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行迹-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三班是学校高二年级的尖子班。
人总是喜欢被表扬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出自一个老师的赞誉,廖育锐觉得特有面子。
王江话峰一转:“但是,我也注意到你其它科的成绩太差了!大学的录取不是只看一科的,看的是你的综合成绩。很有可能每科都很一般的学生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而你却因为偏课而考不上!”
赞美与批评转折得太快,廖育锐还没来得及从喜悦中恢复过来,嘴角上尚挂着笑,但很快消失了。这一切王江看在眼里。
“说句实在话,我总觉得你是上清华北大的料,但是你偏科太利害,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在其它学科上。”王江特意给他戴了一顶高帽。
廖育锐斜着眼角,瞄了一下讲台下的那些同学。
“比方说英语的最近一次段考,你只考了三十几分!”
“高手”的疮疤被王江揭了出来,这有点剌痛了廖育锐的心。
一直以来,学生都以为王老师被这位尖子生压得喘不过气,看客的心态中带着一种鄙夷。突然的局势逆转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本该去小便的课间,教室里竟留下了许多学生,有意无意的偷听着两人的对话。
“均衡发展吧,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才是王道。”扔下这句话,王江夹着课本离开了。
第二天,在第三节课,王江又一次出现在十八班,叫了声:“上课!”
班上的学生整齐的站了起来,回道:“老师好!”
王江回了一句:“同学们好!”
平日里,这个班懒散稀落的样子竟一扫而空,王江感到很意外。
那一声“老师好”,如此的整齐有力,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
这个早晨,校长发话了,要求全校整肃班风班纪。做为科任,王江并不知道这些,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的了。
“师生之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心理学家在十所学校随机选了一百名学生。注意,是随机的。这位心理学家借助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每一年都去到这些学生所在的学校,郑重其事的告诉这些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这是些将来在社会上成功机率很大的优秀的苗子。老师们在这位心理学家夸大其辞的言语暗示下,对班中少数的所谓的优秀苗子,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在各种场合下表达着对这些学生的期望。而这些孩子也在老师的平日言行的暗示下确信自己就是那部份优秀的人。十几年后,统计出来,这一百名学生几乎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王江讲述的故事很快吸引了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
“事实上,这仅仅是随机的一群人。在众人的良性期望中,在‘优越于别人’的这一心理暗示下,他们最终取了巨大的成功!”
王江讲完,扫视着全班。
显然,学生们被王江的故事吸引了。
“还有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周围的人总是说他不成器,做什么事都嫌弃他,不论他做得好不好总是挨批评,慢慢的这个小孩基本就废了。”
王江对着所有学生问道:“知道我在讲些什么吗?”
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回答:“不知道!”
王江笑了笑:“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讲些什么!”
这话引来了全班的轰然大笑。
王江看了一眼坐在靠窗的一位女学生。她才得十分清秀,两颗水灵灵的眼睛正盯着王江。
王江正色道:“我是想说,如果每一天,我来到教室,你们都这样整齐划一的迎接我,我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学生心目中重要的老师,就会拼命备课,拼命的把课讲好,和那一百个随机挑出来的学生差不多,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名师了!”
学生们开始笑得嘻嘻哈哈。
这是学生以前所没见过的王江。王老师变了,变得风流倜傥,靠窗的那位女生叫蔡可静,她那双水汪汪的眼晴里流动着异样的情感,师生情结。
王江正色道:“虽然我已经三十二岁了,但是,如果每一天你们都对我说‘哇,老师,你好年轻啊,哇老师,你好利害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变成帅哥,不对,是帅哥加名师!”
学生们,有几个笑得捧腹,课堂上的氛围很快被调动起来。
惯看春风秋夜,任凭花开花落。平日里的王江对时光的流逝并不敏感,以至于学生总把王江误认为是初来乍到的年轻新老师。
当亲耳听王江把自己的岁数报出来,学生们猛然间发现,这是十六年光阴的相隔,这是近一代人的时间跨越。
瘳育锐还在盘算着下课后问什么问题好,但是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让他无法静心。
他终于都抬头望了一眼王江,看了看周围的同学。
王江无法在廖育锐的表情里读出更多的信息。但是,王江知道,这是这位“尖子生”,少有的,在课堂时分,抬头看他。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今天续继讲‘自感电路’!”
窗外走过两位领导,这是来巡堂的。在王江看来领导的巡堂完全是“扰民”之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五章 在达沃利斯剑下()
两位从窗傍走过的领导,一位是丁俊国主任,一位是林献材主任。丁主任管教研,林主任抓德育。平日里丁主任同柯校走得比较近,业务上的往来也颇多。在校长一级别中,柯校分管教学,教研部门自然分属柯校管辖。
王江望见窗外的丁主任,心虚了一下,又马上缓和过来。这是因为那次在丁主任的家里一时冲动的说了句气话。从此,见到丁主任,王江的心里总是有个疙瘩,放不下,又拉不开。虽然在校园内偶尔碰面,也两相客客气气,但总隔着一层隔阂。
在学校里,有大大小小的群体。以五个校长为中心,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半阵营。主抓一切的李如龙校长、分管行政的沈冰校长、分管教学的柯永辉校长、抓后勤工作的林勤业校长、抓班主任工作的张群芳校长。
之所以说只有四个半阵营,那是因为张群芳校长的上位完全是出于偶然。一份关于“在主要领导中必须有女性,体现男女平等”的文件,促成了两个女性主任的竞争上位。张校在这场较量中很容易的胜出了。
原因很简单,在做主任时,她便是在柯校手下管教学的,与教师间的接触颇多,当只有两个选择名额时,另一个女主任廖如萍平日是在沈冰校长手下分管行政的,与教师间的接触极少。当两个名额出现在选票上,好多老师平日里只知有张群芳,从来不知学校里还有个默默无闻的廖如萍主任。
选举结果出来,张校以绝对的优势坐上了学校副校长的交椅。
第一阵营。
围绕在李如龙身边的不是副校长就是主任,这是一个高端的阵营。但是在这个阵营里面,所谓的团结只是貌合神离。权力之间的掣肘与架空时时上演。
第二阵营。
围绕在柯校身边的分管教学业务的主任们和广大的教师群体。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阵营。阵营的稳定程度甚至可以撼动李如龙的权威。如果柯校说“不干”,那么李校的政令可能半途而废!
第三阵营。
围绕在林勤业校长身边的是厨师、扫地的阿姨、单车电动车管理处处长、保卫股长、等不直接参与教学任务的校务后勤人员。普遍的观点是富得流油的是林校。有老师开玩笑的说,食堂里少放点盐,就够车油钱了!
第四阵营。
围绕在沈冰校长身边的行政人员。这可以算是个清水衙门了。想一想就知道这个部门很冷。面对少数几个校内分管行政的主任级的同事,又没有实际的人事调动权力,明显的闲职一个。围绕在沈校周围的人员最是闲散,沈校的手下有少数甚至是在外头有人罩着,只是来这个省一级学校绕一圈,锻炼锻炼,作为他日升迁的资本。这些人来头比老大还老大,沈校是压不住的。
第四个半阵营!
之所以不叫第五个,那是因为这真的还不能称之为一个阵营,最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柯校阵营里的一支先遣连!张群芳校长之前在柯校手下做事,后来竟聘为学校唯一的女校长又与柯校平级。本来学校里,该管的都有人管着了,仅仅是上级的一纸公文,让许多学校凭空多出了一个女校长来!级别这么大,校长!那么总要管点什么吧?!想来想去,推来推去,便在教学中切出那么一小块,叫“班主任工作管理”。于是张校就这么凑合着接下了本来就是她一直在张罗的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
两年前,不知深浅的王江一时嘴快说了那句“不要结仇就好!轮也该轮到我了吧!”成了王江走进这座学校以来最后悔莫及的一句话。这甚至影响到王江后来为人处事的风格。聪明如王江,又何至于古板到如铁板一块不知变通呢?但王江心里总觉得,既然话已出口,在这个阵营里,向柯校低头自认孙子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
在此事之前,王江虽然正直,却从来没有将“骨气”二字放在心里,他甚至在初来咋到之时便竭力攀附权力的树杆,以拜会请教为名,讨得处在学校权力巅峰的李如龙校长在公开场合的赞誉之声。
高层用意!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王江,要多向张老师请教!”便让王江在入校前两年的职业生崖无荆无棘如履平地,唯一遗憾的是没能跟上高二。
然而那时的王江并没有真正弄懂升迁之道。他只看到手中攒着权力源头的李校,却忽略了分散下来的,各个攒着具体业务的,实权人物,四个副校长!王江更没注意到,即便是在这四个阵营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交错重叠的!比方说那个在物理实验室里扫地的阿姨,很久之后王江才发现那是林勤业校长姑姑的远房亲戚!阿姨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以至于王江从来没有记住也没问过谁阿姨究竟叫什么名字!
从窗外掠过的丁俊国主任,可以说是王江性格发生巨变的一个转折点。此事之后,王江得到的一个教训是“不论这个人有多么熟悉,在人前千马不要失态发火,更不能冲动失语!”大概是对这件事太过于印象深刻,丁主任的说与不说抑或说与没说,都时刻如一把悬在王江头上的达沃利斯剑,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
但事已至此,王江不可能总活在阴影里。退一万步,纵然从这个学校扫地出门,那也不过是换份工作罢了。
暂时性失业,这在以前,王江或许会多少有些担心,因为王江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实不副其名的顶梁柱。之所以说实不副其名,那是因为还有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指手划脚的一生失败却不承认失败的父亲。
即便是王江入职图傍中学一事,他的这位父亲仍总是觉得这是亏了他的那张老脸,薄有“人面”,才在老邻居的帮衬下进去的。但这位老父亲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刚从大学门口踏出,就要全权负责家里的一切开支的初出茅庐的小子承受的压力之大!”
王江入职图傍中学并非本意,在此之前,王江曾发誓此生不做教师!因为他看到教师生活境遇的普遍性低差!所以王江并没有在毕业后立刻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家乡从事教学工作,而是选择留在了惠州的一个电子厂做个小小的工程师助理。
生活即经济,犹如一个紧箍咒,把正扇动着稚嫩的理想翅膀的王江一次次的拉回现实。在电子厂的一年后,王江觉得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申请离职跳出第一份工作。王江也知道,整个家时刻需要自己去供养,这个家薄弱到甚至不能够挨过两个月的无薪期。但王江那颗大心最终还是驱策着自己去寻找新的职位。家乡这头,一家人的生活费时刻的催促着王江,几个月的奔波,短暂的无薪期,这个家已然吃不开,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了!
新的称心的与电子类有关的工作没能找到,又迫于经济压力,王江的最终归属便落在了图傍中学。这个他就读的大学专业“物理学教育”,似乎成了王江的宿命,根本跳不开。
以前王江怕失业,那是因为整个家就自己孤零零的在奋战,但现在不同了,妹妹同妹夫已经成长起来,生意上做得红红火火,即便是自己真的一年半载无事可做,这个家也有妹妹和妹夫能关照着,不至于揭不开锅。
当丁主任从窗外走过,这不是丁主任第一次从王江身傍走过,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从王江身傍走过,但是丁主任的出现对王江内心深处的扰动却在不断的减弱,直至慢慢消失!大不了离开这个学校,王江是这样想的。
所以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