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算 >

第39章

天算-第39章

小说: 天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水楼台先得月”啦等等,等等。

  “不利只有一个字——苦!可苦又有什么?我们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好歹是条汉子,这点苦吃不了?再说,没苦哪来甜……”他这么去说,居然说服了大伙。

  第一天上工地,陈书荣和干部们最早,再没有任何说教任何仪式,行宫粮管所的26名干部职工默默地干开了。

  初春的清晨,寒风并未收敛它的凛冽和冷酷。建窑工程艰苦啊,挑一担土来回不少于300米,还要爬坡,往往重担在肩时,浑身汗透,恨不能赤膊上阵;轻担回头时,却又冷得哆嗦,大伙儿只得重担加快步伐,轻担小跑步。工地上只有响亮的号子声。

  每次下工,他们的双肩上衣和肉粘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汗哪是血,毕竟都是脱产多年的粮食干部职工,工地上,也不分清谁是干部谁是职工,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天天如此循环。

  路人还打听,挑一方土肯定不少钱吧?

  “全是行义务”,因动过手术,被照顾在所的蒋金松来工地送饭送茶。他回道。

  没钱?这么起劲?路人迷惑了,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在当地一方土三元五元的价人们也不屑一顾。不到半个月,700多方土,就被他们移了过来,荒地上一空土窑建成了。

  还有更让人不可理解的,窑厂点火后,不见所里招民工,他们除了请一位老师傅观火候指导外,从拌泥、制砖,到装窑、烧窑、出窑的全套“生产线”,都被干部职工承包了。

  那一天,市粮食局领导来所,陈书荣带领中层以上干部在窑厂出第一窑砖。窑厂,灰尘弥漫中,几个头上包着白布,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短裤的汉子正在忙碌着。一个个脸上、身上又是灰尘,又是砖屑,又是汗水。除了眼睛和白牙,外表几乎一模一样。己分辩不出谁是谁来,他们飞快地从摄氏50多度的窑洞中拖着砖头进进出出。

  喊了几声,才走出一个“窑黑子”。

  “老陈啊,你——”局领导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局长,这第一窑砖,有成品砖二万五千多块,少说也值三千元”。陈书荣抹了一把汗,脸上顷刻变成“大花脸”,他咧着咀笑着。

  ……

  半个月一窑砖,他们抓紧农闲,日以继夜地轮流干。当年就烧出了10窑砖,获净利一万二千元,以这钱作润滑剂。所里又办了一个挂面厂。

  挂面仍是全所同志干,他们把人员分成3个组,轮流在挂面厂、窑厂生产。每个月、每个组、每个人都满负荷、超负荷地在所里以及两个厂奔忙,生产任务干部职工一个样。

  干部遇开会,出差耽误了任务的完成,便利用晚上加班补上;职工们有了榜样,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党员职工张百忠原来总是头昏眼花,他不吭声。那次,在去窑厂上班的路上,突然感到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见,他就干脆俯伏地爬行。刚刚从挂面厂干了一个通宵出来的陈书荣看到后,马上叫人抬他去医院,自己到窑厂代了张百忠的班。连续一天一夜的过度劳累,下班时,他己经浑身象散了架,还是蹒跚地朝医院走,去探望张百忠的病情……

  苦,终有所获。第二年,两个厂都取得了好效益,他们又把利润用于新办五金弹簧厂、养殖场等附营企业。1989年,全所附营获得净利16万余元。

  三

  中国有句老话:穷日子难过,富日子也不好过。

  “陈主任,这钱是大伙苦出来的,多发点奖金吧。”

  “汗不能白流,大伙也该享受了。”

  ……所内外有人眼睛盯上了钱。

  陈书荣又一次陷入了深思。两年来,干部职工确实吃了不少苦,增加些收入应该。国家规定粮食部门“以附养主”的政策也要执行,可所里的仓储设施又亟待改善……

  他召集党支部成员开会。

  随即又通知开全体职工大会,会还没开,他就带了全所同志去检查仓库。

  在那还是50年代以旧庙改成的简易粮仓前,在那还是乱石荒草覆盖的场地上,陈书荣讲了很多很多。

  “我们千万莫忘记,我们是粮管所,担负着1700多万斤粮油收购保管任务,这种设施,这样的仓库,堆着老百姓辛勤种出来的粮食,淋了雨,霉烂了,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吗?”

  “创业难,守业更难,艰苦奋斗不是短期行为。”

  事隔近两年,蒋金松还记得陈主任那天讲的一句话,“我们吃苦创业,难道仅仅是为了增加工资,多发奖金?单位穷了,落后了,家里的条件再好,心里也过意不去,就是走出去脸上也无光呀!”

  所里也不是没有考虑职工生活,每年按规定拿出来一定比例的附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其余除上交国家外,全部用于仓储设施的改善。

  后来的时间里,行宫粮管所边发展附营,边改善设施。先后投资45万元,改建新建成了1195平方米的仓库,使仓储量由1986年的5875吨扩展到1990年底的6275吨,全所仓储设施达到规范化标准;又增加了电脑、电子测温、仓内隔热吸风系统等现代科学保粮设施;相继完成了宿舍楼,办公楼等基础工程。

  茅山脚下飞出了一颗新星。

  这个如今己是省级“四无免鉴”、省级“文明粮库”、省粮食系统“企业标兵”的老区粮管所成了地地道道的花园式的庭院。漂亮的办公楼、宿舍楼、储粮区、生活区、办公区严格分开,整齐划一;桃花园、葡萄园、百花园等6个经济作物区竞相争艳,所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

  老区从未见过这么好的设施和条件,当地人见了个个称赞她、歌颂她,为她而骄傲。

  人类自身的造化,使茅山脚下的这个穷山沟,扑楞楞飞出了只金凤凰来……

  四

  “老区人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优越的条件,但独独不可没有精神,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己被评为镇江市劳动模范,国家仓储先进个人的陈书荣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一句话。

  香花引蝶,新星耀眼。过去到茅山来,无非到茅山道院进香许愿,无非来扶持老区。现在,这里有来了参观取经、采访总结的一批又一批人。

  人们在探寻这颗新星升起的规迹。

  陈书荣还是那身几年前的打扮,一身藏青的洗得掉了毛的中山装,一口茅山地区土话。他真诚地说,我们成绩的取得靠全所26位同志的辛勤劳动,说实在的,老区人也并不是没能耐,只要大家凝聚起来,苦干实干,就有奔头!

  如今的行宫粮管所还在继续艰苦奋斗着。

  他们学会了“五匠”技术:木匠、瓦匠、漆匠、白铁匠、裁缝。他们“凡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花钱请别人”,不管是所里搞什么建筑、维修的,同志们一起上阵,各显神通。

  他们突击了3个早晨搬掉了门卫旁堆得象小山似的10多万块断砖;建露囤时要挑300多方土填高,他们5个早晨挑好了。

  装卸粮食从来不请民工,仅89年和90年全所人员装卸粮油7000吨以上,为国家节约开支8000余元。

  他们开荒种菜,挖沟养鱼,食堂基本不需出去买菜,他们每年自扎扫帚250把,91年他们还开展“节约一粒粮、一分钱、一度电、一滴水……”十个“节一点”活动;他们……

  他们是要让这颗亲手送上天的新星更大更亮!

  老区也有风采,这是真正的风采!

  五

  艰苦创业,这几个字眼儿,有些人曾象丢一件旧衣服那样轻率地丢掉过;有些人曾把它当作新衣服那样娇柔地装饰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度很少有人把她装在心中,常年坚持过。

  苦干,实干精神,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创造我们农业文明,灿烂文化的精髓,它不是候鸟,不是“舶来品”,更不是装饰物,它是事业的保证,是前进的动力。依靠了它,发扬了它,就会创造出巨大功绩。丹阳市行宫粮管所不就是又一个极好的例征么!

  (1992.4)

  漫步丹阳漫话市场

  丹阳历史悠久。1989年考古专家在导墅镇留干村发掘的土墩墓中发现的良诸时期文物,可把她的历史上溯6000年之古。丹阳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也象她的历史那么久远。由于其“当水陆之冲,据四会之达”,有鱼米之乡之誉,出产优质稻米、苜蓿、芸苔、茭白、菱、藕、紫菜、青蒿等特产,数千年前,这里便有了民间的物品交易。

  乃至北宋,丹阳人发明了“羊头车”这种简易而载重宜远的土制交通运输工具,便使这里的商人越走越远,自然把丹阳的百花酒、醋、小磨麻油、面筋、丝绸销往千里之外。宋大诗人陆游《入蜀记》云“过吕城闸(丹阳一镇)始见独辕小车”,清诗人高文照《丹阳晓行诗》称“羊头车子尖得厉”;张文潜又赞“羊头车子毛布囊,浅泥易涉登前冈”。设若当时的大画家张择端来丹阳,或遇羊头车,他必定会欣然画下:数十辆,数百辆羊头车,背着毛布囊,擦着汗的丹阳人,艰辛远涉……身边或周围是一排一圈羊头车,已放下毛布囊的丹阳人,四方云集而来的购买者……说不定《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丹阳的羊头车或者有来丹阳的商贾。

  及至清康熙年间,丹阳还有了个闻名的集市“牛落(民间集市)。”这个定时定点,有人管理,有人收税,交易已上档次,逐步走上正规的市场,据传是当地国内六大市场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这里的“牛落”交易日益扩大,苏北,皖南等地大量耕、菜牛贩运来丹。上海、苏州、无锡、昆山等地牛贩、客商来采购,“牛落”日上市牛2000多头,丹阳成了苏南最大的牛集散地。丹阳人,“务本业而多远贸”了。

  及至清末民初,丹阳这个仅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邑,每月有定期集市贸易50多次处,每个乡镇每月都有二个“落日”,丹阳人把“上落”当作节日。“落日”也是“庙会”,既是商品交易日,又是赶亲访友,祭示祖宗的重大活动日。新桥清明“娘娘庙会”,吕城农历四月初一“落日”,延陵“落日”,日人流量逾2万多人,县城农历三月十八“小茅山”庙会,规模超过10万人。丹阳“庙会”数量规模之大、之多,可谓罕见。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顺应丹阳人喜市乐商的特点,从搞活流通,富裕丹阳人民出发,积极培育市场,其功盖世。可以说几个数字:总投资2亿多元,已建成各类市场95个,总面积超过30万平米,其中,农贸市场23个,综合市场7个,小商品商场13个,专业市场52个(眼镜市场1个,苗猪市场12个,粮油市场3个,珍珠,茭白市场1个,小五金天线市场1个,木材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个),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以集镇为纽带的,大中小配套,专业性、综合性协调,批零兼有,多功能、多方位,开放型的市场体系。加上规划和正在建设的各类市场尚有10余个,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市场象天女洒下的璀灿明珠,均匀地镶钳在丹阳这块平方公里不大的土地上。

  羊头车推了上千年,庙会赶了数百年,没有能换来富裕和幸福,百座市场在短短的几年中却给丹阳人民带来了富足和喜悦。如果说,封建皇帝留在陵墓上那精美石刻古迹展示了丹阳先民的聪明和灿烂文化,提高了丹阳的知名度;那么,今天的丹阳建起的这百座市场,便是她的人民精明和远见卓识的体现,加快了丹阳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让我们从百座市场百颗珍珠中任意拨出几颗来欣赏——

  丹阳眼镜甲天下

  1992年。初冬。丹阳火车站旁百米处的丹阳眼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几个不同凡响的人,他们忘却了冬的瘦瘦寒风,却只穿着衬衣在忙碌看。领头的人便是长着“五千年沧桑史的脸”,在中央电视台屏幕上高唱“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台湾著名电视主持人,著名谐星凌峰先生。他正张罗着把他跑遍海峡两岸都没看到过的奇迹——丹阳眼镜城,拍入他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大型系列片之中。他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丹阳眼镜甲天下。

  被摄入凌峰先生镜头的有:当天市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富商,穿梭于市场2000多个店面和摊位,那正在讨价还价的紧张通红的脸,那买卖成交后,老板抑制不住喜悦的脸和客户满足后泰然的脸;那装璜得一家比一家鲜艳华丽的店面;那一副挨一副,一扎靠一扎,一捆叠一捆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镜架,镜片成品眼镜和眼镜身上的所有零配件。什么太阳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