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赜卸ḿ耍吭肝牌湎辍!�
皇甫嵩笑道:“谈不上‘定见’,不过确实有了点想法。”
“噢?是何妙计?”
“欲要留下波才,不外乎两策,或野战歼之,或分兵去围舞阳。”
“舞阳城中亦有两万贼兵,我军总共才四万余人,怕是难以同时围击昆阳、舞阳两城。”
“是啊,我也这么认为,所以,于今就只剩下了一个办法:野战歼之。”
“波才在舞阳城中,如何野战歼之?这几天他虽两次派兵欲渡澧水,然这两次他都只派了四五千人,我等就算把这四五千人歼灭了,他还有万余人。在知道他所派之贼兵被我军歼灭后,他定会立刻弃城南遁。这样一来,他那万余人马可就留不住了。”
“将军所虑甚是。我在想,我等能不能这样?”
“哪样?”
皇甫嵩从坐席上站起,从容行到帐中,令帐下司马取来地图,铺在地上,便就立在图边,示意众人围上来看,指点地图,说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将军、文公、诸君,以为如何?”
朱儁斟酌了会儿,蹙眉说道:“计是好计,就是险了点。万一此计不成,那么不但歼灭不了波才部,还很可能会被何曼逃脱。”
率数万之众与敌擂鼓对决,是站在钢丝上行走,胜负往往在一念间,一念之差就会由胜变成负,每一个选择都是抉择。就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唯一不同的是:下棋,输的是棋,打仗,输的是人命、乃至国运。皇甫嵩、朱儁此次临危受命,若是战败,不但他们带的四万余步骑可能会死伤殆尽,而且黄巾之势必将猛涨,洛阳就危险了。皇甫嵩、朱儁的压力很大,说他们如履薄冰也不为过。每一个抉择都做得十分艰难。
皇甫嵩在说出这个计策前整整考虑了两天两夜,此时听了朱儁的话,他说道:“是啊,就是因此,所以我一直迟疑难定。”
他问诸人的意见:“诸位怎么看?”
戏志才立在荀贞身后,轻声对荀贞说道:“是个好计,也确实险了点,若是我军能再多出几千人马,然后再行此计就稳妥许多了。”
皇甫嵩听到了他的低语,目注于他,问荀贞:“贞之,此何人也?”
“这是我郡中的右兵曹史戏忠。”
皇甫嵩笑对文太守说道:“贵郡人才济济!”问戏忠,“戏君表字为何?”
“下吏表字志才。”
“你说得很对啊!要是我军能再多出几千人马,我也不会如此为难了。”
帐外一人进来,跪拜报道:“将军,营外来了一支人马。”
“一支人马?”
“是。”
“从何处来?”
“斥候回报,说其带军将领自称名叫曹操,官拜骑都尉。”
皇甫嵩大喜,说道:“是孟德来了?天助我也!”
第七十章 孙曹通脱荀慎行
“骑都尉”一职在先秦时已有,当时叫做“骑邦尉”,到了前汉,为避高祖之讳,改名为“骑都尉”,秩比两千石。
要单论品秩,骑都尉与中郎将一样,但皇甫嵩、朱儁“持节”,且为主将,位尊,不需远迎。他两人带了帐中诸人,与文太守一起去营门相迎。
夜色已至,营门燃起了灯火。
荀贞立在队伍的末尾,时不时趁人不注意,翘足眺望。
戏志才就在他身边儿,看得一清二楚,奇道:“贞之,你认识曹都尉么?”
夜色深深,瞧不清远处,荀贞正在费劲远望,没听清他问的什么,扭头问道:“什么?”
“我说:你认识曹都尉么?”
“……,不认识。”
“那为何翘足相望?”
荀贞愣了下,好在心思灵活,随便找了个理由,答道:“我与曹都尉虽从未谋面,但早闻其名了。”
“噢?”
“三四年前,我为繁阳亭长时,朝廷诏令公卿举‘能明古学’者,曹都尉即在被举荐之列。前年,朝廷又诏令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宦者的子弟宾客多有在地方州郡为刺史、守相者,朝中重臣因为受取他们的货贿,虽然明知他们贪污秽浊却皆不问。曹都尉乃与故司徒陈公上言朝廷,说:‘公卿所举,率党营私’,其言甚切。我仲兄对他赞誉有加。”
“你说的是这两件事啊,我也知道。”
戏志才虽是寒士,此前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出仕,但自负才华,心存壮志,向来关心国家时事,对这两件大事他有过耳闻。
头一件事倒也罢了,第二件事曾在朝野引起过很大的轰动。轰动一方面是因为有人敢上书痛斥阉宦,另一方面是因为司徒陈耽就是因此事而死的。陈耽,东海人,以忠正称,因为此事得罪了宦官被诬死在狱中。司徒是三公之一,就这么死了,天下忠直之士无不为之扼腕悲愤。
说起此事,有一点不得不提。陈耽时为三公都被诬死,而曹操时为议郎,位虽清要,却远不及三公尊贵,而竟能安然无恙,不但安然无恙,如今且又被擢为比二千石的骑都尉,看似匪夷可思,实则不足为奇。因为他的靠山太硬。
就连戏志才这样的寒士都知晓曹操的出身。
曹操之祖曹腾是个大宦官,经历四帝,任职宫中长达三十多年,先帝孝桓皇帝时,因有拥立之功而被封为费亭侯,今虽已死,然其养子,也即曹操的父亲曹嵩却正当年,正是受宠得势之时,久任九卿之职。有这么硬的靠山,陈耽死,曹操却安然无恙也就没甚可奇怪的了。
戏志才瞧了一眼前边诸人,低声说道:“我听说曹都尉本不姓曹,因其父被故费亭侯曹腾收为养子,故改姓为曹?”
荀贞为人谨慎,不想让人听到他和戏志才在人背后论人身世,含糊说道:“应是如此吧。”
戏志才不知想到了什么,噗嗤一声轻笑。
“你笑什么?”
“这曹都尉真是与众不同,虽出身阉宦之家,但自出仕以来,却总与阉宦作对。我听说他当年为洛阳北部尉时,杖死过小黄门蹇硕的从父?”
曹操年二十被举孝廉,拜为郎,不久即出为洛阳北部尉。“尉”就是县尉,通常县有一尉或二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洛阳是京师,设有东、南、西、北四部尉,秩四百石。县尉职主盗贼,有执法之权。曹操用五色棒杖死蹇硕叔父一事在当年也曾引起过朝野的轰动,听说过此事的人很多。小黄门是省内官,别看名中带个“小”字,品秩也不太高,只六百石,但因随侍皇帝左右,权力很大,蹇硕深得当今天子宠信,别人讨好他还来不及,曹操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出仕却就把他的叔父给打死了,足见其人之锐意进取。
等不多时,遥见数千人马打着火把迤逦行来。
荀贞心道:“必是曹操带军到了。”翘首眺望。离得太远,看不到。又等了会儿,这支军马行至近前,最前边,一面赤色的军旗招展,在旗下,数个骑士簇拥着一人。此人个头不高,肤色黄黑,短眉小眼,唇上蓄须,容貌虽不算丑陋,也不称不上俊朗,中人之姿,观其年岁,约有二十八九。这人个子虽然不高,但骑在马上,按剑挺胸,昂着头,气势十足。戏志才也看到了此人,说道:“这便是曹操么?”
此人正是曹操。
快到营门时,曹操抬了下手,队伍停下脚步,他翻身下马,健步行来,一边往前走,一边打眼看在营门迎他的众人,一双眼飞快地扫了一遍,在看到射声营、步兵营的两个校尉时,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冲他们飞了个眼色,但没打招呼,目光随即转向立在前头的皇甫嵩、朱儁、文太守三人,快步走至,行个军礼,说道:“操怎敢有劳两位将军出迎?……,这位想必就是本郡的太守文公了?”
曹操从小在京师长大,一口纯正标准的洛阳雅言。
文太守应道:“在下正是,都尉远来辛苦。”
“见过文公。”
皇甫嵩还了个军礼,笑道:“孟德来得正是时候!”
“将军此话怎讲?”
“我先给你介绍来迎你的诸君!”
射声营、步兵营的两个校尉不必介绍了,曹操久在京师,早与他俩相熟,从前往后,皇甫嵩一一给曹操介绍众人。除了那两个校尉,皇甫嵩、朱儁军中的这些司马们很多也是从京师来的,与曹操多是旧识。曹操甚是随意,每见着一熟人就笑言几句,在介绍到一个姓刘的别部司马时,曹操大概和此人很熟,更是上前两步,借他行礼说话之际,伸手摸了摸他的肚子,笑道:“老刘,你这才出京几天?肚子就见小了啊!在洛阳时我就告诉你,多骑骑马、跑跑弓,对身体有益!你就是不听,现在看看怎样?肚子一小,整个人就精神了许多啊!”
众人听了,有的发笑,有的面现不快。出来迎他的人中有不少是儒家子弟,儒家讲究礼仪,营门之外如此笑谈,不但失了礼节,而且有损威严。不过皇甫嵩的脸上却是没甚异样表情,曹操在京师也是个风云人物,他以前就认识他,了解他的脾性。
荀贞站在末尾,姿势虽然恭谨,视线却没离开过曹操,见他言谈随意,举止轻易,不禁转看了一眼孙坚,心道:“曹操在言谈举止上与文台有相像之处,皆很‘通脱’。”
“通脱”是时人语,意即轻脱、佻易,不重礼节。荀贞虽从前世的影视书籍中知道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但在他本来的想象中,曹操毕竟出身贵族豪门,再不拘小节,怎么也得有点“贵公子”的样子,于今观之,曹操不拘小节的程度却出乎了他的想象。
不过细细想来,这也在情理之中。
当今之掌权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廷的士大夫,多来自崇信儒学的士族,一类是内廷的阉宦,来自非儒家的寒族。两者出身不同,平素的言谈举止自也就有不同。曹家虽为贵族豪门,毕竟根基浅,没有“家学”,不能与荀氏、钟氏、陈氏这样的家族相比。比如荀氏,荀子之后,世代以儒学传家,族中子弟从出身始,就受礼仪的熏陶,可以说礼仪已深入到他们的骨子中去了,而曹家就算再有权,就算曹操本人再“明古文”,对儒学的造诣再深,“三代以内无贵族”,在礼仪这方面到底无法与世代儒学传家的士族相比,故此难免会让荀贞觉得他与同样出身寒门的孙坚有相似之处。
荀贞正走神寻思,感觉有人走近了自己的身旁,忙收拢心思,捧手恭立。
走近的是皇甫嵩、曹操。皇甫嵩身高体壮,虽说容貌和蔼,但出身将门,多年带兵,行走站立间很有威仪,曹操短小精悍,尽管步伐矫健,然举止佻易,毫无威仪可言,两人在一块儿颇是令人好笑。
皇甫嵩笑指荀贞,给曹操介绍:“此子乃是颍川郡兵曹掾,名叫荀贞,颍阴荀家子弟。”
曹操惊喜说道:“我方才初至,见足下虽立人后,然容貌不凡,还在寻思不知这是谁家子弟,原来足下便是荀君!”
荀贞忙行礼说道:“下吏荀贞见过都尉。”
“诶,不须客气!”曹操摇了摇手,上下打量荀贞,笑道,“我来到这里前,路过襄城,有幸得见李公。李公对我说:‘颍川英俊,贞为翘楚’,今夜一见,果非虚言。”
“李公谬赞,贞诚惶诚恐。”荀贞说着谦虚的话,心中却是感慨。
一则感慨当世名士对舆论的影响力,李瓒的一句话,让曹操在没见到他之前就对他刮目相看。
二则感慨曹操的年龄。看曹操的年岁应与孙坚差不多,比自己可能也就大个五六岁,而现如今已是比两千石的骑都尉。孙坚十八岁就为郡司马,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也还只是个六百石的佐军司马,而他自己更不必提,入仕三四年了,还仅仅是个小小百石吏。北部督邮、郡兵曹掾,说起来是一郡显职,但要放到整个帝国而言,芝麻粒大小的一个小吏,什么都算不上。
曹操笑道:“惶恐什么?李公向有识人之明,他说你是俊彦,定错不了!”亲热得拉起荀贞的手,说道:“营前非叙话之所,改日有空,当再与君畅谈。”
曹操和孙坚都轻脱,不重礼节,但细比之下,两人又有不同。孙坚读书不多,他的轻脱是来自他的豪侠气,曹操“少好飞鹰走狗”,“任侠放荡”,身上也有一股游侠气,但他博览群书,相比孙坚,侠气要弱上很多,他的轻脱更多的是来自本性上的任情纵意。荀贞细细品味,觉得在这一点上,曹操又与他的仲兄荀衢有类似地方,但也有不同,荀衢的任情放达是不得已而为之,曹操的任情纵意却是自然流露。
换而言之,曹操的轻脱既有侠气,又有名士气。
介绍完诸人,皇甫嵩令人给曹操带来的兵马安排暂驻之处,众人入营归帐。
到得帐中,皇甫嵩又令人取来席位,放在射声营、步兵营两位校尉的下边,请曹操入席。曹操与射声营、步兵营两位校尉的品秩虽一样,但射声营、步兵营是京师洛阳的戍卫军,故位在曹操之上。
落座后,皇甫嵩问曹操:“孟德,你此次带来了多少人马?”
“三千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