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枝胜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47 文章录入:admin ]刚接触黄鉴老师的《八卦象数预测法》时,我就看到黄老师在论文中一再提醒学员们要“看转八卦图”,并一再告诫,只要看转八卦图就得道了。起先,我对此问题并不怎么重视,总认为学卦就是学卦,跟得不得道有什么关系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深入学习实践和对黄老师论文的进一步深入研读,我终于开始慢慢地相信黄老师的“看转八卦图就得道”的论点是正确的。但如何才能看转八卦图呢?我翻遍所有的有关黄老师的学习资料和易魂小报及实例汇编都找不到答案。后来我想起了老师所言要看八卦图的教导,赶紧去看八卦图,细心品味,似有所悟,但发觉黄老师所说看转八卦图是针对看转后天八卦图而说的。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黄老师已彻悟八卦图是《易经》之精髓,没有八卦图也就难以参悟《易经》,没有八卦图也就无所谓《易经》了。因有此悟,黄老师结合现实客观真实存...
增加距离 你曾经和老板起过冲突吗?你能保证时时刻刻明了老板的情绪感受吗?有一点大家都知道,有时心情的转变会比专业能力或事实真相本身更重要。当权力的刀锋一挥,一句话就足以让你陷入水深火热,百口莫辩。 一位在电器业工作的小郭对此深有感触。当上司信任他的时候,两人关系比兄弟还亲,但有次因事吵过架之后,他以为就事论事,上司不会把这个放在心上的,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想错了,本来去上级单位学习进修的事也变成了别人,而有好的机会升职时,上司也说要考虑考虑。 最后小郭才体会到,能力好只是上司对你的基本要求。到一定程度,上司会希望身边有对他忠心耿耿的人,对属下就会有更多的期望。以前他安排你做事,当他把你当做自己人后,他就希望你要懂得主动帮他想。这种需求就像情人对你索要无微不至的爱那样永无止境,如何配合就看个人感受度。...
予谈陆友仁《米颠遗事》[2],恨其故实未备,尝发意排纂。江东好古收藏之家所遇襄阳书画,小有题识者,辄手录之。而范长康多读异书,搜讨米事,尤丑类而详[3],历题曰《志林》,请予叙。 予惟古今隽人多矣[4],惟米氏以颠著。要之,颠不虚得,大要浩然之气全耳。后人喜通脱而惮检括[5],沓拖拉攞[6],沾沾藉米颠氏为口实。夫米公之颠,谈何容易!公书初摹二王[7],晚入颜平原[8],掷斤置削[9],而后变化出焉,其云山一一以董、巨为师[10],诗文不多见,顾崖绝魁垒如深往者[11],而公之颠始不俗。两苏、黄豫章、秦淮海、薛河东、德麟、龙眠、刘泾、王晋卿之徒[12],皆爱而乐与之游,相与跌宕文史,品题翰墨,而公之颠始不孤。所居有宝晋、净名、海岳,自王、谢、顾、陆真迹以至摩诘[13],玉躞金题[14],几埒秘府,而公之颠始不寒。陪祀太庙,洗去祭服藻火[15],至褫职,然洁疾淫性不能忍,而公之颠始不秽。冠带衣襦,起居...
理想国与哲人王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我以为,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是一道绝命杀手。假如《理想国》没有蓝本,起码柏拉图的想象力值得佩服。现在我们只好去佩服莱库格斯,但他是个传说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问。由此所得的结论是:《理想国》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当然,到底罗素先生有没有这样阴毒,还可以存疑。罗素又说,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对权势的爱好,使人一再误入歧途。顺便说一句,在理想国里,是由哲学家来治国的。倘若是巫师来治国,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师王了。我很喜欢这个论点。我哥哥有一位同学,他在“文化革命”里读了几本哲学书,就穿上了一件蓝布大褂,手里掂着红蓝铅笔,在屋里踱来踱去,看着墙上一幅世界地图,考虑起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了。这位兄长大概是想要做世界的哲人王...
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 第一部 第一章 1 “在一个阴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 只这一句,后面再没有了。 这个句子一撂半个多世纪…… 2 也许这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地方,一个案不过于造就那个案有关联的事物才有意义,对他人,比如说读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这件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每时每刻有那么多人发疯。事实上你并不能分辨与你摩肩接踵,甚至与你休戚相关的人,哪个精神正常,哪个精神不正常。...
写的是:小偷,妓女,乞丐,拣垃圾的,抢劫犯,杀人犯,毒贩子,强奸犯,警察,黑社会老大,越狱者,杀手,和尚,盗墓者,畸形人,侏儒,一天到晚吃白菜的人……这是一群被遗忘的人。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黑暗里有黑色的火焰,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可以捕捉到,尝尝天堂里的苹果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我要尝尝地狱里的苹果。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我抽烟,喝水,对着屋顶发呆。我写作的时候,头顶会有一个太阳。如果没有,那就创造一个就我所知,还没有人能够利用空气来给我们的生活指示方向,提供动机的各种元素,只有杀人狂或者一个作家似乎在从生活中可以重新汲取一定量的他们早先投入生活中的东西。任何语言都描述不了一朵花,但我们可以准确叙述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例如黑暗,幸福,爱与灵魂。蜡烛的泪滴落下来,会形成钟乳石的形状,这也恰好说明一个人的悲伤有...
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摘 要:顾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的朦胧派诗人之一,其诗歌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可是现行的几部当代文学史教材对顾城诗歌的艺术特性没有给予恰当、充分的评说。关键词:顾城 诗歌 价值和意义 文学史书写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常识。现行的几本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但是,顾城为什么重要?顾城诗歌的意义究竟何在?顾城仅仅是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溶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关于这一点,至少在我目前有限的阅读视野里,没有看到哪怕是差强人意的答案。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只对诗人...
一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1]。雨、露有形,物待以滋[2]。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3],訇磕于虚无之中也[4]。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5],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6]。土石屃赑[7],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8],其声雄以厉[9];水荡而柔[10],其声汹以豗[11]。皆不得其中和[12],使人骇胆而惊心[13]。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14];叶之槁者⑩[15],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16]。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17]。 盖松之为物[18],干挺而枝樛[19],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20],潇洒而扶疏[21],鬖髿而玲珑[22]。故风之过之[23],不雍不激[24],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25],涤昏秽[26],旷神怡情[27],恬淡寂寥[28],逍遥太空[29],与造化游[30]。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31]。...
揭开进化论迷雾:达尔文的阴谋第47节:水落石出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赫胥黎先生。他打量着整个场面,带着几分满意,像一个将军看到自己的部队击溃了敌军一样。当他看到菲茨洛伊船长时,顿时面白如蜡。他立即转身对一个年轻人小声说了些什么。那个年轻人挤过人群,走到菲茨洛伊船长面前。经精疲力竭的船长这时已跌坐在座位上。年轻人一把将他扶起来,推着他走了下来,从一个侧门出去了到底是出于恼怒还是友善,我没法说。好一段时间船长的话都在我的耳里回响:"事实就是那样的,嗯,达尔文先生?"他是什么意思呢?我想,那句话可能会是因伤心和痛苦而神经错乱的胡言乱语。实际上,从他那苍白的面容和狂乱的样子来看,他的确太令人同情了悲伤而不安宁。而且我得承认,他还带有威胁的味道。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觉得非找他谈谈并找出一个原因来不可!让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一个叠一个,我疯了似的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