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心灵白金 >

第12章

心灵白金-第12章

小说: 心灵白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能力;失去健康的人会说:早知道就多注重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

  与其事后追悔,不如在每个当下用心去做,全力以赴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将来必能愉悦地享受自己经营的成果。

“不问收获”是一种心灵的满足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品讲的是“收获”。须菩提对如来佛说:“世尊!您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佛道这个境界,究的竟真一无所获吗?”佛闻言得知须菩提心有所悟说:“是的,是的。须菩提!我于法中丝毫无所得,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因为有得即有失,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

  我们做什么事,总会问自己这样做会收获释什么。其实,人生得到的所有东西,本来都是属于你自己的。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想收获什么,就要问自己播下了什么。

  “收获”是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如果我们觉得做一件事什么都得不到,就会没精打彩。佛则要我们做一个推倒这面墙的人,因为,墙外面是一片辽远和广阔。

  “收获”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做每件事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呢?因为“物竞天择”的社会,给了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需要收获来为自己积攒生存的本钱。正因为我们事事必要有收获,才会成为世界的主人。可是收获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见被收获挡在外面的精彩世界,使我们看不到和谐的风与美丽的阳光;收获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变得古板而又闭塞;阻隔了我们和其他心灵的交流,使我们变得孤独而又寂寞。    

  
  佛说:“凡是可以用得失来形容的,都是身外之物,是迷失自性。般若妙法,本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本来无失,从何有得。自已本身就是佛,人人都具备这些,如何能说“得失”呢?因为它一直存在在自性中啊。如果能做到没有一点法可以得到,就是无上菩提。”

  佛告诉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一切,只有看透得失,推倒收获这面墙!在收获的面前人本应该是很伟大的,因为,收获是人的心创造并设计的,人可以随便摧毁它。但有时,人却显得多么渺小,遇到什么事便去问收获。其实只要有人的存在,任何东西都会变得脆弱无能。我们要做一个推倒收获这面墙的人,因为,墙外面是一片辽远和广阔。“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收获的苛求。托尔斯泰就曾说过:“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收获。每天早晨醒来不问收获,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然后在工作、生活中享受这个过程,当你安心地躺下来,今天已然成为昨天,明天还很遥远,享受你的睡眠。

  “不问收获”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纯主观的内在意识,是一种心灵的满足程度。一个人能不问收获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快乐,就会找到幸福。不问收获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变得简单可行。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贬低;去给予而不要计较能否得到超值的收获;去运动而不管在人们眼里自己的笨拙;“不问收获”地去生活,去感觉,去释放自己的内在,把整个的人放松,让你心思集中在你做的事上,而不必在意外在的一切,让自我的内在得到彻底地展现。那个时候你似乎不是你在自己,你的内在仿佛在另一个四维的空间,在另外的空间欣赏你,观照你,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天堂,生活充满快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春暖花开,善心依旧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三品讲的是“善恶”的问题。佛认为:“众生人性本善,原来就没有恶。”可是人性本善,为何还会发生“毒奶粉”事件,为何世上还有犯罪,为何还是有女孩子被人强迫呢?佛回答说: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心被浮尘所蒙蔽,但是只要这些人能净心行一切善,发掘自身的善根,改过自新依然可以得佛果。行善任何时候都不晚。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如果每个人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每个人都能少一些自私自利,少一些贪婪、愤怒和傲慢,那么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和谐。整个社会也将更健康更融洽。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中国人也不会因此吓得不敢喝奶粉。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立足当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会“急功近利”、企图“不劳而获”,那么金融危机将永不会重演。如果全社会都能常养心中善的种子,那么每个人都会活出真正有品质的生活:我们吃的米饭、包子、蔬菜都是有品质的,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有品质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都是有品质的!

  佛说:“须菩提!众生无论聪明还是愚蠢,在善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万物和佛一样皆拥有平等的善心,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缘故,就是本性中,原无我人等四相的妄念,有这些妄念,如镜上涂蜡,就是心被浮尘所蒙蔽。所以,只要能净心行一切善,就可以得佛果。”

  我们先来一次善恶之辩。例如在封建时代,按鲁迅的说法,是“人吃人”的社会,为什么还会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宣言呢?答案很简单:人类的道德观念是约定俗成的,必然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善”是永远的主旋律,越是黑暗的时期这种期盼就会越强烈。那么:佛说的人性本善,到底该如何理解呢?这问题其实很好解答: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的渴望,并没有其他的杂念,哪来的“恶”可言?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婴儿必然遗传了其父母的某些习性,只是暂时没有显现……但是成长的经历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决定将来为善或作恶的最关键因素!

  善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善心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善心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善心深处喷涌的温泉。再大的天灾人祸敢不可能让善心的田野颗粒无收。善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善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善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善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善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佛又说:“须菩提呀!如来佛我,所说的善,乃众生本性中自然存在的妙性。众生人性本善,原来就没有恶。为何名为“善”,只是为了开悟众生,暂且名之为善法而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良人们的愿望,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首先是制度好。但制度好也不能保证善都有善报,恶都有恶报,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所有的善都得善报,做好人也不光荣;所有的恶都得恶报,没有人做坏事了,只要做坏事,一定得到相应的报应,谁还敢做坏事?做小偷的每偷必被抓,就没有人敢偷东西了。人要有一个信念,认准一个目标不改变,好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相信善有善报,也能承受善没有善报,但还行善。假如没有善报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一无所获?不是的,有所得,这就是心理积淀。做好事不管有没有好报,心理积淀是好的。我帮助了一个人,我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我毕竟做了一件好事,心理积淀有了,好事越多,积淀越多。如果一个人心理积淀好,不管条件怎么差,他也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我觉得现在对善的事迹挖掘不够,只报道痛苦的一面,不吃、不喝、不睡,没命地干,家里有病人不看,让人望而生畏,没挖掘出行善的真正幸福。我认为就是他们的心理积淀好,他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什么场合下,都能很坦然、很乐观、很幸福地生活,这难道不是最高的生活质量吗?所以我认为善人是幸福的,这一点也许正是佛在第二十三品想告诉我们的。

人一生下来就带着伟大的宝藏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四品讲的是福德和智慧。人一生下来就带着伟大的宝藏——福德和智慧。但是人一生下来同时继承了“灾祸和愚昧”。《金刚经》就是想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将灾祸和愚昧去掉,而创造出一个空间,使得福德和智慧的宝藏能够进入意识,同时能够分享,因为福德和智慧的品质之一就是:你越是分享它,你就越拥有它。

  佛说:须菩提乎!须弥是最大的山,是众山之王。有人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其福德虽然很多,可是若有人,受持这个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和智慧,用七宝布施的福德和智慧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和智慧,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福德有二种,有世间福德,有出世间福德。世间福德,从布施得得来。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福报,这叫做有为善。得到有为善福,福德尽了还是要堕落。而出世间福德,从发掘自身佛性而来。能深入般若,得解脱自在,这叫做无尽福德。福德无尽,所以无堕落。    

  你的世间福德根入你的身体,你的身体跟世间福德并不是分开的,它是世间福德的一部分,你的身体是整个宇宙,它并不是某种有限的东西,你或许没有观察过它,但是,试着去观察你的身体真正是在那里结束,那里?你认为你的身体在你皮肤结束的地方结束吗?都不是,你的身体的尽头,就是世间福德的尽头。而那新的开始,要么是出世间福去西方极乐,要么是堕落在地狱!

  福德如同太阳,如果那遥远的太阳死了,很快地,你也会死在这里,如果阳光停止来临,你将不复在此,没有那遥远的太阳存在,你的身体无法存在,太阳和你以某种方式深深地关联着,太阳一定是包含在你的身体,否则你无法存在,你是阳光的一部分。早晨的时候,你看到花朵开放,它们的开放实际上是太阳的升起;晚上的时候,它们合起来,它们的合起来实际上是太阳的下山,它们只是散开来的阳光。你存在于此,因为在遥远的地方有太阳存在。

  福德如同空气,如果片刻没有空气,人将会死。你的呼吸是你的生命,如果你的呼吸是你的生命,那么福德是你的一部分,你不能够没有它而存在。所以,你的福德真正是在哪里结束?极限在哪里?没有极限!如果你仔细观察,如果你进入深处,你将会发现没有极限,或者宇宙的极限就是你福德的极限,整个宇宙都涉入你的福德里面,所以你的福德并非只是你的福德,它是你的宇宙,而你植根于它,同样地,你的头脑也不能够没有福德而存在,它是福德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过程。

  智慧也有二种:有世间智慧,有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对于世间的一切法都能明白,虽然明了事理,但不能舍掉尘相,心知肚明,却不能超脱,还是事障。出世间智慧,对于世间的法一切明了,能够双双忘掉,尽除理障。佛说的福智无比,是出世间的福智。所谓清净福,无漏智。是布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