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算 >

第25章

天算-第25章

小说: 天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诚然,洗澡是人们清洁身体的必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洗澡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为安置就业、致富群众、培植税源、发展第三产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其繁荣兴旺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的标志。

  难得去澡堂休息一下无可厚非。然而,经常泡澡堂却不敢恭维了。一些人去澡堂实质是为了追求愉悦,这些先生们往往有共同点:脸总是苍白的,精神总是萎靡的。“泡澡堂”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小胜即满,小富即安,得过且过思想的作崇,说白了是不求进取,“混日子”的颓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丹阳人的劣根性。玩物必然丧志,在澡堂泡掉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泡掉了宝贵的时间,泡掉了难得的商机,泡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

  “澡堂文化”现象是非正常现象,“澡堂文化”实乃腐朽文化、堕落文化也!

  (三)

  科学家做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把青蛙放进热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逃离危险。而当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中,然后再慢慢加热,青蛙便不再逃生,最终被煮熟在热水中。人们往往会犯青蛙一样的错误,这就是:生于危难,死于安逸。热气腾腾的澡堂,难道不就是青蛙座下的温床?!温柔的澡堂会消磨你的意志,温暖的浴池会洗掉你的锐气。

  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看看,没有一个城市会有这么密集的澡堂,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躺在澡堂里。在我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学习型社会”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泡澡堂的先生们为什么不把泡澡堂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呢?

  “澡堂文化”现象与喜欢泡在澡堂里的人压根就不会发扬“团结拼抢”的精神,更不会去“思危奋进”了。如今,丹阳城市美起来了,亮起来了,丹阳人的精神面貌也要随之好起来,新起来。

  去年初,市委书记杨根林同志在本报发表了题为《奉献丹阳,共铸辉煌》一文,号召全市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为创造丹阳新的辉煌快马加鞭,无私奉献。在此,笔者大声疾呼,丹阳人要少泡澡堂,多上“战场”,要振奋精神,居安思危,更新观念,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去拼去抢,为丹阳“争雄苏南”实现丹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多作贡献。

  ()

  “喜繁忌简病”

  ——社会病普查之一

  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上的确有这么一种怪病。

  一个人如果用一天时间干出了人家两天的事,有人就怀疑;一个东西如果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有人就不放心;两天干人家一天活的人会有人赞赏他的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也许这两例还不足说明。

  再看,一个家庭要办个红白事要请不少人,花不少钱,耗很多时间;一个部门(单位)要干一项工作,成立领导班子,建立工作班子,一个又一个会议传达贯彻,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再具体点,比如,有什么新的精神出来了,发文件,报刊转载,电台转播,领导表态,许多会议贯彻,书面材料,辅导材料,又是检查,总结、评比……似乎只有这样了,事情才能办好,工作才能落实。宁繁勿简,“宁走一点歪路,不走捷径”,繁而安心,简而不安,姑称之谓“喜繁忌简”病。

  为什么,我们的机构越简越多?为什么,我们年年讲清文山会海,而年年文山会海?为什么,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人才总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慢性、笨脑子,四平八稳,无过也无功之辈至今还有混迹的市场?

  这是一种带来人力物力巨大浪费,阻碍社会进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癌,到了研制良药,根治它的时候了!

  (1988.1)

  “吃喝病”

  ——社会病普查之二

  报载:洋厂长格里希的夫人因为受到中国官方的盛宴接待,看到巨大浪费而几夜难眠。

  想到了如今社会上正方兴未艾的招待吃喝风。几十元一斤的螃蟹,几百元一盘的河豚……你这样,我也这样,你准备十道菜肴,我想法子来二十道,更有官方倡导的“正常业务往来”,“吃不了可以兜着走”的新的现代化的吃喝方式……

  又想到了,历代皇帝总说“来,来,寡人赏你一杯”,官吏之间也总“走,走,去舍下喝上几盅”;连哄骗三岁孩童也“给你买好吃的”……

  嗟夫!吃喝病传统悠久,代代创造性地继承,如今又极为流行……都认为“吃到肚里最实惠”,很少有人想到封建的愚昧,无聊的享受,颓废的心理,病态的追求,可悲的后果,可怕的副作用。

  有没有治吃喝病的妙药?

  有人下过一贴——让吃喝者从自己腰包里掏出钱来大吃大喝一个月;

  官方也下过——红头文件严格禁止。

  可这些都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吃喝者大脑中就有胎里带来的,别人那里传染的吃喝病的病毒。

  有没有根治吃喝病的妙药?能不能炼出这味药?这总不需要洋人来为我们提供吧?!

  (1988.1)

  “拼死吃河豚”现象

  河豚者,圆头,小口,褐背白腹,长于沿海内河。其味鲜美无比,而卵巢、肝脏、血液皮肤乃至眼睛均有剧毒。辞书上如此说,而实际也是如此。若杀洗不尽,烹调不好,轻则使人瘫痪,局部神经麻痹,重则使人丧命。常有因食河豚而亡的消息见诸报端,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训了。

  既然吃河豚危及性命,缘何一些人仍趋之若鹜,拼命去一试呢?

  随着几千年的演变,小小河豚成了华宴上的珍肴。清明节前,斤价可至数百元,往往一桌河豚宴少则千余元,多则数千逾万。

  大凡如今吃河豚者,大多被掏公款者所请,设若想成为河豚宴上的食客,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请者——有权支配公款;被请者——具有一定地位、身份,或者可以对请者有所作为。因有这两个条件之限,有幸大啖河豚肉者还只是极少数人。因而除了河豚本身鲜美、健胃之功外,冒险摆河豚宴是时尚、大度、热情好客的象征;拼死赴河豚宴更是地位、名声、高贵的象征。

  这种现象热起来,自然形成效应。

  “以河豚为媒”,“河豚权作润滑剂”……招蜂引蝶,广交各界朋友,比肩接踵专程来一尝河豚者,也便带来项目、产品、资金、信息,这是正效应。可身居河豚产地,并非个个单位企业都富,都愿冒这个险,但即便这样,也只能赶潮头,不顾“囊中羞涩”硬着头皮办河豚宴。据说江苏某市,每年耗在河豚上的钱要达上千万元之巨,此谓负效应。

  笔者曾发奇想,一向谨小慎微的国人,如果把“拼死吃河豚”的敢冒、敢闯的精神用于改革开放、搞好经济上,岂不是中华民族之大幸焉。何况,不产河豚的深圳、山东等地,经济搞得不也很好吗。

  (1992.6)

  从丹阳方言说开去

  熟悉丹阳的人都知道,丹阳的方言是“一怪”:县城四门方言都不同,有“四门八话”之美誉,城外西南一个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单“没有”一词的说法就有四五种之多。如果单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丹阳的方言可谓丰富多彩,这可能的好事,但在饶有兴趣研究的同时,人们也会感到一个明显的遗憾:数十万人口的一个县级市,这么多方言,实在太多、太杂、太乱了,以至于城南的人听不懂城北的话,城东的人不能与城西的人酣畅地交谈,甚而仅隔一条田埂的两个村庄之间的语言交谈都困难,这可能就不是件好事了。

  语言的功能无非是人的一种交流方式,为方便生产生活之用。国际上有推广世界语之说,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也就在此。写到这里,笔者并不是在责备丹阳人的祖先为何要搞“繁琐哲学”,数千年前秦始皇连六国的货币、文字都能统一,而他们竟一县之内的语言都统一不起来。而是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代人,这么多年下来,直至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丹阳人为什么都不思改变,依然在各操各的方言,南腔北调,这也太不方便了。逾千万人口的大上海如果不是操一口一样的“上海闲话”,岂不麻烦?!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认真探究后发觉,在丹阳,几乎每种方言的继承人都感到自己的语言、口音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是最好最美的、无法改也无需改,“即使要改,也就是别人为什么不改得和我一样”的问题了。

  笔者以为这是“唯我独尊”,一味排外,不思兼容统一,缺乏团体精神、合作意识的表现。由此,不能不联想到时下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怪现象: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安于旧机制,不思通过改革转换机制;一个项目你上你的,我搞我的,带来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越来越多,造成全国90%以上的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企业联合兼并中,“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现象;一些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相互压级压价自相残杀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全球性经济,也是协作联合经济,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小圈圈,不跳出自己的小地盘,总是“自己搞一套”,沉湎、陶醉于“本我”,不能兼容、借鉴、融会贯通好经验,好做法,不能抛弃和克服自身的传统陋习劣根性,那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麻烦”要远远大于方言不同的麻烦……

  (1998.9)

  疏导与禁赌

  春节即将来临,刹赌风无疑应该当作大事来抓。可是究竟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里大有讲究。

  禁赌时给赌者以罚款、拘留等处理当然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但这种处理终属事后的“赌”。能不能把禁赌工作抓在赌博发生前呢?这使我想到,不妨学学大禹治水,多采用“导”的方法。

  工余闲暇,无所事事,偶入赌场而逐渐染上赌瘾的,在赌者中为数不少。如果我们关心一下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读书活动,多加强一些理想纪律教育,好好引导一下,那么,这些人中会有不少人走上正道的。

  “疏”与“堵”需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起来。既导又堵,在导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一些堵的措施,在堵的同时不忘记导。那么,禁赌工作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1986.1)

  “面子”和“里子”

  最近,到几家企业都看到了个怪现象:破破烂烂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构成的厂子,却建造了华丽堂皇的门楼,高雅的餐厅。厂长说,“里子”不好总要有个好“面子”吧。又触景生情联想到一些类似的现象,粮食减产较大的某乡,总结上却是“虽遇XX年未遇灾害……还是把减产幅度降低到最低程度”;效益不好的企业,汇报时却说产值增长如何如何高……这是一味要“面子”并以“好面子”掩盖“坏里子”的不良现象。

  实际上,“面子”和“里子”的关系,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如果要“面子”者是以“面子”促“里子”,倒也并不是坏事,而往往适得其反的是顾了“面子”,丢了“里子”;偏重“面子”,轻视“里子”;或者干脆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这样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财务、物力,给人以假象。自然,再漂亮的“面子”终究遮掩不了邋遢的“里子”。待人们透过“富面子”去看“穷里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行成明显的反差,强烈的对比,不也得不偿失么。

  有好“里子”配个好“面子”本无可厚非。而无好“里子”也硬要凑一个好“面子”,那就是“穷要面子”了。“穷要面子”者,要么追求虚荣,要么以假乱真,以假充真,以行沽名钓誉,“打肿了脸充胖子”之实。

  “死要面子活受罪”之苦我们尝得可谓多矣,教训也可谓重了。

  干任何事,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其实,有了好“里子”,“面子”差一点也无妨,“里子”好了,再促使“面子”好一点,岂不更好。

  (1990.11)

  说说“现场会”

  近来,在县里接连参加了好几个现场会,先是小秧栽插现场,继是棉花田管现场,又是小秧管理现场。回乡后,又如此循环了一遍。花了前后一个星期。会上看到的,去年都看过;小本子上记下的,往年也如此这般地记过。感慨颇多。

  必要的现场会应该开,但不能老一套。弹老调,唱旧曲,与会者看不到有新技术、新方法出来,学不到新精神,“形式”一下,很难收到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