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光明 历史的谜团 导言 这是一个尚属空白的学术题目,介于文史之间,有些跨学科研究的意味,在老舍研究上,也无疑具有拓展研究路径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老舍之死”在某种程度上,缩影着20世纪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与生命选择的悲剧宿命。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随同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每逢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或忌日,人们都要将不朽的光环献给他。他的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个曾用笔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快的老人会孤独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ω^)↗- 第一章 你要相信,当你认为事情已经够糟了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原来事情还可以更糟。 当我一大早被要债的人吵醒,然后马上跑到爹的房间想要质问他时,我这么想着,因为空空如也的房里只留下了一纸潦草的留言。 给小舞为父知道自己千不该万不该,明明已经对你发誓决不再赌,但是还是不可挽回地犯下了过错!我知道我已经没脸见你,也没脸面对韩家的列祖列宗,现在只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一死了之!别来找我了,保重。 父绝笔“小姐,完了完了,要债的要冲进来了!老爷呢?”门被猛地推开,来人是韩俯唯一的丫鬟,小翠。可怜的孩子,偏偏摊上了我们韩家,我也忍不住要为她掬一把同情的泪了。...
目录 1)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2.2到2.20) 2) 江青给林彪的一封信 1966.3.19 3) 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1966.7.22 4) 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1966.7.23 5) 陈伯达康生江青等在北京广播学院的讲话 1966.7.24 6) 康生江青在北京大学全校辩论会上的讲话 1966.7.25 7) 江青戚本禹在北京轻工业学院会见学生代表时的谈话 1966.7.26 8) 中央首长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1966.7.26 9) 康生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 1966.7.27 10) 江青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的讲话 1966.7.28...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主编:崔长琦 副主编:宋有杰、袁静伟上 篇横空出世——气球、飞艇、飞机及航空兵的诞生 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直立行走、产生思维后,幻想与追求也随之而生。正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追求,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祖先的知识积累有时虽然还不是以使他们自觉地产生出神奇的发明,但他们一直善于从对自然界的模仿中寻找灵感。气球、飞艇、飞机的诞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历尽沧桑 气球终升空 1783年9月19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广场。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众多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冒着初秋的酷热端坐在广场观礼台上。广场四周挤满了10多万神采飞扬的巴黎市民。今天,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人类历史上首次热气球搭载"乘客"飞行。从产生飞行的遐想到初步实现这一理想,人类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曲折!这一历程是多么艰苦而漫长啊!...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书名:青岚作者:米果子☆、序 序 一连几日雨下不停,压抑的叫人心闷不行。 天已是卯时三刻了,却还是乌云密布,丝毫没有放晴的可能。 只看见这一条乌压压的小巷子里蹲坐着好几个衣裳破烂的乞丐,贴着屋墙坐,躲不过雨,又因为没有伞,他们都淋湿了个透,头发衣服黏在一块好不狼狈。 就在这些乞丐之中有那么一个个子瘦小的小乞丐,浑身上下脏兮兮的,一双眼睛一点气息都没有,仿佛要死了一般。 只是看到巷子对面那口小铺子时才微微露出点精光,这个时间,那小铺子正巧开张,一大片烟雾弥漫出来,是蒸包子出来的热气,看着那热气,那小乞丐眼睛一亮,饥肠辘辘起来。...
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秀的十个国君“做秀”是眼下流行的词汇,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恐怕还不大好解释。它的意思接近于“演戏”,但又不全一样,和作假、伪装也不完全相同。个人觉得历史上的所谓兵不厌诈、政治谋略不能一概叫做“做秀”。做秀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爱好或者生活态度。这里选择10个历史上最回做秀的国君,因为他们做秀没有约束,而且最有本钱。 第十名:宋真宗(赵恒) 主要表现:这是一个老实、温和而又有点可爱的皇帝。宋真宗即位的第三年,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北宋军队节节败退,辽军直逼北宋都城开封。真宗无能,欲弃城逃跑,因宰相寇准力主抗战,迫使真宗至澶渊(今河南濮阳)督阵,大败辽军。初战告捷以后,真宗无心再战,苟且言和,与辽草草签订了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和约。为此,朝野上下一片唏嘘。又有人给他说:寇准是个大赌棍,他是把皇上您当作一个大筹码,赌在澶渊了。为了平息朝野人士的愤怒...
希特勒的间谍 作者:[美] 戴维·卡恩 前言 情报,始终吸引着我的兴趣;德国军队,那个闪光夺目的典范,始终引诱着我的好奇心。把这两者连接在一起的,是德军的军事情报。一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军队,怎样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中进行军事情报活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或许是有益的。德军装备精良,它的情报是否也首屈一指?德国人讲求效率,素负盛名,德军的情报活动是否同样富有效率?它的情报活动成果,是否和日耳曼人素来自负的学术成就那样实实在在? 这些都是我想调查研究的问题。我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此事,这方法在前人关于情报的著作中从未采用过。我的研究所包罗的不仅是间谍活动,而且有其他各种收集情报的方式。 (书名中的“间谍”一词是比喻用法,代表所有这些方式。)我的研究根据,不是其他作者关于情报的著作,而是原始材料。我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情报活动,而是要进而告诉人们,将军们是怎样利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