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19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95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刹那不是太长了吗?弥勒菩萨跟我们讲得清楚,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灭的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像,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万亿是兆,一秒钟有这么多的生灭。这个事情是真的吗?真的,不是假的,唯证方知。什么人能证得?大乘教常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心定,那定功深,所以极其微细、极其短暂的这个现象他都能感受到,他能见到,就是他的见闻觉知能感受到,能证实这个事情存在。
  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到的是相续相,这要知道,那就是生灭不住,念念生灭,生灭不住,是这么一个现象,哪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现象是自然现象,也就是法性体相作用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这绝对不是有创造、有主宰的,没有。这是自性,用现在的话说,本能如是,自性的本能。佛告诉我们,这个本能我们是可以恢复的,是可以证得的。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是因,通达明了是果,你修因一定会证果。禅定的真义就是放下。放下执著,你得阿罗汉的定,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阿罗汉所得的是九次第定。这个定是有浅深不同的次第。世间禅定是到第八个阶段,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天,再往上去是四空定,无色界天,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世间禅定。阿罗汉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超越第八定,称它作第九定,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了。六道上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六道总称为十法界。愈往上面去,层次愈高。十法界到最高层次是佛,这个佛没出十法界。所以天台大师判教,说这尊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很像佛的样子。为什么?他不是用的真心,还是用的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都在。可是他能够随顺性德,随顺得很像样,我们凡夫简直分不出来,决定以为他是真佛。为什么不说他是真佛?他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没转得过来,他是在转,没转过来。一旦转过来,十法界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讲的弥陀净土,这不在十法界里面,那是真佛,那不是假的。
  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佛,这个地位超过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这个道理要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死心塌地修净土,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世间修到四圣法界谈何容易,这个佛法叫竖出,出三界六道十法界,竖著出,难。西方极乐世界叫横出,我不从竖的,我从人道直捷就成佛了,叫横超!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在这一生能遇到真不是容易事。而西方净土有三辈九品,还有四土,四土三辈九品。但是那个世界的好处,无比殊胜之处,它是平等法界,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也不能说它真有,它平等的。我讲到这段经文,很难懂,举一个例子让大家去体会。好像我们通常念书,你看现在的学校,有小学,有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小学在小学校上课,中学在中学上课,大学在大学上课,研究生在研究所上课,不在一处,各有各的学校,各有各的班级。极乐世界像什么?极乐世界大讲堂,阿弥陀佛是老师,这个大讲堂里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研究生在一起上课,这很特别。确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你在其他诸佛刹土里面,我们是人天乘,你决定见不到观音、势至,见不到。为什么?他是等觉菩萨,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住凡圣同居土,不在一处,见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的学生,天天跟观音菩萨在一起,跟文殊、普贤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这在十方世界讲不通的。所以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讲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上善是等觉菩萨,到等觉才能称上善。你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学习的氛围多好,十方诸佛刹土里找不到的,你这一生要不把全部的精力时间放在这上下功夫,你搞别的就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祖教导我们是真话,这是大家都晓得的,西方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他给我们讲真话,小道场不要超过二十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就,就对了。不可以搞热闹道场,也不可以搞得很庄严、很殊胜。为什么?人住在这里面会生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不错,挺好的。另外一个是引起斗争之心,有人到这里来,他不是来修行的,他是要想来据有这个道场,拥有这个道场。这都是叫人生起邪知邪见。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一点,就真正敬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场,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最好的榜样。佛法到中国,就建成庄严、美轮美奂的道场,这个原因要知道。佛教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去礼请过来的,请来之后,都拜为国师,中国人是个讲礼的族群,礼义之邦,帝王的老师,如果叫他住一个很随便的地方,这个帝王会受人指责,肯定的。皇上住的宫殿,你怎么可以叫老师住那个地方,皇上自己心也不安。所以天下的寺院丛林都比照皇宫的样子去建筑,这是对老师的礼遇。这些祖师大德到中国来,要教化这地方众生,你不恒顺众生不行,你一定要顺著帝王,他给你这么建筑,你得要接受。可是自己也不能忘本,所以这些宫殿用来做教室,用来做讲堂,用来做接待贵宾,这些用途。出家人、修行人依旧是住方丈。方丈是居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寮房,多大?一丈,一丈见方。那我们知道,一丈见方大概是现在我们睡觉的单人床,六尺长三尺宽,单人床三张床就放满了,住这么大的寮房。你想想看,方丈,这个住持,方丈住这么大的房,那其他的清众总不能超过。所以你要晓得方丈是这个意思,就是出家人住的寮房大小都不能超过方丈,守住释迦牟尼佛的道风。寮房一定是平房的建筑,而不是宫殿式的建筑。宫殿式那是学校,我们学习的场所,讲经说法教化大众的场所,清净庄严。我们自己住的房子一定是很小。学习的场所可以,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图书室、阅览室、研究室,这个场所行,没有问题。所以居住一定要简单朴素,让我们能不起贪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
  出家人生活简单,这在从前也保持住了,日中一食。做不到一食,这一天是有早晨早粥,中午这一餐,晚上能够不食的、不吃的,很好,身体不好的需要饮食的,晚餐做为药石,这都是不忘世尊当年在世的示现,做的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真学,真学才有法乐、法喜,不学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住的,吃住一切都比从前古大德超过太多,但是我们的德学比不上,所以我们的生活苦恼,不是快乐。我们心里有忧患,不安,心不定。从前人心清净,心是定的,安他才有乐。安从哪里来?安从平,中国的文字「平安」,你不平,心不平,他怎么来的安!我们要想得安,看一切人事物都要平等,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乐是果,这安乐。你不按这个次第去修,这果报得不到,一个人常常在喜悦当中、安乐当中,绝不堕恶道,决定不会犯戒,不可能,他犯戒他心不安。这是我们应当要认真去学习的。你看看这心地清净平等是多么重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平的地方要把它修平,外面事相上不平,我的心平,心平境界就平了,为什么?不二,入不二才平,有二就不平。
  这是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提醒大众,那就是真修行,第一步就是从内心把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对立的念头消除,平等心是以这个为基础。你只要有对立就不会平,对立里面很容易产生矛盾、产生冲突。所以我在多次世界和平会议上,我都讲到这个问题,冲突为什么不能化解,它的根到底在哪里?症结之所在,在我们内心里头有对立,只要有对立,外面平等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大家几十年的时间,真的是想求化解冲突,找不到方法,原因在此地。中国老祖宗真的有智慧,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问题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去反省,本身的问题解决了,外面问题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跟外国人讲,很难,他们文化里头没有这个说法,所以他没有概念,不能接受。外国人接受的,你必须拿出证据给他看他才会相信。你说得再好听,他也很佩服,也很赞叹,他说这是理想,这不是事实,做不到的。可是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用佛菩萨的经论,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
  经的结论,见佛,见佛就是见性,中国禅宗说得更贴切的一句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佛。讲得这么贴切,见到你自己真正的面目,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然后你就完全明白了,这个性是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一个性。不是我有你没有,你有他没有,不是的,一切众生个个皆是,无二无别。然后我们回到《华严经》里面来,听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这是讲如来果地上的能力、智慧、德能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再把范围扩大,《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说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现象跟自己是同一体,就是自己。这叫什么?这叫法身,这是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所证得的叫法身如来。我们大家都有,跟诸佛是一个法身。诸佛如来没有障碍,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没障碍了,他见到法身,他证得法身了。我们今天有障碍,障碍了法身,并不是法身没有了,法身有,只是被障碍了,看不见了。什么时候你把障碍除掉了,法身就现前。
  所以我们不能再当凡夫,连袁了凡先生听了云谷大师的一番开示,他就不想做凡夫了,取了个别号叫了凡,不愿意再当凡夫。我们今天学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很难懂,可是《华严经》上讲得太清楚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解释开了。可是还是不好懂,什么叫一即一切?佛在经上又明白的告诉我们,「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华严》说得更好,一微尘里面含著遍法界虚空界,微尘没有放大,虚空法界没有缩小,微尘里头有虚空法界,不是唯独某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的。你想这是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最好的解释。
  现代科学发现的全息照片,我看到这个报告,跟《华严经》这个意思很接近。如果我们见到全息照片,全息照片就是一张照片,它是用特殊方法摄影的,用二支激光做为光源拍摄下来的。这个照片是立体的,照了一个人的像,你把相片撕成两张,在激光下面去看,每一张照片人像是完整的;撕成四张,四张照片还是完整的,一点损害都没有;你把它撕成一百张,一百张照片是完整的,张张里面撕得再小,张张里面都是完整照片。对於现在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就相信,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上讲得好。谁能够证实?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能入微尘法界里面去供养佛、去闻法、去教化众生。微尘法界跟外面虚空法界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这属於德相。所以《华严经》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才叫诸法实相。我们现在全看错了,心被境转了,很糟糕,所以不了法无相,不了解真相,成不了佛。「以是不见佛」,就是成不了佛,见不到真相。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七卷)  2008/4/1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牟尼离三世。诸相悉具足。住於无所住。普遍而不动。】
  这个地方的『牟尼』,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一尊佛做个例子,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如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诸佛菩萨没有名号,老子所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真的。不但没有名号,连形相也没有。形相是怎么来的?众生有感,法尔应现,自自然然的就现这个相。就好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我们对一个玻璃瓶里面盛的水给它一个念头,一个善的念头或者是不善的念头,它自然现出结晶的现象给我们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