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内观者发现,这方法确实有效。接下来的每一阶段,虽然似乎都是很大的一步,然而内观者却发现,他有能力走过去。到十天课程结束的时候,他就会明白,这个旅程从课程开始,已经走了多远了。内观者所经历的过程,也可以比喻成外科手术,就像刺破蓄脓的伤口一样,要切开伤口,压挤伤口,除去脓液,是非常痛苦的事。但是若不如此做,伤口永远无法痊愈。一旦除去脓液,以及他所造成的痛苦,伤者就能够重获完全的健康。同样地,藉着这十天的课程,内观者除去心中部分的紧张压力,就能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内观的过程带来内在深处的改变,这种改变在课程结束之后仍持续下去。内观者会发现,从课程中所获得的任何内心的力量、任何所学到的东西,都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让自己获益良多,并且对他人也有好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丰富和快乐。
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是从他的老师——已过世的缅甸大师萨亚吉?乌巴庆(Sayagyi U Ba Khin)处学来,而乌巴庆老师则是从萨亚?乌铁(Saya U Thet)学得内观的方法。乌铁是本世纪前半期,缅甸知名的内观老师。再往上溯,萨亚?乌铁是雷狄?萨亚道(Ledi Sayadaw)的学生。雷狄大师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缅甸著名的学者法师。再往上溯源,这个方法的老师的名字就不可考了。但是修习此方法者相信,雷狄?萨亚道法师是从传统才师处学得内观方法。而这些传统老师们是从远古时代,也就是当佛陀的教导首次传进缅甸时开始,一代一肛地将内观法保留了下来。
毫无疑问的,这方法,与佛陀对内观的指导是一致的,与最简洁的佛语原意也是一致的。而是最重要的是,这方法所提供的结果是有益的、切身的、具体的、而且立即的。
本书并不是内观法的自学手册。如果有人把本书看成是“自己动手做”的指导手册,就自冒风险。要学习这个方法,唯有参加课程,在适当的环境帮助下,由经过适当训练的老师指导。禅修是大事,尤其是内观的技巧,因为它探讨心的深处。绝不可以草率、随便地姑且一试。如果阅读本书激起你想学习内观的意愿,你可以与书后所列的地址联系。
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藉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技巧——的了解。
故事:游泳学
从前有位年轻的教授出海旅行。他受过高等教育、领有许多证书、摇篮有许多头衔,但是他的生活阅历比较欠缺。他所搭的船上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老水手。每天晚上,这个老水手都会到年轻教授的舱房去,听他高谈阔论。老水手非常佩服这位年轻人的博学。
有天晚上,老水手在几小时的谈话后,正准备离开舱房时,这位教授问他:“老伯,你研究过地质学吗?”
“那是什么,先生?”
“是地球的科学。”
“没有,先生,我从没上过学,我从没研究过什么。”
“老伯,你已经浪费了你四分之一的生命了。”
老水手拉长着脸离开了舱房,他想:“如果这么博学的人这么说,那必定是真的。我已经浪费了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了。”
第二天晚上,当老水手准备离开舱房时,教授又问他:“老伯,你研究过海洋学吗?”
“那是什么,先生?”
“海洋的科学。”
“没有,先生,我从没研究过什么。”
“老伯,你已经浪费了你一半的生命了。”
老水手脸更长地离开了,心里想着:“我已经浪费了我一半的生命了,这个博学的人这么说的。”
隔天晚上,这位年轻教授又问老水手:“老伯,你研究过气象学吗?”
“那是什么,先生?我从没听说过。”
“怎么会?就是风、雨、气候的科学呀!”
“没有,先生,就如我告诉你的,我从没上过学,我从没研究过什么。”
“你从没研究过你居住的地球的科学;你从没研究过你讨生活的海洋的科学;你从没研究过你天天遇上的气候的科学?老伯,你已经浪费了你生命的四分之三了。”
老水手非常伤心,心想:“这个博学的人说我已经浪费了四分之三的生命!那我一定是已经浪费了四分之三的生命了。”
隔天,老水手匆匆忙忙地跑到年轻教授的舱房,换他问:“教授先生,你研究过游泳学吗?”
“游泳学?那是什么意思?”
“你会游泳吗?先生。”
“不会,我不知道怎么游泳。”
“教授先生,你已经浪费了你全部的生命了!这艘船已经撞上暗礁,正在下沉。会游泳的人可以游到附近的海岸,不会游泳的人将会淹死。我非常遗憾,教授先生,你真的是性命难保了。”
你可以研究世界上所有的“XX学”,但是如果你不学游泳学,你所有的研究都是没用的。你可以读或写有关游泳的书,你可以从各种理论层面去辩论,但是如果你拒绝亲自下水,这些对你又有什么用呢?你一定得学会如何游泳才对。
第一章 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安详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缺乏的东西。人人都希望快乐乐,而且把快乐视为我们的权利。然而快乐这个目标,是我们努力争取,却鲜少获得的。任何人都曾经经历过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动、烦躁、不和谐、痛苦。即使眼前这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如意,但我们都记得,那睦不如意的事曾经如何折磨过我们,也可以预见,会有再发生的时候。最后,每个人都得面对死亡的痛苦。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断地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激动和不快乐。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处处不如意,这就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到的却渺不可得。而我们对这种种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却又一无所知。正如我们对自己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也茫然无知一样。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个人决心探究这个问题,以了解人类的痛苦。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尝试了多种的途径之后,他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洞见自身的实相,并体验到前苦中解脱的大自在。在达到解脱自在、远离忧悲苦恼的最高目标之后,他奉献自己,终其一生帮助人们依他所发现的方法修习,以走上解脱之道。
这个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ttha Gotama),人们所尊称的“佛陀”,也就是“觉者”, ——一个觉悟的人,就像所有伟大的导师一样,他也成为传说中的主角。尽管人们在故事中对于他的事迹、或是不可思议的神通,有多么出神入化的描述,但是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佛陀从来没有自称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启示。他的所有特质,都是人类本质发挥尽善尽美、超凡入圣的结果。在此,只要我们能照着佛陀的方法去实践,任何人都有可以达到同样的成就。
佛陀并不教导教派、哲学、或是信仰的体系。他称他的教导为“法”(Dhamma),也就是“法则”,自然的法则。他对于教条或空谈毫无兴趣,而是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放诸四海皆准、实际可行的解决之道。他曾说:
我一向所教导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注一)
佛陀不谈任何与离苦无关的话题。
佛陀强调,他所教导的,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经由神迹显现的。他所教导的只是真理、实相,是经由自身的努力而发现的。在他之前有许多人发现过这真理;在他之后也会有许多人发现。他声明真理不是他个人所专有的。
他也不要我们因为别人信仰他,或是因为他的教导看来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导具有权威性。相反地,他曾说,对没有亲身经验的事要存疑,并且加以检验,这才恰当,他说:
不要只是因为有人这么说,或是传统如上,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经典记载就轻易相信。不要只透过演绎或推论、或是只看表象、或是因为某种偏见、或因某种见解值得称许、或是因为你的老师这么说,就轻易接受。只有当你自己直接了知:“这些做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议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着去做就会导致伤害及痛苦”时,就应当舍弃。而只有当你自己直接了知:“这些做法是好的、无可非议的、智者赞许的;若是照着去做就会带来幸福快乐”时,就应当接受并实践。(注二)
个人对真理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佳凭据,不应该单凭信仰就接受任何东西,而应细察它是否合理、实际、有益。同样地,我们也不能仅藉推理检视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种教导。如果我们想从真理中获益,就必须直接去体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识它是真实不虚的。佛陀一再强调,他只教导他亲证的真理。他也鼓励众生培养这种智慧,做自己的依靠:
你们每个人,应当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皈依,不以任何他物为皈依处;以真理为岛屿,以真理为皈依,不以任何他物为皈依处。(注三)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皈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够给我们适当的引导和保护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则,由自己亲历亲证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导中,一直都重视对真理的直接体验。佛陀将其亲身验证的真理,尽可能解释清楚,让众生能作为依据,各自努力以了悟真理。佛陀曾说:
我所教导的正法,并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我手中没有任何保留。(注四)
佛陀并没有对特定的少数人传授秘法;相反地,他只想用最浅显易懂、最广为接受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的法则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佛陀对于建立教派或以他为中心的个人崇拜,也同样不感兴趣。佛陀一再强调,传法人的个性与法比较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佛陀只想教导人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并不想将众生变成盲从的信徒。佛陀曾对一个崇拜他的信徒说:
见到我这个终将腐朽的躯壳,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凡是见到法的人,就见到了我;凡是真正见到我的人,就见到了法。(注五)
无论这个人多么神圣,对他的坚定信仰并不足以使我们解脱。缺少了对实相的直接体悟,就不可能解脱、得救。因此,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讲述真理的人。我们崇敬教导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达我们对他完敬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去体悟真理。人们在佛陀即将入灭时,赞扬他的伟大,但佛陀说:
歌功颂德并不是对觉者恰当的赞扬方式,他不是表达敬意的好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能够坚定不移、自始至终走在法在大道上,以正确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对觉者至高无上的敬意。(注六)
佛陀所教导的是每个人都能够遵循的正道。他称此为“八圣道”,也就是由八相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的修持方法。这条道路之所以神圣,是在于任何走上这条正道的人,都一定会成为拥有高尚心灵的圣者,远离痛苦烦恼。
这是一条洞察实相本质的大道、一要了悟真理的正道。为了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能如实地观察。我们必须学会认清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实相,并且穿透表层,觉察较细微的实相,再进一步了解最终的实相,最后终能体证到自我痛苦中解脱的真理。无论我们如何称呼这个解脱的真理。无论我们如何称呼这个解脱的真理——是涅槃(nibbana)、天堂或其他名称——这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去亲身体验。
唯一能够直接体验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内观照,观察自己。有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向外看,我们总是对外在的人与事深感兴趣,却很少检验自己,检验我们的身心结构、我们的行为、自身的实相。因为,我们对自己始终一无所知。我们不了解无明(avijja)对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也不知道,我们一直都被自己内在未觉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领悟真理,必须将这内在的黑暗驱走。我们必须洞察自身的本质,才能了解存在的本质。因为,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条向内观照、自我觉察的道路。佛陀曾说:
就在这具有心识的六尺之躯,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灭、以及走向寂灭之道。(注七)
整个宇宙及其运作的自然法则,都必须在我们自身体验。也唯有在自身内部,才能体验。
这条正道也是一条清净之道。我们探究内在的真理,不是出于知性的好奇,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透过对自身的观察,我们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受制约的习性反应、那些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