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匿名 发布时间: 2007-6-6 17:18:44人们一直在试图研制这样一种涂料:高硬度,使铝的硬度达到钢的水平;高抗疲劳性,可以延长60%的使用寿命;抗高温,可以承受2000℃左右的温度;抗腐蚀,可以承受2000小时的酸雨冲刷,而不会有丝毫的破损迹象。如果真有这样一种涂料存在,那一定会有弊端,这种涂料肯定毒性很大,必须要求苛刻的卫生条件。或者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很显然,存在这样一种涂料,而那些不利因素也可以避免。令人惊奇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只是在最近才取得突破。在研究了多年以后,电泳涂装工艺在21世纪90年代才开始商业化。由于它的节能、环保、以及电解质的持久性等特点,它在工业应用越来越广。...
安常容、成忠勤 [中国][出自《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 1890 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授家庭。1859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即在海军任职。他参加过南北战争,担任过舰长,后来曾在美国海军学院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并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 马汉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共留下专著二十多部和论文130多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是1890年出版的,它是马汉海权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是海权论三部曲之第一部,也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后两部著作是《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 1793-1812》(1892年出版);《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全面披露野蛮的日本史:日本史话 作者:汪公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上古篇 序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先天上注定要与中国发生密切关系。在汉唐盛世,中国辉煌的武功和灿烂的文化,曾使日本折服。日本平安朝宫廷之内贵族之间都崇尚唐制汉学,一切模仿中国,唯中国的马首是瞻。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国势逆弱,日本生了觊觎之心,一步步走上了错误的武装侵略之途。民国二十六年日军在卢沟桥的无理挑衅,揭开了大规模侵略行动的幕。八年战争结果日本惨败是咎由自取,长期抗战和战后的演变,却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灾害。这是中日关系最可悲的一页。目前中华民国与日本虽无邦交,但仍然维系着文化和经济关系。不管怎样,将来我们免不了要继续与日本打交道,因此我们仍有必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这个民族。近世中国人对于日本和日本人的观感,有“媚日”、“亲日”、“惧日”和“仇日”,只是真正“知日”的却不多见。十数...
主讲人简介: 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 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军威名赫赫的“大刀队”就是由马凤图、马英图昆仲训练出来的)。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术家,弟兄四人在开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马明达教授自幼师从父马凤图求学,文武并修。1959年初,获甘肃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1993年到广州暨南大学工作至今。...
江山如此多枭 作者:南海十四郎 一个现代社会的死囚,被处决之后灵魂来到了异界,继承了争霸天下的重任。异界战火不断,枭雄辈出,强手如林,背负污点的他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第一卷 囚禁之卷 代序:一个死刑犯的采访手稿 引子:一个死刑犯的采访手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确切的地点和人名被我隐去了。 我是《法制日报》驻贵州的记者,刚刚入职不到一年。在2006年11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上级一个电话把我从出门旅游的半路上叫了回来,让我赶紧去完成那项采访任务。这项任务本来是12月初进行的,可是由于主角的突然要求,被迫提前,所以,我只好满心不情愿的嘟囔着离开了旅游的大队伍,独自一个人开着1997年产的破旧的桑塔纳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颠簸,向东北方向缓慢的前进。...
1、天才右文 “三藩之乱”已经四年了,局势的演变,证明皇帝所作的“撤藩”的决定是睿智的。 最初是四藩,清朝开国以后的四个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征早死而无嗣,剩下三藩: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名为镇守,实同割据。尤其于盘踞西南半壁的吴三桂,自从康熙元年以弓弦绞杀永历帝由榔,斩绝明祀以后,逐渐跋扈,用人则吏部、兵部不得过问,用财则户部不得稽迟,每年耗费军饷二千余万两银子,邻近数省的收入不足以供应,还要取给于东南财赋之区。“他要干什么?养那么多兵!大乱之后,悉索敝赋地征敛了百姓的脂膏,去填他的贪壑,这是公平的吗?照这样子岁糜巨饷,何时才能修水利、劝麻桑、兴文教,与民休息,出现太平岁月?”这一连串的疑问,从皇帝十四岁亲政时,就已困扰着他。...
*《袁世凯评传》第一部分 中国人讲历史有一个传统:知人论事。袁世凯何许人也?就其一生的作为而言,他是个曹操、刘裕之流的人物,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类的枭雄。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可塑性非常大,早生五十年,他真可能做成了开国皇帝;晚生五十年,他也会是一个政治强人;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中兴名臣或富于谋略的政治家。-初露峥嵘一(1)- 本章开头没有引用奏章或信函,原因是这一阶段的袁世凯还没有进入仕途,但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成长和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孟子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后来不仅成为历史撰述的传统,而且也成为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标准。袁世凯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也是他所处历史时代及生活环境的产物,把握住这一点,才可能较为深入和准确地了解袁的行事、为人和言论。通过其早年生涯,我们可以在青少年时代的袁世凯身上看到他日后所作...
前一页回目录写在《慈禧前传》之前清文宗与恭亲王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文宗崩于热河。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军机大臣,额驸景寿及辅国公肃顺等总共八人,“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清朝家法中,“顾命大臣”辅弼幼主的制度。不久,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其时仿明朝万历的成例称她“圣母皇太后”),既不甘于大权的旁落,又深憾于肃顺的跋扈,于是与文宗异母弟恭亲王奕䜣密谋,夺取政权,由“顾命”而变为“垂帘”,两宫临朝称制于上,恭王总揽全局于下,是为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争权的两方,缩小范围来说,一方为慈禧和恭王,一方是肃顺及其同党。但肃顺为文宗所重用,而文宗的重用肃顺,则在恭亲王于咸丰五年奉旨“罢直军机,回上书房读书”以后,为此文宗与恭亲王兄弟失和的表面化。换言之,没有恭亲王于咸丰五年的退出军机,就没有肃顺于咸丰六、七年始的逐渐被重用,即令肃顺在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