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阶层,良心在杀戮中已经丧失了,虽然他知道穷人也许并不是坏人,但穷人若破坏了富人的生活,那只有消灭掉,这是有钱人必须维护的东西。
鲁的死在情理之中,死在水中被彻底释放掉,被榨干了,流尽了。
当我们为影片中过多血腥暴力的手段而感到五脏空虚,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类似于自虐的情节与镜头挑战时,往往会忽略了影片传达出的导演的社会欲望(我更希望这是一种社会欲望而不是政治欲望,因为贫富差异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东西)。对于此片来说,线索肯定是复仇的,只是在人物视点上做了一个转换,从鲁到老板,但其精神内涵的线索却是咏咪这个人。在我看来,读懂这个人就读懂了整部影片。
至于那些镜头语言与血淋淋的情节设置,其对残忍的夸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当然,少儿不宜!
韩兮
2006…10…12于通州 。 想看书来
《蓝宇》:同志不同志
四年前,网上有一篇小说名叫《北京故事》,讲述的是关于同性恋之间的话题。说句实在话,那部作品并不很好,因为有大量的*描写,所以它倒着实也有了一群读者。可是即便这样,许多人还是为此而流了泪。没过多久,根据这部小说改篇的电影《蓝宇》在金马奖上大露风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钦佩关锦鹏的眼光的同时,也很欣赏改编者的水平,因为我实在没有看出这部小说的影视功能。于是,我买了盘,但观影的结果却令我并不十分满意,想来,《蓝宇》的得奖也正迎合了电影界所说的那个预言:同性恋题材的剧作或影片一定能够得到反响的。
为了可以清楚地说说《蓝宇》,我必须先谈谈对于那部小说的认识。正如前面所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但问题是的确有一些朋友(其中有很多是女性)为它而流了泪,原因是因为它很感人。无论讲不讲学术上的母题思维,我必须承认感人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问题是《北京故事》的感人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当蓝宇与悍东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时候,作品的感人激调已经确立了,当蓝宇对悍东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忠贞时,那感人的情感已确确实实的化为爱而升华了,我想,这是一种爱与宽容与自由的结合。所以,这样的作品对于那些女性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表示自己爱心的机会,于是,她们感动了,甚至哭泣了。
现在我似乎可以说说《蓝宇》了。悍东深沉的独白作为开篇,配上阴霾的镜像,很明显,这就是一部为了感动你而拍摄的影片,于是许多人都落入了导演的掌握之中。作为导演关锦鹏,我想他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他自己的身份,主要是要感动自己,只不过观众在他的引导下也被动起来了。没有思考,没有认同,只有渲染,这注定了影片的档次。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我想这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但同志电影往往并不被认作是商业片,似乎总是要拿起文艺的手段来探讨它。若也是这样地对待《蓝宇》的话,这样的开篇不但俗套而且做作。
接下来影片便进入了正题,那是关于悍东的介绍,当那个台球发生了正撞时,悍东的强悍地位便已经出来了,他是强大的自主的,他的身份,他的身材这一切都要说明的是悍东是一个强大的人物。在许多同志影片中,都必然会将两个人的身份作出一个强与弱的区分,这部影片并不例外,也许这是因为在同性的关系中,那种强大与弱小似乎更有些权力的意味。与之对比,蓝宇在台球厅的那场戏中并没有真正的出现,他是一个弱小的人物,无论是在刘征的口中,还是在悍东的眼里,以及影像的交代中,他都是弱小的,是不应该与悍东同时出现在人物。而此时的悍东对于蓝宇的态度也是极度的暧昧,确切地说,这只是一场交易,皮肉的交易而已。没有任何东西了。而蓝宇的出场则明显的带有客体的色彩。我们知道,在许多美国片子中,女性是欲望的客体,她们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往往都是带有诱惑力的,而蓝宇却也是这样出现的,他*着身体,在悍东的高大的身材的遮挡下,蓝宇的身份便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男性所保护下的同为男性的欲望客体。
这是一场简单的交易,悍东并不以为意,但在车站,他意外地又见到了蓝宇,当时,有一镜头是很讲究的,即悍东将自己的围巾替蓝宇套上,导演一连用了五六个镜头来切换这个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动作。在华人电影中,围巾可是一个顶好的道具,尤其是早期电影中的那些知识分子们,脖子上总要挂着围巾,那是情感与社会的枷锁,同时也是理性的象征,这是无法更改的,这样的围巾情结直到《喋血双雄》中周润发的出现才有了新的意义。而今天,关导又用上了围巾这个道具,从此,蓝宇与悍东真正的恋情开始了,这是情感的枷锁,也是理性的选择,谁也无法摆脱,谁也不能摆脱,蓝宇从这一刻起爱上了悍东,也是从这一刻起,悍东要为自己的选择负出责任。
即便这样,悍东却并不承认自己的选择,在车子里,他对蓝宇说,玩这个的不能太熟悉了,否则就散了。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而蓝宇的反驳是我们还不是太熟吧?蓝宇的感情在这句话中暴露无遗。与此同时,导演述说了蓝宇的自强精神,他找工作,他并不乱花悍东的钱,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说蓝宇的精神,只是强调蓝宇对悍东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于是,蓝宇象是一个儿媳一样,上门见了悍东的家庭。爱情在这期间慢慢地发展着。
正如所有关于爱情的影片一样,两个人的爱情道路上必然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蓝宇头一次打车来到悍东的住处时,悍东的屋中碰上了另一个人(原小说中名叫张健),于是关于爱情是否忠诚的问题被引了出来,然而,与其它影片不同的是,这个忠诚问题被同志的许多行为所掩盖,它变得却是异常合理。在这一次,两个人的感情进入了低谷。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蓝宇头一次打车来,此时,这种行为是标志着蓝宇要与悍东同等的身份,但这显然还不是现在的悍东所能接受的,他咆哮着对蓝宇大喊,声嘶力竭地要保住他的强者的地位,但这样的喊叫却反映出他内心的苍白。在这场戏中,蓝宇走了,但他是胜利者。悍东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悍东真正放弃自己强者的身份是在“89”时刻。“89”是关于权力受到置疑的背景,而在这个时候,悍东寻回了蓝宇,这显然也是他放下了强者的姿态,向蓝宇低头的时刻,于是两个人开始了一种平等的恋情。蓝宇参加的学生运动实则是对强者的反抗,于是他彻底地胜利了,与悍东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当同志间的玩弄变为真正的爱情,当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达到了一种统一的时候,还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在阻挠着悍东与蓝宇的关系,那即是社会的真正力量,一个男人要与一个女人结合才是真正的正常。悍东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他父亲的死实际已经是身份的没落了,但悍东显然并不承认这一点,他娶林静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一个社会的身份是不会轻易丢掉的。悍东为蓝宇购置的房子还没有装修好,一切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顺利。悍东背叛了蓝宇,顺从了社会上自己的身份,也许他对林静平也没有真正的感觉,这一切都是社会上所带来的信息,换句话说是悍东力争模仿社会上正常的情感。
然而,有些东西是真的改变不了的,悍东离开了蓝宇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到底在何处,所以,可怜的林静平自然地成为一个过场的人物。而此时的悍东实际上已经是每况愈下了。在机场见到蓝宇后,那是一个成熟的男性,悍东以一个失败者的角色向蓝宇投降了,而蓝宇自然是会接纳他的,因为现在的蓝宇已如简爱一样坚强自立。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强者与弱者之间已经发生了转换,蓝宇逐渐走向强者的位置。接下来的事情显然是要将这样的转换达到极致。悍东的权力彻底完蛋了,他的公司无法运转,他也被关了起来,而这个时候,蓝宇简直是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他卖掉了房子,救出了一无所有的悍东。到了这个时候,两个男性之间的恋情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权力之争,而这个结局最终以蓝宇的胜利而告终。
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人物发生了转换,悍东的屈服也使得两个人的关系达到了最高峰,但下面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另一轮地对抗。在巨大的反差之后,悍东承受着很强烈的失落感,这样强烈的失落感在悍东这样始终处于权力主角的人身上极易造成不安定的因素,于是,他与蓝宇的分开是必然的可能,但问题是如何宣布这样的必然的可能。在悍东准备反击,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蓝宇因意外事故而死去。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解脱方法,既保证了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赚取了关于爱情的眼泪,又可以让悍东始终怀念着蓝宇。但我认为,这样的结尾应该是最苍白最无意义的,将整部影片很糊涂地就归纳在爱情片中。虽然这样的确很感人,但毕竟是少了一些深度,我想导演的目的也并非要探讨同志们的心理到底是怎样,他无非是在说,同志间是可以存在爱情的,而且这爱情同样是可以轰轰烈烈的。
在这部影片之前,我们看到过一些同志电影,比如说《东宫西宫》与《春光乍泄》等。客观地说,《东宫西宫》明显不如王小波的原剧本,但它的确是一部挖掘同志心理的影片,为此我曾写过一个《沉默的百分之一》。至于《春光乍泄》,我想那并不是关于同志问题的探讨,那是一个友谊与生命的主题。所以比较起来,《蓝宇》是最为平易近人的,它并不作任何研究与探讨,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与许多其它爱情故事一样,它的发生是必然的。我们做个比方,蓝宇若是一个女性,影片是否成立。那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样的影片则少了许多观众本身的情感。作为一名观众,他们首先与社会一样,并不认可同性恋,但当同志之间的爱情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必然会产生一种同情的心理。所以关于《蓝宇》所赚得的眼泪则是一种策划行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成功。从这一点上说,《蓝宇》有一种讨好的行为在里面,如同那些后殖民电影一样。
上述的分析中有许多关于同志间权力的问题,我想在同为爱情的前提下,同性与异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无可避免的。至于影片中的强与弱的转换实际上会在各式各样的爱情中出现。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可以说,这就是也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根本就没有任何同志电影的意味,虽然它的确打着同志的幌子。作为导演,关先生也仅仅是要表达自己的爱情而不是要说明自己的同志爱情,仅此而已。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部影片对于独立电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场景少,人物少,也无特技,除了很讲究的摄影以外,应该是一部好的DV作品。
韩兮
2001年于小西天
《V字仇杀队》:我们被复杂了
有人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是学问。
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看《V字仇杀队》真是一门学问。首先举个例子,便是关于“V”字的解释。在知名杂志上看到,这个“V”字太牛B了,首先就是一个手势,胜利,其次是代表了一堆关于形而上的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对不起,笔者英文实在太次,所以没能记住“V”字诸多的含义。在我看来“V”就是第五号牢房的标识,影片中一个横移的镜头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了。
于是,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有人说这是能力。其实这是作为一个观众的能力体显。影评人常常复杂化某些东西以显示自己的学问,而观众只需一种简单化的能力,将电影看得娱乐便足够了。
话题扯远了,回到本片。看完此片后,我有两个问题在考虑,靠,我正在复杂化呢!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符号,这部影片能有多好看?第二个问题是沃卓兄弟(姐弟)是如何拍电影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是影评人们极为迷恋的,有人干脆拿此片与《1984》做比较,都是反对*,都是用恐怖手段进行反抗,局部破坏便能改变政权,这是时下非常流行的理论,四年前,拉登同志曾经这样做过。但《V》片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从整体看,《V》的桥段十分明显,英雄救美,电视台奇遇,暗杀事件,真相揭露与女主人公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