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传奇之蚕丛王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代常璩所作《华阳国志·序志》中;也透露出民间流传的古蜀年代:“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这里的材料虽又缩水1000年;不过时代仍然极早;同样处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
依据古文献中有关蚕丛的传说史料;我们可以整理出蚕丛时代的诸多社会特征:
第一;蚕丛族居住在岷山中;落脚于岷江上游山区(主要在东岸);即今阿坝州所在地。
第二;蚕丛开始称王;意味着建立了邦国。
第三;蚕丛族居住的房子是“石室”;依靠变质岩类板岩材料;搭建“邛笼”;至今羌区那些石碉楼;仍是当时遗存。
第四;蚕丛族死后用石棺椁埋葬;仍然利用板岩材料。
第五;蚕丛族有“纵目”的习俗。“纵目”的含义现在有不同说法:①眉心画个竖眼;②左右眼角上吊;③戴眼睛鼓出的面具。但现在还尚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正确。
第六;蚕丛族推广蚕桑技术;从而奠定了纺织业的基础。
第七;蚕丛族推行集市贸易制度;称为“蚕市”。“蚕市”多在春季举行;后来形成制度。
第八;蚕丛族习惯穿青衣;因此蚕丛后来被尊为青衣神;此后又发展为青衣国;位于今雅安市境内。今乐山市青神县;亦因此得名。
第九;岷江上游地区蚕丛遗迹;有蚕崖山、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蚕崖县等处;位于今茂县境内。
第十;蚕丛曾以“瞿上”为中心都邑。瞿上的位置;现有种种推测:一说是在双流境内;一说是在彭州湔江出山口处的海窝子;一说是广汉三星堆。对于其具体位置;至今亦未能确定。
联系到蚕丛以蚕桑标榜;与其图腾为“蜀”(野蚕)相一致;因此蜀国得名确实起自蚕丛。此族与石头为伍;也与新石器时代特色相应。至于根据地在岷山这一点;下面作进一步论证。
四、营盘山文化
2000年下半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对松潘、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境内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营盘山遗址进行科学试掘;取得了一定收获。
营盘山遗址位于茂县凤仪镇西南2。5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高出江面约120米;遗址西、北、东北三面皆为岷江所环绕;东临深谷;南北长约一公里;东西宽在200米以内。过去曾清理出10座石棺葬(时代不早于战国)。此次发掘出土大量陶片和磨制石器;其中彩陶占陶片总数5%;且均为黑彩;器型有盆、钵、罐、瓶等;纹饰丰富;这是成都平原考古发现中所未有的。其他还有夹砂褐陶、夹砂灰陶、泥质褐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黑皮陶等。泥质陶火候均高。器型以平底、小平底器为主;包括侈口罐、深腹罐、高领罐、盆、瓮、碗、钵、带流器等。一般陶器纹饰以粗细绳纹为主;流行绳纹花边口沿装饰。磨制石器体形较小;有斧、锛、凿等。从出土的一批石球(弹丸)和陶球得知;那是当时狩猎的重要工具。另外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小型房屋遗址;且均为木骨泥墙结构。研究者根据其彩陶图案及器型与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遗存和马家窑类型遗存相似的事实;推断其年代上限距今当5500年左右;其年代下限距今当为5000年。研究者还认为;这是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种具有本土文化因素又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故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从时空两方面看来;营盘山遗址年代竟与《蜀王本纪》所记的蚕丛年代完全相合;而且遗址位置处在岷江上游山区;这与传说的也十分吻合。只是考古发现的石棺葬年代较晚;故石棺葬俗并非蚕丛当时的习俗;而要晚近一些。从出土的13件玉镯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人文方面的进步因素;这些玉镯磨制得相当精细;另有一件穿有双孔的玉刀;刃长8厘米;其做工也很考究。
考古呈现出的蚕丛王国;社会比较开放;善于接纳外地优秀文化;已经科学地用火、精心地制陶。虽然那时蜀人仍主要以弹弓抛丸来狩猎鸟兽;但生活情趣已大为提高。比如;陶壶陶瓶的彩画相当美观;还制造出带流器具;罐口常常做出特别的装饰;妇女们梳发插有骨簪;手腕上戴有玉镯;经常纺线缝衣;居住的房子也并不差;红烧土的地坪可以避湿。至于那时是否养蚕;考古遗物中却没有留下坚实证据。总之;从这些出土的古文物遗迹可以推断;古蜀历史上最古老的蚕丛王朝;并非虚构;而是实质性地存在着。
五、蚕丛族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通过对白龙江流域大李家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一、二期文化遗存比营盘山更早;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三、四期文化遗存则与营盘山时代相近;文化因素相似。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嘉陵江东岸广元中子铺是较早的一处;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6730~5730年。在其南、西的邓家坪、张家坡遗址;亦有距今5405~3995年的测年数据。这些遗址与营盘山遗址年代相近;文化因素亦有相同之处。例如;这些出土的石器都有着磨光、实用性、小型化的共性;陶器一般带有原始性;器物口沿多有花边、锯齿等装饰风格。这就说明了蚕丛族未在岷江上游建国之前;很可能游动于嘉陵江流域。
从广元向西;有涪江流域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存在距今4775~3760年的测年数据。再向西;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4740~4075年;比边堆山略晚。最近岷江两岸发现许多4500年前的古城址;具代表性的“宝墩文化”;时代比三星堆第一期还早。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蚕丛时代营盘山先民迁入平原的迹象。王仁湘等认为;三星堆第一期文化与广元几处遗址;明显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陶器的许多特征;在中子铺等地遗存中也能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这表明接近7000年前;蜀人首先从嘉陵江流域西迁;然后到达岷江和沱江、涪江流域。
《蜀王本纪》告诉我们(《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因此传说中的蚕丛王朝历时数百年;如果按500年估计的话;末代蚕丛氏就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5世纪前后了。那时大约是中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对于蚕丛邦国是怎么结束的;文献上没有记载;现有的考古成果也无从回答。
现在能够知道的事实;就是蚕丛时代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早;他们约在5500年前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建立起称“蜀”的邦国;根据地在岷江上游。此前的这族人;以“蜀”(野蚕)为图腾;大概来自嘉陵江流域。他们建国后可能进入成都平原;然后就去向不明了。
六、“蚕”与“丛”的关系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古蜀开明王朝;已经有了地方性的文字(现在称为“巴蜀文字”);大量存在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乃至秦汉的巴蜀出土文物上。在没有文字的时期;一切历史只能凭口头传说;出土文物也仅仅起到旁证作用;比如发现于四川各地的众多新石器时代遗物;谁也分不清哪些是蚕丛时代的;哪些是鱼凫时代的。一旦有了文字;总会找到一些有关蚕丛、鱼凫的历史痕迹。
华人始终有着恋祖情结。开明蜀人写在器物上的巴蜀文字;多数属于象形;其中有些就刻画着蚕文。比如20世纪50年代巴县冬笋坝出土的斧、戈、剑上;就刻有蚕的图像;或吐丝;或产子。后来新津飞机坝出土的编钟(编号为甲的钟)上;也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吐丝的蚕。1956年成都交通巷发现的铜戈;上面刻有精细的产子蚕文。广元宝轮院出土的铜方印上;有4个字;其中左下方那个;很像是两条并列的蚕(均见图2)。这些蚕的图像文字;究竟是不是指蚕丛?无法确定。但古蜀人开始养蚕、取丝;从这里倒可以证实。
近年的发现;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1998年;蒲江鹤山镇飞龙村战国船棺墓中出土一件鱼形印;所刻印文右上方显示出一条鱼和一条吐丝的蚕(图3);这不就是“蚕丛及鱼凫”的图腾吗?那么;这一形状奇特的铜印要表露的内容;就属于古蜀史记的一部分了。如果这还不够;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开一点;看看四川大学博物馆早期收藏过的一件战国时期錞于;那上面有11个巴蜀文字。此器原存于万县某乡一寺庙中;可能即在当地出土。另有一件带有同样文字的器物;是在成都收购到的;现藏于重庆博物馆。据闻湖南收购废铜时也得到一件錞于;上面文字亦与之相同;可见那是一种标准设计。錞于是古代军用乐器;用于战阵;所刻文字定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件錞于上的文字;中心是个虎的图像;用以鼓励战士发扬虎威;周围有10个字;从整体上看;似乎是一篇追忆古蜀史迹的简述。其中左上方蜀人头像的右边;有个符号化程度很高的文字;仔细观察便能够发现;那是一条蚕卧在草垫上;而与之相对的右下方;有条鱼与一个符号化的字为伴(图4);这些都与鱼形铜印印文异曲同工。如果再仔细搜索;上面还能发现杜宇、开明的影子。錞于上刻有史迹文字的并非这一两件;如刘体智《善斋吉金录》卷一《乐器录》中;就着录过一件“甲己錞于”;上面也有一条鱼和另一个蠕虫状的文字。湖南收藏的一件錞于;也有鱼的图像。此外;1983年成都三洞桥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铜勺;勺面也刻有鱼和其他图腾;那是开明时期精简的史记。
地下文物告诉我们;后代怀念蚕丛先祖的图像;主要是吐丝的蚕。由此再进一步推测;“蚕丛”这个名字:“蚕”;应该是用汉字表其意;而“丛”;则是蜀语的译音;当时蜀人就把蚕叫做“丛”。汉字“蚕”这个音;说不定还是根据蜀语“丛”演化而来。难怪后来开明氏成为蜀王之后;要自称“丛帝”;其实就是蚕帝;标榜自己重视丝织事业;能继承先王蚕丛之功。如果笔者这一推测不误;则好几代蜀王的称呼都可以这样理解:头一个字表意;第二个字表音。比如鱼凫;鱼是词义;表明此族图腾是鱼;而蜀语称鱼则作“凫”音。今人把鱼凫图腾解说成鱼老鸹(捕鱼的鸬鹚);恐怕是误会了。
……(本卷结束) ……
正文
第一章 男婴
远古的时候,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乱,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纷争不断,各种凶禽猛兽,与人类交错而居,不时捕杀人类为食。
时间:公元前4263年。
地点:若水流域(岷江上游地区)。
初秋,在桑木村已经做了二十八年巫师的穗,背着背篓在若水河边的大山中采药。
临近中午,天空上一丝云彩都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把树叶都晒焉了。
“好热啊……”穗把背篓垛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然后拿出汗刮子,刮干净额头上的汗水。
这时,穗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在背篓里摸索了一阵,拿出一个荷叶裹好的包裹,打开层层荷叶,露出一块羊头大小的鹿肉。
穗把鼻子凑近鹿肉闻了闻,自言自语地说道:“小白应该生了吧……”
小白是住在桑木村后山上的一只白色的母虎,上次穗见到它时,它已经怀孕了,这次上山,巫穗特地带了一大块鹿肉,就是给小白准备的礼物。
很快,巫穗来到了小白栖息的山洞口。
“小白,小白……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穗在山洞外面喊了几声,见没有动静,于是就壮起胆子慢慢地走了进去。
山洞里光线昏暗,在外面的日光下呆了一上午的穗一时无法适应,顿时眼前一片漆黑。
穗摸索着向前走了十几步,隐隐约约的,看见母虎躺在山洞中央的干草上,肚子下面有几个白花花小东西在蠕动。
“原来已经生了……”穗心中大喜,小心翼翼地向母虎走过去,想要仔细看看它肚子下的虎仔。
母虎早就察觉到穗的到来,眼睛紧紧的盯着她,露出警惕的眼神。
巫穗摆了摆手,轻声对母虎说道“小白,不用担心,我只是看看……”。
正说着,她赫然发现,在母虎的肚子下面,竟然有一个人类的婴儿!
巫穗心中一惊,下意识伸出手去抱那个婴儿。
“嗷……”母虎猛地抬起了头。
巫穗急忙收回手,安慰母虎道:“别慌,别慌,我是穗啊,你看,这是我给你带的肉。”
一边说着,一边从背篓里掏出那块鹿肉,扔到了母虎的头边。
母虎瞪着眼睛看了看穗,又看了看地上的鹿肉,用爪子把肉刨到了嘴边,开始吃了起来……
见母虎警惕又放松下来,穗又翼手翼脚地去抱那个婴儿……
“嗷……”母虎猛地伸出了爪子,电光火石间,巫穗把手一缩,虎爪几乎从她手背上划了过去,吓得巫穗连退了好几步。
母虎昂着头,愤怒地看着巫穗,而惊魂未定的穗也不敢再靠近母虎,一人一虎就这样僵持起来。
穗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见母虎仍然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于是就用一种古老的节奏,对着母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