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王的权杖 人生的伟业,不在于能知,而在于能行。——赫胥黎 几个月前,我就听说他这个人了,大家说他年轻富有、健康幸福、事业成功,我不禁想亲眼瞧瞧。有一次当他跨出电视摄影棚,我就尾随其后,一连好几个星期。在此期间他的足迹遍及海内外,接触的对象有总统,也有病患者,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一路上虽是风尘仆仆,但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与他的爱妻如胶似漆。繁忙的工作结束后,夫妇俩就飞回加州圣地亚哥的家。那是一座可以俯瞰太平洋的别墅,盘桓数日,与家人共享天伦。 这位年轻人才25岁,只有高中学历。他是怎么能够在这等年纪就有如此的成就?何况,就在三年前他还一贫如洗,住在一间只有11坪大的单身公寓里,房子小的连洗碗盘都得在浴缸中。那时他意志消沉、身材痴肥、穷.因潦倒,可说是前途暗淡;如今广受瞩目、身体健壮、交游广阔、前途璀璨。他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转变?...
1 北京某医院肿瘤科病房里,白炽灯映在脸上,每个人都显出一种得了肝炎似的病态。 来苏水的气味很冲,范思哲觉得鼻子很痒,忍不住对着窗户响亮地打了两个喷嚏。病房里太安静了,喷嚏声竟把他自己吓得打了一个哆嗦。 一直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张思怡,看着他的滑稽样,忍不住笑出声来。范思哲听到笑声,并不开心,反而浑身都不自在起来,他紧皱着眉头,在病房里来回地踱步。 身穿白底蓝竖条病号服的张思怡,瘦削的脸因为激动而红润生动,本来黯淡无光的眼睛,此时也透出了神采。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范思哲,充满依恋。她很想告诉这个焦躁不安的男人:“你的心事,我知道。可是,你对我思雨姐姐的关心,怎么能超得过我呢?”但她没有说话,而是从化妆包里掏出一支口红来,仔细地在嘴唇上涂抹着。收拾完毕,她看了一眼手腕上精致的手表,深夜十一点了。她掀开被子就要从床上下来。...
《小偷日记》 作者:让·热内译本序 法国当代文坛无奇不有,奇才奇书不时涌现。 让·热内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成名叫人有点“不可思议”。 他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可他长期享受不到法国公民的权利。他的法国父母孕育了他,但他出生仅7个月,就被母亲抛弃在育婴堂,从此就没有再见到母亲的面。一个才7个月的婴儿,即使是天才也无法记住母亲的容貌。在《小偷日记》中,当他思念自己的母亲时,竟然把自己的亲生母亲虚设为刚从监狱出来的窃贼老太婆。他的父亲干脆连名字都不留,到底是人是鬼,至今仍是个解不开的谜。后来,热内被一个姓雷尼埃的农村小工匠收养。大概养父母对他还不错,他总算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后来养母死了,姐姐负责抚养他,让他信奉基督教,进唱诗班,上学受教育。他的确聪明过人,品学兼优,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而成绩最好的是法语,法语中最好的是作文。有一次,老师要求写一篇《我的房屋》,热...
第一部分走读北大的日子(1) 大学在哪里?在课堂、在图书馆、在校园、在宿舍……在心里。其实大学从哪里讲起不重要,重要的是讲什么。古人讲“道”,“道”在哪里,其实“道”就在日常伦理之中、起居行走之间。所谓“大学”也一样,大学之大不在建筑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而且这个“大师”也是心中的“大师”,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和一种希望。 所以我不打算泛泛地讲我在大学的日子,也不想对所谓大学精神夸夸其谈,我只想谈一个小小的“点”:我在大学“住”的生活。吃穿住行,“住”也是大学生活之一种,讲讲庸俗的东西,抒抒感性的情。 我给这个文章起的名字好像挺古怪,“走读北大的日子”,重在“走读”二字。“走读”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念中学的时候同学中要分住宿生与走读生,所谓走读不是“走着读”而是走过去读,从住处走到学校里去读。后来听说有的高校也叫XX走读大学,这我就不大了解了,走着去念大学的...
惊奇是人类的瑰宝。正在热映的《达·芬奇密码》,把惊奇发挥到了极致,巧妙地糅合了历史与想象,激发和诱引着观者从全然陌生的角度,去观察那些以往接受并熟知的“真情至理”。一旦把微小事物的巨大效果整合到一起,育琨同样发现了颠覆“真情至理”的惊奇事物,于是有了《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 求索人,就会知道如何求索世界。这样求索到的东西往往发人深省。育琨以哲人的视角,透视企业家这个群体,并深入到人的本性、心理与思维层面,以新的视角映照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这样,我们既看到了精神性很强的企业家所创造的一个个罕见的奇迹,同时又领略到他们的困顿、彷徨与孤独。企业家们在跌宕起伏的商业实践中不断获得崭新的启示,在求索罕见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们在随着作者观察他们流血的和喜悦的经历时,同样会获得新的认知。...
【蓝与黑】一再搬上银幕、屏幕、舞台,并有各国译本问世,允为一部划时代的巨着,创造了畅销长销极为罕见的荣誉记录。海峡两岸,均佳评潮涌,国际著名文学评论家纽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史屈卡Joseph P. Streka以德文著作之论评世界各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一书中,特辟专章析。一 一个人,一生只恋爱一次,是幸福的。 不幸,我刚刚比一次多了一次。 二 开始听家人提起唐琪的名字,那年,我十五岁。 我所指的家人,是我的姑母、姑父、表哥、表姊一家人。我没有自己的家。 我的母亲生我的第二天,患产褥热逝去。对于母视的面庞、举止和声音,我自是丝毫记忆都没有。我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民国十一年,他参加国父领导的第一次国民革命军北伐,赣州一役战死疆场,那时我刚刚两岁。我降生南方,呱呱坠地不多日,就被送到天津姑母家里抚养,父亲殉国后,我的命更被决定了:必须长期留在北方,留在姑母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