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

第4章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第4章

小说: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发掘出新的一批“能人”化石,研究表明他们生存于距今144万年前。同在此地,发现迄今155万年历史的“直立人”颅骨化石。由此可以证实:“能人”和“直立人”这两个种群并非进化关系,他们曾相互并存长达数十万年,而只有其中之一才是人类的祖先。
      
  为了竞争“人类祖先”这一个空前荣誉,“能人”和“直立人”进入二选一的PK淘汰赛。“能人”的拉丁语意为“手巧之人”,按照目前科学界的观点,他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至150万年前,是能够熟练制作石器的古人类。“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至20万年前,是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上下衔接类群。欧美学者坚决认为:直立人在非洲继续进化,成为早期智人(注意:必须在非洲)。
      
  能人和直立人的比较,其实是人类进化史学者忌讳莫深的一个领域。能人既名为“手巧之人”,顾名思义,他拥有熟练制作石器的能力。此外特征是头骨比较纤细、光滑,面部结构精致轻巧,下肢骨与现代人很相似,身高在1。40米左右。其平均脑量约为650毫升,比古猿的脑量大得多,可以确认他们是“人”了。能人不仅会制作石器,还会猎杀身材中等的动物,兼且懂得与猛兽对抗。请注意:能人其实也是“直立”的,通过其颅骨大孔推测,他们的头颅和脊椎的挺直程度,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
      
  反观直立人,虽然身体高大,更加威武,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脑量达1000毫升;但其头额扁平、颅骨壁厚、眉骨粗壮、鼻骨宽阔,与能人相比,直立人的样子忽然又长得不象现代人了。需知道我们探究的是“人类起源”,而不是寻找“类人生物的起源”,目标“锁定”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所以,必须逐渐向现代人的模样靠拢才合理。现代人就是“标准模板”,直立人仿佛误入歧途。假如直立人由能人进化而来,为何长得越来越不象“人”?
      
  以上比较的还只是非洲直立人,如果将散播在世界各地的直立人加以类比,会发现很多种族的直立人在“比赛”退步。闻名世界的“北京人”就是一个例子,生活在距今70万年前的北京人,模样与现代人越来越远。无奈之下,科学家惟有认定:能人与直立人可能是平衡的人种,反正非洲就有许多种群“镶嵌式”存在,不管是哪一支最终成功演变成智人,其起源地肯定在非洲。西方特别是英国科学家保持着“宗教信仰”一般的执着态度,为了补充非洲大陆所发掘的化石“缺环”,他们具有相当强烈的意愿,将非洲之外的化石通过合理假设,合法“移”回非洲,从而使“人类进化”这一链条可以环环相扣。
      
  “德马尼西人”这种早期直立人被发现,曾经使科学家措手不及。如果以“誓死维护非洲”的角度出发,只有将这种原始型直立人,开除出人类起源的族谱之外,这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许多著名科学家均采取该策略。然而,“德人”毕竟不象“北京人”,它代表了早期直立人的标准形态,能够衔接非洲的晚期能人,可以认为是智人的远古祖先;而非洲的直立人却又很不争气,与上一辈的本土前辈相比,他们仿佛是退步了。这一环节无疑备受质疑,非洲起源学说遭遇空前危机,该当如何?
      
  天才的科学家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推论:“德人”的祖先在距今180万年前,从非洲“旅游”到格鲁吉亚,此时非洲剩下“图尔卡纳湖人”之类的能人,这时候大家相安无事了,因为分隔十万八千里,“种群隔离”顺理成章,这样就不能发生杂交混血等不愉快事件,干扰人类的进化历程。直至距今140万年左右,“德人”应该起程了,收拾行装开始长途跋涉,集体迁移回非洲并最终进化成新一代的直立人。
      
  可能为了表明人类始祖确实喜欢旅游,科学家声称:非洲直立人在距今100万年前再度离开非洲出外旅行。这种执着态度使人感动!于是我们也可以遵从西方科学家的意愿,将我国发现的元谋人也送往非洲,为“缺环”而补缺。按这种“旅游学说”解释:那是250万年前,人类始祖从非洲到中国旅游一趟,然后集体跑回去了;再过了100万年,他们又心动了,结果又跑到中国云南,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再度返回。
      
  曾经有许多中国科学家不服气,人类为什么不能在非洲之外的地方进化?精深的研究告诉我们:那是不可以的,那样进化就全乱套了,必须要跑回非洲去。现在欧洲主流为了维护“人类进化中心在非洲”这论点,无论何处有新发现,都会弄出一个结论:他们是“游客”,结束旅程之后,将会乖乖地回到非洲,继续从事进化大业。
      
  这样延伸下去,确实是非常搞笑的结论:我们人类的远祖,在距今300万年前开始,就会不间断地集体出外旅游一圈,然后集体跑回非洲再进化,呆上很长一段时间,又再出来转一圈,又集体回到非洲大陆再进化,这样兜兜转转数百万年后,终于成功进化成现代人。
      
  让人吐血的结论。
      
  但这结论集合了诸多学科最尖端的科技来相互印证,可以这样说:假设现在推翻“非洲中心论”,那么我们二百年的辛苦努力全部白费,达尔文等先贤为人类设计的“进化论”也可以被推翻了。然而,事实上确实解释不了,人类在进化历程里,为什么那么喜欢旅游,离开非洲大陆,不远万里、落地生根、生儿育女;某一天,突然想起了,又集体跑回非洲去……百万年后又溜出来转一大圈,再然后、集体跑回去……
      
  当然那个年代,决无任何交通工具,路上险阻重重,而当时的人类还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豺狼虎豹环伺,他们纵使有决心也绝无能力大举迁移。
      
  前文提到的“旅游”并不准确,用动物的“迁徙”更为准确一些。但这样的迁徙同样令人类丧失了非洲大陆的进化环境,使现今的人类进化历程变成了一项最让人啼笑皆非的研究。原本,满打满算,用三百万年,将“始人”雕刻成“终极作品”现代人,已是时间非常之仓促,打个比方:其“侥幸”程度就象我双手在键盘上乱敲,而打出一部《物种起源》。即使,我们人类是万分侥幸完成进化,那么,为什么还要满世界乱跑?概率就如是拉只猴子来代替我打一部《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这可能吗?时间原本就远远不够,你还要环游世界!
      
  到底我们错在哪里?是古地磁测定方法错了吗?是碳同位素断代错了吗?是裂变径迹错了吗?是热释光方法错了吗?是基因研究错了吗?还是分子生物钟错了?假如这些都错了,人类的所谓“科学”很多都错了。那么,究竟是不是“进化模式”本身就是错的?
  
  其实科学家如此推论具有“苦衷”,如果离开了“非洲”这一个“人类摇篮”,不再是特定的环境,人类的进化历程势必重新设定。所以,“旅游学说”必须诞生,它能够掩饰“进化规划”当中的谬误。
      
  传统进化论在地球其它物种得到证明,但偏偏在人类身上行不通。为了避免人类引以为傲的学说一朝覆灭,我们惟有保守地假设:人类,并非依照正常的途径演变而来。
  第五章、种子和土壤来自何处
  
  
  怎么看待人类起源这一部大历史呢?其实它就象一片云彩,由于风的影响,由于雾的侵袭,使它偶尔象猪、时而象狗、又或者似虎如熊,万千变化不一而足。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拥有无限的想象力,站在地上的“大人”会引导儿童去观摩“云”的形象,这是慈爱,同时也可能是政治。然而,广大的儿童,也可以独立思考,来揣摩这“云”究竟象什么。无论如何,云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改变的只是它的外在。所以,根本毋需为它担心,是龙是蛇,存乎一心。
      
  由于汉语的独特,也由于科学家仍保持了“象牙塔式”思维,使一些原本很直观的理论,变成了迷雾一般难于理解。我们或许需要一种职业——自然科学翻译家,他必须拥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将艰深无比的“科学文献”,转译成我们能够阅读并容易理解的文字。钱学森大师建议“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本文虽不能满足“直译”的愿望,但可以开启一扇思考的窗户,通过多角度钻研“云”的形状,至少可以收获一种兴趣与欢乐。
      
  按分子人类学的观点,“智人”是在二十万年前走出非洲,但这“二十万年”经过不到二十年的验证,也被轻率推翻了。首先是提前到“十五万年前”,再将亚洲人的起源缩短至“十万年前”。至于遍布欧亚的古人类化石,被宣布取消“人类祖先”的资格。同时,“非洲起源论”扩大统治范围,伸展至“直立人”;为了与体质人类学的成果相结合,将“走出非洲”这一行为转换成“无限次”,并将时限模糊化,推演出平均在一百万年前,人类其中一支跨越非洲走向世界。及后发现还有问题,于是设定还有一支非洲人在约二百万年前散播到世界各地。时限模糊的好处是:避免引至研究成果无法兼容。
      
  西方学术界致力保护“非洲单一起源论”的科学家,在面对东亚的古人类考古结论时往往是极度苛刻,而遇到非洲的考古发现,一旦找到可支持“非一论”的证据,则表现得草率和宽容。既然如此,我也发掘出“旅游论”——作为该学说的“有力”补充。
      
  按照考古成果以及旁支学科展开研究,组构人类“演化树”,进一步探究这种至尊生物的起源。树根和主干设立在非洲,突然发现非洲先民走了歧路;在其它的大洲又再找到树干,这棵树继续成长,突然又发现树干回归非洲;再随着树木不断长高,树干又再次移位……
      
  ——这是一棵无视时空的怪树!面对如此神异的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类在其它大洲进化了一段时日,又再集体返回非洲。遵照这样说法,只有本文“人类始祖喜欢旅游”的假说能给予支持。否则,惟有将地球假设为一个并无“距离”的“点”,才能诠释“四处播种”无视地域远近的事实。假如不抗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大自然法庭定将宣判“上帝创造了人”。
      
  我们决定要上诉!兜了那么一大个圈,假如又回到“上帝造人”,这让人脆弱的心灵如何承受?!虽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类真有可能是上帝创造,但这种假设相当无趣,既然是“创造”,那就抹平了一切疑惑,无论“造人”中途出现任何的谬误,均属合理。本文旗帜鲜明抗拒该说法,与达尔文等先贤不谋而合。
      
  现代人,即当今世上主宰地球的“极品智人”,躯体各处存留了太多的水生特征,以至于科学家们也无法熟视无睹。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一种观点:“猿人在进化历程中曾进入海洋再返回陆地”。
      
  这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假设。我们甚至幻想:并非所有“海猿”都乖乖回到陆地上,某些还继续呆在海洋里进化成“美人鱼”……天空海阔,驱鲨驭鲸,这确实是一幅幻美绝伦的场景。
      
  后来这个假设被现实无情击碎。进化,无疑需要时间的沉淀,短短的几百万年,时间相当紧迫——你还有心思到海洋里逛一圈,再施施然游回陆地?
      
  一百年来,为了维护该学说,科学家奉献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当然这种努力是必须的,否定了“陆——海——陆”这样的进程,很多现象就无法解释,现代人花费了二百年时间辛苦搭建的“进化论模型”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于是有些学者将人类始祖由陆入海的时间提前,提前到南方古猿,甚至是始祖古猿的履历里。通过时间的前移,力求将人类进化史这一个“圆”合拢。但可惜的是,即使是始祖古猿,进化成现代人,满打满算也就是九百万年,这一丁点时间,真能满足人类祖先“处女下海”的愿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假如按照分子人类学的观点,根本就没有九百万年的时间,黑猩猩和人类的分化,距今仅有五百万年。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差异化“人类基因”的生成时间,距今约二百五十万年。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