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提到台湾,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山和日月潭,一座山一潭水几乎代表了对宝岛的所有想象,不过如果问题转到台湾同胞走过的足迹,我们的印象便变得十分模糊了。的确,我们不太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也不太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然而,了解这些正是两岸同胞达成互爱的基础。两岸同胞以同理心来了解彼此的梦想和渴望,以及至今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赏,彼此谅解,任何隔阂都可化解于无形。 继《岁月台湾:1900-2000》一书之后,笔者再编撰此书,由过去编辑的《二十世纪台湾》全集中选取适当的照片,更强化了视觉的效果,用清晰的画面让读者可以直接在纸上饱览宝岛美丽的山川,看到人物鲜活的表情,让百年的光影瞬间从眼前掠过。笔者不发惊人之语,也不做猎奇之态,而是通过呈现台湾民众庸常的生活、温馨的琐事,让读者的心思不自觉地飞越海峡,走入彼岸的时空。...
第一章(1) 重庆大空袭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 宋美龄坐在宽大的,雕刻着凤凰的太师椅里,痛苦地闭着眼睛。她那像微风中树叶似的优雅身躯,裹在剪裁得体,印着无数盛开小玫瑰花的旗袍中,看上去叫人越发生伶。外面,一个接一个的炸弹从天而降,它们呼啸着穿过云层,转眼间,就在山谷中,屋顶上,地面上发出回音,这声音交织着其它各种各样的伴奏--骇人的惨叫声,男人的怒骂声,孩子和妇女哭喊声,构成了一个世界末日将临的场面。...
“嗯?糟糕,又出现了什么变故?” 佛身上骤现吸力,形成漩涡,小龙受吸力所制,竟没入易枫身体,消失于无形,这变故猝然发生,不可思议,不似真实倒像虚幻,着实让易枫后背一紧! 又岂止是他。 琉璃色的佛身陡一出现,便让在场绝大多数的人瞠目结舌,一双双眼睛中充满了惊愕,不解,疑惑,甚至妒忌,齐刷刷如锥子般集中到易枫身上。 待见到吸力涌现,小龙凭空消失,众人面上的骇然便达到了最大化。 但现在并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 轰隆! 音爆连连。 神犀破空而下,声势非比寻常,大气如水,被荡起了一层层的爆裂声音,响彻在易枫耳边,少年心中一紧,瞳孔收缩,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一声沉喝,自佛身口中传出,化为了梵音,随即对着神犀落下的巨足,一拳轰了出去!...
游走在八大胡同的前生之中(1)如今,提起旧北京的红灯区,人们都知道有个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一种泛指。北京人对数字崇拜,讲究个“八”字,特别愿意用一个“八”字,雅的有燕京八景,俗的有天桥八大怪。这个“八”字只是一个虚数,就像李白诗中说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里“九”字一样。八大胡同泛指大栅栏一带的烟花柳巷而已,用当时《顺天时报丛谈》中的话说是“红楼碧户,舞扇歌衫”,和西洋人的红灯区一个意思。 不过,八大胡同的地理范围是有特指的,它们的方向在大栅栏西南,但到了南面的珠市口西大街为止,珠市口西大街是一道明显的界限。在老北京,这条街有无形的分水岭的地理标志作用,它以南属于低等档次,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八大胡同里的妓院虽然也有三四等甚至暗娼,但与一街之隔的铺陈市、四圣庙、花枝胡同里的老妈堂、暗门子下等妓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当时,逛八大胡同,是一种身份和档次的象征,其意义...
荒唐英雄传奇(1) 荒唐英雄传奇 故事简介(荒唐英雄传奇) 有一个叫唐知的人,他是一个大学生,因病在家休养,文革中,他萌发了当一回英雄的狂想,他找到了在村里放牛的沙人,许愿他,成了英雄后,帮他找一个漂亮媳妇。 自此,两人走上了建功立业的征途。唐知用自己的英雄装换了老乡地里草人穿的破衣服,他认为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劳动人民;在小饭馆里,他把经理当成了敌人,因为经理长的像某个电影里的敌情报处长,;他掀开地头的窝棚,要把在“阴暗角落”里干不可告人勾当的男女教育好;在麦田里,他念着豪言壮语冲向收割机,要和庞然大物做生死博斗;他自认是暴风雨中的海燕,被倾盆大雨浇成了落汤鸡;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对着护士唱起了“勇士受刑歌”和“勇士就义歌”,他担心的是能不能被送到一个刑具齐全的监狱里接受考验,他以为好人都是不怕挨打的,怕挨打的都不是好人,那么,区分好坏人的办法就很简单;...
书名:《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作者:(美)乔纳森斯坦伯格译者:王维丹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乔纳森斯坦伯格分别于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多年在剑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任美国现代出版业巨头、慈善家和外交家沃尔特安纳伯格的欧洲现代史课程教授。书摘正文俾斯麦的“自御”奥托冯俾斯麦缔造了德国,但从未统治它。他曾是三位皇帝的臣子,却没有任何一位帝王可以随时解除他的职位。1890年3月,有一位皇帝这么做了。那一次,俾斯麦的公开讲话缺少了所有我们通常称之为魅力的特质。而就在1878年9月俾斯麦个人权力与名誉达到巅峰的时候,当时的一家报纸《施瓦本商业之神》(Schw-bischeMerkur)还这样描绘俾斯麦在德国国会的一次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