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 >

第2章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得更能吸引点击并立即产生回报,故此雅虎于2006年6月撕毁了与谷歌签订的将它自己的一部分搜索广告外包给谷歌的协议。人们猜测,这笔交易是为了通过反垄断审查,据估计,在四年合同期的第一年,即使雅虎就广告收入与谷歌进行分账,它也能给雅虎增加亿到亿美元的现金流量。雅虎首席执行官杨致远表达了相当富于幻想的希望:依靠谷歌,雅虎的“独立的搜索业务”将进一步增强,它所带来的“财务上的利益有利于我们将搜索业务转化成货币”。
  广告产生的利润为谷歌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可使它增加网页的采集,增加以各种形式——包括新闻、图书、学术期刊、街道地图、卫星图像、财团法人情报、专利等——出版的各类名目的索引。谷歌已开始搜索其用户的个人信息。只要你同意,谷歌就可以贮存你的照片、视频、电子邮件、日程安排、用文字处理的文件、电子数据表、演示投影片、你在喜欢的网页上所加书签、在线讨论组、个人博客、即时聊天信息、社交网络信息以及股票投资组合。无论哪种东西都不会被认为私密而不适合谷歌的组织,甚至个人的医疗记录也可以包括进来——2008年5月,“谷歌健康”网站已经成立。谷歌的延伸范围正在进入家庭:只要得到你的允许,谷歌软件便可以对安坐在你的个人电脑里的文件夹进行检索。
  个人数据由其他软件开发商负责搜索,他们都是应邀在谷歌的基本结构上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的。2008年4月,谷歌推出了新程序——谷歌应用引擎(Google App Engine),在对开发商的宣传中它强调了新程序的三个特点:无需安装部件;易于按比例增减;免费启动。
  谷歌有一条为广为人知的戒律:“不作恶。”在主页上它还将公司的名称用三原色来表现,其余部分是大量的留白,还有一个询问用户是否感觉愉快的按键。这种形象消除了人们的戒备心理,使它的扩张得以顺利进行。2006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星球谷歌需要你”的报道,但它却出现在时尚版,而不是通常所见的商业版。这是一篇谈论谷歌流行###的轻松的文章,而不是对谷歌急于走进世界各个角落这一行为的警告。
  谷歌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并非每时每刻都一帆风顺。谷歌星球的殖民化开拓迫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禁止谷歌对本国居民提供服务。2006年,谷歌不得不就是否要在中国建立网站进行讨论。如果将网站建在中国,那么中国政府将对引起敏感反应的搜索结果加以过滤;若在中国以外建立网站,那就将如以往那样,更易导致中国政府将谷歌完全屏蔽。最终他们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将网站建在中国,这被认为是朝着提供完整的、未加过滤的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但批评者却认为谷歌过于胆小,使“不作恶”的符咒落了空。

引言:这不是一个小公司(5)
谷歌依旧戴着白帽子,至少在那些将微软公司视为邪恶帝国的人们眼中是如此。谷歌目前的抱负包括说服客户采用一种适合于个人电脑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将对微软形成直接威胁。这家以搜索引擎知名的公司已经拥有了许多可以从事搜索以外的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结构,它们可以像微软办公系统中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那样进行文件建造方面的工作。谷歌已经开始提供“作为服务器的软件”,即使用它自己的软件在由公司所管理的移动式服务器上贮存和处理用户的数据。用户越是依赖谷歌的与微软办公系统相类似的软件,购买和维护台式电脑软件的需求就越少。
  计算机工业已经认可了一个相当新的短语:“云计算”(Cloud puting),指的就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算机的运作模式。某一用户的文档资料就如同在网际空间里漂浮一般,在互联网的任意一处接口上都可以进入。这种观点并不新颖,Sun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和其他一些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网络计算机的运作归于一点,但网络在当时还不成熟,因而它们的市场努力未能成功。今天,这个思想已经更新为“云计算”理念,在从前无路可走的地方似乎已经大道通天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批评道,将数据中心比作“云”甚为不妥,因为它们并不是透明的薄纱或飘渺的“云”雾,而的的确确就是摆在地球上的固体,大量消耗着已经十分稀缺的能源。到2006年,美国的数据中心所耗费的电力已经超过了电视台的总和。
  当谷歌在1998年成立时,宽带的英特网接口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云”计算也毫无可能。谷歌的搜索业务也就不可能给微软公司利润丰厚的视窗和办公系统业务形成威胁。但在今天,有着多方利益的谷歌公司已经成为微软有史以来所面对的最令人畏惧的挑战者。谷歌仍然是一个相当小的公司的——它在2007年的市值只有165亿美元,还无法同510亿美元的微软相比。就市场的资本总额而言,谷歌在美国的公司当中排名第十位(2008年6月为1800亿美元),微软公司则排名第三(2700亿美元)。但是微软了解两家公司谁能在未来占据优势,而它对雅虎公司的投标被普遍地解读为它害怕独自面对谷歌的恐惧心理的表现。
  多年以来,微软公司一直企图通过改进它自己的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的效能,开发它的尚处在襁褓当中的“云”计算技术以赶上谷歌。由于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它决定对雅虎做出充满敌意的投标。2008年1月,在出让雅虎股票时,它提供了股价的62%作为保险费用,微软此举充分反映出它的失望达到了何等程度。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库苏马诺将微软的叫价说成是在追求“已经超出其票面价值的、正在掉价的老式因特网资产”。微软的合并开价在5月份被回绝后撤销,一时间引来了许多人的嘲讽,其中最生动者或许是丹·莱昂斯的描述,他在其博客《史蒂夫·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中写道:“这好比是让两个在百米冲刺比赛中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家伙把腿绑在一起,重新参加比赛,希望这次他们能跑得更快些。”
  2008年5月,谷歌在美国英特网搜索中已经占据了的份额(而在2006年3月,这个数字还是)。名列第二的雅虎的份额只有20%,微软的MSN搜索所占的比重是。

引言:这不是一个小公司(6)
如果谷歌止步于网页搜索的成功,而且只是网页搜索,那么它的故事将是紧凑的。但是谷歌所追求的是对各种形式的所有信息的掌握,因而它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庞大、更加复杂、更加有趣了。而且这个追求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未经检验的。从1999年6月公司在接受了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的2500万股本资金后发放第一份新闻通稿起,谷歌就决定要“将全世界的信息都组织起来,让它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收,可以利用”。时至今日,谷歌一直使用谦逊的口吻来表述公司的使命。在公司成立7个月时,它正式放弃了开办时由两名创始人匆忙写在谷歌网页上“让网上的高质量信息搜索变得更容易”这一有限目标,转而将“组织起世界上的全部信息”作为企业宗旨,其超凡的雄心壮志就此成为具有公共意义的重大事件。
  谷歌的管理层切实懂得,公司越是朝向这个终极使命迈进,就会有越多的人被这个前景所震撼;仅凭一个公司就能将与日俱增的信息财富全部掌握在手吗?2006年,谷歌公司一个不知名的人物准备了一个PowerPoint演示,它在幻灯片中夹带了一句话,说谷歌当时只能获得它所搜索的全部信息的5%。另一张幻灯片更强调说:“我们的计划是获得世界上的全部信息,而不仅仅是一部分。”这两张幻灯片都张贴在谷歌的公司网站上,但显然有人想重新考虑一下这种说法,因为它们不久就被删除了。
  将整个世界的信息全部组织起来的思想源自谷歌的创立者所拥有的工程师的世界观以及他们作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起初从事的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科学的确试图帮助图书馆科学,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书籍中所包含的信息全都可以通过电脑查找。在这些吸引知识界目光的挑战者中,就有佩奇和布林的身影。这是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为基础而开展的研究,它的工程学院——而非研究生院就在这个校园。
  佩奇和布林与经营IBM数十年的工商业专家没有任何共同点,与经营早期个人电脑的计算机行家也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们都出生于1973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工业领域中的新一代创业者。他们分别在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的本科课程,又都在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继续他们的博士学位课程。1998年,他们在创建谷歌公司时,尚未完成毕业论文,但他们涉猎广泛的学术经历给了他们深刻的影响,使他们获得了一种乐观的信念: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设计并构建起一套适当的系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完成的。
  他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仍旧超过了对于创办实业的兴趣。当两个年轻人寻找拥有更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CEO时,他们所期待的也是有着同样追求的人。在埃利克·施密特身上他们发现了这个人既是老练的企业管理人员(先后在Sun微系统公司和Novell公司担任相应职位),又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施密特2001年来到谷歌,3年后,即2004年,在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三人承诺在今后将共同工作20年——这堪称为开创公司未来伟业的团结壮举,如果能够持久,必将获得三驾马车的美誉。
  那些与管理团队一同工作的谷歌雇员的日常所见是,三个人的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他们对于公司应该优先发展什么的想法几乎毫无区别。他们共同将企业的轻重缓急的思想向全公司传播,因而,即使是团队中地位最低层次的人也知道指导他们做出决定的原则是什么,在完成谷歌的使命方面,哪些任务被认为是最有益的。

引言:这不是一个小公司(7)
三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施密特总像新闻发言人那样向前走,而布林和佩奇却向后退。施密特比布林和佩奇年长18岁,新闻界一般把他描写成提供“成熟监督”的人,但他在公开发表言论时具有相当高的控制技巧,他能够说得很少,却不让人感觉出来,这一点在管理团队中得到了最高的评价。在描述谷歌正在做什么或没有做什么时,施密特能够精明到无论怎么说,都能让外界从最积极的方面加以理解。当布林在2008年问到为什么消费者要相信谷歌能够保证他们的个人资料的安全时,他回答时的语调似乎表明他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是荒唐:“你认为有多少人曾经由于前一天使用了谷歌而导致他们的信息被泄露并为此而烦恼呢?零,这种事从未发生过。然而,我还肯定成千上万的人在昨天邮件被盗或身份失窃。”相反,施密特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相当冷静,从未显露出被激怒的样子,而是承认对于###的关注,并柔和地指出谷歌充分意识到,它全部的业务都依赖于维护其用户的信任。
  虽然偶尔施密特也会由于未经过深思熟虑而脱口而出。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他的声调与他的合伙创办人也是一样的。2006年5月就有过这类事例。当时他正谈到谷歌的策略模型,他说这种模型的设计“就是用来测量漫无边际的对象。我们今天还看不到这种持续增长的模型有什么极限。我相信极限是存在的,但我们今天还看不到。这种无限增长的模型的确令人振奋”。这确实令谷歌振奋不已。然而无极限增长的景象对公众而言却不仅仅是振奋而已: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出现的景象,我们甚至来不及好好看看谷歌变成了什么模样,更不用说考虑下一步还会出现什么了。
  谷歌目前可能正在使用上百万台电脑进行研发,这些电脑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形成一种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电脑。谷歌不会泄露电脑的数量,也不会更多地谈论贮存这些电脑的数据中心。当施密特在2007年4月被问及谷歌有多少计算机时,他答道:“我并不确切了解。”然后,意识到这个回答有些忸怩作态,一个CEO怎么能不知道这些事呢?于是他又承认有“十来个”中心,其中一些还相当有规模。然后他又很高兴地添加道:“在一两年之内,现在大的将会显得很小,因为发展速度就是这么快,我们只能不断建设越来越大的数据中心。”但他又揭示了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