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囊馍疲嗝簿捅淞耍嗝簿捅涞煤苌疲运迪嗨嫘淖?聪嗨忝娜顺K担桓鋈怂氖曛暗南嗝玻悄愎ド幸当ū湎殖隼吹模ド校凰氖院蟮南嗝玻墙泻筇欤悄阏庖簧男械纳贫袼械玫摹U飧鏊捣ê苡械览恚氖暌郧埃忍斐煞侄啵筇斐煞稚伲凰氖院螅忍斐煞稚伲筇斐煞侄唷O嗨嫘淖逯室菜嫘淖罨肪郴故撬嫘淖苑鸩潘狄磺蟹ù有南肷D俏颐且嘞胂耄颐瞧鹦亩钍俏约旱亩啵故俏鹑说亩啵科鹦亩钗鹑耸呛檬拢约壕筒缓昧耍裁矗恳蛭鹑耸亲约盒允独锿繁湎殖隼吹摹�
这个要有相当觉悟的人,他才懂,自他不二。想别人是真正利益自己,想自己是损害自己,这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说的这是再清楚都没有了。谁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诸佛如来承认,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为什么说清净?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真的是清净法身。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这个世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众生是自己,於是跟他们产生了对立、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冲突,自己害自己,这叫造恶业。恶业的果报是三途地狱,三途地狱真叫冤枉受了。所以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中国五千年来,几个人不重视因果?翻开历史,几乎找不到。
因果从哪里来的?从一念不觉那个时候产生的,一念不觉,宇宙就产生,可以说它跟宇宙同时产生,永远不消失。所以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留意。凡夫没有智慧,世出世间圣贤给我们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中国就是伦理、道德,在佛法里面,三皈、十善、戒律。这个标准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制定叫我们遵守的,真正圣贤人、真正佛菩萨绝不会牵著人鼻子走,世出世间大圣大贤都希望成就别人顶天立地。诸佛希望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跟他达到同样的境界,这是佛的心,这是佛的愿望。所以佛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的。没有染污是清净,没有迷惑是智慧,没有自私自利是慈悲,这是真心,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说差别,大乘教里常讲,只是迷悟的差别,悟了,性德完全现前,迷了的时候它统统变质了。这是我们要明了的,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学的是什么。所以,这种学问叫圣学,佛法称为佛学,佛跟中国人称圣非常接近。学佛是学作圣人、学作贤人、学作佛菩萨,这就对了,这才能真正的自度度他。自己没有得度,就不能够度他,这是教导我们,要度他,先自度。弘法如是,护法亦如是,没有例外的。
三因佛性,我们要注重缘因,缘是我们现在讲的机遇,你的机会、你的遭遇。遇到了,你就要能够抓住,你能够认识机遇是智慧,你能够掌握机遇是智慧,在这个机遇当中帮助你成就。世间人讲修福,哪一个不想求福报?哪个地方福报最大?从前说佛门福报最大,是真的,不是假的,造塔、建寺功德大,带给你大福报。现在我们也建塔、也来建寺,功德能不能跟古人比?不能比。古人建寺,你所享受的是人天福报,现在建寺,福报没有了,为什么?你要想一想为什么建寺?建寺是安身,帮助这些出家人清修,帮助这些出家人觉悟,帮助这些出家人证果,所以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现在寺建得很大,里面要没有真正修行人,功德就小。如果不但没有修行人,而且这里头都是争名夺利的人,那你就造罪业了。所以,建寺福报大小要看这个寺产生功能的大小,这个寺庙里能出一个祖师大德,那真有功德。出家众的道场、在家众的道场都不例外,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在家众的道场,古往今来的莲社、居士林,在家众的道场,真有高人。
佛陀在世,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示现居士身,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比丘身,出家佛,那个时代世间是两尊佛出世。我们看《维摩经》上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去见维摩居士,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见居士的时候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对维摩居士跟对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这就是过去欧阳竟无居士所说的,佛法是师道,师道里面,在教学是老师第一大。舍利弗、目犍连虽然是比丘身分,接受维摩居士教诲,维摩居士是老师,你是学生,要行师生之礼,礼不可失。虽然你是三宝之一,僧宝,但是不是在讲堂的时候,维摩居士对僧团里面僧宝他非常恭敬,但是在授课的时候他是老师。正如同中国古代的帝王,帝王的儿女,这些太子、公主,在学堂里念书的时候对老师要行跪拜礼,拜老师,尊师重道。帝王在过去,在学校里见到孔老夫子的神位、孔老夫子的画像,他行跪拜礼,拜老师。但是不是在学校里,老师见到君王行君臣礼,以最敬礼拜皇上。皇上在课堂时,对老师也要行最敬礼。你看在从前,古人怎么样教人孝顺父母?怎样教人奉事师长、孝亲尊师?帝王带头做,皇室带头做,上行下效才养成社会上良好的风气。人人知道尊重老师,人人知道尊重学术、尊重德行,社会当然安定,世界当然太平。
所以,不要以为这是小节,是小事,对於整个社会安定和平它有重大的作用。我们今天社会动乱,就是这些小节没有了,大家认为这个不重要。可是社会之动乱每个人担忧,不知道动乱的根源在哪里。古人讲得好,他说:道失了而后有德,德来代替;德失掉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而后有义;义失掉之后,还有礼;礼要失掉之后,天下大乱。在佛法里面讲,行道是法身菩萨,行道,这是最高的,完全是性德的流露。道失而后有德,在佛法里面,四圣法界就行德,他与道相应。德失掉之后有仁,在六道里头,天道仁慈。佛常常给我们介绍天道,天人修上品十善,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天道,天人。所以仁心、仁行,仁就是仁慈博爱,思想、言行都不离仁慈博爱,这个人将来是天道的。仁失掉之后则有义,这是人间,义是什么?古德讲「循理谓之义」,用个通俗的话来讲,他的思想、言行如理如法,世俗所谓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义失掉之后这是礼了,礼尚往来。你就晓得,义以上只有付出,不求回报,道、德、仁、义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不求回报的。但是礼,礼讲回报,礼尚往来。礼没有了,社会就动乱,礼是个底限,底限没了,这乱世。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一生当中怎么度自己?怎么帮助别人?至少要学礼、要学义、要学仁,别人不做我做,从我做起,这就对了。社会大众都不做,我做是不是会吃亏?表面上好像是吃一点亏,而实际上你占尽了便宜,你是真正在修福,在积功累德。要知道人道的寿命短促,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其实真正感触到的是刹那之间。前几天,同学们陪同我到金牛镇去访问,那个地方是我出生的地方,找到了。我三岁离开出生地搬到顺港,今年回去再看看,整整八十年,回忆八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你说人的寿命是多么短促。八十年不容易,顺港儿童时代的玩伴,一个都没有了。到金牛镇还遇到一个老人跟我同年,住在一个村子上,现在是不记得了,但是可以肯定当年在一起玩耍,那肯定的。他长大之后在我们村里面做工,一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这是缘不相同,我们一生流落在国外,真是过著流浪的生活;他在家乡没有动,过著安定的生活。
所以这要想到人生苦短,然后就想到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你总得想清楚。学佛之后,从经教里面我们明白了,学佛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造恶业,要知道利用这个机会积功累德。念佛同修都晓得,我们一个愿望,求生净土,积功累德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灵性保证我们决定得生,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过。业障要消,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不是痛哭流涕,痛哭流涕算得上忏悔吗?不见得,痛哭流涕是感动。真正忏悔是什么?后不再造,这真忏悔。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忏悔就是儒家所讲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以后不重犯这个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天天反省这是觉悟,反省什么?我今天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
善恶的标准,最低的标准是《弟子规》,那是基础的基础,《感应篇》、《十善业》,这是我们梵行的标准。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善相应还是与不善相应?与善相应的,好,明天还要保持,与不善相应的话,明天要改过来,这样子我们才能够渐渐的远离不善行,增长善心、善行。古人用功很认真,他每天记录,这个记录叫「功过格」,善就有功,不善就有过,每天记自己的功、记自己的过。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很多人用这个方法,连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里面用功过格,这大家都知道的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天天反省的他不叫功过格,他换了个名词叫「自知录」,你们看《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一篇叫自知录,那是大师每天反省的。用这个方法认真的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法,做得很具体、很踏实。莲池、蕅益不是凡人,我们没有开悟、没有证果,不知道他本来面目,示现是个比丘相,成为净宗一代祖师。佛家讲本迹,所示现的是迹相,那他的本是佛菩萨再来的。做出这个样子是做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的,我们要真正学著改过自新就得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有效。
这些年,《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流传得很广,这个小册子是印光法师带头推动的。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住在倓虚法师建立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在这个里面看到倓老搜集的弘化社出版的经论善书,他搜集得很多。印祖跟我们的关系很密切,虽然没有见过面,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跟他学净土,以后在台湾专门弘扬净土,专修专弘。所以,印祖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师,看到祖师这些著述、他所倡印的,我们有一分特别的感情,有时间就去看。我看书有个习惯,书一拿来首先看版权页,发现《了凡四训》印的数量太大了,我翻到版权页看到密密麻麻的,翻印了二十多次。而且每一次数量最少的五万册,数量多的七万册、八万册,我给它略略计算一下,超过一百万册。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它不是佛经,可是它是劝善的书。
了凡先生是教训他儿子的,把他自己一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因果,毫无隐瞒的都写出来,希望他儿子能认真的学习,叫「家庭四训」。他是怎么修的?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云谷禅师送他一本功过格,他一生依教奉行,天天依著功过格去反省。每天的晚课要记自己的过失、记自己的善行,两个对比,我今天是善做得多,还是恶做得多。他的命运真的改变了,明显的改变。跟年轻的时候孔先生给他算命,前面二十年,没遇云谷禅师之前,流年丝毫不差。孔先生相当高明,每一年收入多少都给他写上,那个时候做学生,每年参加考试第几名,居然一点都不差,所以他非常相信命运。二十年之后遇到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非常佩服他,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不容易,问他修行的方法。他很老实,他说:我没什么功夫,也不经常坐禅,但是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一点都不差错,於是就不打妄想了,打妄想也没用。云谷禅师听到就哈哈大笑,告诉他: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凡夫。了凡先生很惊讶,你为什么说这种话?这一番很长的开示,让了凡先生觉悟了,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主宰。自己造,自己当然可以改,所以才叫他断恶修善,依照功过格改过自新。
明清两代,读书人用功过格的风气很盛,功过格的内容大概都是依据《感应篇》。我们能够依《太上感应篇》里面的教训来检讨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那就是前人所用的功过格。记,是很好的一桩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希望自己不要犯同样的过失,会有非常显著的功效,现在人讲进步,这是智慧。烦恼轻了,业障就消除,智慧自然增长,智慧就是你对人对事的想法、看法、判断比过去强,就有很大的进步。错误愈来愈少,正确性和善意就愈来愈增长,这就是好事情,所以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