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657章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6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以及发现的有大黄、虫草、羌活、雪莲、贝母、红花,还有雪莲、甘草、蕨麻、茵陈、肉苁蓉等,麝香、鹿茸什么的在这里也是传统回易和走私的大宗。

  有足够规模的产出就意味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往来不绝商队和据点,以及进行驻军的理由和财源,

  根据大唐开国以来设立都护府的惯例,都是先羁縻,后归化,取的统治的名份,收取税赋,然后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将这些世袭土管之地,逐一编管为正式的州县,鼓励开拓,所有田土财赋,自营自取,有很高的自主权。

  与这些俘虏一起进入青海的,还有负责西北方向的长史魏方晋,他是来做“胡无人,汉道昌”计划的善后检讨的。

  当初的“胡无人,汉道昌”计划,只是我读了李白的诗后,一时头脑发热,对西北产生兴趣的产物,最初投入的只有一只商队,十几个人,一百万钱运作的起始资金而已,但没有到因缘际会,龙武军在西北方面的各种利益和交流的深入和发展,变成两个涉及无数人力物力,同时有多方参与的庞大运作项目体系。

  其中的汉道昌计划,最初的宗旨很简单,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扩大大唐在域外番邦的影响,以方便获取保护商业利益。

  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明面上通过支持文化和宗教推介活动,排斥诸如大食等外来的影响,暗地里利用军事和政治威逼利诱为辅,利用大唐作为贯穿三大陆丝绸之路,最终消费地和产出地的资源优势,借助行栈抵店飞钱票号等金融和商业手段,对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渗透和影响,确保其倾向性和利益归属。

  而胡无人计划,就更离谱了,本来是清查域外各国在唐代的势力,通过官方和私下防范和杜绝的手段,尽量减少他们利用大唐的内乱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当初就破获过,有疑似大食背景的安息商人,以商业身份为掩护,在唐收集多种诸如制绢、织染、造纸等因为战乱而流散的工艺技术。

  目前回纥已经尘埃落定了,而针对吐蕃的对策,通过僧人和商旅为掩护,收集情报,结好和收买一定倾向的官员贵族,对吐蕃的动向进行预警。

  发展到后来,通过封锁和走私破坏吐蕃的经济,通过袭扰、破坏,烧掠起粮食产地,散布流言和鼓动骚乱,乃至挑拨吐蕃贵族派系之间的关系,以尽量削弱吐蕃对外战争的动员和准备能力,避免吐蕃人,在大唐内战最虚弱的时候插手进来。

  我重来没有指望,靠这些手段能够真正打垮吐蕃这个国家,但能够制造足够的麻烦给吐蕃人扯后腿,让他们无暇参合到唐人的内乱中来,目的就达到了,其他都是附属的。

  从某些方面说,这个计划前半部分已经成功了,而且是相当的成功。由我决定大致方向,作为实际总揽全局的执行人,魏方晋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成功的策反和诱逃了文书臣相家族舂米氏为首的,因为崇佛而受到打压的一干吐蕃贵族,将吐蕃医药文学音乐农艺技工等方面典籍一扫而空;通过适当的情报泄露和散布谣言,就让少年赞普多年苦心积虑的夺权还政大计,胎死腹中;还有通过内部的拦截和适当修改马向的诏令,牺牲大部分已经初见成效的情报王略为代价,对马向灭佛运动的推波助澜,以及将原本只是敛财为目的抄掠行动,变成血腥无比的镇压和争斗。

  然后吐蕃的内战如期的爆发了,西北边境因此安静了好几年……直到

  但是后来的发展,则是全面失控,刚刚经历了灭佛内战,内外交困的吐蕃人比我们想象的要疯狂的多,在那位马向的一意孤行之下,断然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对河西发动攻略。

  “我那些臣师,都说姑父行事空妄,假敌自重……”

  这是少年雍王的感叹。

  “今昔方见姑父的先见之明啊……”

  这话说的我有些惭愧,这些年一直是我一个人在朝中呼吁,吐蕃人会狼来了,但实际上,吐蕃人真的来了,也与我有莫大的干系。

  ……

  同一个时间,

  新就任的行西北三道营田转运大使郑元和,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虽然他又升官了,但是那位真正意义上的西北路善后处置大使,拍拍屁股就以追击协粮的名义跑去了青海,又上表干脆利落的把一大堆麻烦的后方丢给他。

  而对吐蕃的战事,一开始就从陇右打到河西,又从河西西部打到东部,可以说,除了靠近回纥的部分军城外,连带关系的部分地区,没有不被吐蕃人肆虐过的。

  现在吐蕃人总算被打跑了,但是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正在廊、封各州弥漫的马瘟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控制,那些重新回到家园的百姓也需要重新安置,还要安排人手在一些灌溉方便的地区,抢种一些诸如大豆、燕麦、莜麦等速生种的作物,以确保冬天前有所收获。

  种子,耕牛,还有重建家园的物料什么都缺,还有荒废的水利河渠,这东西没有坚持定期疏浚,就会淤塞起来,然后夏汛的洪水一冲,什么都剩不下来。

  而那些商家,也不是什么善茬,让他们舍得下大本钱,不余毅力的资助前方作战,那是因为军队可以保护他们在商路上的利益,让他们投入铺路造桥,也有可以看得到的预期好处

  现在能够让他们输粮赈济流民,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安抚黎民的责任,本来就是官府的职责。

  从相对充裕的剑南道、山(南)西、山(南)东道协粮,

  所幸朝廷并未宣布撤销战区的军管体制,而吐蕃人所过之处,官吏军民或掳获被驱杀,无数人口流离失所,乡里的基层体制一时半会还没发恢复过来。州下县属大部分守官,都是战后任命的。

  坏处是这样的话,他很难得到来自地方上的协助,好处是这些新任命的代守官,将更加依仗来自朝廷中枢的权威。

  所以他可以用西北宣抚处置大使的名义,就地编管和征集地方的人力物力,进行善后事宜。一面清查户口,一面丈量田地,将战时未做完的事情,继续完成,不过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物资来周转。

  管理朝廷拨付的振粮。其实是一件很讨人嫌而又琐碎的工作,就算他扣的紧巴巴的,计算好每一个环节的最小损耗,也只能勉强让大部分人熬过青黄不接的那几个月,但是想做点什么,就无能为力了,毕竟做活出工也要消耗大量体力,如果没有足够肉食果蔬的补充,光靠吃粮身子也是撑不了多久的。而前来投靠和登籍的流民还在增加。

  从河西本地收集一切可用的物资,发动集体打猎和摸捞鱼虾,掘鼠兔穴等。包括那些疑似的瘟马瘟牛也顾不得许多了,任何出现病症迹象的牲畜,都被强制征收集中州城宰杀,烹煮腌制后做成简易的罐头,供给劳役的人口。

  从剑南道到山南东道到荆南道,南方新收获的薯干、芋片、土豆粉,还有库藏的十几万人份的过期压缩口粮。

  正在争取,让朝廷批准,将西北部分矿殖,拿出来招买,所得为重建西北防要之用。好在当初,某位大人,就有先见之明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军管名义圈占了大片“无主”的田土、矿殖,其中靠近道路或是有河流水运灌溉之利,都被划出来作为军屯庄的规划地,好重建新式府兵和三级预备役制度。

  其余则交还朝廷,作为在河西清丈田户的成果,其中大多是被隐匿的私田,既然入了朝廷的官册,就别想吐出来了,只是作为实际的操作者,肯定要承受更多的怨恨和毁言了。

  “跟着军爷有肉吃……”

  这成为一句最流行的口号,俘获的牛羊和肉口,像是流水一样的递解到后方来。各地粮院所像是不要钱一般的到处发放肉菜罐头和饼砖,招揽愿意协军的人手。

  于是人力也变得紧张起来。



【西北偏北】第五百六十八章 决死

  虽然是夏季,但是青海的气候还是相当的凉爽而干燥,雨水也很少,因此植被和食草食肉动物形成的食物链,也主要集中在融雪形成的大大小小山溪河流流域。

  由此而来当地部落所筑的城,以及季节性的聚居地,也沿着这些流域分布。

  蛮头城,故土谷浑国在青海建立的诸多城池之一,吐蕃人吞并土谷浑后,又在当地增筑了一些,并派驻以军队和收税官吏。于是这些城,就构成了吐蕃人在广阔的青海草原上的统治基础。

  说是城,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土围子,现在是吐蕃王国领下,青海部一个节度使的居所,

  这个一个城,既是对方圆百里至数百里内游牧户口,进行管理和统治的据点,每年草叶开始发芽的时候,各地部众送来的青壮子弟会在城中充事一段时间的劳役,并从中挑选出足够强壮的留下来,授予战士的身份进行训练;而每年草色开始发黄的时候,各地收缴的牛羊贡赋都会解到这里来,也是当地领臣及其家族部帐,避风过冬,消暑度夏的所在。

  城外,低矮起伏的小山包上,则是故土谷浑历代王家的陵寝,陪葬的贵人、奴婢墓穴,如众星拱照一般环绕在周围,这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墓葬,有些像一层层土堆城的梯形金字塔,只是作为每层封土砾石之间支撑的底基,却是一根根并排的粗大原木,虽然历经风霜雨雪,其露出土层的轮廓依稀可见。

  其中仪制最高者为九层,这种形制,在后世有一种相当特别的称谓:九层妖楼。

  木头和石材在青海草原上属于一种稀缺物品,虽然草原中的丘陵上有些低矮的稀树,但是这些在烈风和雪压下长得歪歪斜斜的树木,却不适宜作为建材来使用,合适的木材要深入遥远的山脉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畜力千辛万苦的砍伐并拖运回来的。石头也是一样,因此青海最常见的就地取材的坌土建筑。

  城中,除了少量建筑,大片是低矮帐篷和地窝子,大多数城区连像样一些地道路都没有,到处牛羊粪便和皮革特有的腥膻味,人生活和繁衍的居所和牲畜吃喝拉撒的地方,只有一墙甚至就是一张皮幛之隔。

  唯一比较特殊的,就是城中一座佛寺,虽然这座寺院同样小的可怜,只有一个碎石垒砌的大殿和几座坌土的宝瓶塔,就别无他物,但在这种城中,除了节度使宅邸的木楼外,却是最完好的建筑了。

  就是这么一座破破烂烂的小寺院,却是城中最奢侈的建筑了,因为草原上缺少合格的建材,绝大多数都是帐篷寺庙,礼佛供奉随僧而走。

  大殿里空荡荡的,所谓的佛像,也只是一尊在石头上凿出来的佛像浮雕,除了沙子铺过的潮湿地面外,就只有一些莲台,火焰,昙花之类的浮屠刺绣的布幛。堆满灰土,陈旧的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这座佛殿,也成为西北行营落脚,并会见新一轮吐蕃使者的地方,

  我大大打了个哈欠,帐下的吐蕃使者还在用一口流利的汉话,口若悬河陈情说服道

  只是这种调理陈明辞藻华丽的语句,从一个编发裘头的吐蕃人口中说出来未免有些滑稽的味道。无非就是:

  “娘氏马向专权乱国……穷兵黩武,至两国生灵涂炭,百姓流离……罪大恶极”

  “吐蕃军民戳力一心,剪除奸党……”

  “我主拨乱反正,重掌权柄,与上国为甥舅之源,当是重申旧日盟好……息兵晏甲”

  “并倾力补偿大唐兵火之苦……”

  “还请上国交还失陷的百姓和将士,他们都是为马向所欺蒙裹挟……令家人团聚,骨肉不至离散”

  “两国军民的血,已经流够了……”

  脸色还有些苍白的雍王,倒是听的饶有趣味,而另一位监军大使鱼朝恩,还在卧床不起。他们两才是朝廷交涉和受纳的正主儿。

  “这种漂亮的官样话,你觉得我会相信么……”

  “还是那句话,战场上没能拿到的东西,嘴皮子也别想……”

  “如果你们真有诚意,就请退出青海之地好了……其他善后的事情无需劳心……”

  我挥了挥,两个高大的昆仑奴卫士,上前架起他就走

  “你……”

  “既然谈不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

  我摆摆手。

  “麻烦你去洛阳,把这套东西和大唐天子再说一遍,我恭请天子圣裁好了……”

  他脸都绿了,开什么玩笑,去洛阳一趟来回至少半年多,还不包括在朝廷中活动和陈情的时间,等他回来什么黄花菜都凉了。

  ”会不会太苛求了……“

  吐蕃使者被拖出去后,鱼朝恩托身体不适,又跑回去挺尸了,脸色发白的少年雍王突然开口道。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