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 “冥冥天外,诸神在彼,他们讲述着灵魂的故事。 他们说:创始之初,唯有造物主……” 这是亚当姆斯当天晚上在电脑屏幕上读到的第一句话,谁也想不到此话竟来自“地狱”! 自从他到美军的一个绝密科研中心HPS工作以后, 每晚回到家里,他都习惯地打开电脑。这个科研中心设在温斯洛,地处亚利桑那沙漠边缘。 他的妻子阿娜哀尔离家出走以前,和他共同买了这幢宽大的居所。房子坐落在城边,他回家后顾不上关门,径直到冰箱取出一瓶啤酒,把外衣扔在床上,就去翻看保姆放在客厅窗下小桌上的一堆信件。发现她仍未来信,他呆立了一会儿,又气恼, 又伤心,等到平静下来,方关上门,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沙发共3个,木雕扶手,是她选中的上品,他面前是一张宽大的乌木桌,电脑矗立在一大堆各种开本的科技杂志中,好似海洋上的灯塔。他打开电脑,进入联网,一一查询信箱,希望找到期待已久的消息,他一个不漏地...
柳文扬午夜的飞蛾向黎明跋涉刘洋最近一直在埋怨:干嘛不让我早一点碰到雷冰?大学五年里有的是机会嘛。偏偏是在毕业设计最紧张的时候,偏偏那一天去计算机中心,偏偏雷冰坐在机房里——她那么好看!连她的眼镜都好看!还有头发,还有衣服,还有她安安静静坐着的样子。如果不是毕业设计,刘洋想,那我就天天泡在机房里陪她。可是现在,我只能窝在小实验室造苹果。他在屋中慢慢地转圈,在他脚步所划的大圆圈里,有一张沙发椅,一个实验台,一台奇形怪状的仪器——叫作复制槽,摆成个三角形。实验台上放着一只又红又大的苹果,完美无缺,现在它是刘洋单相思病的唯一见证了。复制槽那边咝咝作响,正在对苹果进行全息扫描。这就是他的毕业设计课题。...
王晋康楔子卡尔·伊斯曼把微量的cAMP(环腺苷草磷酸)滴入玻璃皿中,说:“看,粘菌社会马上就要建立了。”这是在纽约沃森智能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伊斯曼是一位高个子的白人青年,30岁左右,金发,肩膀宽阔,表情很生动。他身后有两个女同事:25岁的松本好子,身材稍显矮胖,有一双日本人特有的短腿;江志丽(英文名字是凯伦·江)大约32岁,典型的中国南方女子,细腰,瓜子脸,一头乌黑的柔发盘在头上。他们用肉眼观察着玻璃皿中微小的粘菌,旁边的大屏幕上则是放大后的图像。粘菌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是一个超有机体,或者简直是人类社会在毫米尺度上的演习。它们在湿地上游来游去,各自专心致志地吞食着细菌食物,互不关心,是一群冷漠孤独的流浪者,以直接分裂的方式各自繁殖后代。但一旦食物耗尽,就会有某一个细胞有节奏地发出cAMP,这只先知先觉的细胞就成了粘菌社会的领袖。...
第二版序 由于一些俗务缠身,《迈向基地》的翻译停顿了三个多月,在此先向热心期待这部译作的各位表示歉意。 要重新拾回原先的翻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时隔了三个月,我必须先将自己原先的译文通读一遍才可能进入状态。然而一读之下,才惊觉自己的翻译水准竟是如此之拙劣,以致于我不得不对原先的译文做一些必要的修改,这就是所谓“第二版”的由来了。 第二版比之第一版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改动(毕竟是翻译,也不可能有大改动),主要是修正了一些明显的误译,以及改换了部分遣词用句。 其中略微值得一提的是对“custom”这个词的翻译。熟悉阿西莫夫作品的诸位都知道,这是在其银河帝国系列作品经常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custom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然而它与法律一样是具有强制效力的,甚至在处理某些地方性事物时有凌驾与帝国法律(law) 之上的效果。原先将其翻成“风俗”总觉得不是很合适,...
【东莱外传系列】古城奇棺[初版] 作者:洛水真儿 ——引子—— “五月十三日,在湖南长沙新平郡发掘了一座至今为止规模最为宏伟的地下古城遗址,古城所在年代不详,考古学家正在全力以赴寻找关于这座古城的相关资料,数月内,或许可以就某些问题得出部分结论……” 电视机正在播出新闻,白露夕本来想抱怨林娜把声音开得太响,但正因为声音响,所以新闻里的每一个字都进了白露夕的耳朵,她立刻惊慌失措地从厨房里冲出来。 “年代不详的地下古城!”手上拿铲子的白露夕,那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吓到了才和她同住不久的林娜。 “露夕,你没事吧?不过是一个古城而已,这种东西每天都可能出土几百个……”林娜颇不以为然,自顾自翻着手上的服装杂志,研究下一季的流行风格。...
□ 狐狸莫德秘密警察到了11月末,除了寒冷的气候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感到担心的事了。我轻松的从跨河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慢悠悠的在市中心散步。目睹一些在公园里聚集起来的人不情愿的被带上白色货车。就象把吃不完的冻肉放回冰箱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的手被塑料手铐反绑起来,在一些强壮的家伙监督下一个个的钻进引擎盖还在抖动的货车里,然后车尾门被关上了。转动的车轮铲起一些脏雪。不需要多久的时间,车辙就会被持续不断的大雪覆盖。伪装成一条崭新的,为晨跑的人准备的白色地毯。“噢,真冷呀......”我小心的试探着经过的人群。只要把最后一副手套卖出去,我就能在上午剩下这点儿时间休息休息了。我认真的计划着接下来的事情,冷不防踩到了一些粘稠的东西,差一点儿就摔倒了。当我平衡过来的时候,注意到了站在巷子里的那个人,他看起来象是需要一副手套的样子。我走到他面前,看到他不断颤抖的手臂,傻瓜,我...
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 《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 阿来 前些日子,有报纸记者采访,谈科幻出版问题。出版界的人有兴趣谈,媒体也有兴趣推波助澜,这说明,科幻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至少已经开始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是好事情。其间,记者转述一个观点:中国科幻出版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文学中向来缺少幻想的传统。 这说法让人吃惊不小,一种以武断与无知让人吃惊的说法。 关于中国文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幻想传统,而是我们为何丢掉了这一传统,今天又该如何来接续并光大这个传统。从任何一本简明至极的文学史中,都会出现富于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和《镜花缘》等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一部充满了奇丽幻想的伟大作品,只是,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宽阔河床上浩荡的水流下被紧紧收束进高高的堤坝之中,众多的支流消失了,这条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