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算-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舍得吃苦。常常白天在厂里安排生产,晚上押运货物进城,又是押运员又做装卸工,货到连夜回来,到不是舍不得妻子,他是舍不得住旅馆的费用。
那次他到本县司徒采购布。布买到后,没赶上末班汽车。个体运输户上前拉他坐车,他一问价是20元,他一伸舌头。20元?20元要200元的产值才能挣的利润,一个工人辛苦几天了?不行,反正,横竖只有10里地,不就是100多斤的布吗,他扛着跑到了丹阳。
办企业不易,积聚集体资金更不易。花一元钱容易,赚一元钱不易。他常常告诫干部职工,艰苦创业。
他常回忆过去那贫困的家庭,自己考取了高中,家里却不能供钱他上学。丢了讨饭棒,不能忘了叫街时呀。
厂里的开支,他抠了又抠,真差不能一分钱分成两半花了。一年300多万的产值,只花招待费一千多元。人家象他这样的加工企业,利润只有百分之六七,而他的效益从不低于百分之十。办厂十年,他却向国家集体贡献了300多万元。
他的办公室,是那间用了十多年,低矮、阴湿,放了全厂全部行政人员办公桌的旧房子。张火寿真象个化缘建桥的道士那样,是个不辞劳苦,为集体为人民创利益的人。
1987年,他被东泊人民推选为市大人民代表。他的艰创业的事迹多次被新闻单位报道。
精明的张火寿厂长,为你叫好!
1987年,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匡亚明回到故乡导墅镇,曾抚今思昔,感慨万分。他说,要永远记住为建设家乡出力流汗的人们。倘若编镇志,别忘了记住他们一笔。
是啊,让我们记住这些为人民利益而沤心沥血,勤勤恳恳的人们吧……
(1989.7)
腾庄“三龙”
常州以西,丹阳和武进交界处,有个腾庄村。腾庄,这个地图上占不了芝麻点大的地方,在方圆百里名声可是响当当的。
过去穷出名。大凡江苏武进等地有乞丐,“不用问,又是丹阳腾庄来的”。这个2000多人口、1000多亩地的村子,在那个“以粮为纲”的时代,400多户人家中,以“光棍多,讨饭多、茅棚多”“三多”扬名。
现在是富出名。仅1990年这个村就搞了上千万的工业产值。常州、武进等地承包建筑工程承揽纺织业务,只要是丹阳人,肯定是腾庄去的。并又以“能人多,厂子多、楼房多”“新三多”大扬其名。
被誉为“三龙”的顾家三兄弟是:顾细龙、顾云龙、顾全龙。最大的没超过50岁,最小的不足40岁。生来高大英武,且厚道朴实。
在那轰轰烈烈“学大寨”的年月,顾家穷得揭不开锅。从朝鲜战场立下战功复员的三兄弟的大哥偷偷卖血接济家中,终因卖血过多,无钱进补,感染上了胰腺癌,不治谢世。一家8口,挤在一间小屋,老大的一身军装,弟兄几个轮着穿,直到补得再不能补。这时,曾在江西上过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顾云龙云沉不住气了,他和两个弟弟合计了几个晚上,决意去学点手艺。父母亲含着眼泪相劝:“老话说,学匠一阵烟,种田万万年。穷就穷点,又不是我们一家。”而三兄弟主意已定,偷偷出去学了瓦匠。
尽管瓦匠活儿又脏又累,却总比在家强。一年师满后,他们都带了本村穷哥们作徒弟,后来徒弟越带越多了。顾云龙思忖了,为何不把村上几十个光棍汉组织成一个瓦工队,带穷哥们一道致富呢?顾细龙也说,对呀,有好饭也要大伙吃了才香呐。仨兄弟一拍即合。腾庄瓦工队很快问世,并驰聘建筑市场。凭这些乡下泥腿子的肯钻肯苦干,居然名声大噪。
到了1983年,农村瓦工已人满活少为患了。三兄弟盘算着,不能“叫花子碗里抢冷饭”了,瓦工不可再干下去了。而不干瓦工又能干什么呢。难道让50多个汉子赋闲在家么?好在几年来瓦工队省吃俭用,没日没夜地苦干,也积聚了一些钱,另谋行当吧。细龙说了,干脆办个水泥制品厂。眼看着政策日益清明,百姓致富有望,农村住房会有大翻新,这就需要大量水泥构件。再说,对盖房缺钱的人家,还可以先提供构件,助一臂之力。
说干真的干起来了。瓦工队摇身一变成了小厂职工,“腾庄水泥制品厂”堂而皇之地问世了。
厂小归小,却是挺红火的,仨兄弟心地善良,对经济困难的农民来买构件总是价格优惠,还拿出7万元的构件支持急需建房的农户。另一方面他们又精打细算,勤苦办事业,每年下来居然也有几万元的净利。他们总是把利润用于厂的发展。
父母亲着急了。看你们仨弟兄都老大不小了,村上砌了这么多楼房,老光棍娶回了俏媳妇。自个也该想想家里的旧房翻建了?你们合计合计吧。
仨兄弟合计了。云龙说,我们个人发了财,可不能忘了全村啊,细龙说,得为村子再办一个工厂,哪能让全村人单在农业这棵树上吊死。全龙想了想一蹦老高,对,办个水泥制品厂还养活了几十个人,办个大一点的厂,村上闲散劳力不都能进厂了么。那样,咱兄弟脸上也光彩!
纯朴的想法,导致了难能可贵的行动。他们只花了几千元为自家盖了几间简易楼房,把剩下的5万多元积蓄全部用来为村办了全县第一家村办布厂。
腾庄,这个从来靠从庄稼地里刨点粮食而繁衍子孙的穷村,有了正儿八经的工厂。腾庄的闲散劳力进了厂,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织出了白白的漂亮的“洋布”。这无疑是腾庄开天辟地的一次质的飞跃。这关键性的一步,不但走对了,也走好了。一向沉睡的腾庄醒了。织布厂年产值从10万到80万又到400万,又达到600万!腾庄真正腾飞了。
乡政府来请仨兄弟“出山”。乡办水泥制品厂办了几年亏损了18万元,尚欠银行贷款和债务10多万元,成了乡一个沉重的包袱。找遍了全乡,无人敢来收这副烂摊子。
顾细龙觉得应该去。这个经过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磨炼的汉子,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和一股血性,几年来在改革潮头几经摔打,变得成熟老练多了,他摆出去的理由:我们兄弟的眼光不能再停留在腾庄这个小圈子里了,可以出去干更大的事业了。把这家倒闭的厂救活了,这对全乡三万人民是个很大贡献。
“可是,贡献大,风险也大,搞不好没有退路。”
“是啊。去了,村里的厂怎么办?何况,几十万的债呀……”
“大家称我们兄弟是‘腾庄三龙’。干事业怕风险还叫什么龙?”
“不过,在腾庄,我们已担了不少风险,吃了许多的苦,也创出了事业了。俗话说得好:‘见好要收’呀!”
“干了这么一点事业就好了、就收了?苏锡常地区有的村办厂一年就是数亿元的规模。我们不能做井下小蛙。是龙就要腾云驾雾,去干更大事业!”顾细龙打定了主意。
仨兄弟争执归争执,心还是齐的。他们还是听了细龙的,把两个厂爽爽快快地丢给了村委,卷起铺盖到乡里。去了那大门倒地、荒草萋萋、连一间不漏雨的屋一张不断腿少锁的桌子都找不着的乡水泥制品厂。
三条龙进了深不见底、宽不着岸的商海中。
摆摊易,收摊难。在满是“污痕斑斑”的纸上作画比在白纸上作画更难呵。
三兄弟不愧是龙。
顾细龙担任厂长,顾云龙抓供销,顾全龙抓生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他们四处借来资金,收拢旧厂四散工人,一个星期内恢复了生产。
企业有了生机时,仨兄弟又大胆计划,重新办一个布厂。
有关部门泼来了冷水。都办布厂?布厂真有天鹅肉吃?
细龙力争:我们十亿人口的大国,棉布可是必需品,或者还能出口。
——好,好,看他们“三龙”有本事。办布厂资金哪来?这可不是几千几万的数字,不能嘴大喉咙小哟!
——既然我们主意已定,就会有办法。
“三龙”真有办法。“三龙”去筹措了。
顾细龙去了北京。他知道本村一人在北京电力总公司任总经理。和这位同乡说了一个通宵,从腾庄的发展变化,自己创业打算,到设想中布厂的前景……滔滔不绝,真真切切。也不知是同乡的面子关系,还是他的事业心、真诚心,抑或他的口才的作用,居然打动了这位腾庄长大的总经理。他第二天召集经理办公会议,作出了借给顾细龙50万元的决定。
顾云龙到常州几家国营棉纺织厂,以“先借用,后付款”的方式组织回了40台织布机;
顾全龙却在大上海周旋着。上海纱布经营公司这个从事棉布出口的“大老板”,破天荒地给了他一张200多万米布的合同……
1988年6月。丹阳市棉纺织七厂呱呱问世了。从计划到投产只用了两个月,短短60天时间。
好个“三龙”!
了解腾庄“三龙”的,都知道三兄弟不仅大胆,敢于冒险,而且挺内秀,挺精明。
抓住棉织行业外贸出口看好的机遇,不断增添设备,一年中织布机达到180多台。轮训职工,请技术专家来厂讲课;和工商、计量等部门挂钩,取得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厂精打细算,靠管理出效益。办厂第一年,没钱搞棉布浆纱前道工序,给别厂加工。细龙眨巴着大眼睛,自己浆纱每米只花6分钱,给别人却一毛,年产500万米布,不就是白白丢掉20万么?而且,每吨纱还要被赚去50公斤,一年下来又要漏掉10万多元。他再也坐不住了,顾不上胃溃疡刚刚开刀拆线未满一个月,就亲自去考察,采购回浆纱设备,建好浆缸车间……
厂出的产品顶呱呱的。上海纱布经营公司定其为免检出口产品。仅1990年厂里生产500万米布,有400万米给外贸单位抢去,经深加工后飘洋过海进入日本、美国市场。厂里也实现了950多万元产值,全厂320个职工年收入平均在2000元以上了。
顾细龙总在不断提醒自己,办好了厂,仅仅是走出了很小一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靠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企业实力来取胜。
他请来棉织行业退休工程师5名,开给的工资竟然比自己还高。“三龙”拧成一股绳,再吃几年苦,把厂办兴旺。
1990年,顾细龙做出了一个令外人惊奇的决定,厂里拨出20万元钱来,作为开发新产品和厂科研小组活动的基金。他有他的理由,厂子虽然上了规模,有了一定实力,但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过去是靠了机遇和运气、苦干,今后再靠这些并不灵光了。他说,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子越来越快的新的大气候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可再也不能不凭实力、凭科技来竞争了。
他们厂拟订了轮训工人的详细计划。准备在三年中,使全厂干部职工的素质都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在五年内,再聘请10名以上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并规划在近几年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织布机和纺机。
在科技上,棉织七厂是舍得花钱的。蒋墅镇有个鹤溪中学是方圆百里内比较闻名的。厂和学校达成协议,每年请学校为厂培养30名应届高中生,厂每年给学校培训费3万元;镇科协要搞科研活动没经费,顾细龙大笔一挥,支援5000元;学校砌楼造房,厂支持2000元;1991年,镇几所中小学受了灾,顾细龙又慷慨资助学校5000元。他真诚地说,学校是培育未来人才的摇篮,支持了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持了我们自己呀。
三兄弟原本学历都不高。他们一边工作,还一边注重自身的学习。顾细龙更是抓住点滴时间手不释卷,现在,他已具备了助理工程师的资格。
“三龙”脸上始露出微笑。人们众口赞誉顾氏三兄弟。“三龙”中细龙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两兄弟也成了中共预备党员。
也有人为他们惋惜:“三龙”要是私人办厂到现在,肯定成了方圆百里内的首富了。现在可好,腾庄村上,“三龙”住的还是那1980年砌的简易楼房……
“三龙”怎么回答?
他们一个个厚朴地笑笑:腰缠万贯多得很,而腾庄“三龙”,除了我们,还有谁?
当之无愧的三条灵龙呵!
(1991.10)
报告文学卷四
上天,去摘星星
黄国林浓眉紧锁,他老练地摘掉过滤嘴一支接一支猛抽着香烟,久久不说一个字。他脑子里不断来回反复着几个数字;10万元债务,25名工人,8台陈旧机器,6间破屋子,……突然,他又冒出了一个数字,29岁。负债累累濒死的企业,29岁雄心勃勃的自己。他浓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