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自己(代序)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有奖短信活动说明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活动?因为它是一个畅通的平台,将改变以往读者与出版社、作者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拉近三者之间的距离,将三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让广大读者最真实的声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为了达到真正的“互动”,我们用三个步骤来保证:首先是我们会对每一条短信给予回复;其次,我们为每个发短信的人提供了抽奖的机会;最后,我们会在网站、报刊等媒体上对这个短信活动予以配套的报道,让每一个短信参与者都成为这个活动的主角。 最后,还需要明确告知您:在认真对待每一条短信的同时,我们会注意保护您的隐私。如果事先没有征得您的同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您的手机号等个人资料都不会被公布。 所以,我们要提醒您:看书时,请记得把手机放在您身边!...
序我最早听到《二十四孝》故事是在75年前1933年农历腊月,大约临近过年的时候,我刚度过四岁生日,爸爸从年货市场上买回来6张年画,贴在了里屋卧室墙上,每张画上都有4幅古代人物故事图画,共计24幅。我问爸爸这画上都画些什么?爸爸说:“这是我从小时候就知道的二十四孝图。你们兄弟姐妹也都应该知道,都得背会,都得照着去做。”从那以后我很快就脱口而出地会讲那些耳熟能详的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随时随地能给亲友或玩伴儿讲什么“郭巨埋儿”、“黄香扇枕”、“孟宗哭竹”、“丁郎刻木”、“闵子骞鞭打芦花”、“老莱子彩衣娱亲”等故事,百说不厌。从那时起,自己便养成了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直至今日,连儿孙辈都受用无穷。...
次贷飓风席卷华尔街(1)一排排的帐篷,袅袅炊烟。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市市郊有一座“帐篷城”,这座“帐篷城”坐落在一块荒地上,飞机和火车不时呼啸而过。你可别以为这是在拍电影,这些帐篷里住满了失去房屋的家庭。2007年7月,第一批大约有20人在这里搭起了帐篷;几个月后,已经增加到了200多人。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食物越来越匮乏,住在这里的居民全都被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气氛中。 就在不远的地方,却有一排排整洁漂亮的住宅空着没人住,尽管地产商把价格一降再降,还是没有人买得起。 如今的世界就是个地球村,村东头老王家修电线,村西头老李家就得跟着停电。席卷美国的一次关于房屋贷款的金融危机,就像一场飓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走势,现在我国国内的黄金价格和汽油价格居高不下,你可能想不到,这都跟美国的“次贷飓风”脱不了干系。次贷,说白了就是向收入比较少的人提供的贷款。这些贷款怎么了?为什么...
人生与爱情也许这样的标题太大了,太过宽泛了,可能会感到空洞,可是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冲动,去用这样的标题来表达一些想法!空洞也许难免,但急于表达暂且这样就好。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我们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这复杂的世界中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故事。有些人是轰轰烈烈的、有些人却是平平淡淡的。在这千姿百态中,各自演绎着别样的人生和别样的爱情。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活的简单才能活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样的言语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真的是非常的奢侈和非常的空泛。因为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让我看到的都是许多的复杂和更多的不自由,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所能要求的基本的精神的享受太过奢侈和太过张扬,可是我却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基本的精神的追求却在这个时代成为奢侈品,我们的时代不是一个正在走向文明的时代吗?连做人最基本的精神生活的追求都认为是奢侈的话,那我...
病病 生病的日子,人躺在床上是安静且沧桑的。 看窗户上夕阳的余晖一点一点褪去,剩下干瘪的光线;几只小鸟的黑影笔画般地在楼宇间划过,不留下线条的痕迹。 原是一切都在变化,都在行进着地变化。时间是这变化的一切。而我喜欢等待天黑,在每一个傍晚的变化中,窥探自己。我知道那病,它在阻挠我站起来,去外面那个世界欢笑或者痛哭。它却因此成就了我的心愿。——将我病倒在床上的心思固定。 我想,会不会是:一切困苦都成就了一个或者不止一个心愿?毕竟世间有那么多的心愿。不止一个人,不止一个事件。 我想人活着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俗事?比如谈恋爱,结婚,养小孩。一个人明明白白地活,不涉及隐痛也不涉及欢乐地喧嚣,不好么?人类追求的是共同的快乐,还是共同的痛苦?他们说他们创造的爱带给他们感动与快乐,我却看见他们与他们——人类共同的前行着的痛苦程途。...
第1 章 什么是道德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苏格拉底,引自柏拉图:《理想国》(约公元前390 年) 第一个例子:宝宝特莉莎 特莉莎?安?坎珀?皮尔森(Theresa Ann Campo Pearson),公众称为“宝宝特莉莎”的无脑婴儿,1992年生于佛罗里达。特莉莎的父母在知道他们的孩子不能活得很长,甚至即便活着也永远不会有意识以后,他们自愿捐出特莉莎的器官以供移植。他们认为她的肾、肝脏、心脏、肺和眼睛应当给其他孩子,让这些器官帮助那些孩子。医生同意了,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每年有数千名婴儿在等待器官移植,但可供移植的器官从来都不够。但是,特莉莎的器官不能被取走,因为佛罗里达的法律规定,在捐助者死亡之前不允许取走其器官。九天之后,宝宝特莉莎死了,但对其他孩子来说,已经太晚了——因为她的器官已经衰竭而不能移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