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算 >

第37章

天算-第37章

小说: 天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上、脸上皮肤已大块熏焦、眼窝深陷,回到家,妻子都差点认不出来是她那个结实的文良了……

  在空前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巨大压力下,成文良带着他的助手们,几乎每天乘车四处求援,他的厂没有停过一次产。

  办厂既要有艰苦创业的热情,还要有敏捷的经济头脑,干大事业的壮志。这是成文良说的。

  祁培生副厂长介绍,1982年以来,厂连续五年翻番,去年产值突破2000万,创利340万,已拥有五座池炉,十条拉管生产线,年产药用玻璃管万吨,安瓿瓶2亿支,厂里生产的“凤凰”牌乙级中性玻管,畅销全国18个省区。

  可是,就是这么个规模的企业,就是这么个拥有1200万固定资产的企业,搞了这么个办公楼?这个成文良!

  原来厂办公室还在低暗潮湿的破房中。

  三年前,厂子开始兴旺了,有人提议要建办公楼。

  成文良却说,先生产,后生活。他把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

  1986年,外地来参观的人启发成厂长,现在企业的门面一定要吸引人,有的小厂还花多少万搞厂门,做办公楼呢,你们这么个大厂还不该有幢象样的办公楼吗。

  成文良笑笑,我想,吸引客户的除了产品,其它并不那么重要。他花了200万新建一座池炉,盖了职工宿舍楼。1988年上半年厂子又建职工浴室,搞了机制瓶生产线二期工程,成文良压根儿没把办公楼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是厂子的发展,职工的生产牵去了他的心。

  还是1986年,厂里资金紧张,成厂长说服了全厂干部职工,少拿奖金,先支持企业。结果,厂里应发的28万元奖金,只发了3万元,成文良和他的助手们都只拿了一百多元。成文良的业务量占全厂五分之一,而他除了工资,每年只拿几百元奖金。

  有人说,成文良这个土厂长,土办法治厂,开拓了崭新局面。伯乐方识千里马。镇前任党委书记黄宝荣说:“别看我们成厂长外表土些,其实内秀的很呐!”笔者也感到了成文良有一股实在、凝重,爆发力极大的脾性,气度。

  要不,“土厂长”成文良怎么居然把我国硅酸盐行业创始人,《玻璃与搪瓷》主编袁怡松教授和原宝鸡玻璃厂厂长俞伯忠教授以及二十多名全国玻璃行业权威人士请到,作为厂长期技术顾问呢。

  要不,成文良怎舍得花十多万元作为几百名职工到上海、南京等地厂院培训学习的费用;要不,厂内850多干部职工会没有谁被外地来挖人才的用高工资、迁户口等优惠条件“吸引”去……

  镇党委书记贺华平讲了成文良两件事:成厂长实行草绳、蒲包等产品包装材料回收使用,他还改进工艺,调整配方,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家伙节约成本32万元。

  现在,我们的乡镇企业,象成文良这样的“土厂长”,“小家子”气厂长并不多呀。成文良就是用他这套独特的“土法子”激活了整个企业的一盘棋,土里土气的成文良胸中有一股鸿鹄之志!

  镇江市药用玻璃厂生产的玻璃药用管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二,他们厂的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

  成文良只有37岁。

  他办公桌旁的世界地图上,有几条鲜红潇洒的线条从中国版图上向地球四方射去……

  (1988.10) 。 想看书来

报告文学卷六
“人事官”勤政录

  临茅山,濒长江,沪宁线、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的江苏丹阳市,从古至今就以人杰地灵享有盛名。相传秦始皇曾在此“凿河泄气”;南朝时出过齐梁两代开国皇帝,至今还留下了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清代诗人龚自珍晚年居住丹阳,写下了“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千古佳句;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丹阳城成了华东野战军进军上海的总指挥部,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留在了小城的青石板路上;作为茅山老区的一部分,在战争年代,丹阳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高级将领……

  今天,改革的大潮使这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揭开了新的一页,以农副工协调迅猛发展而扬名。1990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6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了45亿元,成为沪宁线上的一颗“明珠”,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小有名气。

  自古地因人而名,而今丹阳因人而有为。丹阳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百业兴旺,是丹阳人民众志成城,奋发进取的结果。这其中,丹阳市人事局竭尽全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调兵遣将,输送人才……立下的汗马功劳,在当地更是有口皆碑。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丹阳市人事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1989年7月,国家人事部赵东宛部长来丹阳视察工作,听取汇报后,对这个局在人才引进、退休干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1年2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摄制组的同志,兴致匆匆来丹阳市人事局,采访拍摄这个局在转业军人安置工作上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

  1991年4月,丹阳市人事局又荣获镇江市人民政府颁发“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先进集体”的奖状。

  确确实实。丹阳市人事局围绕经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几年来硕果累累。这里仅采撷少许:奉献给读者——

  丹阳虽小, 无媚却娇。

  竟引无数人才竞折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丹阳的面积只占万分之一。但这小小的地方却藏龙卧虎,聚集着各类专业人才。10年来,丹阳市人事局共接受大中专毕业生(不含师范院校)3000多名,先后引进了30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介绍近百名科技干部到乡镇企业工作;为企业送出700多人到大专院校培养深造。现在,这些技术人员已成为丹阳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当他们谈起自己的业绩时,总忘不了丹阳市人事局,是人事干部的辛勤工作、精心努力,为他们的才干发挥提供了用武之地。

  1989年夏,后巷化工厂吴厂长急匆匆地来到市人才中心,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

  原来,该厂为生产一项新产品,借贷了600万资金,购置了原料和设备。但产品质量始终上不去,成品合格率只有42%。如此下去,连一半成本都捞不回来。偏偏“祸”不单行,市环保局的“停业整顿、限期治污”的通知单,象一把利剑挂在吴厂长的心头。一年时间过去了,废品成堆,设备受损,工人放长假,领导干着急。不料绝处逢生,吴厂长遇到上海三位工程师,为他们制定了一整套提高产品质量、治理污染的措施,并抽空来厂指导。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不是本厂的职工,只要一走,马上就不行了。今天,厂长的来意就是请人事局帮助引进这三个人才。

  听完吴厂长的话,人才中心的同志当即表态,为丹阳经济建设出力是人才机构应尽职责,我们一定想方设法解决贵厂的燃眉之急。

  之后的几周里,在上海的马路上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做工程师思想工作,找沪方企业领导协商,与上海人事部门联系,磨碎了嘴皮踏破了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沪方“红灯”转“绿灯”,三位工程师及时调至化工厂。吴厂长兴奋地说:“想不到这么快。人事局的工作象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啊!”

  工程师来厂后,人才中心的同志又几次去厂里看望、询问生活情况,关心饮食起居,还动员厂领导为工程师办了退休保险,使他们吃了“定心丸”。

  从此,这个乡镇小厂在经济上显示了勃勃生机,仅去年的一次订货会上就吃足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生产的丙酸脂系列产品打入了欧洲市场,为国家创汇数百万美元。现在的吴厂长脸上总是挂着舒心的笑,他手中已握有企业发展的法宝——人才。

  “马上就办,亲自去办,特事特办”是丹阳市人事局近几年来形成的独特作用。

  他们急企业所急,为了给化纤厂引进一名外贸人才,改变商调干部常规做法,派人直接去广西面商调入,在六天时间里办成了此事,为该厂赢得了时间。

  “只要对丹阳的经济发展有利,我们都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助。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人事工作的目标。”这是局长巢纪顺(已调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明确的表态。是的,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8月的一天,一辆面包车在丹阳市一家村办厂——彩电配件厂大门口停下。这是市人事局的领导带着大中专毕业生来“相亲”的。

  丹阳乡镇企业急需专业人才。人事局决定动员“才子”们到乡镇厂工作。除了在待遇上明确规定外,便想出了这个“相亲”的办法来,并请了部分毕业生家长一起来了。22位毕业生和家长下了车,饶有兴趣地看了整齐的厂房,听了厂长的介绍,得知该厂产值已达4000万元,产品创国优银奖,有志青年的心动了,家长的疑虑也消释了。之后,根据企业的需要,这批毕业生很快被分到了该厂。这个“相亲”的办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0年8月,《中国农民报》和《新华日报》分别以显赫的版面刊登了这件事的通讯。

  “人才珍贵,人才难得。”人事局局长徐珠保如是说。这个平素爱才胜如爱子的局长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多次带领人事干部下基层去调查,了解乡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在乡镇的科技人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从生活到家庭、健康几乎无所不问。他的行动带动了全局同志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我们不妨再听一个知识分子处在弥留之际道出的最后心愿吧,从他的话中或许更能体会市人事局同志的一片爱才之心。

  1989年5月,那个阴沉的日子,那个死般寂静的病房。小沈就躺在那里,他患了绝症,弥留之际,这个在校因训练受伤高位截肢也倔强得未流一滴眼泪的青年,这时两行热泪从他那苍白瘦削的脸颊流淌。他无力地握着父亲的手,“千万不要忘记人事局的同志”。

  从省司法学校毕业回丹阳时,他已是个残疾。他没敢去人事局,他知道,谁愿接收一个残疾生呢。

  人事局却认为,小沈是个国家培养的人才,不能因他残疾而浪费他的青春,浪费他的知识,应想方设法安排他工作。

  负责分配的小殷主动与十几个单位联系。结果呢,统统打了回票。

  他没辙了,只好把局领导拉上,终于说服了政法部门的领导,同意把小沈接收下来安排个打字工作。

  小沈上班后,法院的同志都为他那股“疯劲”而感动;

  每天从十几里路外赶到机关上班,总是提前到,从没间断过。

  几天就背熟了字盘,掌握了打字技术;只花半年时间就拿下了四门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单科合格证书。

  大半年之后,小沈因劳累过度,疮口再度感染,转成不治之症。

  他多想好好生活下去,多做一点工作,不辜负人事局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啊……。

  太阳的辉煌,使晚霞也烂漫;

  在丹阳,晚霞那么烂漫绚丽……

  也不知是老干部意识到了老年的快乐,还是丹阳市人事局干部真正做了他们的贴心人,抑或还有其他法宝,让社会普遍关注、发愁的老大难的到龄即退工作,在丹阳居然不难——1989年,丹阳市干部到龄即退率已达99%。

  不行春风,哪得秋雨。

  形成到龄即退的小气候多不容易。然而丹阳市人事局却亮出了高招: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市级机关做起,从组织人事部门自身做起。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又建立了深受老干部欢迎的“六个一”制度:建立一本帐;发好一个通知;谈好一次话;开好一个欢送会;赠送一点纪念品;为退休干部办一件实事。但促成这项工作转入常轨还在于人事干部自身的带头作用。

  1988年9月,市人事局干部赵培基到了退休年龄,一些同志说,这次看看人事干部到龄后退不退。这话传到老赵耳中,其实他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到了正式退休那一天,他二话没说,主动办了手续。有人问,你身体还好,可以再干几年么?他却笑笑说:“到龄即退的工作要靠我们做,我是人事局的干部,应该带头执行。”就在赵老办完手续后的几天里,几个到龄未退的干部陆续办了退休手续。过去,他们或强调房子还需调整,或以子女没工作为理由,或提出提高退休待遇的要求,多次拒绝人事局同志苦口婆心的劝说,不愿从岗位上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