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50章

法克麦赖夫-第50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硗猓庵质址ê芟G驴说摹T诟傻粽煞虻氖焙颍鸹湎铝耍谑呛罄此郊艺焯轿罢一鸹罢一锛朴肫拮拥穆榉场

  更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那张伪造的照片,丈夫留了个心眼,将照片留了下来,这是证据,当然也不能让私家侦探放心。火机与照片构成了私家侦探下一步举动的动机。这是后话,铺垫在这里,暂且不提。

  私家侦探还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杀人未死。这个情节看起来有些突兀。

  当伙计潜入丈夫的屋中,发现丈夫被杀,又看见妻子遗留下的枪,此时他扮演的是一个警察的思维,想当然地意示到是妻子杀了丈夫,于是产生了毁尸灭迹的想法。在这里要另外提出一个物件,这同样是线索之一,那就是枪。

  这把枪不仅仅是线索,更是荒谬的代名词。在影片最开始时,枪就被提了出来,当时通过妻子的话就给这把枪付与了无理性的猾稽可笑的意义,到后来,这柄枪更耐人寻味。枪中只有三发子弹,第一发被私家侦探用在了丈夫的身上,还没有解决问题。

  第二发是走火了,最后一发如何,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悬念,暂且放在这里。

  伙计看到凶案现场,出于保护妻子的目的,把丈夫的尸体运送出去,结果却发现丈夫并没有死,至少没有死干净。

  这时候,这个看起来十分突兀的情节开始接触到人的心理层面了。

  伙计一度地犹豫,即便他已经将坑挖好了,但手在颤抖,埋下一个活人,他就是杀人凶手了,这个罪名从他所认为的妻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到底值不值得?

  但找死的人不会让活人犹豫的,于是,丈夫不合时宜地开枪了,三枪,都是空枪。这是伙计的运气还是丈夫的霉运?枪,又一次成为无理性的代名词。

  但这三枪却让伙计下定决心,于是,他成为真正的杀人凶手,活埋了丈夫。人物内心的变化被三声空枪所主宰了。

  丈夫的退出令四人关系成了一个新的三角状态,私家侦探登场了,还有伙计与妻子。顺便说一句,柯恩兄弟造就三角形态的人物关系十分拿手,在他们的多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现在情况是这样的,私家侦探是一个准全知的人,他回去找火机与照片的时候,发现尸体的失踪,同样也猜想到伙计的所作所为。但有一点是个错误,他认为伙计知道自己是杀人凶手,拿了照片,也可能拿了火机。

  伙计是一个误知的人,认为妻子杀人不干净,然后是自己真正地杀了人。他发现了照片,但并不明白那张伪造的照片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他如坠于雾中,那张照片颇有些迷幻的色彩,也许证明丈夫没有死,也许预示着自己与妻子的下场,于是他惊恐着。

  相对于两个男性,妻子是最无知的,她只能猜测,伙计杀了丈夫,她为伙计的爱而担心,同时,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十分有意思,竟然将妻子回归了她本来应有的义务上,显然,这也许只是一个悔恨的表现,但同时也证明他开始与伙计产生了分歧,至少在她看来,杀人总归是不对的。

  三个人的情况造成了三个人不同的心理动机,私家侦探要挽回自己的失误,伙计决定逃走,而妻子却要弄清真相。

  对于身在暗处的私家侦探,他挽回自己失误的第一个方法是要吓走伙计与妻子,于是,丈夫复活了。

  以丈夫的身份来实施自己的计划,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实际上是剧情的一种回归,又回到了影片开头时丈夫,伙计与妻子的三角关系中。此时,观众实际上被愚弄了一番,一个三角关系的剧情,在柯恩兄弟的改造下,尤其是私家侦探的介入而变得复杂而深邃。同样的,伙计与妻子也认为丈夫没有死,而前来复仇了。

  影片的最后,伙计死于“丈夫”之手,而最后的一枪终于响了,被丈夫赋与滑稽的枪将“丈夫”杀死,至少我们的女主人公,即妻子是这样认为的。

  从整个剧情来说,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三角关系,只是其中一角被替代了。

  第二点,道具的意义,枪,火机与照片都是线索,但枪被赋与更为深刻的意义,即其无理性,荒谬性及黑色幽默。

  第三点是意外,在我看来,这是柯恩兄弟最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的新奇所在,故事中不受常人思维所限制的意外,但却有着合情合理的剧情铺垫,这也是柯恩兄弟讲故事的高明所在。

  第四点就是人心的不确定性,在剧情中,丈夫从忍受到报复,私家侦探从侦探到杀手再到阴谋家的身份转换以及伙计从偷情者到谋杀者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随着剧情推动而变化的,合理却又令人感到无奈。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妻子的变化并不大,在《冰雪暴》一片中,那个女警察也变化不大。这种女性的坚毅似乎可以成为柯恩兄弟影片的另一个标志。

  柯恩兄弟的影片向来并不激烈,但故事讲述的方法却总能给人一种新的体验,《血迷宫》作为他们的成名之作,可以说已经十分成熟地奠定了柯氏风格。

  韩兮

  2006…4…26于通县 。 想看书来

《血钻》:血浸的大陆
眼看情人节就要到了,当人们看到自己首饰上那熠熠生辉的钻石时只会恨它太小,却根本不会理会在那光茫中透出的些许血色,但也许影片却恰恰用这种血色将本来浪漫的东西变得现实了许多。《血钻》,看过之后若不能触及你的灵魂,那么你应该得到血一般的洗礼,流放非洲,也许是重生的一个最好也是最人道的一个契机。

  其实影片并没有什么过于深刻的内蕴,只是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讲述了非洲人苦难的生活,但这种表现恰恰可以反映出我们无暇顾及也无须顾及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某个时候还是会震撼到你的心灵。

  丹奇由迪卡普里奥扮演,这个当初在游船上的穷小子现在已经长得过于成熟了,而且所拍的影片几乎没有一部次品,此次凭借《血钻》被奥斯卡提名,不能不说的确有着一股子强势的劲头,我想他在影片中的表现比之《无间风云》中的卧底的确要好上许多。

  丹奇是一个战争贩子,倒卖军火,钻石是他的工作,但他最大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非洲。非洲是罪恶的,充满了杀戮与贪婪,人是*的,在这种地方生存常常会陷入生与死的拷问之中,无论是做些什么,还是经历过什么,对与错无关紧要,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而离开非洲也是为了生存。丹奇是一个极度现实的人,冷静得令人可怕。

  所罗门是一个普通的渔夫,这个人最大的心理支撑点便是儿子,好儿子,学习好,将来有出息,甚至只是一个牙医,但也比穷苦的日子强上百倍。但他忘记了一点,那就是这种理想对于现实来说是残酷的,因为非洲不需要牙医,要的是枪,要的是钱,只有这两种东西才是在非洲生存下去的必须。于是,当叛军将所罗门与儿子拆散的那一刻,他的所有理想都立即化为了泡影,心中的支撑点已经消失了,于是这个人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团聚,但战乱不喜欢这样温馨的字眼。

  麦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她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想从根本上拯救非洲那些受苦的人,而且她也看到了根本的所在,那就是西方世界对非洲钻石的掠夺,虽然这只是所谓的根本之一,但这种掠夺却使得非洲的内乱更可怕而且更血腥。揭露这种西方所引导的罪恶便成了麦迪这个女记者的最大愿望。

  三个人有着三个不同的心愿,前两者其实都是一种生存的要求,因为他们生活在非洲,知道非洲这片土地的可怕之处,而后者多少有些西方式的所谓政治观念,一种形而上的拯救生存的想法。于是,一颗粉钻的出现改变了这三个人的命运。

  所罗门意外地发现了那颗粉钻,他知道自己处于一种生死的边缘,一方面他要利用这粉钻寻回失散的家人,而另一方面他知道这颗粉钻将会使得所有人都向他投向觑觎之心。而丹奇恰好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得知所罗门的这颗粉钻以后,他立即想到了这将是改变他一生的重要机会,离开非洲全靠这颗粉钻了。而那个理想主义的麦迪也希望通过丹奇找到西方世界对非洲钻石行业所犯下罪行的证据。三个人由于一颗钻石,由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而结合到了一起。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影片分成了两条线索,第一条就是这三个人如何寻找钻石,由于丹奇极为想得到这颗粉钻,于是他被迫同意帮助所罗门先找寻自己的家人,而另一条线索则是所罗门的儿子迪亚从一个好学生褪变成一个叛军中的杀人魔头。当这两条线索对比地进行时,我们立即会发现,钻石虽然是所有动机的因素,但影片的着墨点却放在了非洲人的悲惨生活之中。这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影片主题。

  非洲对某些人来说是天堂,只要你任何人的本性,只要你能将子弹毫无保留地射向那些无辜的百姓,你就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则是地狱,不但要躲避那些无情的杀戮,还要将自己的善良保存下去。而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地狱中,所罗门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处境注定是地狱的宠儿,他的要求虽然简单地只想家人团聚,但战火令他根本无法达成这个愿望,他的本意是当个善良的人,但自己的儿子却已经成为了恶魔。

  与所罗门不同,丹奇生活在天堂中,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且理性令他处于一种不败的境地,他所欠缺的只是财富的积累。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悄然地发生着转变。起初,他帮助所罗门寻找家人只是一种程式,为了得到粉钻,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过程虽然危险,但他却从所罗门身上知道了非洲人们的苦难,这是他闲暇时根本无法真正去思考的事情,而另一方面,记者麦迪的理想主义令他产生了一种敬仰。于是,这个只想逃离非洲混乱局面的战争贩子真正地开始审视非洲人的生活以及造成这种苦难生活的根源。与所罗门一起行走的过程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丹奇开始关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了,红土,离不开的土地也是浸透了鲜血的土地。

  而令丹奇产生最大转变的便是那个受土著保护的老人,与其说老人在保护一群苦难的孤儿莫若说老人在保护着非洲本来应该拥有的善良,让孩子们远离战争远离贪婪,这是老人的心愿。这同样是一种理想主义。如果说麦迪的理想主义是外在的,尽自己所能阻止西方世界对非洲的掠夺,那么老人的理想主义则是根本的,内在的,保持住非洲人民应该拥有的善良。但路口守卫的少年那一声枪响将老人的理想主义击碎了。非洲依旧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与理想距离太远。

  丹奇再一次回到了现实,但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矿河边上,已经被洗脑的迪亚令人感到是那么陌生与可怕,一个好少年终于变成了野兽,而那个独眼龙似乎也抱有与丹奇同样的心理,离开非洲,离开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此时,对财富的渴望似乎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因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有着生存的权利,都是为了离开非洲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也包括所罗门。但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所罗门更惦念着自己的儿子。迪亚在最后关头完成了土著老人心目中的善良,他终于从恶魔附体般的意识中苏醒了过来,但丹奇却无法离开了。

  丹奇的死看起来似乎有些老套,但实际上他是死得其所的。其实这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转变了,而是一种临死前最后的理想主义。离不开这片红色的土地,也许这是一个宿命,但他却因为理想主义而死去的,他救下了所罗门父子,也帮助完成了麦迪完成了揭露西方交易的内幕。

  于是,丹奇从一个极度理性的人物转变成一个如麦迪一样的理想人物,但纵观整个过程,他其实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即便是最后的转变也是由于死亡让他没有选择。于是,这个人物变得极度立体,也极为可信。迪卡普里奥在此片中这种心态的把握并没有因为影片过份的暴力而有丝毫削弱,反而显得分寸有度,能够入围奥斯卡提名的确名至所归。

  影片通过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不但丰满地表现出丹奇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而且极度真实地再现了非洲土地上人们那种地狱般的生活。钻石是美丽的,但在非洲大陆,任何的美丽为了生存都将被血色所浸染,无论是鲜红的,还是黑红的血色。

  韩兮

  2007…2…5于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