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C·克拉克 杨汝钧 译(一)船上,唯独厨师乔伊醒着。在黎明前那寂静而又充满凉意的夜晚,一个火球掠过了新几内亚的上空。乔伊目睹着火球高高地越过了他的头顶,并瞬间在船头撒下了一道微光。它照亮了摆放在船上的一大堆绳索,并使一公里以外低矮小岛上的丛林历历在目。火球向东南方向飞去,到达了空旷的太平洋水域上空。接着,它开始爆裂了,并迸发出耀眼的火焰。一道道光柱划破了夜空,向远处飞去,并旋即熄灭了。乔伊未能观察到火球爆裂后的最后结果,因为它在冲向大海的刹那间,海面又成了漆黑一片。周围万籁俱寂。乔伊倾听着,倾听着,但未曾听见什么声响。他不断地观察着,观察着,但没有看到任何动静。几分钟过去了,乔伊猛地觉得有什么东西撞击着船只,不由得惊跳了起来,原来那是一条在船边漫游的大鱼。...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Xinty665 免费制作 前言(作者序言) L·罗恩·哈伯德 几年前,为庆祝从事写作50周年,我写下了《地球杀场》一书。该书将近50万字,比我50年作家生涯中写下的其他作品部头都大。因为那毕竟是我的50周年纪念作品啊,所以我要尽情地发挥一下。 讽刺并不局限在西方世界。事实上,汉语中讽刺一词可以理解为嘲讽、讥讽和鞭挞。 而且, 我们的“讽刺” 一词并不源于“尖刻”(sharp)。它源于拉丁文(satura),意思是“大杂烩”或“混合物”,而且它似乎曾是形容食品的词汇,用来描述一种“不同东西的混合物”,如一碗杂烩或各种时鲜水果的拼盘。它丰盛,有益健康,令人愉悦而且充满乐趣。...
1997 第3期 - 科幻影视史画连载王荣生20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注重故事情节的浪漫传奇,节奏快捷,动作惊险,特技奇巧。好莱坞在科幻电影史上第一次贴近科幻文学主流。电影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有声电影在美国诞生,从而使科幻电影迅速成为好莱坞的一大领域,开始风靡世界,险些挤垮法国的电影业。这一类题材的最佳影片当推《穿绫罗绸缎的罪人们》。影片主人公梅里尔是个巨富,但老之将至,他便在欧洲做了整容手术,从而年轻了20岁。他重新焕发青春,风流倜傥,加之他的亿万家产,令不少窈窕淑女倾倒。于是,他的儿子——25岁的纳格尔,成了他的情敌。绝色美人鲍德曼水性扬花,既与纳格尔偷情,又拜倒在同样年轻英俊的梅里尔脚下。为了摆脱这一带有乱伦色彩的困境,最后梅里尔只好又去欧洲整容,还原成老态龙钟的旧貌。该影片想象奇特,情节紧凑,滑稽场面迭出。...
正文第1章:不可思议“现在全球插播一段新闻,由于银河系外的一颗携带病毒的陨石降落地球…”“各个军事单位请注意!请迅速武装!向闹市前进…”“下面请总统至悼唁词…”“现在全球现场直播,各位观众请注意,由于一个陨石的降落,全球各地出现各类天坑,专家指出天坑无危险…”“啪。”苏鸣拿起遥控就对着电视一按,让电视里杂乱的声音与画面顿时消失,之后拿起一个香烟就叼在嘴中。“现在的新闻什么都有,不就是一块陨石吗?引得全球出现天坑,连专家都出来了,谁信啊,小义你说是不是,小义?吴义!我问你话呢,我去!居然这样都可以睡!”苏鸣见到吴义久久不回话便看向吴义,他没有想到吴义那小子居然在沙发都可以睡的这么死,便不再讲话,找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躺下,默默的抽着自己手上的香烟。...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作者: 肖申克117第一章 1972年的北京街头更新时间2007-9-4 16:33:00 字数:0 1972年9月。 北京,长安街。骄阳仍炙热似火,柏油马路被烤得如同火炉一般,陈东一个人走在街头,心中却是一片悲凉。 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双料博士,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浑然不信所谓的时空论,但现实是残酷的,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实,任谁都会接受不了。他本应在十年后出生,在安徽农村长大,从小便被有天才之称,高二时便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读大学时,学校教育改革,鼓励学生综合发展,比如推行双学位制,陈东因为才思敏捷,加上刻苦努力,年仅24岁获电子学和工学双博士学位。不仅如此,在其它体现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陈东也表现颇佳,本来按照师长和同学们的预计,像他这样的人,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去国外某大学访问学者,最不济的也是大公司的研究机构做高科技项目专家,自然“钱途”是令人羡慕的。...
译者:曾艳 陈喜荣ISBN:753645042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6-4印数:3000册页数:256定价:¥15.0元制作说明: 现将本人OCR后经详细校对的完整版(共20章)奉献给大家。内容简介:导读 杰克·威廉森和他的《反物质飞船》 姚海军 威廉森在写作上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他总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正是他的创作力长盛不衰的秘诀),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以前,他的创作集中在当时流行的“太空歌剧”上,被誉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1945年以后,他的创作则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物心理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天是周末,汪淼反而起得很早,带上相机骑着自行车出去了。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他最向往的题材是人迹罕至的荒野,但人到中年,已经没有精力进行这种奢侈的享受了,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城市里拍风景了。他有意无意地选取城市中那些散发着蛮荒气息的角落,如公园中干涸的湖底、建筑工地上翻出的新土、钻出水泥缝隙的野草等。为了消除背景上城市的俗艳色彩,他只使用黑白胶片,没想到竟自成一派,渐渐小有名气,作品入选了两次大影展,还加入了摄影家协会。每次出去拍摄,他就这样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随意乱转,捕捉着灵感和他需要的构图,有时一转就是一整天。今天,汪淼的感觉有些异样。他的摄影以古典风格的沉稳凝重见长,但今天,他很难再找到创造这种构图所需要的稳定感,在他的感觉中,这座正在晨曦中苏醒的城市似乎建立在流沙上,它的稳定是虚幻的。在刚过去的那一夜,那两颗台球一直占据着他长长的梦境,它在黑色的空间中无规...