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算 >

第13章

天算-第13章

小说: 天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想寺呢?茫然四顾,四周山连山,传来阵阵松涛,无想寺在哪?

  而此时当地向导才歉疚一笑,接着向你叙述一个古老而伤感的故事。无想寺原初建于唐,曾因规模宏大和其灵气闻名天下,寺内香火不断。而多次重建,几度兴衰,不是焚于兵燹,就是毁于天火。最后一次毁于清末,却一直未再建。

  游无想寺岂非成了一个美丽的骗局,一个诱人的圈套?而我却猛然顿悟,这恰恰是游无想寺的妙处和情趣所在。无想寺无寺,难道不是无想寺的独特之处?保留无想寺的废墟,恰恰是当地先民和其子孙的高明之处、聪颖之举。尽管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却把无想寺千年的兴衰、荣辱、艰难、沧桑赤裸裸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你面前!这难道不比看到加以人工修缮的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更新奇、更有感触、更有意味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去游览故宫,还不如参观圆明园遗址……

  此时无寺胜有寺。

  “无想”是佛教悟道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一旦修行到这个境界便“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心无所行,心若悬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了。无想寺无寺,无想寺废墟尤能使你领悟禅宗“有”“无”境界的玄微高妙,难道不是?

  “无想”是一种境界,无想寺废墟更是一种境界。

  伫立无想寺,许多感慨;

  离开无想寺,思绪久远。

  无想寺呵!永难忘怀……

  (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稿二等奖)

  (1993.11)

  
  海上观日出

  7月19日,一夜未睡好,一半是“长自”号颠簸得厉害,一半是急于想看日出。次日凌晨五点,急急裹了毯子到甲板上。

  黑乎乎的甲板上人声嘈杂,黑苍苍的海面涛声阵阵,黑茫茫的天空繁星点点……好冷!海风直往骨子眼里钻。前几日在泰山,一心想看个泰山日出,怎奈天公不作美,山上浓雾弥漫,不见天日。扫兴之余,想到了海上的日出。据说,海上日出也是一番胜景,而且前不久,有人在渤海上看到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海市蜃楼。于是,我索兴从泰安来了青岛,借道海路,登上了青岛开上海的“长自”轮。

  海面有了变化,东一半有了亮色,朦朦胧胧地见到了大海那起伏不息的胸膛;西一半仍被大块大块的黑色笼罩着。天上星辰已寥寥,有五条并列的剑云,自海平面飞射向西,整个天空象个吝啬画家的画,除了深蓝色,便是漫不经心的几笔淡红——惟几笔而已。然而恰是到了好处,正好镶在五条剑云下边,倒也使单调中增添了几分生机。

  五点半后,仍不见红日。只是正东海平线上空多了些玫瑰红色。五条剑般云又有了玫瑰红的装饰。大块的红色和道道飞溅的金光出现在那幅吝啬油画家的画上。

  六点、六点零一分!随着惊喜的喊声,我赶紧揉了揉发疼的眼睛。

  前方海的上方一竿高处,有一白色半圈,惨白惨白,这就是太阳?半分钟不到,大半白色圈出现了象个大的上弦月,这就是太阳。只见她象在拼命挣脱云彩的拌拉,大海的束缚,努力跳上去,跳上去,但依旧是淡白色的。而她的上方却出现了橙红色,那么绚丽,把五条剑云给溶化了。噢,太阳本是美丽的,是云彩的妒嫉她,大海在压制她,而她依然把最美的色彩慷慨献给云彩、大海。

  一分钟后,当太阳赤裸裸的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她才象个害羞的少女,为自己刚才雪白的裸露而羞红了脸。此时此刻,大海上洒满了金色光芒,整个大海奔腾不息,白浪滔滔,天空一碧万顷,光芒西射。

  阳光拂去了我全身的凉意,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暖意。

  大海是母亲,太阳是母亲的母亲。哦,是太阳给了大海以生命,给了天空以生命,给了我们以希望。

  ()

  北行札记

  1988年5月北行归来,心中难平,至蛇年春得闲,拾串成章,

  德州印象

  如果说,五月的江南是一幅清灵绚丽的水彩画,那么,山东的五月,德州的五月,则象一幅除了黄黑色还是黄黑色的古画。连中国地图的绘制者,都没舍得给这片黄褐色的土地施几许绿色。

  山东最苦数德州。

  而德州以扒鸡和生姜小有名气。德州人耿直,勤劳。一度在江南城乡卖生姜的汉子大都是这里人。这些山东汉子裹着黑棉袄,卷着发了霉的黄绿色玉米煎饼,就着黄澄澄的玉米面糊湖,用过去在解放战争中立过大功的小推车推了数百里,把生姜运来江苏,为经济发达的苏南人餐桌锦上添花,而自己却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在德州车站,一个卖扒鸡的黑黑的德州姑娘见顾客有怀疑的神情,唰地亮出了好几个证明来,还说,钱我们赚,昧良心的事德州人不干。后来,我见她强送了一只扒鸡给一个残废军人,还死活不肯收钱。

  比较起来,德州城脏。德州色彩单调,德州是穷的。而我却喜欢上了德州。

  干旱的沧州

  一到沧州,我的鼻子就发酸,说实在的真想哭。

  新芽欲吐末吐,树枝就枯败了;光秃秃,黄褐褐,似死人的脸那般难看的山;黑瘦黑瘦的儿童无精打采地赶着灰色的老羊寻着灵芝似的枯草;多少条已变成沙地的河床;田边井口轱辕上深深的伤痕般的绳纹;还有那满山遍野蚂蚁般的抗旱的老百姓……五月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见到如此景象,能不哭……

  车过济南看黄河,她不再是记忆中的那样汹涌澎湃,滔滔东流了,河中几道细流象是黄河纵横的老泪!黄河两岸,只见老木,不见新树,山坡上一个连一个腐朽沉默的树桩——这是美国西部的德克萨斯么?难道……

  五个月下了不到30毫米的雨水,满地的风沙卷着热浪——宋朝林冲发配来时,沧州,你不是还鹅毛大雪相迎的么?

  黄色笼罩了整个沧州。

  黄砖、黄瓦、黄土、黄沙,以及沧州姑娘小伙因长期饮用地下高含氟水带来的黄牙——黄土墙上依稀可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造福子孙”斗大标语,这是多少年前就写着的了?

  漆黑发亮的沧州公路上奔驰着的“丰田”、“皇冠”,难道因为有了它们,才显示出沧州的“现代化”和“巨变”么?

  沧州的大旱,是大自然对人们的报复。啊,干旱的沧州!

  三个兖州人

  在离德州300多公里之遥的兖州吃到了地道的德州扒鸡,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这扒鸡是出自兖州人之手。

  三个兖州人,两男一女。每人一只沉甸甸的大帆布包。三个人都很黑,衣服油腻腻、脏兮兮的。女的略显成熟,年长些。依着车身站着。

  看来,他们跟列车北上。天已黑了。

  女的麻利地从口袋中拽出两个塑料袋来,拉开一只帆布包,把黝黑、喷香的扒鸡一只只拿出来分给两个男的。两个男的便提着塑料袋,不住说着好话,挤着捱着叫卖扒鸡。

  没过多久,两个男的提着空塑料袋回来了,女的又拉开另一只帆布袋。两个男的从胸前掏出钞票交给女的,又去了。

  我们的位置是坐两人的,我和妻挤了挤,请女的坐下。她竟不肯,说身上脏。普通话还可以,见过世面。

  我们再三请她,她方欠着身,勉强坐下。却只坐了一只角。

  攀谈。她倒爽直。她们姓朱,兖州人。两个男的是她的小叔子。她丈夫前年卖扒鸡回家半路上被歹人害了,我们一震。

  公婆都七十多了。家中还是草棚棚。小叔子都大了。要娶亲呀。死鬼男人生前最大愿望就是砌房呀。

  她从包里拿出一只扒鸡。我们不肯。怎么,不好吃?兖州朱家扒鸡谁不知赛过德州扒鸡?不信?死鬼男人生前在德州做了十年扒鸡。尝尝么。看到你们南边来的人穿得漂漂亮亮,长得白生生的,好喜欢哟。你们刚结婚吧,啧啧,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撕了一块鸡肉一嚼,果然酥香爽口,肥而不腻,回味鲜美——地道德州风味。

  晚上火车上不卖晚餐、扒鸡好销些。卖完后再跟回头车回兖州,一次也能卖40多公斤,一只毛利2元,一趟总能赚百把元的。一趟就超过我这个大学生的月工资了!

  钱是赚得多,本来房子砌出来了,村上一家新婚夫妻家失火,烧光了,新娘要自杀,我把钱借他们了。

  两个小叔子又空手回来了。她又站起来,解开帆布包,从包里摸出几个白面馒头和一个军用水壶来。两个男人照例给她钱,随即狼吞虎咽起来。

  看着他们那么默契、融洽,爱妻在耳边轻轻说:“兖州人不错么。”我笑了。

  多么好吃的兖州扒鸡。

  至今想起,竟还余香在口呢……

  (1988.5)

  婺源纪行

  --五月南游随记之一

  暮春,受朋友之邀踏上了去安徽、江西的旅程。

  素来也寄情山水,虽一路风尘仆仆,却心旷神怡,而待车过休宁至皖赣交界处的省道,心里不觉暗暗叫苦,逾百公里的路居然全是山道,狭窄、坎坷是小,而多在半山腰上,上无人烟,下临深渊陡壁,真正一个险峻了得!数十里内全无声息,眼看路近山根,可以走出大山,转过去,却又是大山相横,险况依旧。

  快乐每从辛苦得,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山的前面肯定有美景胜迹。经验让我耐着性子。果然,四个多小时的冒险跋涉,待转过最后一道山梁后,眼前豁然开朗,“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错”已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眼前,虽不“鸡犬相闻”,但已现白墙黑瓦,炊烟袅袅了。

  我们要去的婺源确实是个好地方!她地处赣、皖、浙三省交汇处,婺源县城一面临溪,三面环山,是个四季常青、玲珑别致的古城。大凡地灵人杰,要不宋大学士、著名理学家朱熹怎么出生于此呢。

  进得县城,已是夜晚。找一靠山饭店,点几道当地特产诸如:婺源清蒸鲤鱼、大鄣山花菇、水竹木耳、橛菜腊肉、石鱼炒蛋,就一瓶当地特产四特酒,那香、那鲜、那情趣,宛如真正到了陶渊明所创造的世外桃源里,是在任何城市都不可能享有的。

  待酒足饭饱,到下榻处,然后冲上一把澡,坐下去,用溪水泡一杯大鄣山毛尖,点一支江西的极品金圣,打开窗子听那竹声、松声和江西老俵的浓重俚语,端得一个惬意了得!一天奔波的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翌日才知道婺源县曾被《华盛顿邮报》称作“中国最美的农村”。原来婺源的美还在乡间山村里。

  打点行装,寻个导游,沿着溪边山道一气跑下去,先是电视剧《聊斋》拍摄地婺源中部的思口镇思溪村,后是清代庄园延村,然后又是森林公园、天然溶洞。

  婺源山村宛如皖南山村,村村都是黑瓦白墙,小桥流水,都是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水的自然风光中。由于村落山水互为点缀,衬现出山青水绿、野碧风清,山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图,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

  旅程安排得紧凑,美地哪敢久留,而婺源的美又如何是匆匆几天走马观花可以品味的了,品味得全的?!

  那精美的的砖刻木雕,那如诗如画的山村、那灿烂的文化,古老纯朴的民风,就如一杯数百年窖藏的好酒,不好好去看,倾身去闻,细细去品,如何体会得出来………

  (2000.5)

  美哉黟县

  --五月南游随记之二

  不知哪一年古徽州一分为三,分出了三个取名怪异的县,这就是黟县、歙县、婺源县。古徽州以著名的徽商、徽文化知名天下,现在这三个县又以朴真的田园、秀美的山川、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而享誉海内外。

  单说黟县。这儿曾是古山越人居住的“蛮荒之地”,秦时封邑,那时的黟县地域广袤,今天的休宁、婺源、祁门、石棣等县均在其辖,自然著名的黄山、齐云山也一定在黟县境内。

  去黟县,黟县人会告诉你,这儿是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桃花源记》写的就是黟县。黟县确实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淳仆的民俗风情。古时进入黟县,必先穿过桃源洞,洞悬于山崖之上,下临百尺深渊。从渔亭逆流而上的渔舟,因上游河道中乱石嶙峋,难以上行,须舍舟登岸,缘溪而上,但见两岸悬岩壁立、古木森森,行数里,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阔,一块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盆地赫然呈现眼前,其间房屋栉比,阡陌交错,此情此景是陶渊明笔下的真实写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