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看一本,一个月,怎么也已经看得滚瓜烂熟,就连杂志的目录和出版社信息也熟读几遍。偶尔来点有趣味无悬念的比赛,孟晓骏还是相当有兴趣的。
“汉译英?还是同义词?”成东青自信满满地问,因为他也有赢的时候,虽然那真的非常非常少。
“要不,反义词?”成东青又小心翼翼地加了点难度,汉译英有四成赢的把握,同义词有三成,反义词的话,一成算不算把握?
“No problem。”孟晓骏习惯性地耸耸肩。同样的动作,由孟晓骏做来,倒是少了王阳的那分吊儿郎当,多了一分高贵的淡定气度。
单词比赛,尤其是单词狂人“二东子”的比赛,必定是看客满堂。
别误会,绝大多数西语系的学生都是当免费搞笑片看的。穷学生嘛,那个年代远没有今天那么多的娱乐方式,能出校园花钱看电影、看戏剧的毕竟少数,都是穷学生。
像成东青这样,除了学费、生活费全部靠借之外,连当年的复读费也还欠着的,并不少见。
“今天人怎么这么多?”良琴微微皱眉,公共教室虽然并无限制,但是五十人的教室挤进百十来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爆棚了。以往孟晓骏的粉丝们虽然狂热,也没见这么热情万丈的。良琴狐疑地看了看成东青,这是她第一次围观西语系久负盛名的“东骏赛”。
“开始开始!”有人忍不住喊。
“二东子,来一个!”起哄的从来就不缺。
“东子,挺住!最少两百个。”这里面不排除别有用心的等着幸灾乐祸的。
“晓骏加油!”粉丝团照例是在的。
一片乱哄哄的嘈杂声,把成东青的耳朵都吵红了,转头问孟晓骏:“要不要换个地方?”
孟晓骏刚一耸肩,想说,“我随便”,就发现成东青的眼里虽然有难为情,却没有任何退却的意思,话到嘴边,就变成了:“这里蛮好,这么多会讲英语的观众,正好当做提前去美国被围观了。”
良琴在,孟晓骏的比赛理所当然是她当考官的,出题人是观众,随便谁都可以把单词写在纸条上递给良琴,让她读出来,再由比赛的两个人各自在黑板上写,然后一起念出来。
良琴的声音轻柔温婉,悦耳至极,听她念单词,是一种享受,像是午后的甜点,美味而惬意。
孟晓骏的口语当然更标准,祖上三代都是留美的博士,家传的绝学,甚至比老师还要标准,就凭那一口流利的美式口语,孟晓骏的裤下之臣遍及西语系内外。
偏偏白天鹅当中混进了一只黑色的生物,孟晓骏优雅如小提琴的声音里,混进了破埙一样不着调的杂音,不但不能衬托良琴的温婉、孟晓骏的优雅,还彻底将孟晓骏的语调“装饰”成了奇怪的调子,该上去的时候下来,该下来的时候上去,仿佛东洋鬼子喊口号似的,僵硬而肃杀,即便是情意绵绵的词汇,也念得比“八格牙路”还要粗鲁。
台下的讪笑渐渐蔓延,传染成一片,良琴的脸渐渐红了。
成绩比优班生还好的差班生果然威力非同凡响,让人不能直视。
孟晓骏却犹如世外高人般不为所动,念完单词就微笑着淡定自若地看向良琴,等她说下一题,好像和那只叫声古怪、姿势僵硬的黑天鹅同台竞技,是一件相当自然并且优雅的事。
几十个单词过去,成东青的紧张逐渐消失,动作慢慢协调起来,有时候甚至能比孟晓骏先一步写出来,然后再大声地念出来,铿锵有力。
“又输了吧?”王阳每次都这么幸灾乐祸,“孟晓骏那是从娘胎里就学的英语,你能跟他比吗?你没看咱系除了想泡他的,就你一个傻乎乎地敢凑上去找虐。不过,我还是得说,东子,咱别跟妖怪比妖法,你跟那些个正常人比比,我看你一个个把他们斩于马下之后,还有谁敢笑话你是日本人!”王阳横肘,做了一个凶猛的斜劈动作,仿佛这么来上一下,就可以把那些趁他忙于泡妞之机而讥笑成东青的人统统砍成两段。
“也没……那什么……”成东青憨笑两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事实上这次可是拼到了同学们都没词,用现拿的词典翻着考才输的,绝对算得上是虽败犹荣。孟晓骏说了,那是因为成东青背的词典不对,得背牛津的才行。
成东青小心翼翼地翻着边都卷没了的词典,汤渍、饭渍、小孩的涂鸦,甚至连尿渍都有。这陪伴了他五六年的词典,还是村长看在成东青终于考上燕京大学的份儿上,才当成礼物,没再要回去的,哪里比得上孟晓骏那本厚厚的、崭新的牛津英汉双解词典。
成东青见过,孟晓骏请他到家里玩的时候,爬上梯子到书架最上层拿下来过,成东青光是看那庞大得堪比图书馆的藏书量和整齐划一的书目架子,就眼馋得傻在那里挪不动步了,等到孟晓骏递过词典示意他翻翻开开眼界的时候,更是恨不得哈喇子都流出来。
“晓骏。”成东青没来由的紧张,舔了几次嘴唇,还是期盼着问:“能不能……”
孟晓骏仿佛知道他要问什么,抬了抬眉,伸出一根修长的手指,轻轻拨弄着书页、扉页。
成东青低头,一方鲜红的印章,端端正正地盖在上面:晓骏藏书,谢绝外借。
“Sorry。”成东青记得当时孟晓骏是这么说的。
“It doesn't matter。”成东青回答,孟晓骏不但没嘲笑他的鬼子口音,还带着他念了几遍标准发音,成东青终于将尴尬轻轻地掩去。
“拿去背吧,下次给我好好地赢一场,让那些狗眼珠子都掉出来。”王阳砸过一本牛津,一副怒其不争的模样。词典不如孟晓骏的版本新,但好歹是牛津了,成东青两眼放光,“反正我现捧着一本活词典,用不着这种死物,你是没我那么好的艳福了,就把我的二房给你过过瘾,别刘备借荆州啊。”
王阳什么时候晃出去的,成东青绝对没看到。牛津啊!这可是牛津词典!成东青恨不得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睡,日夜抱着把它背下来。背到脑子里,这词典就谁也拿不走了,成东青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保有词典的方法。这年头,问西语系的人借老婆都容易过借牛津词典。成东青懂的。
第三章 恋爱必修
大学时代,可以什么课都不修,但是,恋爱课必定是要修的,明的也好,暗的也罢,单相思互爱恋,无论被安排在了哪一个课堂,终归是要走上一遭的,要是精力足够像王阳似的,还能来回溜上好几圈。
成东青毕竟也是少年心性,也有动情之时,怀春之日,尤其那两位风姿招展如草原大树的惹眼地主,每日里不断地携伴行动,更是狠狠地刺激着成东青的神经。
兄弟固然可以一起读书、一起打球、一起喝酒、一起睡觉,甚至一起骂娘。可兄弟不能一起花前月下,不能一起捉着小手轧着马路体味甜蜜蜜、美滋滋的味道,更不能亲个小嘴,贴个脸体会小鹿乱撞的刺激。
成东青无数次不情愿地夹在王阳和Lucy之间,充当那个“采访”的大幌子,直到功成身退。
“Our generation desires all things American。paratively speaking,we als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you。”王阳又一次拎着成东青“陪”他“接受采访”,照例是王阳和Lucy互动,成东青充当活动布景,兼端茶送水,还能主动及时地帮忙捡个乒乓球,递块毛巾什么的。
我们这代人渴望美国。相比之下,我们也更了解你们。王阳说的其实有很多人都赞同,包括讥笑王阳约会的孟晓骏。不过Lucy显然不这么认为。
“Do you think we don't truly understand you?”
一般这种难得的标准英语对话时间,成东青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小声重复,反复地念,反复地模仿,嘴唇一动一动的时候,连着手腕也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做出半个挥乒乓球拍的动作,仿佛不把所有动作都做上,学的语言也会跟着打折。
“Americans even believe that we have to play a few rounds of ping…pong before we can get down to business。”王阳不无嘲笑,耸肩摊手的模样和美国电影里做鬼脸无奈状的黑人没多少表情上的差别。自从庄则栋、丘钟惠之后,中国的乒乓以霹雳之势开始席卷乒坛,当红的蔡振华、施之皓更是将中国乒乓球在外国人眼中树立了近乎妖魔化的地位,仿佛中国人在跟别人谈任何正经事前,都要来打一局乒乓球。
“Ha,is it not like that?”Lucy显然也是持有这种误会,成东青机械地左右摆动脑袋,看着乒乓球过来又过去,哒哒地敲击着台面。
王阳是横拍,与世界潮流同步,和大部分直拍的同学有着泾渭分明的路数,别有一番潇洒,不过王阳的重点不在乒乓,也不在美国人对中国人有多了解,更不在于Lucy的采访:“As for me,I've seen over a hundred Hollywood films。I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all the intimate facets of the American kiss。”(就我而言,我看过上百部好莱坞电影,我对其中所有的美式接吻都了如指掌。)
一百种!一百种接吻方法!成东青完全被震撼了:这得看多少部美国电影才归纳总结得出来啊?一百部?开什么玩笑,成东青没少跟着孟晓骏看原版电影,也没见几种啊。
“Wang,quoting your newspapers,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uth。”(王,用你们报纸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Lucy早就在这一次次超级主动配合的采访中,领悟了这个长头发中国男人的暗示。论主动性,还是美国人更领先一点,至少不会光是坐而论道,因为她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好吧,你俩眉来眼去地调情,为什么每次都要拉上我成东青做电灯泡?别人夹在一对儿当中的好歹还能当个炮灰。成东青倒好,干脆只是个纯活动布景,说不说话,是否移动,和事态发展没任何关系,也没人在意。
活动布景当多了,电灯泡当久了,就算迟钝如成东青,也终于醒悟过来:与其坐而论道,观摩爱情,不如也去选修一下,积攒点学分,要是能一次过,不需要补考,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遇见苏梅,是偶然也是必然。
成东青能在数万学生的燕京大学里,在同一个时刻——漆黑的夜晚,同一个地点——已经闭馆的图书室,遇见这样一位,和自己一样偷偷进入学校图书馆,却不是为了偷书的人,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
要不是因为受了王阳的刺激,看了一场活春宫,成东青才不会丢脸地流泪。更不会听到偶像之神的指引。
“我只会为一件事哭,就是当我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
“当美国总统?只有这个我做不到,但不是我的错,因为我不是在美国出生。”
孟晓骏的高度显然超出常人,成东青如醍醐灌顶,瞬间彻悟:我要成为孟晓骏那样的人!所以呆愣愣地发下四年看完八百本书的宏愿想来也是理所当然,孟晓骏家堪比图书馆的藏书量,对成东青而言无疑是一种座右铭。
八百本,孟晓骏帮他算过,一年两百本,扣除寒暑假期间的图书馆闭馆日,成东青每天至少得看完一本,不剑走偏锋,根本不够时间。要不成东青也不至于需要这样半夜三更地潜入图书馆,点个蜡烛就为了多看一点书。
王阳为此还为兄弟做出来巨大牺牲,使出无往不利的美男计,帮他骗到了图书馆管理员的钥匙。
所以说转角遇到爱,成东青在王阳放浪的感情生活的阴影下一度怀疑爱情,差点就此断送了也找一个女朋友的念头。却在不经意的路口,遇上了一生的女神。
女神穿着当地最流行的白底碎蓝花布裙,黑直的长发用一块白手绢随意地扎着,微弱的烛光映照下,眉目如画,温暖而恬静,楚楚可人。
苏梅听到响动只是轻轻抬眼看了成东青一眼,成东青抱着一大摞计划看的书,看着苏梅发呆,很憨实的一只呆头鹅,没任何危险性,苏梅无声地低下头继续看书,烛光易逝,对于苏梅来讲,这一两眼的时光,都是浪费。
成东青犹豫着,要不要打个招呼,嘴唇动了半天,还是选择与苏梅相邻的桌子边坐下,像苏梅一样,点上蜡烛。然后将找出来的书筛珍珠似的整理一遍,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列好阅读计划,每一本书名后面都标注着预计读完的日期,然后把今天要看的书挑出来,其余的都码到了书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夜深的时候,总会有许许多多的虫子,唧唧吱吱地叫唤着,声音透过重重的书架,伴奏似的映衬着平稳轻柔的呼吸,让人心沉静下来,无比安定。
有书有光有安宁,甚至还有佳人在旁,成东青的读书效率变得更加高。常年养成的背词典的习惯,已经让成东青足以做到一目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