。三年半以来,隐匿北欧的帝国势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改进军事装备,然而受到资源和工业的限制,帝国近卫军没能全面换装最新最好的武器,夜战部队的装备与二战末期大同小异,所以看到士兵们携带的红外夜视仪、突击步枪、长柄手榴弹以及反坦克火箭筒,林恩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出战之前莫不是这般踌躇满志。还好,苏联人在赢得二战胜利后很快卷入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冲撞,盟军的轰炸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防空武器的改进革新上,制成了以喷气式战斗机为代表的新锐航空装备,陆军除了IS…3重型坦克列入战斗序列、SKS半自动步枪批量装备之外,与二战后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也使得帝国军队在对阵宿敌时不至于太过吃力。

与三百多名士兵一一握手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林恩只是象征性地走了一圈,把更多时间留给夜战兵们吃饭休息。停了大半天的雪又开始下了,稀稀落落就像是春日里飞舞的柳絮,天色全黑,不借助灯光连数米之外的东西也无法辨别,这正是夜战突击的理想条件。有德国军队作为样板,美英盟国和苏联军队这几年也在夜战技术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并各自研发列装了红外线夜视设备。仗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美国在这方面走得最快,但从北欧战事的情况来看,此时的美国军队装备水平上去了,一线官兵的精神状态和战斗技巧还难称一流,苏联人则恰好相反。

天黑之后,苏联航空兵对战场的影响锐减为零,但苏军的进攻没有就此停止,他们占有绝对优势的炮兵仍在猛轰帕登山麓一线的守军阵地,越过博登湖增援湖畔战线的部队也在继续增加,而在第二波空降部队抵达河谷南部之后,苏军伞兵们以较大的伤亡攻占了两座靠近河流的奥地利村庄,以它们为支点实施防御,战场形势照直发展下去,次日林恩部队的处境必然更加被动。晚上8点,林恩的夜战部队从驻地出发向帕登山麓推进,11时许,夜间突击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和大股部队的正面攻击不同,三百多名夜战兵越过战线进入敌方区域之后,战场上没有明显的声光变化,这就像是烹煮一锅浓汤,撒入盐和香料之后,汤色依旧,味道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烹煮越久,汤水越浓,待到开锅便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这一晚,林恩静静坐在树下,过去那些亲身经历的战斗画面在脑海中映放。即便相隔十几公里并且中断联系,他仍能看到自己的夜战兵在苏军防线后方展开战斗的场面,看到这些暗夜猎手们在游刃有余地攻击苏军指挥部,破坏苏军的弹药补给、炮兵阵地,让经过一天战斗身心兼惫的苏军官兵们疲于应付,让他们的后续进攻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没有尼古丁和咖啡因提神,林恩就这样坐到了天亮,蓦然回神,一滴清泪已划过脸庞。

又一个艰苦卓绝的战斗之日到来了,苏军仍在帕登山麓和博登湖畔投入进攻,但他们用于支援战斗的炮火明显减弱了,在博登湖上运送兵员的船只也较前一天少了很多,唯独苏军战斗机和强击机不顾天气影响密集投入,用机枪和炸弹一遍遍清扫守军阵地,第三个梯次的空降部队亦如期而至,通过伞降和机降抵达河谷中南部的苏军部队已经超过四千人,除去数百名落到瑞士境内而无法参战的,其余人员对阵不足一千五百名自由兵团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