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好孩子 好习惯 >

第19章

好孩子 好习惯-第19章

小说: 好孩子 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秃⒆臃窒恚⒆拥囊饧

  不打击孩子。即使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也不要像抓住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打击、批评,要像帮助朋友一样帮助孩子,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批评孩子要对症下药 
 
 
 
  2006年04月12日14:0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龚晓思是成都有名的国际象棋棋手,17岁时就已经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了,而且曾两度获得全国国际象棋赛少年组女子亚军,并获得了全国百名好少年奖、一专多能十佳青年奖等多项荣誉。在他人眼里,她是一位优秀的孩子。但这位有名的棋手初出道时曾在一次很小的比赛中作弊,而这一切都让站在窗外的妈妈看到了,妈妈怎样处理这件事呢?龚晓思每次回忆起这件事,都颇有感慨:如果没有妈妈的正确引导,我的事业可能在那时就中止了……

  那是龚晓思第一次参加比赛。她走进赛场时充满了自信,还冲着窗外的妈妈笑。按照比赛规则,父母只能在赛场外面透过窗户观看里面的比赛情况。

  比赛一开始,龚晓思十分轻松,自以为胜券在握了。谁知,棋局似乎变了,龚晓思失去了优势,越下越紧张,紧皱着眉头,不时望着窗外的妈妈,心中焦急万分:可不能输呀,如果输了,怎么对得起窗外等着我的胜利消息的妈妈呢?正是越是着急,越是出错,龚晓思眼看着就要输了。

  就在这时候,她看到了“一线生机”,只要把刚才走错的一个棋子挪动一下,就能扭转棋局了。正是为了胜利,为了不让妈妈失望的心理,终于使龚晓思铤而走险了。趁着对手不注意的时候,她成功地把棋子挪了一下,然后镇定地装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对手回过神来时,发现棋局不对了,便大哭起来,并质问道:你怎么能移动了棋子呀?而这样的质问,并没有让龚晓思认错,反而坚定地说:没有,我没有移动棋子!整个赛场混乱了。

  其实这一切被窗外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可龚晓思并不知道。但当对手的父母找到裁判长评定时,这位妈妈并没有当众戳穿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维护了孩子。

  后来,龚晓思和对手重新比赛,而由于撒谎的压力,使得她以败告终。妈妈领着她回家,平静地对她说:其实妈妈看见你移动棋子了。这话让女儿吃惊又羞愧。妈妈说:你知道为什么妈妈当时没说吗?因为我知道你是太想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为自己,也为妈妈,想取得好成绩才这样做的。但这样做是错的。当然妈妈有责任,对你期望太大让你有了压力。但我希望你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好好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棋品如人品,只要你尽了努力,你输棋赢棋妈妈都高兴。要记住,人生就是一盘不能悔棋的棋啊……

  我很感动这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诲引导。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的心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意思是人生在于自我控制,因为放出天使你就是天使,放出魔鬼你就是魔鬼。象棋大师龚晓思幼年初赛便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即是放出了心灵潜藏的魔鬼。实际上,每个人甚至每一天都可能面对诱惑,而年龄越小越受到外在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孩子压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学习。当母亲期望很高并许诺奖励,这成了女儿注意力的中心,也成了压在她心头的一座山,使她难以专注下棋。当她陷入困境,魔鬼便跃跃欲试了,因为逃脱困境是儿童撒谎做假的重要动力。这危险的一招告诫父母们,不可以成败论英雄,而要激励孩子专心于下棋或学习本身,这才是最高明的一步棋。

  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要经常反思自身,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难道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错误吗?龚晓思的妈妈做到了这一点,她对自己对于孩子的过高要求与求胜心过重进行了反省,没有对孩子无情地批评、责难,反而勇于承担责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关键时刻保护了孩子的“秘密”,呵护了孩子的心灵。要知道,任何孩子犯错误都是有原因的,不能完全撇开原因而单纯地批判行为本身,明智的做法是找到行为背后的根源,并进行引导,这才应该是优秀的父母所做的事情。

  因而,父母首先要宽容孩子的错误,不要动辄就发火,反应过大,或者惟恐别人不知道一样“宣传”,结果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内伤”,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阴影,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建立在宽容基础上的要求,孩子接受的可能性才更大一些,因为孩子如成人一样都渴望一种理解与尊重。学会理解孩子,宽容孩子的错误,并学会把孩子的错误当成“秘密”,可能给予孩子的就是勇于改正错误、不断奋进的动力。作为父母,如何宽容孩子的错误,我的教育建议是:

  从错误中获得启示。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在错误中有所启示,获得成长,即“吃一堑长一智”。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应该宽容,平等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立下改正的坚定决心,这是孩子从错误中受益的第一步。

  批评要对症下药。有些时候,孩子犯了错误,需要适当地批评与惩罚,但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对于年幼的孩子或者心思过于敏感、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而言,特别要讲究方法,以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召开家庭会议。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如果父亲或者母亲单方面一时难以决定如何处理,可以暂时放一放,不要着急处理。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家庭成员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可能作出的决定会更明智。

  谨防孩子撒谎。如果父母双方不能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则可能因逃避父母的惩罚而学会撒谎。为了防止孩子出现不诚实的行为,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的不当言行多问一个“为什么”,注意引导,并提出要求或者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等,这些做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考试分数是孩子的隐私 
 
 
 
  2006年04月12日14:0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父母在生活中能很容易感受到这样一个细节,每当孩子考试结束后,一般来说孩子都不愿意到亲戚家里串门,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因为有很多成年人,一见着孩子就问,考完了吗?考了多少分?第几名啊?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模式,看似是成年人关心孩子的方式,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许多孩子说最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考得好的不一定愿意回答,那考的差的就更不愿意回答。

  考试分数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考试分数应该视为孩子的隐私。

  长期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按照分数高低排名次并随意当众公布的现象,在中国屡见不鲜。北京一位高三女生说:“我们的考试测验如家常便饭。不光考,还排名次。我们两个文科班共98人,从头排到尾,不仅在班上念一遍,还在家长会上念一遍。这是同学最讨厌的,也是最害怕的。再说了,第98名还有什么信心呢?”

  我们常见诸多报刊披露,学生由于考试成绩差,深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如果性格内向,加上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引发出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有的学生喝敌敌畏自杀,有的学生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等等。

  当然,我们不会幼稚地得出结论——仅仅是由于按分数高低排名并公布于众导致了种种悲剧,因为还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按分数排名次和公布于众恶化了学生的生存环境,常常成为悲剧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其实,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是对学生正当权利的野蛮剥夺,必须予以制止。

  也许,有人会说,隐私是有权不公开的,可考试分数算什么隐私呢?就让我们看一下什么是隐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隐私的唯一解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想想看,哪个考分低的人愿意公开自己的分数?既然低分有可能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他为什么不可以将分数作为自己的隐私呢?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这里有一则具体案例。

  四川省某县一中学在工商银行办事处和镇政府门口张贴了两张“成绩汇报”,除公布了本校部分学生的高分成绩外,还将并未在该中学读书的4名学生的不理想考分作了公布,引起4名学生及监护人的不满。一周后,该中学又将此“成绩汇报”交镇党政办公室。

  为此,4名学生状告学校侵犯名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该中学公开张贴“成绩汇报”,虽然是为了吸收生源,主观上无侵害原告名誉权的意思,但在客观上公布了原告不愿公开的成绩,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据此,作出如下判决:被告在本判决生效后5日内,在同一地点以公告形式向4原告赔礼道歉,公告内容交法院审核,此公告应保留3天。

  法院判决的理由有三:首先,被告损害原告的事实存在。被告在没有取得原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其不愿公开的成绩公布于众,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尊严,对原告名誉造成事实上的损害。其次,被告有不可推卸的过错责任。虽然在主观上被告是为吸收生源,但把本校考分高的学生与他校考分低的学生(原告)相比,客观上起到宣扬本校、贬低他校,损害原告名誉的作用。最后,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也是侵害名誉权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被告违反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水平,况且学习好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你不可能简单根据名次来判断孩子的优劣,这本身是不科学的、不公正的,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要在全社会尤其在父母、教师和学生当中树立儿童拥有隐私权的观念,保护孩子的隐私,尊重儿童的人格。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以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判断孩子的优劣。任何考试与比赛总会有第一,也必然会有最末,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名次虽然能在某方面说明孩子的学习状况,但仅仅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并不代表孩子永远都是第一或最末。孩子总是在不断进步的,要相信孩子下次会表现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与教师单独交谈。作为监护人,父母有权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教师也有责任向家长如实介绍,但是否公开学生的分数仍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实际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非分数。建议教师与父母分析学生状况应单独交谈,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共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与孩子一起总结。作为父母,在孩子每次考试测验之后,不要总是仅仅关心最后的分数,而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一起分析孩子考试时失误的原因或考试优异的经验。这样的效果会是积极健康的。 
 
第三章 呼唤父教 
 
 
 
  2006年04月12日14:0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据北京一项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半,而中学阶段,父亲的影响超过母亲。

  缺乏父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时下父亲打拼于职场,母亲全力照顾孩子的新型生活模式下的许多孩子,也开始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