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檀弓》心丧之制定[2],于是门人之于夫子[3],若丧父而无服。然犹群居则绖[4]。汉夏侯胜死[5],窦大后为制服[6],以答师傅之恩。而东汉风俗,遂为制杖[7],同之于父。甚且有表师丧而去官,延笃[8]、孔昱[9]、李膺[10]、宣度[11]、刘焉[12]、王朗[13],其较著者也。而应劭尝讥之[14]。至晋定新礼,从挚虞之议[15],谓:“浅教之师,暂学之徒,不可皆为之服,或有废兴[16],悔吝生焉[17]。”于是无服之制,相沿至今,未之有易。 杭子曰:甚乎,虞之教人以薄也!师者,匠成我以进德修业者也[18],于其死而等诸途之人,在人情为寡恩,在礼制为厥典[19]。钱教之师,暂学之徒,以之几圣学[20],较儒术,固不可同日语;然向者既有北面之义[21],民生于三而事如一[22],教不同而伦则同,为制服以厚俗也。若谓其浅教暂学,而预申废兴悔吝之说,浇季末俗[23],将遂有逆师畔教[24],藉口实于挚虞之议;而传道授业解惑之儒[25],竟至...
八字预测真踪序越来越多的朋友清楚地认识到:由《周易》衍生出来的各种预测术,确能预测吉凶祸福。然而,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曾斥之为“迷信”。在经历了这个时期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我们重新认识其价值时,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哀?遗憾的是,周易预测术的发展,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其悲喜交加的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时,又添一块痛楚:《周易》成了心术不正之徒骗财的工具。凡周易爱好者见带有八卦图的书,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宁可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然买下的却都是外行写给外行看的书,外行作者知道,自己的书,外行读者看不懂,准能把钱弄到手,外行读者看了这些外行人介绍的预测术,越发感到预测术深奥,于是又反过来把原本骗了自己的外行作者敬若神明。这些外行作者颇懂营销术,拼命把自己包装成“大师”、“第一”。周易的任务是占筮,无论谁走近周易这座殿堂,都要由“实践”这个公正无私的法老检验你...
丛书名:著名作家陈玉福作品系列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ISBN:7226032910出版时间:2006-1-1页数:382字数:265000定价:19 元内容提要: 这是“1号”系列作家陈玉福的又一部长篇力作。故事情节曲折传奇,结构大气磅礴,细节真实生动,人物性格复杂多元。金钱与美色交织,错综复杂;权力和企业纠缠,黑幕重重。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令人欲罢不能。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江波微服私访大平县时,意外地发现了毛二升等人隐瞒特大矿难的真相……而查找多年未果的黑烟厂和大平矿难,居然都和潜逃在外的“大企业家”衣环球有关。在于江波即将到省里任要职的前夕,市委副书记兰强指使他人向中央考查组举报于江波“受贿”100万元。乔装打扮秘密到大平调查矿难的于江波险些被中纪委“双规”……而此时,独臂英雄市公安局局长汪吉元在公安部特侦人员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十恶不赦的黑社会头子衣环球抓获归案。...
秀才黄捐者,家世阀阅,有玉马坠,色泽温柔,镂刻精工,生自幼佩带。一日,游市中,遇老叟,鹤发丰标,大类有道者。向生乞玉坠,生亦无所吝惜,解授老人,不谢而去。 荆襄守帅聘生为记室,行至江诸,见一舟泊岸,询之,乃贾于蜀者,道出荆襄。主求附舟,主人欣然诺焉。抵暮,忽闻筝声凄惋,大似薛琼琼。薛琼琼,狭邪女,筝为当时第一手。此生素所狎昵者,入宫供奉矣。生从窗中窥伺,见幼女,年未及笄,娇艳之容,非目所睹。少选,筝声阒寂,生情不自持,挑灯成一词,云:"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得近佳人纤手子,砑罗裙下放娇声,便死也为荣。" 早起伺之,女以金盆濯手。生乘间以前词书名字从门隙中投入。女拾词阅之,叹赏良久,遂启半窗窥生,见生丰姿皎然,乃曰:"生平耻为贩夫贩妇,若与此生偕伉俪,愿毕矣。"自是频以目挑。亭午,主人出舟理揖,女隔窗招生,密语曰:"夜无先寝,妾有一言。"生喜不自胜。...
我的富爸爸说:“你的财富、你的权利还有你的幸福都会随着你的交际能力的提高而越聚越多。”——罗伯特·清崎穷爸爸的建议我从越南战场上回来时,觉得自己该决定到底是听从谁的意见了。我是该跟随我富爸爸的脚步呢,还是要继续走穷爸爸的老路?我的亲生父亲说:“你应该再回到学校去读书,拿一个硕士学位。”我问他为什么要拿硕士学位,他说:“这样你就能在GS评分中拿到高分,就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了。”于是我问他:“什么是GS评分呢?”我爸爸接着解释说,GS代表“政府服务(Government Service)”,高学历有助于拿到更高的GS评分,而更高的GS评分就意味着更高的薪水。当时我还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从一个政府机构转到另一个政府机构,在我看来实在谈不上是什么首选。我很热爱海军,但是我并不喜欢政府机构中的人事制度,在那里,提升一个人总是要看他的年龄、学历、任期和其他个人无法把握的因素。我就曾目睹了很多能...
董永站在父母的坟冢前,他是来哭坟的,但是董永站在那儿,从曙色熹微的黎明一直站到太阳初升,他的眼泪始终流不出来。流不出眼泪也就哭不出声音,董永堂堂男儿郎,他是绝不会像村里的那些妇人那样,一边朝官道上的行人左顾右盼,一边扯着嗓子在亲人们的坟上哭号的。 董永弯腰拔掉了父母坟上的几株杂草,点燃了一堆纸钱,他看见风把坟前的白幡吹得噼噼啪作响,纸钱燃起的火苗也随风势左右倒伏,清明时分风露寒冽,董永忽然想至,父母的亡灵会不会觉得冷,他记得母亲临死时身上穿的寒衣千疮百孔,露出的棉絮是乌黑干硬的,董永想到自己做了多年的游乡货郎,手里不知卖掉了多少棉花和布匹,却未曾想到给母亲置一件新衣,董永心里一阵酸楚,一滴眼泪就挂在了他的年轻的脸颊上。...
七十年代末,我从乡下返回城里。在乡下的十年真是快,快得像压缩饼乾,可是站在北京,痴楞楞竟觉得自行车风驰电掣,久久不敢过街。又喜欢看警察,十年没见过这种人了,好新鲜。尚记得十年前迁户口上山下乡,三龙路派出所的户籍警左右看看,说:“想好喽,迁出去可就迁不回来啦!”我亦看看左右。八零年,开始厌警察,朋友指导我说这才有个北京人的样子嘛。路何漫漫,接着虚心接受城里人的再教育罢。另一种回到城里的感觉是慌慌张张看电影。北京好像随时都在放“内部电影”,防不胜防,突然就有消息,哪个哪个地方几点几点放甚么电影,有一张票、门口儿见。慌慌张张骑车,风驰电掣,门口人头攒动,贼一样地寻人,接到票后窃喜,挤进门去。灯光暗下来,于是把左腿叠过右腿,或者把右腿放到左腿上,很高兴地想,原来小的在乡下种地,北京人猫在“内部”看电影呀。...
儿女们没有见到过那只白鹤,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可是没有谁见到过白鹤。老人说每天黄昏那只白鹤会到水塘边饮水,长长的嘴巴浸在水中,松软的羽毛看上去比新轧的棉花更白更干净,它就站在离核桃树三步远的地方饮水,有时候青蛙从水草丛中跳到岸上,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有时候牛在地里哞哞地叫起来,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春天以来老人一直在向儿女们叙述仙鹤饮水的情景,但儿女们说他们就在水塘边灌溉耕地,他们从来没见过什么白鹤。 老人就站在离核桃树三步远的地方,弯着腰背着双手观察白鹤在水塘边留下的痕迹,他想要是白鹤留下几对足印或者一片羽毛,他就可以证明它来过了,可惜的是白鹤来去匆匆,什么也不肯留下。即使这样老人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眼睛。他的一生都依赖自己的眼睛看天气,看庄稼,看人来人去,他的眼睛到了七十二岁仍然清朗明亮,谁要是说他老眼昏花,那他自己才是瞎了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