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壑诘陌睦怼=鼋鍪钦庑┎糠郑壑谝巡豢删纫┑亟菩慕坏搅苏飧霭禄氖掷铩
与此同时,导演也造就了现实中的那些令人感到厌烦的场景。一群傻老娘们的无知安逸多事,通过家庭里各个戏份表露出来。这种对比将爱德华的单纯表现的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这种对比还没有结束,当爱德华无意中表现出他的天赋的时候,一群家庭妇女带有嘲讽式的利用更是让人感到一种对一个小孩子的欺诈。尤其那个善于*的中年妇女,这个角色的运用可以说是导演极具匠心的天才设计。当她剪头的时候,她的双脚扭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性的暗示,也自然而然地为后来的勾引那场戏做了铺垫,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观众会认可这种勾引的,因为我们已经将爱德华视作单纯,也知道这个中年妇女喜欢*,所以便不由自主地痛恨起这个中年妇女来。这与《毕业生》中达汀的性意识觉醒多少还有些不同的。
虽然这些对比都将爱德华这个人物深烙在了观众的心理,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强烈的冲突,否则影片就会沦落到肥皂剧一类。于是,美丽女孩的男友出现了。他的自私无关爱德华,但他对爱德华的那种嘲讽与利用,其中也包括对女孩的利用则更令观众深恶痛绝。所以,那个偷窃的情节便出现了,虽然极度平常,但爱恨之间观众的选择的选择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里便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观影心理与情节设置的关系,说句实在话,如果这个情节设计得过份离奇了反而不好,有些将观众爱憎心理转移之嫌。
当爱德华从警局出来的时候,他没有说任何话,但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也就开始得到了强化。偷窃剧情不但在剧情上是一个转折点,即爱德华突然间从现实中那些所谓的美好的谎言中走出来,开始看到了现实中的不好一面,而另一方面,爱德华与少女的爱恋也真正的开始了。
这时候,导演加快了剧情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出爱德华的无奈,一个虽然被赋与了心脏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无法与人拥抱,他怕伤害到别人,这同样也是现实,所以剪刀手的爱恋是无法继续的,而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们开始表现出他们的自私来,对一个仅仅是有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人穷追不舍,冷漠无视的一种心理。当然,那个感到失去尊严的男朋友对爱德华更是充满了仇恨。悲剧就是这样的。
但悲剧的同时,奇幻的风景依然存在,一种爱恋化做了美好的预言,爱德华的天赋将世界变得美丽。雪,冰雕时产生的粉末降落在这个南方的小镇中,天使般的少女则成了爱德华心中永远的痛,当然也是少女心中永远的痛。
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此结束,那些现实中的不愉快随着岁月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剩下的只有漫天飞舞的雪花,关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信念却仍然在继续。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除了创意的美好以外,也正是由于极简单的剧情才真正地渲染了那份爱恋,但在细节上,导演运用各种方式的对比手法将观众的爱憎引导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目中的偶像,单纯,敏感,但有着一颗真正的心的剪刀手,这与现实极为不符,于是,浪漫便无声地体显了出来。
韩兮
2006…11…21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黑暗中的舞者》:心灵中的舞者
心情不是用苦涩可以形容的,象一把喙嘴的铁钳一样紧紧地咬噬着我的灵魂,吞没在泥沼的郁闷与黑暗中,不得呼吸,却可以在劲舞中凄然地洒着泪水,来自天际的空灵而又激情的嗓音竟可以将生活的无奈与悲苦,甚至是希望与美好娓娓道来。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
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韩兮
2001年于小西天
《摇尾狗》:信息时代
一个完全失去记忆的人在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而我要问他,你能找到答案吗?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上面的问题似乎并不能成为问题,因为他们自以为已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无论它是否美妙。我承认我们在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身边的一切,但这一切难道就一定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面对虚假,那么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努力岂不都是冥灵中注定的无聊与荒谬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情愿失忆,在一片干干净净的空白之后,再重新对大脑进行填充的游戏,可是那填充的东西也许或说肯定也是一种新的虚假,于是我便难以摆脱对失忆的渴望。信息是如此地不负责,这使我对这个继续美好的世界产生了疑问,而这样的置疑在看过影片《摇尾狗》后则变得愈加强烈,我因此而哭泣。
影片《摇尾狗》讲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通过信息媒介来掩盖或说转移总统丑闻的故事。有许多报导曾介绍过这部影片,说它在以影射克林顿绯闻的故事背后对美国政府进行了有力的嘲讽与揭露。我却并不以为然,原因大抵上有两点,一是讽刺的力度显然不够,因为所谓的政治上的卑劣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在人民的理解与想像中,这样的事情还会更有东西可以挖掘,何况无论哪个国家,无论是何政党,这样的事都避免不了,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将这样一部影片的含义仅仅局限在这个无谓的政治层面也过于肤浅了,无非就是又有了一个赞颂美国自由创造环境的理由罢了。我想中国的许多人会惊讶于这部影片对总统的直接嘲讽。
我也惊讶于这部影片,但那原因显然不是关于政治上那些肮脏的手段的再现,那于我是毫无意义的。我更关心的是影片所提供的一个深层面的问题,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与我们生活空间的关系。
我并不是一个惮于将丑陋摆在桌面上的人,但我还是要为影片中电视这种媒介所受到的待遇进行辩护。我们都很明白,电视是当今社会上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信息口舌,但它仅仅是工具,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出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的作用是与报纸广播互联网甚至社会上人们的言谈是同等原理的,信息的谬误与否并非是作为工具所能辨析的。正如锄头,刨地可以,杀人也不是不能。当信息并不真实时,电视或是任何一种媒体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把信息错误这样的黑锅令电视背上这是不公平的。其实没有人会对技术产生反感或抵触,只不过人们习惯上对信息的不信任嫁接到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上来,也许仅仅是个指代的关系罢了。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指代的关系呢?又为什么传媒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况呢?
尽管信息是错误或荒谬的,但真相终归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谜一样的永久沉寂毕竟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