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书稿放在办公桌上,一位同事刚瞥上一眼,便迫不及待地对书名提出异议: “红旗照相馆”,文不对题啊! 对于这本描述1956—1959年间中国摄影领域争辩、冲突及其遗产的书来说,确定这样的书名,我的家人也表示出同样的不解,他们反对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担忧:这是不是有反讽意味?新闻摄影讲求客观、真实,照相靠的是布置摆布,甚至美化;新闻摄影从业者的职业诉求无论如何与照相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前者为社会之公器,而后者就是利己的商业活动。二者怎能错误地置换呢? 15年前,也就是1993年夏天,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报到时,心中充满畅想,我要以摄影——这一特殊的语言来关照现实,反映社会。上天入地,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终不悔。但,渐渐发现报社的一些老报人打招呼时,却总是喜欢说:...
() 宁静的小城,清风微拂,河畔的垂柳随风摇曳,清凉的河水缓缓流淌,看起来宛如画卷一般美丽。夜枫,平躺在河岸的草地上,享受着难得的暖chūn,和煦的阳光,沐浴其中,简直就是一种神仙般的生活。夜枫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享受到阳光的温度,现在非常珍惜每一天所得到的这点时间。 有一句话叫做,只有失去才知道珍惜,以前的夜枫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此时的他才明白这深刻的道理。夜枫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有一天能够见到阳光,而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或许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吧! “当人的感觉真好啊!”夜枫看着天空的蓝天白云,不由心生感慨,渐渐地眼神有些迷茫,完全看不见自己的将来在哪里?只有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反正夜枫想死也死不掉,而且似乎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活。...
作者写在前面的话楔子“快跑!快跑!” 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边叫着,一边拽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 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在田埂和塘路上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身后的脚步声隐约传来,杂沓纷乱。一群半大小子放肆地喊:“往这边跑啦!快追!抓住了使劲打……” 两个小孩跌跌撞撞往前跑着,听得后边越追越紧,眼前却一下子没了路,只见河汊纵横,水网交织。 小女孩瞪大眼睛,紧紧攥住小男孩的手。 小男孩急寻四周,不远处的柳树上,系着一只无人照看的小小渡船。 两人上了船,一人操起一把桨,小女孩在中舱,小男孩在船尾。小船松了缆绳后,摇摇晃晃,顺流而下,把追喊声越丢越远,载满了两人银铃般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哈……”...
《部长与国家》第一章(1)世界工业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石油立国的理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20世纪以来的世界,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任何一国的领袖谁忽略了对“地球之血”的重视,谁就无法驾驭代表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的前进巨轮。 老牌帝国的首相丘吉尔是这样。 新兴霸权帝国的总统罗斯福是这样。 东方的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也是如此。 ……这一段的“内参”让毛泽东惊心和震怒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已经走过七八年,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夺回土地并实现了“土地改革”之后,城市的工商改造也已进入彻底的脱胎换骨时,摆在他桌子上的“情况反映”竟然是:河南、山东的黄河沿线出现了因饥饿而逃亡的难民,正向苏南和上海一带乞讨要饭……令毛泽东更不能容忍的是连四川这样的“天府之国”竟然也频频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前夕(1)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与毛泽东等人一起精心描绘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的蓝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始,1949年1月31日止,接连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共两党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武装力量已经丧失殆尽,对江北各解放区形成不了战略性的威胁。 如此一来,成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正如刘少奇在1948年初所预测的革命进程:去年已打掉蒋区优势,现解放区力量已超过它,这是带决定性的形势变更。今年再取得第二个决定性胜利,到1949年蒋介石可能倒台。...
背景介绍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他好大喜功,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又大兴土木,建造大型行宫,役使民工无数。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平均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的人死在工地上。他又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隋炀帝杨广又在大业七年(611年)至大业十年(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公元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
童年厄运(1)她压根就不是俄罗斯人。来俄罗斯之前,她的原名也不叫叶卡捷琳娜。 这个俄罗斯未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出生于1729年4月21日。当她呱呱坠地时,她实际上是一个默默无闻、微不足道的德国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什切青城堡里的小公主。因此,尽管她后来有幸成为俄国大权独揽的凯瑟琳大帝,但她原本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那是一个令她父母异常失望和伤感的日子,她父母本来朝思暮想地盼望能生一个男孩,可她母亲历尽万般痛苦后生下来的却是一个瘦弱的女婴。在当时还属于普鲁士管辖的波美拉尼亚的什切青小城镇,这个女婴降临人世后,失望的父母机械地履行权利和义务,送给她第一个名字——索菲亚·奥古斯特·腓特烈西亚。...
楔子秋风萧瑟,红日初升,一望无际的古战场...... 战马嘶鸣,刀枪林立,一场惨烈的厮杀即将展开,但是从双方参战的人马来看,力量竟是如此的悬殊!一方队伍阵形齐整,旗帜鲜明,约有十万之众,领军的元帅身披金甲,威风凛凛;而他们面临的对手,则是一支仅千人的骑兵,这支队伍占据了地势较高的一面,士兵们都紧紧随在一个少年统帅的身后,奇怪的是,这位统帅面对数量可以称得上是庞大的敌军,居然毫无惧色,反和身边的部众谈笑风声。 “塔里布,你看前面的敌人有咱们的百倍之多,你怕是不怕!” “四王子,这有什么可怕的!在我眼里,那只是一群任凭蹂躏的羔羊,我们人数虽少,但都是嗜血的恶狼,再说,跟您征战多年,我还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一个粗壮的蒙古汉子满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