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条正道也是一条清净之道。我们探究内在的真理,不是出于知性的好奇,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透过对自身的观察,我们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受制约的习性反应、那些遮蔽了我们的心眼、隐藏了实相、制造痛苦的种种偏见。我们看清累积在内、令我们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烦恼的紧张压力;而且我们也体认到,它们是可以去除的。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让他们分解消融,而我们的心就变得清净、祥和、快乐。
这条正道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认真修持的过程。突如其来的进展可能会发生,但那是努力不懈的结果。我们必须要按部就班地练习;然而,每向前迈进一步,其利益都是立刻可见的。我们并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这条道路,寄望累积一些只有来世才可享用的福德;或是渴望死后能进到人们所想像的天堂。修持的益处应该是具体、清晰、有助于己、而且可以在当下体验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导必须靠实修。仅仅对佛陀或者他的教导充满信心,是不能够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对这条正道只有知性上的了解,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当信心与知性上的了解,能激励我们开始步上实修之路时,它们才有意义。唯有实修佛陀的教导,才会有具体的结果,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佛陀曾说:
有人也许能背诵许多经文,但是如果他不去实践那些教导,这样一个人只说不做的人,就好像一个牧童,只是去数别人养了几头牛一样:他无法享受到追寻真理的回馈。
有人也许只记得经文中的只字片语,但是如果他过着如法的生活,从起点至终点,他都在正道上步步前进,那么他就能享受到追寻真理的回馈。(注八)
这条正道一定要去实践,佛陀的教导一定要去落实,否则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表面功夫。
要实修佛陀的教导,并不是非得称自己为佛教徒不可。称呼无关紧要。痛苦人人皆有,没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痛苦的有效解药,必能够适用于每一个人。这个实践的方法,也不是仅限于远离红尘、归隐山林的修行人。诚然,要让自己专心一意地学会如何去练习,是需要投注一段时间;但是一旦学会了这个方法,就一定要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为了追寻正道而出家、卸下俗世责任的人,有机会更精进地修持、更深入地彻底了解这教导,因而可以有较快的进展。相对地,一个过着世俗的人,周旋于众多的责任之间,只能够以有限有的时间来练习,但是无论是出家或在家,我们一定要懂得运用正法。
只有实际被运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这真是一条从痛苦走向安乐的道路,那么随着我们不断精进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快乐、和谐、对自己无所求。同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安详和谐。我们不仅不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反而应该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促进众人的快乐和福祉。要步上解脱之道,我们必须过正法的生活,过真理、清净的生活。这才是实践佛陀教导的最佳方法。当正法被正确地实践时,它就是生活的艺术。
问题与回答
问:你不断提到佛陀,你是在宣扬佛教吗?
答:我对于教派、主义等不感兴趣。我教导正法,而正法也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佛陀从未教导任何的主义,或是派别教条。他所教导的东西——生活的艺术——使每一种出身背景的人,都能够获得利益。生活在无明当中,对每个人都是有害的;而培养智慧,则是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所以,人人都可以练习这个方法,并且从中获得好处。一个基督徒会成为好的基督徒;一个犹太教徒会成为好的犹太教徒;一个回教徒会成为一个好的回教徒;一个印度教徒会成为好的印度教徒;一个佛教徒会成为好的佛教徒。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否则永远无法是一个好的基督徒、好的犹太教徒、好的回教徒、好的印度教徒、好的佛教徒。如果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你谈到习性(制约)。这种训练会不会也是一种对心的制约,虽然它是一种正面的制约?
答: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去除习性(制约)的过程。不是勉强将任何东西加诸于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质。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呈现正面的品质。而正面的品质就是纯净的心的本来面目。
问:但是在某一段时间里,以特定的姿势打坐,而且用某种方式引导注意力,就是一种制约啊!
答:如果你把它当做游戏,或是一种机械化的仪式,那么没错——你是在制约你的心。但这样是错用了内观。正确地练习内观,它就能使你直接亲证真理,而由于这种亲身的验证,了悟就自然而然地开展,而能将所有过去的习性拔除。
问:像这样不问世事,只是整天坐在那里禅修,不是很自私吗?
答:如果最终的目标是这样,那的确很自私。但是禅修只是一个方法,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绝不自私自利的目标;一个真正健康的心。当你生病了,你住院以图复原,你不是到医院待一辈子,你只是在那儿调养身体,然后才能健健康康地来面对日常生活。同样地,你参加内观课程,以得到心灵上的健康,然后以健康的心灵,在日常生活当中,为自己及众生谋福利。
问:即使面对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乐和安详——这样岂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吗?
答: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不是说你自己必须变得伤心难过。相反地,你应该保持冷静和平稳,如此一来,你才能采取行动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你也跟着伤心难过,徒然增加你周围的不快乐,既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
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安详之中?
答:因为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生活,是一个充满错觉的生活,它焦燥不安、充满痛苦。我们的首要责任,是过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益的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我们觉察自身、觉察真理的能力。
问:为什么非要参加十日课程来学这个方法?
答:嗯,如果你能参加更长的课程,那就更好了!但是要掌握这个方法的纲领,至少要十天的时间。
问:为什么在十天当中,我们必须留在上课的场地内?
答:因为你们是在这里动一项心灵的手术。身体的手术必须在医院里进行、在一个不会受到感染的手术室里。在这课程的场地内,你能够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地进行心灵的手术。当课程结束,手术完成的时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面对外在的世界了。
问:这个方法能治愈身体上的不舒服吗?
答:可以,但那是副产品。当心理压力消失时,许多受心理影响的身体疾病,自然不药而愈。如果心情激动,会发生身体上的疾病。当内心变得平和清净,身体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在治病,而不是净化内心,那就两样都得不到。我发现那些参加课程,但一心想治病的人,整个课程期间,都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身体的不适上:“今天有没有好一点?没有,没有好一点……今天有没有进步一些?没有,没进步!”整个十天就这样浪费掉了。但是,如果只想净化内心,那么因为内观,很多疾病就会自动痊愈。
问:您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生而为人,有殊胜的能力,能够深入内在、观察实相,并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不去运用这个能力,就是浪费生命。好好运用它,过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问:您谈到充满负面情绪。如果是充满正面的东西呢?譬如说,爱?
答:你所说的“正面的东西”,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当心中没有了烦恼习气,就会时时充满爱——纯净的爱——你会感到安详和快乐。如果将负面情绪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东西、就是清净。愿全世界都沉浸在这清净之中!
故事:自己走这条路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观及听闻其说法的中心。这一位年轻人每天晚上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哪此过了好多年,年轻人却从未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行。
数年后的某个晚上,年轻人提早到了,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便走向佛陀说:“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让我们来理清它们吧,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佛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来您的内观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围,有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有为数更多的在家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经持续地来您这儿好几年了。我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经确实达到了最终的阶段;相当明显地,他们已全然解脱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确实获得改善,虽然我不能说他们已完全地解脱,他们活得比以前好。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秀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些时候比他们甚至更糟,他们一点都没有改变,或者是他们并没有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人们来见您这样一位伟大、全然觉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为什么不用您的法力与慈悲,让他们全都解脱叫?”
佛陀微笑着说:“年轻人啊!你住哪儿?你打哪儿来的啊?”
“佛陀,我住在舍卫城,就是这?萨罗国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舍卫城的人。你的故乡在哪儿啊?”
“佛陀,我从一个叫王舍城的都市来的,是摩揭陀国的首府。我在几年前来到舍卫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断绝了所有与王舍城的联系呢?”
“没有,佛陀,我在那里还有亲友,而且也还有生意的往来。”
“那么你一定要时常往来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几次,然后再回到舍卫城来。”
“既然你已经往返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许多趟了,你应该很清楚这条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这条路,甚至可以说,既然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样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为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么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们一定知道你来王舍城,然后定居在此地吧?他们也一定知道你经常往返于王舍城吧,而且你也非常熟悉从这儿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条路。”
“那么一定有人会来向你请教到王舍城的路。你会不会隐瞒一些不说,或是会解释清楚呢?”
“有什么好隐瞒的呢,佛陀?我会尽我所知告诉他们:你们要先往东走到波罗捺斯城,然后继续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后就到了王舍城。我会非常明白地告诉他们,佛陀!”
“那么你给了他们详细的解释之后,所有这些人是否都到达了王舍城呢?”
“那怎么可能呢,佛陀?只有那睦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达王舍城。”
“这就是我想向你解释的啊,年轻人!人们来见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他们来问我:‘什么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我有什么好隐瞒的呢?我很清楚地路他们解释:‘就是这条路。’如果有的只是点点头说:‘说得好,真是一条正道’,可是一条也不踏上这条路;‘真是一条绝妙的正道啊’,可是不费劲去走完这条路。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呢?”
“我不会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带他到最终的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目标。基于爱与慈悲,他顶多会说:‘就是这条路,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也这样做,也这样走,你就能到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你得自己走这条路。”
第二章 起点
痛苦的原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内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相,就可以体认出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所有的智者都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我们必须从认识自身的本质着手,否则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自己的烦恼,或是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究竟对自己了解多少呢?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很重要、很独特,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只是表面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我们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
佛陀透过对其自身本质的研究,来研究人的现象。他摒弃所有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