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47章

法克麦赖夫-第47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整体看,《V》的桥段十分明显,英雄救美,电视台奇遇,暗杀事件,真相揭露与女主人公的升华,结局V同志的献身!其实,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英雄救美是类似于蜘蛛侠的城市英雄片,然后电视台奇遇则成为反恐片,暗杀事件无疑是悬念侦破片,女主人升华又似传记片,至于结局V同志的献身是放之各种类型片皆准的手段。虽然片种似乎在变化,但每一种变化都没有跳出正经的商业片范畴,于是,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多元素的商业大片。但许多人并不这么看,原因是片中过多的符号学!

  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电影与符号干上了,最有名的莫过于《达芬奇密码》。下面什么是符号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以前曾出现过的简短的文字或图案,经过了变形,现代人要找出以前的真实含义。换句话说,所谓解码就是一种记忆,回忆一下这些码曾经的含义。本片也是,符号多得不胜枚举。“V”字已经讨论过了,*的沙特勒明显是“希特勒”的变形,V从火中站起,女主人公艾微从水中站起,代表着一种传承,片尾无数V面具者象征着人民的觉醒……

  好了,诸如此类的符号还有很多,服饰,场景等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就是导演的宣言,明摆了告诉你,别把此片简单地当作一部商业片来看。看来当个观众也不是容易的,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V所做的一切。第一印象,V是一个恐怖分子,靠,炸楼若不是恐怖分子,我都要抽自己耳光了。但V为什么要成为恐怖分子?因为他要复仇。对不起,关于影片中暗示的反对*恕我眼浊,除了那些符号以外,我真没有看出多少来。于是,产生了一种不协调。

  故事实际上更象是一个恐怖分子复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各种符号,加上某些台词及女主人的觉醒则标明这是一个反*的电影。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明眼人谁都能看出来。于是,我如好事者一般开始寻找V思想产生的动机。那个可怕的实验当然可以为其复仇找到充分的理由,我想没有人怀疑。但沙特勒是否*,我则抱有疑问?在电影《1984》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能自由言论,一种白色恐怕是心灵上的,但《V》片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片中的群众似乎还是可以说话的,仅靠一些符号似的东西来渲染*统治显然不够。于是,我这个有考古癖的人继续寻觅下去。

  为了增加关于*的感觉,片中的确设立了两个情节,第一是主持人反讽沙特勒无能被抓了起来,第二个是牢房中遗书主人的故事。但不可否认,这两个人的故事都过于个体,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能烘托出白色恐怖的气氛。而作为*者沙特勒我所能看到的只是没完没了地在电视屏幕上讲话,没有一丝强权的派头。其实,作为个体当然能表现出一种白色恐怖来,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当亚历克斯被改造屈服后,那才是一种恐惧,是从心底迸发出的恐怖。没有相应的恐怖的*气氛作为对立面,V的无政府主义当然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于是,我只能认为他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显然,这种理解与导演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所以本片也只能沦为相应的普通的一般商业片,当然它还是比较好看的,虽然有些地方一如沃卓兄弟(姐弟)的叙事不连贯的毛病。

  导演的初衷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即沃卓兄弟(姐弟)是如何拍电影的。这两个人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骇客三部曲。除了炫目的场景及动作以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他们的理论。讲道理是这两位导演一直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拍片之初就是打算把问题复杂化。于是,我听了不少朋友说没有看懂《骇客帝国》。在纯粹的商业片中讲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情,所以这两位的作为非常值得尊敬。其实,他们的成名之作是一部小片子,叫《大胆地爱小心地偷》。这部片子情节连贯,故事奇特,是至今为止我认为两位拍得最成功的作品,当然这与票房无关。

  拿这三部片子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兄弟所要表达的理论很简单,即你不是你,你能突破你自己。《大》片中,情妇的突破是超常规的,包裹了同性恋的外衣。《骇》当然走得更远,在寻找真实的自己,自己才是主宰。与《骇》一脉相承,《V》是突破*。

  虽然我很尊敬两位导演,但我还是有个疑问,即这样的商业片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至少在我看来,在故事与理论结合方面,沃卓斯基们是退步了。拍片当然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做到精益求精,但若希望观众也把影片复杂化则是十分不现实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若不是《骇客帝国》的名气,《V》片恐怕只是一部极一般的作品。也难怪,看片子时我的头脑的确赶不上导演的思维。

  对了,上述的文字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我的错!

  韩兮

  2006…6…1于通县

《魔比斯环》:我们还能奢求什么
大概是去年,万籁声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在上海美影的一个小馆中举办了万先生的作品回顾展,门厅罗雀。与此同时,日本也为万先生举办了纪念活动,声势是美影的那个小馆无法比拟的。据说当初日本的动画之父手冢治虫便是受了万先生的影响而立志进入动画行业的。

  时过境迁,今年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80周年的日子,中日的动画成绩也不可同日而语,关于万先生的功绩说出来也多少有些惭愧,那些标榜的成绩不说也罢,只谈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吧。

  看过美国的动画片,也看过日本的动画片,对3D的概念就不用细说了。就《魔比斯环》而言,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实属不易了,毕竟我们只是学生,在制作方面能够有此表现,不但在我的意想之中,其实更超出了我的意想。有些人关心那上亿的钱花在何处了,其实我认为这比《无极》是有意义得多了。

  《魔比斯环》票房惨败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这点却无技术无关。

  作为一部动画片,虽然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但其惨淡的票房若强行归于技术显然有些夸大其词,至少在我看来,此片的技术并没有达到让人无法忍奈的地步,甚至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它为什么失败呢?

  看中国动画片,从笔者的观念中出发,那肯定是看以前的片子,我想这样的一种信念在中国观众心中是普遍存在的。换句话说,是对动画电影市场缺乏信心。

  信心的缺乏是由来以久的,尤其是《宝莲灯》的出现,当我们对动画长片充满了渴望的时候,(这种渴望往往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重现辉煌感)它的出现将我们的渴望再一次砸个粉碎,简单的画面与剧情,甚至还有简单的模仿都显得是那么幼稚,这似乎根本不是拍出《大闹天空》等经典动画长片延续。

  所以,对动画长片的失望可以说是《魔比斯环》失败的很大心理因素。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关于剧情。谁都没有料到,首部中国的3D影片竟然套用了一个西方的故事,就我们的传统思维来说,这种非中国的故事在感情上也的确令中国观众不能接受,倒不如一部外国动画来得直接。

  而这种西方故事成就了许多造型,这些造型更不符合中国式的审美,看看那些牛头人,我们就知道离我们的观念有多远了。这与打游戏可不一样,魔兽中的角色我们是可以参与进去的,所以强悍些无所谓,但让我坐在大银幕前看一群牛头人多少还是有些审美迟顿。

  缺少灵气,说明创意之时的定位就是错误的。

  剧情本身不用我过多强调,很套路的,甚至就西方故事而言也不算精彩。

  本来就没有信心,然后一边说MADE IN CHINA,一边又呈现出一群西方的东西,没有票房当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如果抛开了观众本身,抛开了票房,《魔比斯环》却是一部对于中国动画长片极有意义的作品,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第一部3D动画那么简单。

  首先,中国有了3D动画电影,第一部之后还会有第二部,这是希望,虽然由于《魔比斯环》的惨败,这希望多少有些渺茫,但这希望的确存在。

  其次,我们真正在学习着。面对3D动画,中国大概还是处于一种起步阶段,于是我们向美国人学习,当然这也是使《魔比斯环》看起来更象美国片的原因所在。这样的学习是不可多得的,如果说制作期是六年,那么这六年中所得到的经验将会影响中国动画产业的下一个六年或更多时间,这是勿庸置疑的。

  第三点即是失败的教训,很明显,技术是美国的,但内容也应该是美国的吗?照单全收是本片失败的主要原因,我想制作本片的中方人士肯定会有此意识,那么,不仅仅是针对动画片,在电影技术日新月益的时候,在我们从技术角度暂时只能跟着西方走的时候,这种失败便显得更是珍贵了。

  对于3D的动画长片来说,一群人坚持下来了,这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对此,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对于中国正在全力支持的动画产业,突然出现了这么一部长片,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是票房所不能直接体现的那部分价值。

  韩兮

  2006…8…25于通县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剪刀手爱德华》:现实让我们失去了浪漫
当你捡到一笔钱的时候,有四个选项,一是留给自己,二是买东西送给朋友,三是送给穷人,四是送给警察。你会选哪一项呢?剪刀手选择了第二项,因为他足够单纯,因为他也许根本没有钱的概念。现实中最正确的选择则是第四个答案。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现实中对于这笔意外之财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在写这点文字的时候,我已经让现实给束缚了,一味地还原出一个真正的现实来。所以,爱德华不懂了,所以,他不适合生存在人类的现实中。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蒂姆风格的浪漫爱情片,这与近期那部《僵尸新娘》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一个是真人演绎一个是动画风情,但少不了的歌特式风格,诡异的城堡,少不了的浪漫爱情等等。

  这种影片几乎是蒂姆的一种标识,尤其是其对歌特式风格敏感运用,往往都会使影片产生极其独特的魅力,即便是《断头谷》,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歌特式的那种恐怕与诡异,更多的还是对人性的揭示。

  从某个角度来说,《剪刀手爱德华》只能算是蒂姆的小品之作,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故事情节的简单与常见。最明显的例子自然就是爱德华的准偷窃行为。看过美国八十年代的青春片你会发现这样的情节几乎俯手皆是。

  男主人公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这个女孩有男朋友,当然这个男朋友肯定是自私自利的,然后就是男主人公为了心目中的天使开始犯下了某个错误,当然那个男朋友基本上都是教唆犯之类的人物,主要罪责肯定是不是男主人,观众会有种道德倾向的。

  这种司空见惯的情节放在影片中,但观者的感觉却是十分自然,十分地合协,似乎这个情节是否存在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希望美丽的女孩可以与男主人公走到一起,于是那个自私自利的男朋友便成了道德上的替罪羊,换句话说,即便导演不这么安排,在观众心中,这个男朋友也是最大的障碍,他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

  浪漫故事一般来说情节都不是很复杂的,而且能够导引着观众的走向,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但有一个前提,观众这种心理愿望必须在此类情结出现之前便达到,即导演已经渲染出来了,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潜意识中同情男主人公。

  首先,影片对爱德华这个人物的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一个试验的失败品,一个没有双手的人,这仅仅是老太太的讲述,然后便是爱德华的出场。虽然是幽暗诡异的城堡,但院中那奇特的树型则给人一种美好的情绪,然后进到城堡之内,破落的屋顶,在黑暗的角落中,爱德华慢慢地走了出来。这明显告诉人们,这个男人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容易受伤敏感的男人,再加上他双手的原因在脸上留下的道道疤痕,观众已经把同情心付与了他,即便这个人看起来的确有些怪异。

  然后便是爱德华进入小镇的状态,新奇激动,对一些事物都感到一种美好,这是一个小孩子的心理,尤其穿衣时的不能自理,于是极大的唤起了观众的爱怜心理。仅仅是这些部分,观众已不可救药地将善心交到了这个爱德华的手里。

  与此同时,导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