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算 >

第23章

天算-第23章

小说: 天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国——妈妈

  十三年前,爸爸因患肝癌,抛下我们母子三人离世了。那时妈妈体弱多病,我才六岁,弟弟只有三岁,今后怎么生活呢?依靠谁呢?我们一个劲地哭着。

  “国家不会看着你们孤儿寡母不管的。”

  “乡亲们是会帮助你们的。”

  这两句话我默默地记在心中。这是乡亲们对我们说的。

  “乡亲们”我是明白的,可“国家”是谁呀?

  问母亲,母亲抚着我的头说:“建国,国家是我们家的妈妈。”

  于是,我懂得了,放心了——“我们家的妈妈”。那肯定比我妈妈大,一定比我妈妈还好。

  那年年底,生产队长给我们家挑来了米、面,还给我们母子捎来了衣、裤、棉被。听妈妈说这是政府给我们的。

  于是,我又懂得了政府代表着国家。

  十三年来,公社每年都要供给我们母子三人生活用品,我们冻不着,饿不着;

  十三年来,大队每年都免除了我们的全部医药费、理发费,以及我和弟弟的书、学费;

  十三年来,生产队每年把麦子换成粉,稻谷碾成米送上门,大队领导,生产队领导经常上门问寒问暖,做这干那;

  十三年来,每逢过年过节,邻里乡亲都要送来很多年货、节日用品。

  十三年过去了,我和弟弟已分别高、初中毕业,母亲的病也好多了。每当吃饭时,母亲总是对我们兄弟俩说:“孩子,不能忘记政府对我们的照顾,要记住共产党的恩情啊!”

  每逢听到母亲这些话,我和弟弟总是大声回答:“忘不了,我们时时刻刻地记着呢,妈妈!”是的,国家对我们这么好,如果我们忘记了祖国,不就跟背叛了自己的母亲一样吗!

  是啊,祖国妈妈十三年的培育之恩深似海洋,如果爸爸知道我们孤儿寡母能有今天,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爸爸,请你放心,我已经深深懂得了你给我起的名字的含义,我知道应该怎样来报答祖国。

  今天,埋藏在心中十几年的话终于说出,虽然我不能用更好更美的词句来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我一定永远用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您:祖国——妈妈!

  (新华日报“祖国啊,我要对您说…”征文二等奖)

  (1984.6)

  丹阳市场探源

  丹阳历史悠久。

  1989年考古专家在导墅镇留干村发掘的土墩墓中发现的良渚时期文物,可把她的历史上溯6000年之古。丹阳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也像她的历史那么久远。由于其“当水陆之冲,据四会之达”,有“鱼米之乡”之誉,出产优质香稻米、苜蓿、芸苔、芥卜、菱、藕、紫苏、青蒿等特产,数千年前,这里便有了民间的商品交易。

  及至北宋,丹阳人发明了“羊头车”这种简易而载重宜远的土制交通运输工具,便使这里的商人越走越远,自然把丹阳的百花酒、醋、小磨麻油、面筋、丹阳丝绸销往千里之外。宋大诗人陆游《入蜀记》云:“过吕城闸始见独猿小车”;清诗人高文照《丹阳晓行诗》称“羊头车子尖得利”;张文潜又赞“羊头车子毛布囊,浅泥易涉登前冈。”当时的大江南北,到处可见背着毛布囊,推着羊头车“做买卖”的丹阳先民。

  及至清康熙年间,丹阳还有了个闻名的集市“牛六”(民间农贸集场)。这种定时定点,有人管理,有人收税,交易已上档次,是较正规的市场,据传是当时国内六大市场之一。光绪三十年(1907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这“牛六”交易日益扩大,苏北、皖南等地大量的耕、菜牛贩运来丹阳交易。“牛六”日牛的上市量曾高达2000多头,丹阳成了苏南最大的牛集散地。丹阳人“务本业而多远贸。”可谓农商并举,经济外向。

  及至清末民初,丹阳这个仅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邑,每月全县乡镇有小型定期的牛市贸易场50多次处。

  “牛六”又是“庙会”,既是交易日,又是探亲访友,祭祀祖宗的重大活动日。新桥“娘娘庙会”吕城农历四月初一的“牛六”,日人流量逾数万人。县城农历三月十八“小茅山庙会”,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给古城增添几许活力,几分生气。

  (1993.5)

  丹阳历史上的水灾

  丹阳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长江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而低洼,加之又处梅雨区,是个多洪涝灾害的地区。据史料记载,自东晋以来,已有记载的洪水灾害48次之多。

  洪涝大多发生于每年6…8月间,明朝时间水灾最多而最大。据《丹阳县志》载,明正统至崇祯年间不到300年中,发生水灾多达15次之多。每百年5次。其中“正统五年六月,狂风淫雨,经月不止,庐舍墙垣,倾圯殆尽,漂溺不可胜数。”

  丹阳人民深受洪涝之苦。《丹阳县志》记载明朝一次大涝:“崇祯元年大水,三年又大水。民居水至半壁,粒米无收,旦后连年水灾。……升米百钱,人食草木,有道人取石埝为粉,作饼示饥者,人争食之”(此石埝粉即为观音粉,多食必毙)。过去,每每发生洪灾,饥民,饿死的人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深受其苦。

  今年我市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可谓百年未见,但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解放后历年兴修水利的功绩,我市灾民虽有十万多人,却无一人无家可归,无一户出外逃荒,更无一人饿毙。

  (1991.9)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下的丹阳人

  在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成千上万中华优秀的无名英雄中有一位丹阳人,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次子,西安工学院教授——吕去病。

  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当我国最高决策机构发出研制原子弹的命令后,43岁的吕去病在沈阳724厂任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他接到了命令,随几万科技大军去了西北戈壁。

  在大西北我国刚刚新建起的核基地里,他带小组负责研制供原子弹爆炸前后试验、测报用的气象弹、照明弹。在一无现成模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自己探索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小组经受住了上千次的失败,六年中没有探过一次家,发扬了中华儿女特别能战斗的忘我精神,终于在指定时间内研制成五百发气象弹、照明弹,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贡献。核工业部表扬和奖励了他和他的小组。

  吕去病,1915年生于古城丹阳。1938年毕业于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5年往美国兵工学校学习兵器制造。解放前历任兵工厂技术员、制造所主任、工程师和旧兵工署研究发展司重兵器科科长。解放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从事军械制造和火箭研究;先后担任过沈阳“五二”工厂火箭研究小组长,兵器工业部西安第二O三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兵工学会弹药、弹道两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他主持设计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和第一代炮兵火箭。他创造了“六试六定”经验,研究成160迫击增程弹,其性能达国际水平,及时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和劳模称号,多次受嘉奖。

  1978年以后,吕去病同志到西安工学院从事教育工作,撰写了数十篇论文,成为高等军事院校的教科书教材,仍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默默作奉献。

  (1990.6)

  姨  娘

  雪下了两天两夜,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这么大的雪在苏南还是十多年以前下过一次,我深深记得。

  那是一个冬天。高考落第刚满十六岁的我,瞒着父母独自一人到镇江四摆渡蚕种场做临时工。我的工作是把200多米高的山上的土,挑下来,再送到300米外的沟里。

  那一天,也是下着大雪。为了赶定额多挣几元钱,我从山上滚到了山底。一人躺在冰冷、充满汗酸脚臭味的茅棚里。我的心绪乱极了。忽然,我听到了抽泣声,一个浑身是雪,裤管湿透的老妇叫着我的名字,哭着向我走来。姨娘!骤然,我心头一热,泪水抑制不住奔涌而出……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交通不便,我年近七旬的姨娘是从七里甸走了十多里雪路,寻了多少个小时,才找到我的。

  我不知为什么丹阳人喜欢把母亲的姐姐唤作姨娘却把母亲的妹妹叫作阿姨。我的姨娘是丹阳人,五十年代随姨爹(姨娘的丈夫)去镇江的。

  姨娘长得白净端庄。她很耐苦。先是丈夫被错打成右派,在她三十多岁时就冤屈而死,姨娘终未再嫁,一人拉扯四个小孩;继是胞弟中年病故;后是小儿子双脚残废,再是大儿子、独生女下放农村,又是小儿精神失常……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大苦大难无情地折磨她、摧残她。她居然都挺住了。那么单薄的身子却被安排在港务处做女装卸工,一直毫无怨言地干到了退休。

  姨娘心地好。困难年月里,她总是从她那作为全家收入的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接济在农村的弟妹,而自己却总是拾点荒,扫些港口装卸中洒落的米、面来贴补家。她住的镇江大西路山巷篾篮弄里没有一个不叫她好董太……

  姨娘是一个普普通通却刚强坚韧的妇女,是一个清清贫贫却善良、质朴的慈母。

  今年是姨娘的八十大寿。她仍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看上去顶多只有六十多岁。瑞雪兆丰年,瑞雪也会给好人带去好运。我永远为姨娘祝福。

  (1996.3)

  “真善美”的魅力

  ——评影片《血洗鳄鱼仇》

  印度的片子平素我是极喜欢的。但过去看的一些片子,如《流浪者》、《两亩地》、《大蓬车》等,仅仅欣赏到带有南亚佛教圣地神秘色彩的风物人情,或者是具有特殊风格的能歌善舞、粗犷的印度民族的独特。浪漫的音乐舞蹈艺术。自然,这些片子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关于人生社会的哲理也很精彩,颇耐人寻味的。而《血洗鳄鱼仇》包容了过去印度片子的所有的艺术特色,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血》片以阿尔蒂复仇为主线,提示了印度社会的“假、恶、丑”的现象,可以说,片中自始自终的冲突、较量都是来自于“假、恶、丑”与“真、善、美”两种势力的。从表现手法来看,《血》片一改过去的印度片子所特有的冗长、激昂的说教,而是寓理于戏,以情节,冲突为主,以一幅幅美丑、真假、善恶之间尖锐的、血淋淋的斗争画面来实实在在地展现,既惊心动魄、震憾人心,又发人深省。同时,片子比较高明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技法:从情节上,阿尔蒂对桑杰的真情到无情,桑杰对阿尔蒂以及她两个孩子的前后“虚情假意”,桑杰对楠迪前后的变化,以及楠迪对桑杰由真情到绝情;从画面上,有美丽恬静的景色与凶残、激烈的冲突场南,有桑杰漂亮、潇洒、做作的形态与其阴险、狠毒、凶残的人格之间,还有鳄鱼河中两次人与鳄鱼之间血腥的争斗场面……这样反复交叉、烘托、渲染,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深深打动了观众,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

  影片情节上尚有人为编撰之痕,巧合太多,虽然合乎剧情发展之必然,但细心的观众仍然会觉察出来。

  (1992.1)

  丹阳的方言

  熟悉丹阳的人都知道,丹阳的方言是“一怪”;县城四门方言都不同,有“四门八话”之称。

  丹阳的方言杂。丹阳城西门外的茅山脚下延陵、行宫一带的地方,方圆只有十多公里,而口音、语言却大相径庭,单单“没有”一词的说法就有四五种之多。有说“没得”、“没则”的,有讲“姆不”、“嗯则”的,还有谓“莫的”的(均是语音)。

  丹阳的方言怪。城南人听不懂城北的话,城东和城西的人在一起不能酣畅交谈,甚而相隔一条田埂的两村讲话也不同。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笑话:城东和城西两家结亲,城东的儿子娶城西人家的女儿。那天,两个亲家在一起喝酒,城西的说了句:你的儿子给我作“补代”真是太好了。城东亲家听了大光其火,直到把酒桌都掀翻了。后经解释才知是误会了,原来城西人对女婿的称呼为“补代”呢。

  丹阳的方言介乎吴方言、南京官话和江淮方言之间,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其复杂性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丹阳市位于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会处,其疆域与武进、金坛、扬中、丹徒4(县)市相邻,而武进、金坛属吴方言区,扬中、丹徒则属于典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