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欧洲-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而自制。
任何心理学家都可以告诉你,在这么强大的制约压力之下,那个好孩子不变成
问题儿童才怪!事实上,杀人放火的拉尔斯和克里斯强就是九十年代的德国问题儿
童。就欧美其他各国来说,德国人的集体罪恶感或许是驴背上一个包袱,压着不让
它乱蹦,可是包袱太重,驴要反抗闹病的。
写到这儿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么说,日本那头驴子可更理直气壮地不驮它该驮
的包袱了!?
国破山河在
——知识分子的心灵流亡
1
4年了! 你怀念那个从地图上消失了的国家吗?“选择西德或是东德,”东柏
林长大的作家史勒辛格说,“就譬如要我选择霍乱或是鼠疫,选择一个豪华的或是
普通的大黑坑……”东德不值得怀念,统一更不值得庆祝。只是每当电视上西德人
将东德说得如此不堪,好像30年的人生都是一场不好笑的笑话,他就觉得彻底的受
不了。
“西德和东德只是金钱的结合, 新婚夜或许有几度性高潮,接下来的4年却是
夜夜强暴。老实说,我并不在乎东西德的结合,只是头痛怎么结合了就无法再退出!”
2
东德时代炙手可热的作协领导康特说:我不跟你虚伪,坦白地说吧!对,我不
得不怀念那被抹掉的国家,而且一丁点儿也不后悔曾经为她投入一切。
当年康特的书风行一时,东欧各国争着翻译抢印,还是全国莘莘学子的必读作
品;现在,书绝版,没有人愿意再印。
不是由于言论箝制,而是,改朝换代之后,人的价值观和品味也翻个了,没有
人还认得出作品的意义。
他所怀念的,其实不尽是独裁政治或共产制度,而是他自己的意义和重量;可
是他自己的意义和重量,只有在独裁政治和共产制度中才能浮现出来。
3
反资、反美、反霸权、反跨国公司、反殖民主义、反消费主义、认同第三世界
…….
你在说陈映真吗?
不是, 我在说海涅·穆勒(Heiner Muller),东德时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
身为东德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精英,他曾经反资、反美、反霸权……现在,那个
主义国家从他脚底下被抽走,他仍旧反资、反美、反霸权……只是,现在,所有他
反对的东西:资本主义、美国、霸权、跨国公司、殖民侵略……全部化身为德国的
统一。对穆勒和其他许多社会主义栽培出来的精英而言,德国的统一,是以美国为
主导的西方国家扩展霸权、推广殖民的策略运作的结果。
1989年革命前夕,就有作家发出警告:“我们输了,就要被麦当劳吞掉!”东
德的主义果然“输”了,诗人遂发出叹息:
社会主义走了,约翰走路来了!
Sozialismus geht,Johnny Walker Kommt!
约翰走路代表了西方所有的罪恶。而这充满罪恶的西方文明(文明,注意,不
是文化),却要吞噬掉远远比它优越的德东文化。
究竟什么是德东文化呢?东柏林的精英告诉你:德东文化是质朴自然的、生机
活泼的、开放诚恳的、重精神不重物质、讲合作不讲竞争的、不造假不媚俗的。西
方文明(德西,只是美国集团的一部分,没有独立自主的个性,所以不必单独称德
西文明),则由于高度工业的发展,是雕琢假造的、呆滞单调的、虚伪做作的、重
物质不重精神、讲竞争不讲合作、庸俗而诌媚的。
怀旧,尤其是思怀一个永远沉沦的旧,使这些昔时精英不愿意承认,或许在两
个强烈的黑白对比中其实有一大片复杂的灰色地带。捧着受伤的感情,他不愿意承
认:不管是东边人还是西边人,或许大多数的人其实都藏身在那个说不清的灰色地
带。
可是,要承认这个灰色地带,对一个自尊受严重损伤的人来说,真正是情何以
堪!什么都失去了,谁还忍心去吹灭他头上那一圈道德的光环?
4
所有的革命都是误解的结合。
东德的精英作家掌着大旗走在群众前头,倾盆大雨中跃上临时搭起的木架对群
众讲话,他们心里想的,是自由、民主、尊严(当然,也有许多人心里和嘴里是两
回事,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出于对一个乌托邦的不满,名之:社会主义,他们
呼吁建立另一个乌托邦,名之:有人性面貌的乌托邦。
群众热情的、激昂的回应,使作家感叹,觉得他拥抱了土地和群众,也被群众
和土地拥抱。他并不知道,热情激昂的群众心里所想的,不是有人性的乌托邦,而
是,唉,而是吃香蕉草莓奇异果的自由。是为了香蕉草莓奇异果,人们踩蹋了柏林
围墙。
5
东柏林作家的怀旧,是一种腐败。有人说。
他们怀旧,因为他们是专制政体中的特权分子。作协在后面撑着腰,他们有使
自己觉得重要的作家餐厅,有直接接触权力核心的管道,有异议者梦想不到的发言
权利……可是他们的特权,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他们怀旧,证明他们腐败。
我觉得不这么简单。我是说,道德的棍子别下得太快。东德“亡国”以来,东
柏林书摊上突然充斥着童年的书。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人往过去寻找慰藉,恐怕是
人之常情。回顾过去,往往有心理治疗的药效,因为梳理历史能帮助困惑的人厘清
现在、窥见未来。国破山河在的东德作家突然开始缅怀童年——一条河、两株老树、
织毛衣的老奶奶、呼喊喂鸡的母亲——将破碎山河用童年的色笔重新组合、复原。
让它发出朦胧的温柔的光彩,你说是腐败,我说是作者和读者集体治疗不可或缺的
一步。
在国破山河在的最痛苦的时刻,童年的记忆会在每个人心深处点亮一点光。
6
更何况,东柏林所怀念的旧,不见得一定是那个如今已失败了的政权(从前,
许多人以能和那政权代表握手拍照为荣)。他们可能只是模糊的、感性的,怀念一
段无忧无虑的人生。
东德,是一个巨大的幼稚园;人们的生老病死鳏寡孤独全部由国家照顾,犹如
穿围兜吃手指的孩子们把一切放在老师的手里。社会主义国家的百姓没有失业的恐
惧,幼稚园的孩子们也不怕时间到了有谁会吃不到点心。孩子们无忧无虑,东德百
姓过得也是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日子。当年,除了政治恐惧之外,他们什么恐惧
都没有;现在,除了没有政治恐惧之外,他们什么恐惧都有——失业、房租、水电
费、不安全的未来……
谁不怀念无忧无虑的时光——管他妈的哪个制度?!
东柏林人怀念共产党政治的东德时代,你不能因而说腐败,就如当年有些台湾
人怀念日本天皇统治的日据时代,你不能因而说他奴性,一样的道理吧1
7
统一之后,德国开始追究东德秘密警察的活动,调查所有曾经和公安部合作的
线民。穆勒说,这种“秋后算帐”是一种卑鄙的阴谋:西德试图籍此制造东德人的
集体罪恶感、羞耻感,进而迫使东德人对西方物质文明低头,心甘情愿的接受殖民!
统一,其实是西方对东德这类“第三世界”国家的全面侵略和占有。
共产政权用各种手段铲除异己,这个过程叫做“清算”。倒过来民主政府(你
看,我不用“政权”这两个字)用各种手法(你看,我不说“手段”)将思想上仍
旧依附共产主义的人(你看,我没说“异己”)从权力结构中剔除(我不说“铲除”),
这个过程,叫做“拨乱反正”。那么谁来决定这是清算斗争还是拨乱反正呢?当然
是那赢的一方,谁赢了,谁就得到诠释历史、界定历史的权利。令东柏林的遗老精
英所寝食难安的是,他们警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历史的诠释权。
历史的诠释权失去了又怎么样呢?它比香蕉草莓奇异果、比约翰走路重要吗?
8
1915年8月, 台湾汉民族据守虎头山武装抗暴,被日本殖民政府严厉镇压,逮
捕两千人,其中800人在临时法庭上宣布死刑。是为西来庵事件。
九岁的杨逵,和大人躲在紧闭的门后,窥视日军的炮车轰轰地驶过。
过了很久以后,我成为中学生时候,搜求小说及其他书来看,其中有
一本日本人秋译鸟川所写的《台湾匪志》,此书把西来庵事件写成“匪贼
讨伐”,明明是对迫害的反抗,为什么变成“匪贼讨伐”呢?我有了非常
强烈的疑问……为了纠正被歪曲的历史,希望透过小说写出真相。
这是杨逵成为作家的开始——他要争回历史的诠释权。
从日本人手中争回的权利却又让跨海而来的国民党中央政权夺走。在国民党的
主笔下,台湾的本土历史呈现一片模糊空白,二二八事件成为新版本的“匪贼讨伐”:
日文被禁之后,一代旧朝精英,如杨逵,如吴浊流,其声音都被剥夺:语言、文化、
历史,一夕之间彻底异化,自己成为边缘人,所有的定义由别人来下,连否认拒绝
的权利都没有。
1990年,德国统一了,西德文化吞噬了东德。被统一的知识精英站在急流中,
眼睁睁看着脚下本土文化的沙洲不断地被冲击流失,几乎不再有落脚的寸土——他
们已经开始了内在的、心灵的流亡,在自己的国土上流亡。
流亡的人,就是那失去历史诠释权的人。
9
可是杨逵的后代,又逐渐夺回了那个权利。二二八的历史已经重写,坊间充斥
着“我爱台湾”的书。
在此同时,突然有一个幽幽的声音:
“从前,他们不会冲着你说闽南语,知道你不会。现在,他们根本不甩你,你
不会,就不必留在这里,台湾现在是阮在当家!写台湾文学史,更离奇了,外省作
家连名字都没有了,好像我们根本没在台湾活过,外省人的历史一片模糊空白……”
哈,你看,绕着绕着又绕回来了!幽幽说话的人,我称之为“民国遗老”,是
未来的旧时精英。如果像1946年国民政府禁日语一样,未来的台湾掌权者开始罢黜
北京话,“民国遗老”会发现:语言、文化、历史,一夕之间彻底异化,他已成为
边缘人,一切的定义由别人来下,心灵的流亡从这里开始。
流亡的人,就是那失去诠释权的人。
10
现在,你应该知道,所有的战争、斗争,都是历史诠释权的争夺拉锯。统一和
分裂只是浮浅表相。
11
香港的精英们,等着九七吧!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中此节删去——扫校者注)
附 录
一只白色的乌鸦'1'
龙应台
那一天晚上,有香港来的董桥夫妇、为《当代》杂志献身的金恒炜夫妇、刚从
瑞士回国的我,和从通霄北上、一身乡村气息的七等生。
我们谈到民族主义和世界公民的问题。地球村里,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臭氧层中一个破洞,对纽约高级住宅区中绅士淑女的影响和对南美丛林中的印第安
部落土著的影响一样。伊索比亚的饥民手中的奶粉来自瑞士,也来自加拿大。到一
九九二年,整个西欧要变成一个没有国界的大邦联。在这个彼此息息相关的新世界
里,民族主义是不是该淡化?
“种族、国界,对我都没有意义,”七等生说,“我相信人的价值是唯一的价
值;那价值是共通的……”
与我初识的七等生,留着齐颈的长发,用温文而缓慢的声调讲话,讲的是他对
四海一家、人皆兄弟的信念,眼睛里透着梦幻似的光芒。
我心里暗笑:完了,碰到了一个比我还严重的理想主义者!
在殖民地生长生活的董桥往梦幻骑士的头上浇下一杯冰凉的水:
“你有这四海皆兄弟的想法,但是人家把你当兄弟吗?”
“弱势民族有没有资格谈四海一家?”一向思考敏锐的金恒炜也浇下一杯冰水。
“走在瑞士的街头,无知的人不是把你看作泰国来的妓女,就是当作柬埔寨的
难民;对你不是轻视就是屈尊的同情。这个时候,你怎么来跟他谈‘人的价值是唯
一的价值’,我们是兄弟姊妹?”我也恶狠狠地当头倾下一桶冰水。
温柔的七等生成为众矢之的,面对着龇牙咧嘴的我们。
※ ※ ※ ※ ※
那个时候的我,在瑞士住了第一年,确实是不太愉快的。收在《人在欧洲》这
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泰国来的?》,写出了欧洲人对亚洲人不甚自觉的歧视。然而
在现实环境中,又确实有那么多泰国来的卖春女郎、为换取护照而结婚的亚洲女子、
背井离乡为生活奋斗的亚洲难民;我没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